《神灸經綸》~ 卷之一 (2)
卷之一 (2)
1. 灸忌
灸病必先候脈辨症,脈得數實,症見躁煩、口乾、咽痛、面赤火盛,新得汗後以及陰虛內熱等症俱不宜灸。臂腳穴灸多脫人真氣,令人血脈枯竭,四肢削瘦無力。人有病欲灸足三里者,必年三十以上方許灸之,恐年少火盛傷目。故凡灸頭必灸足三里者,以足三里能下火氣也。陰晦、大風、雷雨並人神所在忌日皆不宜灸。然有病當急遽之時又宜權變。
白話文:
想要用灸法治療疾病,必須先診察脈象、辨別證狀。若脈象快速、浮數而實大、症狀表現為煩躁不安、口乾舌燥、咽喉疼痛、面紅耳赤、火熱盛旺、剛出汗後以及陰虛內熱等情況,都不適合使用灸法治療。在手腳穴位上施灸,很容易消耗人的元氣,導致血脈枯竭,四肢削瘦無力。如果有疾病想要灸治足三里穴,必須年滿三十歲以上才能灸,因為擔心年紀太輕、火氣太旺盛會傷害到眼睛。所以一般灸治頭部疾病時,一定要同時灸足三里穴,因為足三里穴可以瀉火氣。在陰雲密佈,大風、雷雨交加的日子以及人死亡後靈魂停留的幾天內,都不宜進行灸法治療。但是如果有緊急需要的時候,可以權宜變通。
2. 補瀉
凡用火補者,勿吹其火,必待其從容徹底自滅。灸畢,即可用膏貼之,以養火氣。若欲報者,直待報畢貼之可也。用火瀉者,疾吹其火,令火速滅。須待灸瘡潰發,然後貼膏。此補瀉之法也。灸瘡七日不發,是氣血衰敗症,不可治。
白話文:
凡是用火灸補的人,不要吹滅火,一定要等到火自然熄滅。灸完之後,就可以用膏藥貼敷,以養護火氣。如果需要拔火罐,只需等待拔完火罐後再貼敷即可。用火灸瀉的人,要快速吹滅火,讓火快速熄滅。必須等到灸瘡潰破後,才能貼膏藥。這就是灸補灸瀉的方法。灸瘡七天不發作,是氣血衰敗的症狀,無法治療。
3. 灸後調養
灸後氣血宣通,必須避風寒,節飲食,慎起居,戒惱怒,平心靜氣,以養正祛邪,壽世青編有五養說,可以卻病延年
白話文:
灸治之後,氣血通暢,必須要避免受寒,適量飲食,謹慎起居作息,控制惱怒的情緒,心平氣和,以養護正氣祛除邪氣,壽世青編中有五養說,可以防病延年。
一在養心,心者萬法之宗,一身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相通,為神明之主宰,而病否之所由系也。蓋一念萌動於中,六識流轉於外,不趨乎善則五內顛倒,大疾纏身。若夫達士則然,一心澄湛,萬禍消除。老子曰:夫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遺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所以妄想成病,神仙莫醫,正心之人,鬼神亦憚。
白話文:
養心是關鍵,心臟是萬法之源,一身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相通,是神明的掌控者,一切疾病是否發生的原因。當一個念頭在心中萌動時,六識就會在外面流轉,如果不傾向於善良,那麼五臟六腑就會顛倒,大病就會纏身。
但如果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那麼他的一顆心就會澄澈澄靜,萬禍自然消除。老子說:神明喜好清靜,但人心卻常常擾亂它,人心喜好靜謐,但慾望卻常常牽引它。一個常能忘記自己慾望,捨棄俗念的人,他的心自然就會安靜。只要能澄清自己的心,神明自然就會清淨,必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孟子說:養心的最佳方法就是減少慾望,因此妄想會導致生病,神仙也無法醫治。一個端正自身內心的人,鬼神也會感到敬畏。
養與不養故也。目無妄視,耳無妄聽,口無妄言,心無妄動,貪嗔癡愛,是非人我,一切放下,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宜過擾,既事不可留住,聽其來去,應以自然,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心之法也。
白話文:
養生與不養生的差別就在於此。眼睛不亂看,耳朵不亂聽,嘴巴不亂說話,心思不胡亂的動搖。貪婪、憤怒、愚癡、愛好、是非、人我,都要一概放下。沒有的事情不可以先預想,遇到事情不要過於煩擾,已經發生的事也不要一直記在心裡。讓它自然而然地來去,順應自然,憤怒、恐懼、快樂、憂愁、得到、失去,這些情況都能夠恰到好處,這就是養心的方法。
一在養肝,肝者魂之處也,其竅在目,其位在震,主春生髮動之令也。然木能動風,故經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又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春氣方升而煩勞太過,則氣張於外,精絕於內,春令邪辟之氣積久不散,至夏則火旺而真陰如煎,火炎而虛氣逆上,故曰煎厥。又曰:肝氣失治,善怒者,名曰煎厥。
白話文:
中醫理論認為,春季養生的重點在於養肝。肝臟是魂魄之所在,與眼睛相通,在五臟中屬木,方位在東方,主掌春天的生髮之氣。但是,木屬性容易生風,所以《黃帝內經》說:各種風證眩暈,都與肝臟有關。又說:陽氣在夏季會因過度勞累而耗損,積聚在體內,使人感到煩熱、疲倦。春季陽氣剛開始生髮,如果過度勞累,就會導致陽氣外張,陰精內耗。春天殘留的邪氣積聚不散,到夏季就會火旺而真陰耗損,火氣炎熱而虛弱之氣逆上,所以稱為煎厥。此外,《黃帝內經》還說:肝氣失調,容易發怒的人,也稱為煎厥。
戒怒養陽,使生生之氣相生於無窮。又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菀結也。怒氣傷肝,肝為血海,怒則氣上,氣逆則絕,所以血菀上焦相迫,曰薄,氣逆曰厥,氣血俱亂,故為薄厥,積於上,勢必厥而吐也。薄厥者,氣血之多而盛者也。所以肝藏血和則體澤,衰則枯槁。
故養肝之要在於戒忿怒,是攝生之第一法也。
白話文:
-
戒怒養陽:要避免生氣,保持陽氣充足,使生命力生生不息。
-
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菀結也:如果非常生氣,那麼身體的氣血就會中斷,血液會聚集在身體上部,使人出現眩暈、昏厥等症狀,更容易生病。
-
怒氣傷肝,肝為血海,怒則氣上,氣逆則絕,所以血菀上焦相迫,曰薄,氣逆曰厥,氣血俱亂,故為薄厥,積於上,勢必厥而吐也:生氣會損傷肝臟,肝臟是人體的「血海」,生氣時,氣往上衝,氣逆就會中斷,所以血液聚集在身體上部,互相壓迫,造成眩暈、昏厥等症狀,氣血混亂,就會導致薄厥。如果這種情況長時間累積,可能會導致昏厥和嘔吐。
-
薄厥者,氣血之多而盛者也:薄厥是氣血旺盛的表現。
-
所以肝藏血和則體澤,衰則枯槁:肝臟儲藏血液,如果肝臟健康,血液運行正常,那麼身體就會滋潤有光澤;如果肝臟衰弱,血液運行不暢,那麼身體就會枯槁。
一在養脾,脾者後天之本人身之倉廩也。脾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如嬰兒初生,一日不再食則飢,七日不食則腸胃涸絕而死。經曰:安穀則昌,絕谷則亡。蓋穀氣入胃,漉陳六腑,而氣至和調五臟而血生,人之所資以為本者也。然土惡濕而喜燥,飲不可過,過則濕重而不健,食不可過,則壅滯而難化,病由是生矣。
白話文:
我們應該將養脾臟,脾是人體後天的根本,是貯藏精氣的倉庫。脾臟與中央的土相應,土是萬物的母親。就像剛出生嬰兒一樣,一天不吃就會餓,七天不吃就會腸胃枯竭而死。經典上說:安於穀物就會昌盛,斷絕穀物就會滅亡。穀物被胃消化後,能滋潤體內五臟六腑,讓人產生氣血,這是人生存的根本。但是,脾臟不喜歡濕氣而喜歡乾燥,喝水不能過多,喝多了,脾的重量會增加且不健康,吃的東西不能過多,否則會堵塞滯留而難以消化,由此就會產生疾病。
故飲食所以養生,而食無厭亦能害。生物理論曰:穀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養生之術,常令穀食氣少,則病不生。穀氣且然,矧五味饜飫,為五內害乎甚。而廣搜珍錯,爭尚新奇,恐其性味良毒與人臟腑宜忌尤未可曉。故西方大法,使人戒殺茹素,本無異道。人能戒殺,則性慈而善念舉,茹素則心清而腸胃厚,無嗔無貪,邪淫不犯。
此養脾在於節食,不可不知。
白話文:
因此,飲食可以養生,但吃得過多也會造成傷害。生物理論上說:穀物之氣勝過元氣,這樣的人會很肥胖而短命。養生之道,應經常讓穀物之氣不足,這樣疾病就不會產生。穀物之氣尚且如此,更何況五味雜陳而過度飽食,對五臟六腑的傷害更大。而廣泛搜求珍異的飲食,競相追求新鮮奇特的滋味,恐怕其性質和毒性與人體臟腑的宜忌尤其難以理解。所以西方的大法,讓人戒殺吃素,本質上並沒有不同。人能戒殺,性情就會慈悲而善良的念頭增多,吃素就會使心清淨而腸胃強壯,沒有嗔恨和貪婪,邪淫也不會觸犯。
一在養肺,肺者臟之長也,心之華蓋也,其藏魄,其主氣,統領一身之氣者也。經曰: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充之則耐寒暑,傷之則百邪易侵,隨事痿矣。故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
白話文:
肺臟是人體中最重要的臟器。心的保護傘,它是藏魄的地方,是主持呼吸的器官,也是統領人體氣血的總司令。經書上說:人遇到失意的事,追求的事物又得不到,心情就會煩悶抑鬱,就會發出悲切的嘆息聲。這種嘆息的聲音是肺氣灼熱的表現,肺臟如同焦枯的樹葉。如果肺氣充足,就能適應寒暑,如果肺氣受傷,就會容易被各種邪氣侵襲,隨事而疲痿。所以,人生氣時,氣就會上升到肺部。高興時,氣就會舒緩而平靜,悲傷時,氣就會抑制而鬱結。
4. 臥時祝法
經云:夜寢欲閤眼,以手撫心三過,微祝曰:太靈九宮太乙守房,百神安位,魂魄和同,長生不死,塞滅邪凶。祝畢而寢,此名九宮隱祝寢魂之法。常能行之,使人魂魄安然,永獲貞吉。
白話文:
經書說:晚上睡覺時想要閉上眼睛睡覺,先用手在心口撫摸三次,然後輕聲默祝說:太靈九宮太乙守著我的房門,所有的神靈安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魂魄和睦相處,長生不老,邪惡凶煞都被消除。默祝完畢後再睡覺,這就是九宮隱祝安撫魂魄的方法。經常做到這點,使人的魂魄安然無恙,永遠得到安康和吉祥。
5. 治虛癆咒
孫真人云:人病虛癆,陰虛火旺,易生忿怒,莫能自制。崑崙大隱仙師有滅火咒曰:上天下地,有我一身,生氣運動,耳目聰明,神失氣散,冥冥一心,富貴安在,妻拿匪親,為榮為辱,任人旦評。我今現在,有喜無嗔,靈臺仙子,玉闕真君,祛我煩惱,助我精神,真丹內結,淨掃六塵,默誦數遍,五臟自覺清虛,內火平熄。久久誦之,虛者實,弱者強,病可不治而愈。
白話文:
孫思邈說:人生病時虛弱、體質差,陰虛、火氣旺盛,容易生氣發怒,自己都控制不住。崑崙山的大隱仙師有滅火咒語說:天高地大,我就是這人間一人,跟著氣息運行,耳聰目明,如果神識迷失,氣息散亂,就冥冥中全神貫注,不懂得富貴榮華是怎麼回事,妻子不就是外人嗎?富貴是榮耀,貧窮是屈辱,任由別人評判。我現在很平靜,沒有喜悅也沒有憤怒,靈臺仙子,玉闕真君,請去除我的煩惱,幫助我振作精神,丹田內部結丹,清除六塵的困擾,默誦幾遍,五臟能感到清虛,內火自然平息。長時間誦讀,虛弱的人體質變好,虛弱的人體質變強,那麼疾病不治而愈。
6. 用艾
凡下艾時,必先以蒜切片擦穴上,然後安艾,不然則運動之間,其艾必落矣。如著艾火痛不可忍,預先以手指緊罩其穴處,更以鐵物壓之即止。或著火有眩暈者,神氣虛也,仍以冷物壓灸處,其暈自蘇。再停良久,以稀粥或薑湯與飲之,以壯其神,復如前法以終其事。
白話文:
在使用艾灸治療時,一定要先用蒜片擦拭穴位,然後再放置艾條。否則,在運動之間,艾條很容易就會掉落。如果艾灸時疼痛難忍,可以先用手指緊緊按住穴位,然後再用鐵器壓住,疼痛就會停止。或者在艾灸時出現眩暈症狀,這是神氣虛弱的表現,可以繼續用冷敷的方法來緩解眩暈症狀,直到眩暈症狀消失。然後再休息很長一段時間,喝稀粥或薑湯來增強體力,最後再按照前面的方法完成艾灸治療。
7. 灸瘡候發
灸法以陽勝陰著艾火後須要瘡發,所患即瘥。若見灸瘡不發,用故鞋底焙熱熨之,三日而發。仍以小雞、鰱魚、豆腐等物與食,其瘡必發。若氣血衰弱者,調之以藥餌。又灸後瘡未發,宜烏桕樹葉貼之。瘡發痛不止,用柏葉、芙蓉葉端午日午時採陰乾為細末,每遇灸瘡黑蓋平脫水調少許如膏著紙貼之即愈。若灸瘡出血,用百草霜為末摻之即止。
白話文:
灸法是用陽火燃燒艾草來刺激穴位。施術後通常會出現瘡口,如果瘡口沒有出現或發炎,可以用舊鞋底在火上烤熱,然後熨燙瘡口,三天後會出現瘡口。也可以吃小雞、鰱魚、豆腐等食物,這些食物可以幫助瘡口發炎。如果患者氣血衰弱,可以服用藥物來調理。灸法術後,如果瘡口沒有發炎,可以用烏桕樹葉敷於瘡口。如果瘡口發炎疼痛不止,可以用柏葉和芙蓉葉在端午節午時採摘,陰乾後研磨成細末,每當灸瘡出現黑色痂皮脫落,滲血時,將藥末調水成糊狀敷貼患處,即可治癒。如果灸瘡出血,可以用百草霜研磨成細末,敷於瘡口即可止血。
又洗法以蔥葉、薄荷煎水溫洗,可逐風邪。若瘡發黑爛疼痛,用桃枝、柳枝、胡荽、黃連煎水溫洗。總之,灸後瘡發病易已,瘡不發病難已,以人之元氣勝與不勝也。
白話文:
此外,清洗的方法是用蔥葉、薄荷煎煮的水溫洗,可以驅散風邪。如果瘡發黑腐爛疼痛,則用桃枝、柳枝、香菜、黃連煎煮的水溫洗。總之,灸後瘡發病容易痊癒,瘡不發病則難以痊癒,這取決於人體的元氣是否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