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5)

1. 任脈穴歌

任脈穴行二十四,會陰潛伏兩陰間。曲骨之前中極在,關元石門氣海邊。陰交神關水分處,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闕連鳩尾,中庭膻中玉堂里。紫宮華蓋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止。

白話文:

任脈穴位共有二十四個,從會陰穴開始,潛行於兩陰之間。在曲骨穴前有一穴位是中極穴,關元穴、石門穴、氣海穴,都在這條經脈上。陰交穴、神闕穴、水分穴三個穴位,分佈在任脈的下部,下脘穴、建裏穴、中脘穴分佈於任脈的中部,上脘穴、巨闕穴、鳩尾穴分佈於任脈的上部,中庭穴、膻中穴、玉堂穴分佈於任脈的胸腹部,紫宮穴、華蓋穴、運璇璣穴分佈於任脈的頭部,天突穴、廉泉穴、承漿穴分佈於任脈的咽喉部。

2. 任脈二十四穴分寸

會陰(一名屏翳) 穴在前陰後陰之中間,任督沖三脈所起,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沖由會陰而行足,灸三壯。

白話文:

會陰穴(又稱屏翳穴)位於前陰和後陰的中間,是任脈、督脈和沖脈三條經脈的起始點。督脈從會陰穴開始沿著背部向上運行,任脈從會陰穴開始沿著腹部向下運行,沖脈從會陰穴開始沿著足部向下運行。艾灸會陰穴三壯。

曲骨 從會陰上行橫骨上毛際陷中,動脈應手,臍下五寸,灸三壯、七壯。

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 從曲骨上行在臍下四寸,灸三壯,一云百壯。

關元(一名大中極) 從中極上行在臍下三寸,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灸七壯。

石門(一曰命門、一曰精露、一曰丹田、一曰利機) 從關元上行在臍下二寸,灸五壯。

氣海 從石門上行在臍下一寸五分,宛宛中,灸五壯,孕婦忌。

陰交(一名少關、一名橫戶) 從氣海上行在臍下一寸,灸五壯,一云百壯。

神關(一名氣舍) 從陰交上行當臍之中,灸三壯。

水分 從神關上行臍上一寸,灸五壯。

下脘 從水分上行臍上二寸,灸五壯。

建里 從下脘上行臍上三寸,灸五壯。

中脘 從建里上行臍上四寸,灸七壯,一云二七壯至百壯。

上脘 從中脘上行臍上五寸,灸五壯。

巨關 從上脘上行在岐骨下二寸,灸七壯。

鳩尾(一名𩩲骭、一名尾翳) 從巨關上行一寸,禁灸,一云灸三壯。

中庭 從鳩尾上行一寸,陷中,灸五壯。

膻中 從中庭上行一寸六分,橫兩乳間,陷中,灸七壯。

玉堂(一名玉英) 從膻中上行一寸六分,陷中,灸五壯。

紫宮 從玉堂上行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

華蓋 從紫宮上行一寸六分,陷中,灸五壯。

璇璣 從華蓋上行一寸,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

天突(一名玉戶) 從璇璣上行一寸,在結喉下三寸,宛宛中,灸三壯。

廉泉(一名本池、一名舌本) 從天突上行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仰而取之,灸三壯。

承漿(一名天池、一名懸漿) 從廉泉上行在頤前,下唇稜下陷中,灸七壯。

白話文:

曲骨位於會陰向上,橫骨上毛髮邊緣的凹陷處,動脈在這裡可以觸摸到,距離臍下五寸,灸三壯或七壯。

中極,又名玉泉、氣原,位於曲骨向上,臍下四寸處,灸三壯,也有記載灸百壯。

關元,又名大中極,位於中極向上,臍下三寸處,這個穴位位於人體上下四方中央,灸七壯。

石門,又名命門、精露、丹田、利機,位於關元向上,臍下二寸處,灸五壯。

氣海,位於石門向上,臍下一寸五分處,凹陷處,灸五壯,孕婦忌灸。

陰交,又名少關、橫戶,位於氣海上方,臍下一寸處,灸五壯,也有記載灸百壯。

神關,又名氣舍,位於陰交向上,臍中央處,灸三壯。

水分,位於神關向上,臍上一寸處,灸五壯。

下脘,位於水分向上,臍上二寸處,灸五壯。

建里,位於下脘向上,臍上三寸處,灸五壯。

中脘,位於建里向上,臍上四寸處,灸七壯,也有記載灸二七壯至百壯。

上脘,位於中脘向上,臍上五寸處,灸五壯。

巨關,位於上脘向上,岐骨下二寸處,灸七壯。

鳩尾,又名𩩲骭、尾翳,位於巨關向上,一寸處,禁灸,也有記載灸三壯。

中庭,位於鳩尾向上,一寸處,凹陷處,灸五壯。

膻中,位於中庭向上,一寸六分處,橫跨兩乳之間,凹陷處,灸七壯。

玉堂,又名玉英,位於膻中向上,一寸六分處,凹陷處,灸五壯。

紫宮,位於玉堂向上,一寸六分處,凹陷處,仰頭取穴,灸五壯。

華蓋,位於紫宮向上,一寸六分處,凹陷處,灸五壯。

璇璣,位於華蓋向上,一寸處,凹陷處,仰頭取穴,灸五壯。

天突,又名玉戶,位於璇璣向上,一寸處,結喉下三寸,凹陷處,灸三壯。

廉泉,又名本池、舌本,位於天突向上,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根下方,仰頭取穴,灸三壯。

承漿,又名天池、懸漿,位於廉泉向上,頤前,下唇邊緣下方凹陷處,灸七壯。

3. 督脈穴歌

督脈行背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長強,腰俞、陽關,入命門,懸樞、脊中、中樞、長筋、縮至陽,歸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周大椎、啞門,連風府、腦戶、強間、後頂、排百會、前頂,通囟會、上星、神庭、素髎,對水溝,兌端在唇上,齦交上齒縫之內。

白話文:

督脈走在背部的正中間,通過二十八個穴位,首先是長強、腰俞、陽關,進入命門、懸樞、脊中、中樞、長筋、縮至陽,歸屬靈臺、神道、身柱、陶道,經過大椎、啞門,連接風府、腦戶、強間、後頂、排百會、前頂,通向囟會、上星、神庭、素髎,與水溝相對,兌端在嘴脣上,位於牙齦上方齒縫之內。

4. 督脈二十八穴分寸

長強(一名氣之陰郄,一名橛骨,靈樞謂之窮骨,亦名骨骶)穴在脊骶骨端,督脈之別起於長強者,即繞纂後,外合大陽,循行尾閭間,伏地取之,灸三壯。

白話文:

長強穴(別名氣海的陰中,又名橛骨,靈樞稱之窮骨,亦稱骨骶)在脊椎骶骨的末端,督脈的別脈起於長強穴,然後繞到臀部後面,與大陽穴相通,沿著尾骨和腰骨之間的縫隙走行,俯身趴下取穴,灸三次。

腰俞 從長強貫脊上行二十一椎下,灸五壯。

陽關 穴在十六椎下,灸三壯。

命門(一名屬累) 穴在十四椎下,灸三壯。

懸樞 穴在十三椎下,灸三壯。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 穴在十一椎下,禁灸。

中樞 穴在十椎下,禁灸。

筋縮 穴在九椎下,灸三壯。

至陽 穴在七椎下,灸三壯。

靈臺 穴在六椎下,灸三壯。

神道 穴在五椎下,灸五壯。

身柱 穴在三椎下,灸五壯。

陶道 穴在一椎下,灸五壯。

大椎(一名百勞) 穴在一椎之上,灸五壯。

啞門 穴在頂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禁灸。

風府(一名舌本) 從啞門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禁灸。

腦戶(一名合顱) 從風府上行一寸五分,枕骨上,禁灸。

強間(一名大羽) 從腦戶上行一寸五分,灸五壯。

後頂 從強間上行一寸五分,灸五壯。

百會 從後頂上行一寸五分,直兩耳尖頂陷中,灸五壯,一曰頭頂不得過七壯。

前頂 從百會前行一寸五分,灸五壯。

囟會 從前頂前行一寸五分,灸五壯。

上星(一名神堂) 從囟會前行一寸,灸五壯。

神庭 從上星至前髮際,灸三壯。

素髎(一名面王) 從前髮際上至鼻端準頭,前後髮際合骨度,共一尺二寸,禁灸。

水溝(一名人中) 穴在鼻下人中陷中,灸三壯,炷如大麥。

兌端 穴在上唇端,灸三壯,炷如大麥。

齦交 穴在唇內上齒縫中,灸三壯。

白話文:

腰俞穴位於長強穴向上沿脊柱直上,至第二十一椎下,灸五壮。

陽關穴位於第十六椎下,灸三壮。

命門穴(又名屬累)位於第十四椎下,灸三壮。

懸樞穴位於第十三椎下,灸三壮。

脊中穴(又名神宗、脊俞)位於第十一椎下,禁灸。

中樞穴位於第十椎下,禁灸。

筋縮穴位於第九椎下,灸三壮。

至陽穴位於第七椎下,灸三壮。

靈臺穴位於第六椎下,灸三壮。

神道穴位於第五椎下,灸五壮。

身柱穴位於第三椎下,灸五壮。

陶道穴位於第一椎下,灸五壮。

大椎穴(又名百勞)位於第一椎之上,灸五壮。

啞門穴位於頭頂後部,從髮際進入五分,在凹陷處,仰頭取穴,禁灸。

風府穴(又名舌本)位於啞門穴向上進入髮際一寸,在大筋內凹陷處,禁灸。

腦戶穴(又名合顱)位於風府穴向上行一寸五分,在枕骨上,禁灸。

強間穴(又名大羽)位於腦戶穴向上行一寸五分,灸五壮。

後頂穴位於強間穴向上行一寸五分,灸五壮。

百會穴位於後頂穴向上行一寸五分,直對兩耳尖頂陷中,灸五壮,一日頭頂不可超過七壮。

前頂穴位於百會穴向前行一寸五分,灸五壮。

囟會穴位於前頂穴向前行一寸五分,灸五壮。

上星穴(又名神堂)位於囟會穴向前行一寸,灸五壮。

神庭穴位於上星穴至前髮際,灸三壮。

素髎穴(又名面王)位於前髮際向上至鼻端準頭,前後髮際合骨度,共一尺二寸,禁灸。

水溝穴(又名人中)位於鼻下人中陷中,灸三壮,艾炷如大麥。

兌端穴位於上唇端,灸三壮,艾炷如大麥。

齦交穴位於唇內上齒縫中,灸三壮。

5. 衝脈穴歌

衝脈俠臍起,橫骨大氣四注盲俞,同商石陰通幽門穴,至胸散布任流行。

白話文:

衝脈從肚臍兩旁開始,通過橫骨,四大氣匯集於盲俞穴,與商曲穴相連通至幽門穴,向上到胸部散佈並循行於任脈。

6. 衝脈十一穴分寸

橫骨 穴在少腹下尖陰上

大赫 氣穴 四海 中注 盲俞 商曲 石關

白話文:

橫骨穴位於小腹下方,靠近陰部上方。

大赫穴是氣穴之一,又稱為四海、中注、盲俞、商曲、石關。

陰都 通谷 幽門 衝脈起於足陽明,並於足少陰,腹氣之街,俠臍中行,左右各五分,通共十一穴,每穴上行相去各一寸;任督沖三脈皆起於胞中,是三脈一源也。

白話文:

陰都、通谷、幽門,這是衝脈起始於足陽明經,並與足少陰經相交,是腹部氣血交會的道路,緊貼肚臍而行,左右各分佈有五個穴位,共計有十一穴,每個穴位向上之間相距一寸;任脈、督脈、衝脈這三條脈都起源於胞宮,所以這三條脈同出一源。

7. 帶脈穴歌

帶起少陽帶脈穴,繞行五樞維道間,京門之下,居髎上周,回季脅,束帶然。

白話文:

提起少陽帶脈穴,繞過五樞維道之間,位於京門之下,周圍是居髎,回到季肋,像是束帶一樣。

8. 帶脈三穴分寸

帶脈 穴在足少陽經季脅之下一寸八分。

五樞 從帶脈穴下三寸。

維道 從五樞下行過肝經之章門穴下五寸三分。

白話文:

帶脈這個穴位位於足少陽膽經,在季肋下方一寸八分的地方。

五樞這個穴位在帶脈穴下方三寸的位置。

維道這個穴位從五樞向下走,經過肝經的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處。

足少陰別脈入跟中上腨至膕中別走而合太陽上至腎之氣穴穴當十四椎內與足少陰衝脈會外與足少陽帶脈合而不與衝脈偕行出於季脅屬少陽脈穴。

白話文:

足少陰經的別脈,從足跟中上端上行到膕中,它從膕中分出,沿著足太陽經的上方,一直到腎俞穴。穴位位於第十四椎骨內側,與足少陰經衝脈在此會合,與足少陽經帶脈在此相合,但不與衝脈同時運行。離開腎俞穴,從季脅處出來,屬少陽經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