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5)

1. 任脈穴歌

任脈穴行二十四,會陰潛伏兩陰間。曲骨之前中極在,關元石門氣海邊。陰交神關水分處,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闕連鳩尾,中庭膻中玉堂里。紫宮華蓋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止。

白話文:

任脈上的穴位共有二十四個,會陰穴隱匿在兩腿之間。從會陰向上,接下來的穴位是曲骨,在其前方的是中極穴。關元、石門和氣海穴都排列在一起。陰交、神闕和水分穴位於水分處,而下脘、建裏與中脘穴則在前面。往上則是上脘、巨闕和鳩尾穴,接着有中庭、膻中和玉堂穴。再上去是紫宮、華蓋以及璇璣穴,最後的兩個穴位爲天突、廉泉,而承漿穴是任脈的終點。

這樣描述應該更符合現代人的理解方式了。

2. 任脈二十四穴分寸

會陰(一名屏翳) 穴在前陰後陰之中間,任督沖三脈所起,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沖由會陰而行足,灸三壯。

曲骨 從會陰上行橫骨上毛際陷中,動脈應手,臍下五寸,灸三壯、七壯。

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 從曲骨上行在臍下四寸,灸三壯,一云百壯。

關元(一名大中極) 從中極上行在臍下三寸,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灸七壯。

石門(一曰命門、一曰精露、一曰丹田、一曰利機) 從關元上行在臍下二寸,灸五壯。

氣海 從石門上行在臍下一寸五分,宛宛中,灸五壯,孕婦忌。

陰交(一名少關、一名橫戶) 從氣海上行在臍下一寸,灸五壯,一云百壯。

神關(一名氣舍) 從陰交上行當臍之中,灸三壯。

水分 從神關上行臍上一寸,灸五壯。

下脘 從水分上行臍上二寸,灸五壯。

建里 從下脘上行臍上三寸,灸五壯。

中脘 從建里上行臍上四寸,灸七壯,一云二七壯至百壯。

上脘 從中脘上行臍上五寸,灸五壯。

巨關 從上脘上行在岐骨下二寸,灸七壯。

鳩尾(一名𩩲骭、一名尾翳) 從巨關上行一寸,禁灸,一云灸三壯。

中庭 從鳩尾上行一寸,陷中,灸五壯。

膻中 從中庭上行一寸六分,橫兩乳間,陷中,灸七壯。

玉堂(一名玉英) 從膻中上行一寸六分,陷中,灸五壯。

紫宮 從玉堂上行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

華蓋 從紫宮上行一寸六分,陷中,灸五壯。

璇璣 從華蓋上行一寸,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

天突(一名玉戶) 從璇璣上行一寸,在結喉下三寸,宛宛中,灸三壯。

廉泉(一名本池、一名舌本) 從天突上行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仰而取之,灸三壯。

承漿(一名天池、一名懸漿) 從廉泉上行在頤前,下唇稜下陷中,灸七壯。

白話文:

【任脈二十四穴的位置】

  1. 會陰(又名屏翳):位於前陰與後陰之間,為任脈、督脈、衝脈的起始點。督脈由會陰沿背脊行走,任脈由會陰沿腹部行走,衝脈由會陰沿腳部行走。適合施灸三次。

  2. 曲骨:從會陰往上,在恥骨上方的毛髮邊緣凹陷處,可感受到脈搏跳動,位置在肚臍下方五寸。適合施灸三次或七次。

  3. 中極(又名玉泉、氣原):從曲骨往上,在肚臍下方四寸。適合施灸三次,也有說法可灸一百次。

  4. 關元(又名大中極):從中極往上,在肚臍下方三寸,此穴位在身體上下左右的中心。適合施灸七次。

  5. 石門(又名命門、精露、丹田、利機):從關元往上,在肚臍下方二寸。適合施灸五次。

  6. 氣海:從石門往上,在肚臍下方一寸五分,位於腹部中央凹陷處。適合施灸五次,懷孕婦女不宜。

  7. 陰交(又名少關、橫戶):從氣海往上,在肚臍下方一寸。適合施灸五次,也有說法可灸一百次。

  8. 神關(又名氣舍):從陰交往上,正對肚臍的中心位置。適合施灸三次。

  9. 水分:從神關往上,在肚臍上方一寸。適合施灸五次。

  10. 下脘:從水分往上,在肚臍上方二寸。適合施灸五次。

  11. 建裏:從下脘往上,在肚臍上方三寸。適合施灸五次。

  12. 中脘:從建裏往上,在肚臍上方四寸。適合施灸七次,也有說法可灸十四次至一百次。

  13. 上脘:從中脘往上,在肚臍上方五寸。適合施灸五次。

  14. 巨關:從上脘往上,在胸骨下方二寸。適合施灸七次。

  15. 鳩尾(又名𩩲骭、尾翳):從巨關往上一寸,禁止施灸,但也有說法可灸三次。

  16. 中庭:從鳩尾往上一寸,位於胸骨凹陷中。適合施灸五次。

  17. 膻中:從中庭往上一寸六分,位於兩乳頭之間的凹陷中。適合施灸七次。

  18. 玉堂(又名玉英):從膻中往上一寸六分,位於胸骨凹陷中。適合施灸五次。

  19. 紫宮:從玉堂往上一寸六分,位於胸骨凹陷中,需仰躺取穴。適合施灸五次。

  20. 華蓋:從紫宮往上一寸六分,位於胸骨凹陷中。適合施灸五次。

  21. 璇璣:從華蓋往上一寸,位於胸骨凹陷中,需仰躺取穴。適合施灸五次。

  22. 天突(又名玉戶):從璇璣往上一寸,位於喉結下方三寸的凹陷處。適合施灸三次。

  23. 廉泉(又名本池、舌本):從天突往上,位於下巴下方,喉結上方的中央,舌根下方,需仰躺取穴。適合施灸三次。

  24. 承漿(又名天池、懸漿):從廉泉往上,位於顎前,下脣邊緣下方的凹陷處。適合施灸七次。

3. 督脈穴歌

督脈行背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長強,腰俞、陽關,入命門,懸樞、脊中、中樞、長筋、縮至陽,歸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周大椎、啞門,連風府、腦戶、強間、後頂、排百會、前頂,通囟會、上星、神庭、素髎,對水溝,兌端在唇上,齦交上齒縫之內。

白話文:

督脈位於背部正中央,總共有二十八個穴位。起始點是長強穴,接著依序經過腰俞穴、陽關穴,然後進入命門穴,再通過懸樞穴、脊中穴、中樞穴、長筋穴、縮至陽穴,到達靈臺穴,接著是神道穴、身柱穴、陶道穴,環繞過大椎穴、啞門穴,連接風府穴、腦戶穴、強間穴、後頂穴,排列至百會穴、前頂穴,通向囟會穴、上星穴、神庭穴、素髎穴,與水溝穴相對,兌端穴則位於嘴脣上方,最後是齦交穴,在上齒縫的內部。

4. 督脈二十八穴分寸

長強(一名氣之陰郄,一名橛骨,靈樞謂之窮骨,亦名骨骶)穴在脊骶骨端,督脈之別起於長強者,即繞纂後,外合大陽,循行尾閭間,伏地取之,灸三壯。

腰俞 從長強貫脊上行二十一椎下,灸五壯。

陽關 穴在十六椎下,灸三壯。

命門(一名屬累) 穴在十四椎下,灸三壯。

懸樞 穴在十三椎下,灸三壯。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 穴在十一椎下,禁灸。

中樞 穴在十椎下,禁灸。

筋縮 穴在九椎下,灸三壯。

至陽 穴在七椎下,灸三壯。

靈臺 穴在六椎下,灸三壯。

神道 穴在五椎下,灸五壯。

身柱 穴在三椎下,灸五壯。

陶道 穴在一椎下,灸五壯。

大椎(一名百勞) 穴在一椎之上,灸五壯。

啞門 穴在頂後,入髮際五分,宛宛中,仰頭取之,禁灸。

風府(一名舌本) 從啞門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禁灸。

腦戶(一名合顱) 從風府上行一寸五分,枕骨上,禁灸。

強間(一名大羽) 從腦戶上行一寸五分,灸五壯。

後頂 從強間上行一寸五分,灸五壯。

百會 從後頂上行一寸五分,直兩耳尖頂陷中,灸五壯,一曰頭頂不得過七壯。

前頂 從百會前行一寸五分,灸五壯。

囟會 從前頂前行一寸五分,灸五壯。

上星(一名神堂) 從囟會前行一寸,灸五壯。

神庭 從上星至前髮際,灸三壯。

素髎(一名面王) 從前髮際上至鼻端準頭,前後髮際合骨度,共一尺二寸,禁灸。

水溝(一名人中) 穴在鼻下人中陷中,灸三壯,炷如大麥。

兌端 穴在上唇端,灸三壯,炷如大麥。

齦交 穴在唇內上齒縫中,灸三壯。

白話文:

【督脈二十八穴位置】

  1. 長強穴:又稱氣之陰郄、橛骨、窮骨和骨骶。位於脊骶骨末端,督脈從此穴分支,繞過肛門後方,與太陽經脈相會,沿著尾骨之間運行。取穴時需俯臥,適合做三次溫灸。

  2. 腰俞穴:位於長強穴向上二十一個椎骨下方,適合做五次溫灸。

  3. 陽關穴:位於第十六個椎骨下方,適合做三次溫灸。

  4. 命門穴:又稱屬累,位於第十四個椎骨下方,適合做三次溫灸。

  5. 懸樞穴:位於第十三個椎骨下方,適合做三次溫灸。

  6. 脊中穴:又稱神宗、脊俞,位於第十一個椎骨下方,禁忌做灸。

  7. 中樞穴:位於第十個椎骨下方,禁忌做灸。

  8. 筋縮穴:位於第九個椎骨下方,適合做三次溫灸。

  9. 至陽穴:位於第七個椎骨下方,適合做三次溫灸。

  10. 靈臺穴:位於第六個椎骨下方,適合做三次溫灸。

  11. 神道穴:位於第五個椎骨下方,適合做五次溫灸。

  12. 身柱穴:位於第三個椎骨下方,適合做五次溫灸。

  13. 陶道穴:位於第一個椎骨下方,適合做五次溫灸。

  14. 大椎穴:又稱百勞,位於第一個椎骨上方,適合做五次溫灸。

  15. 啞門穴:位於頭頂後方,進入髮際五分處,中間凹陷,仰頭可找到,禁忌做灸。

  16. 風府穴:又稱舌本,位於啞門穴進入髮際一寸處,大筋內側中間凹陷,禁忌做灸。

  17. 腦戶穴:又稱合顱,位於風府穴上方一寸五分,枕骨上,禁忌做灸。

  18. 強間穴:又稱大羽,位於腦戶穴上方一寸五分,適合做五次溫灸。

  19. 後頂穴:位於強間穴上方一寸五分,適合做五次溫灸。

  20. 百會穴:位於後頂穴上方一寸五分,正對兩耳尖的頭頂凹陷處,適合做五次溫灸,但頭頂灸不可超過七次。

  21. 前頂穴:位於百會穴前方一寸五分,適合做五次溫灸。

  22. 囟會穴:位於前頂穴前方一寸五分,適合做五次溫灸。

  23. 上星穴:又稱神堂,位於囟會穴前方一寸,適合做五次溫灸。

  24. 神庭穴:位於上星穴至前髮際,適合做三次溫灸。

  25. 素髎穴:又稱面王,位於前髮際至上鼻端準頭,前後髮際與顱骨之間的總距離為十二寸,禁忌做灸。

  26. 水溝穴:又稱人中,位於鼻子下方的人中凹陷處,適合做三次溫灸,灸炷大小如大麥粒。

  27. 兌端穴:位於上嘴脣尖端,適合做三次溫灸,灸炷大小如大麥粒。

  28. 齦交穴:位於嘴脣內上排牙齒縫隙中,適合做三次溫灸。

5. 衝脈穴歌

衝脈俠臍起,橫骨大氣四注盲俞,同商石陰通幽門穴,至胸散布任流行。

白話文:

衝脈從肚臍兩側開始,經過下腹部的橫骨與大氣穴位,再到達盲俞穴,接著與商石穴和陰交穴相連通到幽門穴的位置。然後,脈絡往上到胸部,並在此處散開,其氣血在任脈中自由流動。

這段文字描述了中醫學上衝脈的行走路徑和分佈情況。

6. 衝脈十一穴分寸

橫骨 穴在少腹下尖陰上

大赫 氣穴 四海 中注 盲俞 商曲 石關

陰都 通谷 幽門 衝脈起於足陽明,並於足少陰,腹氣之街,俠臍中行,左右各五分,通共十一穴,每穴上行相去各一寸;任督沖三脈皆起於胞中,是三脈一源也。

白話文:

【衝脈十一穴的位置】

橫骨穴:位於小腹部下方,靠近男性生殖器上方。

大赫穴、氣穴、四海穴、中注穴、盲俞穴、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通谷穴、幽門穴:這些穴位起始於腳的陽明經絡,並且與腳的少陰經絡相合,它們沿著腹部的氣流通道分佈,兩邊各離肚臍中線五分(古時的長度單位)的地方,左右對稱,總共有十一個穴位。這些穴位從下往上,每個穴位間隔約一寸。

衝脈、任脈和督脈三者均源自於子宮或膀胱區域(胞中),這說明瞭這三條經脈其實源出一處。

7. 帶脈穴歌

帶起少陽帶脈穴,繞行五樞維道間,京門之下,居髎上周,回季脅,束帶然。

白話文:

啟動了少陽經的帶脈穴,這個穴位環繞在五樞和維道這兩個穴位之間運作。具體位置在於京門穴的下方,居髎穴的上方,回季脅穴的旁邊,就像是用腰帶束住一樣的位置。

8. 帶脈三穴分寸

帶脈 穴在足少陽經季脅之下一寸八分。

五樞 從帶脈穴下三寸。

維道 從五樞下行過肝經之章門穴下五寸三分。

足少陰別脈入跟中上腨至膕中別走而合太陽上至腎之氣穴穴當十四椎內與足少陰衝脈會外與足少陽帶脈合而不與衝脈偕行出於季脅屬少陽脈穴。

白話文:

[帶脈三穴的位置]

帶脈穴:位於足少陽經季脅下方約一寸八分處。

五樞穴:從帶脈穴再向下三寸的地方。

維道穴:從五樞穴往下,經過肝經的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處。

足少陰別脈:進入腳跟中,向上延伸到膕中,然後分開行走,與太陽脈相合,往上至腎部的氣穴,這個穴位對應在第十四椎骨位置,內部與足少陰衝脈相遇,外部則與足少陽帶脈結合,但不與衝脈一同行走,從季脅發出,屬於少陽脈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