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9)

1. 所行為經

肺經經渠;脾經商邱;心經靈道;腎經復溜。

心包經間使;肝經中封;大腸經陽谿;胃經解谿。

小腸經陽谷;膀胱經崑崙;三焦經支溝;膽經陽輔。

白話文:

這些文字描述的是人體十二條經脈的主要穴位。

肺經的穴位是經渠穴; 脾經的穴位是商丘穴; 心經的穴位是靈道穴; 腎經的穴位是復溜穴;

心包經的穴位是間使穴; 肝經的穴位是中封穴; 大腸經的穴位是陽溪穴; 胃經的穴位是解溪穴;

小腸經的穴位是陽谷穴; 膀胱經的穴位是昆侖穴; 三焦經的穴位是支溝穴; 膽經的穴位是陽輔穴。

2. 所入為合

肺合尺澤;脾合陰陵泉;心合少海;腎合陰谷;心包合曲澤;肝合曲泉;大腸合曲池;胃合三里;小腸合小海;膀胱合委中;三焦合天井;膽合陽陵。

白話文:

「肺經與尺澤穴相連;脾經與陰陵泉穴相連;心經與少海穴相連;腎經與陰谷穴相連;心包經與曲澤穴相連;肝經與曲泉穴相連;大腸經與曲池穴相連;胃經與三里穴相連;小腸經與小海穴相連;膀胱經與委中穴相連;三焦經與天井穴相連;膽經與陽陵穴相連。」換句話說,這是描述人體各個臟腑與其對應經絡上的特定穴位之間的聯繫。

3. 所過為原

大腸原合谷; 胃原衝陽; 小腸原腕骨; 膀胱原京骨; 三焦原陽池; 膽原丘墟。

白話文:

大腸的原穴是合谷穴;胃的原穴是衝陽穴;小腸的原穴是腕骨穴;膀胱的原穴是京骨穴;三焦的原穴是陽池穴;膽的原穴是丘墟穴。

4. 周身骨度尺寸今法

靈樞經骨度篇文所論長短皆古數也。今按頭部折法,以前髮際至後髮際折為一尺二寸。如髮際不明,則取眉心直上後至大杼骨折作一尺八寸。此為直寸。橫寸法以眼內角至外角,此為一寸。頭部橫直寸法並依此。

督脈神庭至太陽曲差穴,曲差至少陽本神穴,本神至陽明頭維穴各開一寸半。自神庭至頭維各開四寸半。胸腹折法,直寸以中行為主。自缺盆中天突穴起至岐骨際上中庭穴止折作八寸四分。自髃骭上岐骨際下至臍心折作八寸。自臍心下至毛際曲骨穴折作五寸。橫寸以兩乳相去折作八寸。胸腹橫直寸法並依此。

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骶通折三尺。上七節各長一寸四分一釐,共九寸八分七釐。中七節各一寸六分一釐,共一尺一寸二分七釐。第十四節與臍平。下七節各一寸二分六釐,共八寸八分二釐。通共二尺九寸九分六釐。不足四釐者,有餘未盡也。

脊骨內涸一寸。凡云第二行俠脊一寸半,三行俠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淨以寸半三寸論。故在二行當為二寸,在三行當為三寸半也。

側部四肢折量之法,總以前中指同身寸法為是。

白話文:

【全身骨骼尺寸的現代測量方法】

靈樞經骨度篇所描述的身體各部位長度,都是按照古時的度量單位。現在我們按照頭部的測量方式,從前額髮際到後腦髮際的距離,大約爲一尺二寸。如果髮際線不明顯,則可從眉心垂直向上測量至大杼骨,這段距離約爲一尺八寸。這是縱向的測量方法。橫向測量則以眼睛內眼角至外眼角的距離爲標準,這等於一寸。頭部的橫縱測量都依據這個標準。

督脈上的神庭穴至太陽曲差穴,曲差穴至少陽本神穴,以及本神穴至陽明頭維穴,這些穴位之間的距離各爲一寸半。從神庭穴到頭維穴的總距離爲四寸半。胸部和腹部的測量,縱向以人體中線爲主。從缺盆中天突穴起,到劍突上緣中庭穴的位置,這段距離約爲八寸四分。從劍突下緣到肚臍中心的距離約爲八寸。從肚臍中心到陰毛邊緣的曲骨穴,這段距離約爲五寸。兩乳之間距離約爲八寸。胸部和腹部的橫縱測量都依據這個標準。

背部的測量,從大椎骨到尾骶骨的總長度約爲三尺。上段七個椎節,每個椎節長約一寸四分一釐,合計約九寸八分七釐。中段七個椎節,每個椎節長約一寸六分一釐,合計約一尺一寸二分七釐。第十四椎節與肚臍平齊。下段七個椎節,每個椎節長約一寸二分六釐,合計約八寸八分二釐。總長合計約二尺九寸九分六釐,不足四釐是因爲實際長度可能略多於這個數字。

脊椎骨內部寬度約爲一寸。所謂的第二行離脊椎一寸半,第三行離脊椎三寸,這些都是在去除脊椎一寸後的淨寬度,即一寸半和三寸。因此,在第二行的實際寬度應爲二寸,在第三行的實際寬度應爲三寸半。

對於四肢和側部的測量,一般使用前中指同身寸法,也就是用自己手指的寬度作爲測量單位。

5. 周身名位經脈骨度

頭 頭為諸陽之首,凡物獨出之首皆名曰頭。

腦 腦者,頭骨之髓也。足太陽膀胱脈絡腦,足少陰腎屬髓海。腦為髓海,髓海足,頭輕多力。不足腦轉耳鳴,目眩脛酸怠臥。

巔 巔者,頭頂也。足厥陰肝脈與督脈會於巔,足太陽膀胱脈交巔,足少陽膽脈亦交巔。巔頂之首,俗名天靈蓋。

囟 囟者,巔前之頭骨也。小兒初生未闔名曰囟門,已闔名曰囟骨,即天靈蓋後之骨。

頭角 額兩旁稜處之骨也,足少陽膽筋脈皆上頭角。

額顱 額前髮際之下,兩眉之上,名曰額,一曰顙。足陽明胃脈至額顱,手陽明大腸筋上額左角,手少陽三焦筋結額上角,足太陽膀胱筋上額。

發 足少陰腎主發,又為血之餘。

面 凡前曰面,凡後曰背。五臟之精氣皆上熏於面,故面白應肺。脫氣、脫血、脫津液,面皆白。面赤應心,面黃應脾,面青應肝,面黑應腎。故黑者陰氣,陽去面為之黑。顴骨之下,迎香穴之外為面中央,應手陽明大腸。兩顴之內,面王之上應手少陽小腸。小腸脈循頰上䪼,斜絡於顴。小腸氣血盛,面多肉而平;氣血少,面瘦色惡。

顏 顏者,眉目間名也。眉心曰關上,應咽喉。

眉 屬肝,肝脈從目繫上額。肝膽相表裡,足少陽風熱與痰則眉稜骨痛。此症多傷目,至兩耳出膿則危。又應膀胱,足太陽血氣盛眉佳有毫毛。

目 目者,司視之竅也。肝竅在目,故論目必首肝。

睛窠 眼珠也,臟腑精氣皆上注目而為睛。血之精為目窠之總絡。

瞳神 骨之精為童神,屬腎。腎水虧不能養肝,英華不斂,瞳神散大無光。

黑珠 即瞳外黑輪,屬肝為筋之精。內連目系,目內廉深處為目系。肝火上衝兩輪紅痛。

白珠 氣之精為白眼。黑輪外四圍白處皆屬肺,肺火上騰白有紅筋。

兩眥 外決面者為銳眥,內近鼻者為內眥。皆屬心,小腸三焦筋脈俱至目銳眥。膽脈起目銳眥,筋亦結目銳眥。小腸支脈至目內眥,出膀胱脈起目內眥。

眼皮 上下皆屬脾肌肉之精,主約束。胃細筋散於目下為目下綱,膀胱細筋為目上綱。目綱即上下目胞之兩瞼邊,又名曰睫,司目之開闔也。

睫毛 屬脾,脾胃氣虛目緊皮縮眼楞急,小睫毛倒入眼中謂之倒睫拳毛。

目淚 淚為肝液,風行水流。肝風動則淚出,又肝熱多淚。如燒竹瀝遇火瀝出,迎風出淚,風火合也。悲哀動中心氣與肝氣相迫致淚。

目眵 眵屬肺氣結硬。

目眶骨 目眶者,目窠四圍之骨也。上曰眉稜骨,下即䪼骨。䪼骨之外即顴骨。

䪼 目下之眶骨,顴骨內下連上牙床者也。

頞 頞者,鼻梁即山根也。

鼻 鼻者,司臭之竅也。

山根 足陽明脈交山根。山根曰下極,應心。

鼻柱 在山根下,相家曰年壽,應肝。年壽左右應膽。

面王 在鼻柱下,相家曰準頭,亦曰明堂,屬土應脾。明堂兩旁為方上,在迎香上曰鼻隧,相家曰蘭臺廷尉,應胃。胃脈起鼻兩旁,筋亦結鼻旁即此。

鼻孔 大腸脈挾鼻孔,小腸脈抵鼻。膀胱筋結鼻下兩旁。

顴 顴為骨本,兩顴發赤主腎敗。膀胱膽大腸筋皆結顴,胃筋合顴。小腸經顴髎穴在頄下銳骨端陷中。人中 下應膀胱子宮,平淺無髭多無子。大腸脈交人中,督脈水溝穴在人中。

白話文:

周身名位經脈骨度

頭是諸陽之首,凡是獨自突出的部位都稱為頭。

腦是頭骨裡的髓,足太陽膀胱經脈連通腦部,足少陰腎經則屬於髓海。腦為髓海,髓海充盈,則頭部輕盈有力。腦髓不足則會頭昏眼花、耳鳴、目眩、小腿酸痛、疲倦臥床。

巔指的是頭頂,足厥陰肝經和督脈在頭頂交會,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也交於頭頂。頭頂的最高處,俗稱天靈蓋。

囟指的是頭頂前方的頭骨。嬰兒剛出生時,頭骨尚未癒合,稱為囟門;癒合後則稱為囟骨,也就是天靈蓋後方的骨頭。

頭角指的是額頭兩旁隆起的骨頭,足少陽膽經的筋脈都上達頭角。

額顱指的是額頭前髮際線以下、兩眉以上的部分,又稱為額或顙。足陽明胃經到達額顱,手陽明大腸經的筋脈上達額頭左側角,手少陽三焦經的筋脈則連結額頭上角,足太陽膀胱經的筋脈也上達額頭。

頭髮由足少陰腎經主宰,也是血液的精華。

前面稱為面,後面稱為背。五臟的精氣都上達面部,因此面色蒼白代表肺部有問題。氣虛、血虛、津液不足,都會導致面色蒼白。面色紅潤代表心臟,面色黃代表脾臟,面色青代表肝臟,面色黑代表腎臟。面色黑代表陰氣盛,陽氣不足導致面色發黑。顴骨下方、迎香穴外側是面部中央,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應;兩顴骨內側、面王之上則與手少陽小腸經相應。小腸經脈循行於頰部,斜向連接顴骨。小腸氣血旺盛,面部則豐滿光滑;氣血不足,面部則消瘦憔悴。

顏指的是眉宇之間。眉心稱為關上,與咽喉相應。

眉毛屬肝,肝經從眼睛連接到額頭。肝膽互為表裡,足少陽經風熱或痰濕阻滯則會導致眉稜骨疼痛。這種症狀多會損傷眼睛,甚至兩耳流膿則病情危急。眉毛也與膀胱經相應,足太陽經氣血旺盛則眉毛濃密烏黑。

眼睛是司視覺的竅穴。肝經開竅於目,因此討論眼睛的問題,必須先從肝臟入手。

睛窠指的是眼珠,臟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眼,形成睛珠。血液的精華是眼珠的主要營養來源。

瞳孔是骨骼精華所化,屬腎。腎精不足,無法滋養肝臟,則瞳神散大無光。

黑珠指的是瞳孔外圍的黑色環狀部分,屬肝,是筋的精華。內連目系,目內眥深處就是目系。肝火上炎則會導致黑珠紅腫疼痛。

白珠指的是氣的精華所化的眼白。黑珠外圍的白色部分都屬肺,肺火上炎則眼白會有紅筋。

眼角,外側靠近面部的稱為外眥,內側靠近鼻子的稱為內眥。都屬心,小腸、三焦的筋脈都到達外眥。膽經起於外眥,筋脈也連接外眥。小腸支脈到達內眥,膀胱經也起於內眥。

眼瞼上下都屬脾臟肌肉的精華,主要功能是保護眼睛。胃經的細小筋絡散佈於眼下,稱為目下綱;膀胱經的細小筋絡則佈於眼上,稱為目上綱。目綱就是上下眼瞼的邊緣,又稱為睫毛,負責眼睛的開闔。

睫毛屬脾,脾胃氣虛則眼睛緊繃、眼皮縮小、眼球僵硬,睫毛倒插進眼睛則稱為倒睫。

眼淚是肝臟的液體,受風的影響。肝風動則淚出,肝熱也會多淚。就像燒竹瀝遇火會流出一樣,迎風流淚是風火共同作用的結果。悲傷則會導致心氣與肝氣相激而流淚。

眼屎屬肺氣凝滯而成。

眼眶骨是眼珠周圍的骨骼,上方的稱為眉稜骨,下方的稱為眶下骨。眶下骨的外側就是顴骨。

眶下骨指的是眼睛下方的眶骨,顴骨內下方連接著上牙床。

鼻樑,也稱山根。

鼻子是司嗅覺的竅穴。

山根是足陽明經脈經過的地方,山根稱為下極,與心臟相應。

鼻柱在山根下方,相學上稱為年壽,與肝臟相應。年壽左右則與膽臟相應。

面王在鼻柱下方,相學上稱為準頭,也稱為明堂,屬土,與脾臟相應。明堂兩側稱為方上,在迎香穴上方稱為鼻隧,相學上稱為蘭臺廷尉,與胃經相應。胃經起於鼻兩側,筋脈也連接鼻旁。

鼻孔有大腸經脈經過,小腸經脈到達鼻孔。膀胱經的筋脈連接鼻下兩側。

顴骨是骨骼的基礎,兩顴骨發紅代表腎臟衰敗。膀胱、膽經、大腸經的筋脈都連接顴骨,胃經的筋脈也與顴骨相連。小腸經的顴髎穴位於顴骨下方、銳骨末端凹陷處。

人中下方與膀胱、子宮相應,人中平淺無鬍鬚則多無子嗣。大腸經脈經過人中,督脈的水溝穴也在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