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0)

1. 周身名位經脈骨度

頄,䪼內鼻旁間近生門牙之骨也。

顑,俗呼為腮,口旁頰前肉之空軟處也。

耳,司聽之竅也,腎氣通耳,腎元足則耳聰,有病當於腎脈推之。

蔽,耳門也。

耳郭,耳輪也,胃脈上耳前筋結,耳前膽脈、三焦脈俱走耳前筋,從耳前屬目,小腸膀胱筋俱結耳後完骨,胃脈之支、膽脈、三焦脈俱過耳後。

頰,耳前顴側面兩旁之稱也,大腸筋脈俱上頰,小腸脈上頰,胃筋循頰而上,膽筋脈俱過頰,肝脈下頰,三焦當曲頰脈亦交頰,胃頰車穴在耳下分。

曲頰,頰之骨也,曲如環形,受頰車骨尾之鉤者也。

頰車,下牙床骨也,總載諸齒,能咀食物,故名頰車。

口,司言食之竅也,屬脾胃,大腸脈交口,畢竟脾為主,蓋味入口藏於胃,脾乃運化精液以養五臟,故五臟之氣皆統於脾,五臟偏盛皆驗於口。

唇,口端也,肝脾胃三經所主,熱則紅甚,寒則淡紅,實則紅活,虛則黃白,脾燥唇乾,脾熱唇裂,肝風唇瞤動不止,脾寒唇青或揭,七情動火傷血,或心火傳脾,或厚味積傷脾,唇腫白皮皺裂如蠶繭,或唇下腫如黑棗。

吻,口之四周也,口上有髭,大腸主之。

頤,口角後顑之下也,頤上有須,膽主之。

頦,口之下唇至末之處,俗名下把殼,頦上有髯,胃主之。

頷,頦下結喉上兩側肉之空軟處也,小腸筋結頷,膽筋脈俱過頷。

齒,口齦所生之骨也,內床曰齒,外板曰牙,牙齒腎之標,齒病宜歸腎而治,齒先分病,在牙床,病在牙齒,上床屬胃,喜寒惡熱,下床屬大腸,喜熱惡寒,床病治齒,齒病治床,諸不應。

舌,舌為心苗,司味之竅也,脾腎膀胱三焦筋脈所繫。

舌本,舌之根也。

頏顙,口內之上二孔,司分氣之竅也。

懸壅垂,張口視喉上似乳頭之小舌,俗名碓嘴。

喉,通聲息之路也,在咽前通肺,主出氣,故曰肺系,又曰喉氣通天,肺熱甚喉啞,胃腎二脈循喉,咽,飲食之路也在喉後通胃,主納食,胃口在膈膜下,咽至胃長一尺六寸,通謂之咽門,咽門下有膈膜,嚥氣通地,心脾二脈挾咽,令咽乾,肝脈循喉後,令咽乾。

喉嚨,肺之系也。

嗌,胃之系也,咽之低處曰嗌,小腸脈循咽,令嗌痛,三焦脈由喉,令嗌腫。

會厭,覆喉管之上竅,似皮似膜,上司開闔,為聲音之戶,食下咽不掩則錯,凡舌抵上齶,則會厭能掩喉,喉、咽、嗌、會厭四者缺一,則飲食廢而死。

結喉,喉之管頭也,其人瘦者多外見頸前,肥人則隱於肉內,多不見也。

上橫骨,在喉前宛宛中,天突穴之外小灣橫骨,旁接拄骨之骨。

拄骨,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骨鎖子骨,內接橫骨,外接肩解。

肩解,肩端之骨節解處也。

髃骨,肩端之骨也,即肩胛骨頭臼之上稜骨也,其臼接臑骨上端,俗曰肩頭,其外曲捲翅骨,肩後之稜骨也,其下稜骨在背肉內。

肩胛,即髃骨之末成片骨也,亦名肩膊,俗名鍁板子骨,大小腸三焦筋脈俱至肩,膽脈至肩上,肩井穴屬膽,膀胱筋肺筋皆結肩髃。

臂,上身兩大支之通稱也,一名曰肱,俗名胳膊,胳膊中節上下骨交接處名曰肘,肘上之骨曰臑骨,肘下之骨曰臂骨,臂有正輔二骨,輔骨在上短細偏外,正骨居下長大偏內,俱下接腕骨也。

白話文:

周身名位經脈骨度

頄:鼻旁靠近門牙的骨頭。

腮:俗稱腮幫子,嘴巴旁邊臉頰前柔軟空虛的地方。

耳:聽覺的器官,腎氣通於耳,腎氣充足則耳聰,如有疾病應從腎經推測。

蔽:耳門,指耳朵的入口。

耳郭:耳輪,胃經上行至耳前筋絡處,耳前的膽經、三焦經都經過耳前的筋絡,從耳前連至眼睛,小腸經和膀胱經的筋絡都連接到耳後的完骨,胃經的分支、膽經、三焦經都經過耳後。

頰:耳前顴骨側面兩旁的部位,大腸經、小腸經、胃經、膽經筋脈都經過頰部,肝經在頰部下方,三焦經的曲頰脈也經過頰部,胃經的頰車穴在耳下分支。

曲頰:臉頰的骨頭,形狀像環狀,接受頰車骨尾部的鉤狀突起。

頰車:下顎骨,承載所有牙齒,能咀嚼食物,所以稱為頰車。

口:說話和進食的器官,屬脾胃,大腸經與口部相交,但以脾為主,因為食物入口後貯藏於胃,脾負責運化精微物質以滋養五臟,所以五臟之氣都歸屬於脾,五臟的盛衰都可在口部觀察出來。

唇:嘴巴的邊緣,肝、脾、胃三經所主,熱則顏色深紅,寒則顏色淡紅,實則紅潤有光澤,虛則發黃發白,脾燥則嘴唇乾燥,脾熱則嘴唇裂開,肝風則嘴唇不停地顫動,脾寒則嘴唇青紫或發黑,七情所傷導致肝火傷血,或心火傳至脾,或厚味積食傷脾,嘴唇腫脹,皮膚皺裂如同蠶繭,或嘴唇下方腫脹如黑棗。

吻:嘴巴四周,上唇有鬍鬚,屬大腸經。

頤:嘴角後腮幫子下方,頤部有鬍鬚,屬膽經。

頦:嘴巴下唇到末端的地方,俗稱下巴,頦部有鬍鬚,屬胃經。

頷:下巴下方、喉嚨上方兩側柔軟空虛的地方,小腸經的筋絡連接頷部,膽經的筋脈也經過頷部。

齒:牙齦長出來的骨頭,內側稱為齒,外側稱為牙,牙齒是腎的徵象,牙齒疾病應該歸於腎經治療,牙齒先發病,在牙床,病在牙齒,上牙床屬胃,喜寒惡熱,下牙床屬大腸,喜熱惡寒,牙床疾病治療牙齒,牙齒疾病治療牙床,其餘情況則不適用此法。

舌:舌頭是心的苗,負責品嚐味道的器官,與脾、腎、膀胱、三焦經的筋脈相關。

舌本:舌頭的根部。

頏顙:口腔內上方的兩個孔,負責分佈氣息的通道。

懸壅垂:張開口可以看到喉嚨上方像乳頭一樣的小舌頭,俗稱小舌。

喉:聲音和呼吸的通道,在咽喉前方與肺相通,主司呼氣,所以稱為肺系,又說喉嚨之氣通達天部,肺熱嚴重時會導致聲音嘶啞,胃經和腎經的脈絡循行於喉嚨,咽喉是飲食的通道,在喉嚨後方與胃相通,主司吞嚥,胃口位於膈膜下方,咽喉到胃的長度是一尺六寸,合稱咽門,咽門下方有膈膜,咽喉之氣通達地部,心經和脾經的脈絡夾着咽喉,導致咽喉乾燥,肝經循行於喉嚨後方,導致咽喉乾燥。

喉嚨:肺的屬性。

嗌:胃的屬性,咽喉的低處稱為嗌,小腸經循行於咽喉,導致嗌部疼痛,三焦經從喉嚨經過,導致嗌部腫脹。

會厭:覆蓋喉管上方的開口,像皮膚又像薄膜,主管開合,是發聲的門戶,食物吞嚥時如果沒有閉合就會出錯,當舌頭抵住上顎時,會厭就能夠蓋住喉嚨,喉嚨、咽喉、嗌、會厭四者任何一者有問題,就會導致飲食困難而死亡。

結喉:喉嚨的管狀部位,瘦的人通常在頸部前方看得見,肥胖的人則隱藏在肉裡面,看不見。

上橫骨:位於喉嚨前方,天突穴外側的小灣橫骨,旁邊連接著鎖骨。

拄骨:胸部上方鎖骨之外,俗稱鎖骨,內側連接橫骨,外側連接肩峰。

肩解:肩膀末端骨骼分開的地方。

髃骨:肩膀末端的骨頭,也就是肩胛骨頭臼上方的稜骨,其臼與肱骨上端相接,俗稱肩頭,其外側彎曲的骨頭稱為肩胛骨,肩膀後方的稜骨,其下方的稜骨位於背部肌肉內。

肩胛:髃骨末端形成的扁平骨頭,也稱為肩膊,俗稱肩胛骨,大小腸、三焦經的筋脈都到達肩部,膽經到達肩部上方,肩井穴屬於膽經,膀胱經和肺經的筋絡都連接到肩胛骨。

臂:上半身兩大支的統稱,也稱為肱,俗稱胳膊,胳膊中節上下骨骼交接的地方稱為肘部,肘部上方的骨頭稱為肱骨,肘部下方的骨頭稱為尺骨和橈骨,手臂有正骨和輔骨兩塊骨頭,輔骨在上,短而細,位置偏外,正骨在下,長而大,位置偏內,兩塊骨頭都連接到腕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