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

1. 心胞經穴歌

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澤、郄門、認間使、內關、逾大陵、勞宮、中衝、中指盡

白話文:

心包經上有九個穴位:分別是天池穴、天泉穴、曲澤穴、郄門穴、間使穴、內關穴、大陵穴、勞宮穴、中衝穴,最後一個位於中指的尖端。

2. 心包經九穴分寸

天池 穴在乳旁二寸許,直腋下行三寸,脅之撅起肋骨間(一名天會),灸三壯

天泉(一名天濕),在曲腋下去肩臂二寸,舉臂取之,灸三壯

曲澤,從天泉下行肘內廉大筋內側橫紋頭下陷中動脈,灸三壯

郄門,從曲澤下行掌後去腕五寸,灸五十壯

間使,從郄門下行掌後去腕三寸,兩筋間陷中,灸五壯

內關,從間使下行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灸五壯

大陵,從內關下行掌後骨下橫紋中兩筋間陷中,灸三壯

勞宮(一名五里,一名掌中),從大陵下行掌中央動脈,屈無名指取之,灸三壯

中衝,從勞宮下行手中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許陷中,灸一壯

白話文:

【心包經九穴位置】

  1. 天池穴:位於乳旁約二寸處,沿著腋下直行三寸,在脅部突起的肋骨間(又稱為天會)。可用灸法,每次灸三次。

  2. 天泉穴(又稱天濕):在彎曲腋下的位置,距離肩臂二寸的地方,舉起手臂就能找到。可用灸法,每次灸三次。

  3. 曲澤穴:從天泉穴沿手臂下行至肘內側的大筋內側,位於橫紋頭下方的凹陷中,可摸到動脈。可用灸法,每次灸三次。

  4. 郄門穴:從曲澤穴沿手臂下行至手掌後方,距離手腕五寸的位置。可用灸法,每次灸五十次。

  5. 間使穴:從郄門穴沿手臂下行至手掌後方,距離手腕三寸,位於兩條筋之間的凹陷中。可用灸法,每次灸五次。

  6. 內關穴:從間使穴沿手臂下行至手掌後方,距離手腕二寸,位於兩條筋之間。可用灸法,每次灸五次。

  7. 大陵穴:從內關穴沿手臂下行至手掌後方的骨下,位於橫紋中兩條筋之間的凹陷中。可用灸法,每次灸三次。

  8. 勞宮穴(又稱五里、掌中):從大陵穴沿手臂下行至掌中央的動脈,彎曲無名指即可找到。可用灸法,每次灸三次。

  9. 中衝穴:從勞宮穴沿手臂下行至中指指尖,離指甲角約一韭菜葉的距離,位於凹陷中。可用灸法,每次灸一次。

3. 腎經穴歌

足少陰俞二十七:

湧泉、然谷、照海、出太谿、水泉、連大鐘、復溜、交信、築賓、立陰谷、橫骨、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得肓俞、商曲、石關、蹲陰都、通谷、幽門、直步廊、神封、出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畢。

白話文:

【腎經穴道歌現代版】

足少陰腎經上總共有二十七個穴道:

第一個是湧泉穴,接著是然谷穴和照海穴, 然後到達太谿穴,再往下是水泉穴, 接續至大鐘穴,再經過復溜穴和交信穴, 接著是築賓穴,然後到立陰谷穴, 橫骨穴在後,趨向大赫穴, 再來是氣穴,跟著是四滿穴, 然後到中注穴,接下來是肓俞穴, 商曲穴在後,再來是石關穴, 蹲陰都穴緊接著,然後是通谷穴, 幽門穴在後,再經過步廊穴, 神封穴在後,然後到靈墟穴, 神藏穴在後,再來是彧中穴, 最後一個穴道是俞府穴,這就是全部的腎經穴道。

這樣完成了對腎經穴道的介紹。

4. 腎經二十七穴分寸

湧泉(一名地衝)穴在足心陷中,伸腿屈足卷指宛宛中,灸三壯

然谷 從湧泉上行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灸三壯

太谿 從然谷行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灸三壯

大鐘 從太谿行足跟後跟中大骨上兩筋間,灸三壯

水泉 從大鐘行太谿下一寸內踝下,灸五壯

照海 從水泉行足內踝下四分,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之中陷中,灸三壯

復溜(一名伏白一名昌陽)從照海行足內踝後上除踝一寸陷者中,前傍骨是復溜,後傍骨是交信,二穴止隔一筋,灸五壯、七壯

交信 從復溜斜外正行復溜穴之後二寸許後傍筋,灸三壯

築賓 從交信斜外上行過三陰交穴上腨分中(腨俗名腿肚),灸五壯

陰谷 從築賓上行膝下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得之,灸三壯

橫骨 從陰谷上行入腹陰上橫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任脈之中行旁開五分(一名下橫),灸三壯

大赫(一名陰維一名陰關)從橫骨上行一寸,去中行五分,灸五壯

氣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從大赫上行一寸,去中行五分,灸五壯

四滿(一名髓府)從氣穴上行分寸同上,灸三壯

中注 從四滿上行分寸同上,灸三壯

肓俞 從中註上行一寸,直臍旁去臍中五分,灸五壯

商曲 從肓俞上行二寸,亦去中行旁開五分,灸五壯

石關 從商曲上行一寸,去中行旁開五分,灸三壯

陰都(一名食宮)從石關上行分寸同上,灸三壯

通谷 從陰都上行一寸,陷中去中行旁開五分,灸五壯

幽門(一名上門)從通谷上一寸,去巨關旁各五分,陷中灸五壯

步廊 從幽門上行一寸六分,陷者中,去中行旁開二寸,仰而取之,灸五壯

神封 從步廊上行分寸同上,仰而取之,灸五壯

靈墟 從神封中行分寸同上,仰而取之,灸五壯

神藏 從靈墟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

彧中 從神藏上行分寸同,上仰而取之,灸五壯

俞府 從彧中上行巨骨之下,俠任脈之璇璣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

白話文:

【湧泉穴】又稱為地衝穴,位於腳底中心凹陷處,當你伸直腿,彎曲腳趾時可找到此位置。適合施灸三次。

【然谷穴】從湧泉穴向上,位於腳內側踝骨前方,大骨下方的凹陷中。適合施灸三次。

【太谿穴】從然谷穴沿著腳內側踝骨後方五分,腳跟上方動脈凹陷中。適合施灸三次。

【大鐘穴】從太谿穴沿至腳跟後方,位於大骨上方,兩條肌腱之間。適合施灸三次。

【水泉穴】從大鐘穴下行至太谿穴下一寸,腳內側踝骨下方。適合施灸五次。

【照海穴】從水泉穴沿至腳內側踝骨下方四分,位於前後兩條肌腱上,踝骨下方有一軟骨,其間的凹陷處。適合施灸三次。

【復溜穴】又稱伏白穴或昌陽穴,從照海穴沿至腳內側踝骨後方,除去踝骨一寸的凹陷處,前邊靠近骨頭的是復溜穴,後邊靠近骨頭的是交信穴,兩穴只隔一條肌腱。適合施灸五次到七次。

【交信穴】從復溜穴斜向外,位於復溜穴後方約二寸,後邊靠近肌腱。適合施灸三次。

【築賓穴】從交信穴斜向外上行,經過三陰交穴上方,位於小腿肚中。適合施灸五次。

【陰谷穴】從築賓穴上行至膝蓋下方,位於內側輔骨後方,大肌腱下方,小肌腱上方,彎曲膝蓋可以找到此位置。適合施灸三次。

【橫骨穴】從陰谷穴上行進入腹部,位於陰部上方橫骨中,形狀如仰月,中央離任脈中線旁開五分。又稱下橫穴。適合施灸三次。

【大赫穴】又稱陰維穴或陰關穴,從橫骨穴上行一寸,離中線五分。適合施灸五次。

【氣穴】又稱胞門穴或子戶穴,從大赫穴上行一寸,離中線五分。適合施灸五次。

【四滿穴】又稱髓府穴,從氣穴上行,距離與之前相同。適合施灸三次。

【中注穴】從四滿穴上行,距離與之前相同。適合施灸三次。

【肓俞穴】從中注穴上行一寸,直對肚臍旁邊,離肚臍中線五分。適合施灸五次。

【商曲穴】從肓俞穴上行二寸,也離中線旁開五分。適合施灸五次。

【石關穴】從商曲穴上行一寸,離中線旁開五分。適合施灸三次。

【陰都穴】又稱食宮穴,從石關穴上行,距離與之前相同。適合施灸三次。

【通谷穴】從陰都穴上行一寸,位於凹陷中,離中線旁開五分。適合施灸五次。

【幽門穴】又稱上門穴,從通谷穴上行一寸,離巨關旁各五分,在凹陷中。適合施灸五次。

【步廊穴】從幽門穴上行一寸六分,位於凹陷中,離中線旁開二寸,需要仰身才能找到。適合施灸五次。

【神封穴】從步廊穴上行,距離與之前相同,需要仰身才能找到。適合施灸五次。

【靈墟穴】從神封穴中行,距離與之前相同,需要仰身才能找到。適合施灸五次。

【神藏穴】從靈墟穴上行一寸六分,也離中線旁開二寸,位於凹陷中,需要仰身才能找到。適合施灸五次。

【彧中穴】從神藏穴上行,距離與之前相同,需要仰身才能找到。適合施灸五次。

【俞府穴】從彧中穴上行至巨骨下方,夾在任脈的璇璣中線旁開二寸,位於凹陷中,需要仰身才能找到。適合施灸五次。

5. 三焦穴歌

手少陽經三焦位二十三穴,起關衝、液門、中渚、陽池,歷外關、支溝、會宗、逢三陽絡,入於四瀆,注於天井、清冷、中消、濼臑、會、肩髎穴、天髎、天牖、經翳風、瘈脈、顱息、角孫、入耳門、和髎、絲竹空。

白話文:

需要注意的是,"中消"在古代文本中可能是指"臑會"穴,因為"消"字在某些版本的文本中可能是"會"字的誤寫。但這種情況下,兩者指的都是同一個穴位。

6. 三焦經二十三穴分寸

關衝,穴在手四指外端去爪甲如韭葉許,灸三壯。

液門,從關衝上行手小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握拳取之,灸三壯。

中渚,從液門上行一寸陷中,握拳取之,灸三壯。

陽池(一名別陽),從中渚由四指末節直上行手表腕上陷中,灸三壯。

外關,從陽池上行手腕後二寸兩骨間陷中,灸三壯。

支溝(一名飛處),從外關上行一寸兩骨間陷中,灸七壯。

會宗,從支溝外開一寸,以支溝會宗二穴相併平直,空中相離一寸,灸三壯。

三陽絡(一名通間),從會宗內斜上行一寸,臂上大交脈,灸五壯。

四瀆,從三陽絡上行肘前五寸外廉陷中,灸三壯。

天井,從四瀆斜外上行肘外大骨尖後肘上一寸兩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灸三壯。

清冷淵,從天井上行一寸,伸肘舉臂取之,灸三壯。

消濼,從清冷淵上行肩下臂外肘上分肉間,灸五壯。

臑會(一名臑髎),從消濼上行臑外去肩端三寸宛宛中,灸五壯。

肩髎,從髎會上行肩端臑上陷中,斜舉臂取之,灸三壯。

天髎,從肩髎上行肩缺盆中,直是少陽經之肩井穴後一寸,灸三壯。

天牖,從天髎上行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中,夾耳後一寸,不宜灸。

翳風,從天牖上行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灸七壯。

瘈脈(一名資生),從翳風上行耳後中間雞足青絡脈中,灸七壯。

顱息,從瘈脈行耳後上間青絡脈中,灸七壯,甲乙經曰灸三壯。

角孫,從顱息上行耳上上間髮際下開口有空,灸三壯。

耳門,從角孫繞行耳前起肉當耳缺處陷中,禁灸。

和髎,從耳門行耳前兌發下橫動脈中,兌發下即發角也,灸三壯。

絲竹空,從和髎上行肩後陷中,禁灸。

白話文:

【三焦經二十三穴位置】

  • 關衝穴:位於第四手指的最外側末端,距離指甲邊緣約像一片韭菜葉的寬度。適合施灸三次。

  • 液門穴:從關衝穴往上,在小指旁邊的第二指骨間的凹陷處,握拳時容易找到,適合施灸三次。

  • 中渚穴:從液門穴往上約一寸的凹陷處,握拳時易找,適合施灸三次。

  • 陽池穴(又名別陽):從中渚穴開始,沿著第四指的末端直上,在手腕上方的凹陷處,適合施灸三次。

  • 外關穴:從陽池穴往上,在手腕後方約兩寸,兩根骨頭間的凹陷處,適合施灸三次。

  • 支溝穴(又名飛處):從外關穴往上約一寸,在兩根骨頭間的凹陷處,適合施灸七次。

  • 會宗穴:在支溝穴外側大約一寸的地方,與支溝穴並列且平行,兩穴之間間隔一寸,適合施灸三次。

  • 三陽絡穴(又名通間):從會宗穴內斜上約一寸,位於手臂上的大交脈處,適合施灸五次。

  • 四瀆穴:從三陽絡穴往上,在肘前約五寸的外側凹陷處,適合施灸三次。

  • 天井穴:從四瀆穴斜向外上方,在肘部外側的大骨頭尖後,肘上方一寸,兩根肌腱叉開的骨縫中,屈肘拱胸時可以找到,適合施灸三次。

  • 清冷淵穴:從天井穴往上約一寸,伸肘舉臂時可以找到,適合施灸三次。

  • 消濼穴:從清冷淵穴往上,在肩膀下方,手臂外側,肘上方的肌肉間,適合施灸五次。

  • 臑會穴(又名臑髎):從消濼穴往上,在臂外側,離肩端約三寸的凹陷處,適合施灸五次。

  • 肩髎穴:從臑會穴往上,在肩端,臑上的凹陷處,斜舉臂時可以找到,適合施灸三次。

  • 天髎穴:從肩髎穴往上,在肩胛骨的凹陷中,正好在少陽經的肩井穴後一寸,適合施灸三次。

  • 天牖穴:從天髎穴往上,在頸部大筋外的凹陷處,天容穴後,天柱穴前,完骨穴下,髮際中,夾耳後一寸,不適合施灸。

  • 翳風穴:從天牖穴往上,在耳後的尖角凹陷處,按壓時會引起耳中的疼痛,適合施灸七次。

  • 瘈脈穴(又名資生):從翳風穴往上,在耳後中間的雞足青絡脈中,適合施灸七次。

  • 顱息穴:從瘈脈穴往上,在耳後上方的青絡脈中,適合施灸七次,《甲乙經》記載只適合施灸三次。

  • 角孫穴:從顱息穴往上,在耳朵上方,頭髮邊緣下的開口處,適合施灸三次。

  • 耳門穴:從角孫穴繞行至耳前,位於耳輪起始處的肉質部位,禁灸。

  • 和髎穴:從耳門穴往前,在耳朵前面,兌發下(即發角)的橫動脈中,適合施灸三次。

  • 絲竹空穴:從和髎穴往上,在肩後凹陷處,禁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