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

1. 點穴分寸

千金云:人有老少,體有長短,膚有肥瘦,皆須精思度量准。而折之法,以男左手,女右手,以中指第二節屈指,兩紋尖相去為一寸。童稚亦如之。取稻杆心量,或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或以細繩蠟用亦可。凡點穴皆要平正,四體無使歪斜。灸時恐穴不正,徒壞好肉爾。若坐點則坐灸,臥點則臥灸,立點則立灸。反此則不得真穴矣。

白話文:

【點穴分寸】

《千金方》上說:人有老有少,身體有長有短,皮膚有肥有瘦,都需要精確考量和衡量。在測量穴位距離的方法上,應使用男性左手,女性右手,將中指的第二節彎曲,兩條指紋尖端之間的距離定義為一寸。對於兒童同樣適用這種方法。也可使用稻草芯或薄竹片來量,這些都容易彎曲不易伸直。或者使用細繩浸蠟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凡是點穴都要保持平正,四肢不可歪斜。在施灸時,如果穴位沒有找準,只會損壞健康的肌膚。如果在坐著的時候點的穴,那就在坐著的姿勢下施灸;如果躺著點的穴,那就躺著施灸;如果站著點的穴,那就站著施灸。如果違反了這一點,就無法找到真正的穴位。

2. 早晚次序

天有陰陽,日分晝夜。陽生於子而盡於午,陰生於午而盡於子。人身之陰陽亦與之應,故灸法從陽必取陽旺之時,以正午下火為最善。正時既得,次第須分。如上下皆灸,先灸上後灸下;陰陽經皆灸,先灸陽後灸陰。若顛倒錯亂,則輕者重,淺者深,致多變症。

白話文:

天地間存在陰陽兩種能量,一天之中可區分為晝夜。陽氣自半夜開始生發,至中午達到頂峯;而陰氣則自中午開始增長,至半夜達到極限。人體內的陰陽能量也隨之相應變化,因此在施行灸療時,應該選擇陽氣旺盛的時段,尤以中午時分施灸效果最佳。

掌握了最適宜的施灸時間後,接下來需注意的是施灸的順序。例如,如果上身和下身都需要進行灸療,那麼應先灸上身再灸下身;若陰經和陽經都要施灸,則應先灸陽經再灸陰經。倘若施灸的順序顛倒或混亂,原本病情較輕的可能會轉重,病情較淺的可能會加深,甚至導致各種複雜症狀的出現。

3. 灸病吉日

丁卯、庚午、甲戌、丙子、丁丑、壬午、甲申、丙戌、丁亥、辛卯、壬辰、丙申、戊戌、己亥、庚子、辛丑、甲辰、乙巳、丙午、戊申、壬子、癸丑、乙卯、丙辰、己未、壬戌。

成日、開日、執日、天醫日。

忌辛未(扁鵲死日)、男忌除日、女忌破日。

白話文:

[適合施灸的日子]

以下是適合進行灸療的好日子:丁卯、庚午、甲戌、丙子、丁丑、壬午、甲申、丙戌、丁亥、辛卯、壬辰、丙申、戊戌、己亥、庚子、辛丑、甲辰、乙巳、丙午、戊申、壬子、癸丑、乙卯、丙辰、己未、壬戌。

這些日子包括了「成日」、「開日」、「執日」以及「天醫日」,皆為古人認為施行灸療的最佳時機。

然而,要特別注意的是,「辛未」這天被視為扁鵲去世的日子,不適合進行灸療。此外,對於男性而言,「除日」不宜進行灸療;對於女性來說,則是「破日」不宜進行灸療。

4. 四季人神所在禁忌

神常在心,春在左脅,秋在右脅,冬在腰,夏在臍。

白話文:

「人的精神通常集中在心臟,春天時,生命力集中在身體的左側脅部,秋天時則移至右側脅部,冬天時,生命力會集中於腰部,而夏天時,則是在肚臍部位。」

5. 逐日人神所在

初一日足大指;初二日外踝;初三日股內;初四日在腰;初五日在口;初六日在小手小指;初七日在內踝;初八日在腕;初九日在尻;初十日在背腰;十一日鼻柱;十二日髮際;十三日在牙;十四日在胃;十五日遍身;十六日在胸;十七日氣衝;十八日股內;十九日在足;二十日內踝;二十一日手小指;二十二日外踝;二十三日在肝;二十四日手陽明;二十五日在足;二十六日在胸;二十七日在膝;二十八日陰中;二十九日在脛;三十日在趺。

白話文:

一日是腳的大拇指;二日是外踝部;三日是大腿內側;四日是在腰部;五日是口腔;六日是小手指;七日是內踝;八日是手腕;九日是臀部;十日是背部和腰部;十一日是鼻子;十二日是頭髮邊緣;十三日是牙齒;十四日是胃部;十五日是全身;十六日是胸部;十七日是氣海穴;十八日是大腿內側;十九日是腳部;二十日是內踝;二十一日是手的小指;二十二日是外踝;二十三日是肝臟;二十四日是手太陽經脈;二十五日是腳部;二十六日是胸部;二十七日是膝蓋;二十八日是下腹部;二十九日是小腿;三十日是足背。

6. 十二時人神所在

子在左右內外踝;醜在頭;寅在耳;卯在面;辰在項;巳在乳肩;午在脅;未在腹;申在心主;酉在膝;戌在腰背;亥在股。

白話文:

[十二時人神所在]

  • 子時,人神在左右內外踝的位置。
  • 醜時,人神在頭部。
  • 寅時,人神在耳朵。
  • 卯時,人神在面部。
  • 辰時,人神在頸部。
  • 巳時,人神在乳部和肩膀。
  • 午時,人神在側腹部。
  • 未時,人神在腹部。
  • 申時,人神在心臟周圍。
  • 酉時,人神在膝蓋。
  • 戌時,人神在腰部和背部。
  • 亥時,人神在大腿部位。

7. 灸炷大小多寡

生人體質有強弱、虛實,皮肉有厚薄、堅柔,不可不分別灸之。如頭與四肢肌肉淺薄,若並灸之,恐肢骨氣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炷宜小,壯數亦不宜多。背腹皮肉深厚,艾炷宜大,壯數宜多,使火氣充足,始能去痼冷疾。也有病必當灸巨闕、鳩尾二穴者,必不可過三壯,艾炷如小麥,恐火氣傷心也。

古人灸法,有二報、三報,以至連年不絕者,前後相催,其效尤速。或自三壯、五壯,以至百壯者,由漸而增多,多多益善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灸療時艾炷的大小和數量應依據個人體質來調整。人的身體有強有弱,有虛有實,皮膚和肌肉有的厚有的薄,有的硬有的軟,這些差異在進行灸療時都應該被考慮進去。

例如,頭部和四肢的肌肉較薄,如果一次性灸太多點,可能會讓肢骨的氣血負擔太大,因此應該分幾天灸,或者每隔一天灸一次,而且使用的艾炷要小一些,灸的次數也不宜太多。相反地,背部和腹部的皮肉較厚,可以使用大一點的艾炷,灸的次數也可以多一些,這樣才能讓熱力充分滲透,治療長期的寒涼病症。

另外,有些疾病需要灸巨闕和鳩尾兩個穴位,但灸的次數絕對不能超過三次,艾炷的大小像小麥一樣,這是為了防止火氣過旺傷害到心臟。

古代的灸法,有的人會進行兩次、三次,甚至連續幾年不斷地灸,每次灸療互相催促,療效會更快速。有的人從灸三次、五次開始,逐漸增加到一百次,灸療次數越多通常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