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1)

1. 周身名位經脈骨度

腕,臂掌骨接交處,以其宛屈故名也。當外側之骨,名曰高骨,一名銳骨,亦名踝骨。

魚,在掌外側之上,大指節後肥魚隴起處,其形如魚,故謂之魚。

手,手者,上體所以持物也。掌中為手心,手之表為手背。

掌骨,手眾指之本也。掌之眾骨名壅骨,合湊成掌,非塊然一骨也。

手大指,屬肺。肺脈自腋入臑,至大指出其端。肺筋即起於大指端,少商穴之次穴,在大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循手掌直上,大指本節後有魚際穴為肺榮。掌後橫紋頭有太淵穴為肺腧。太淵後有經渠穴為肺經。手腕後一寸五分有列缺穴為肺絡。臂腕曲中有尺澤穴為肺合。循內側上臑入腋,其散筋復自腋上肩,結於肩端骨罅中。

食指,屬大腸。大腸筋脈皆起於食指端,商陽穴之次穴,去爪甲如韭葉,為大腸井。溜於本節前內側,名二間穴,為大腸滎。注於本節後三間穴,為大腸腧。過於合谷穴,為大腸原。上側腕中有陽谿穴,為大腸經。腕後三寸有偏歷穴,為大腸絡。肘曲紋頭盡處有曲池穴,為大腸合。由是歷三里、肘髎、五里三穴,直上結於肩之前髃。

中指,屬包絡。包絡之脈自腑循臑,入肘臂,至中指出其端。其筋即起於中指內廉之末,中衝穴之次穴,去爪甲如韭葉,為心之井。心為天君,其井腧等俱在包絡。屈中指、無名指兩者之間,取勞宮穴為心榮。掌後兩筋之間有大陵穴為心腧。去腕二寸兩筋間有內關穴為心主之絡。去腕三寸有間使穴為心經。上至肘曲中央陷中有曲澤穴為心合。上循天泉穴之次,結腋下。

無名指,屬三焦。三焦筋脈俱起無名指外廉,關衝穴之次穴,去爪甲如韭葉,為三焦井。溜於小指次指本節陷中,名液門穴,為三焦榮。注於腑下一寸,名中渚穴,為三焦腧。結於手腕中之陽池穴,為三焦原。直上腕後二寸,名外關穴,為三焦絡。腕後三寸,名支溝穴,為三焦經。結於肘外大骨陷中,名天井穴,為三焦合。上臑至肩髎穴,包絡脈之支別,掌中循無名指出其端。

小指,內側屬心,外側屬小腸。心脈循臑下肘,出小指之端。心筋起小指之端內側,少衝穴之次穴,去爪甲如韭葉。直上入掌內後廉,歷神門穴,在掌後銳骨中。又歷通里穴,為心絡,在腕後一寸陷中。又歷少海穴,在肘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又歷極泉穴,在臂內腑下筋間。小腸筋脈俱起小指外側,少澤穴之次穴,去爪甲一分為小腸井。溜於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名前谷穴,為小腸滎。

注於小指外側本節後,名後谿穴,為小腸腧。直上至於脘起骨陷中,有腕骨穴,為小腸原。踝下有陽谷穴,為小腸經。腕後五寸有支正穴,為小腸絡。肘下銳骨之後有小海穴,為小腸合。從是上臑,歷肩解,肩胛交肩上。

爪甲,指之甲也。足趾同,肝主筋,爪者,筋之餘。

岐骨,凡骨之兩叉者,皆名岐骨,手足同。

肺,喉下為肺,喉在咽前,主出氣。喉系堅空,連接肺管,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竅。經云,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其形四垂,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藏之氣,為藏之長,為心之蓋。又曰,是經常多氣少血。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魂。中藏經曰,肺為生氣之原,乃五臟。

白話文:

腕部:手腕掌骨交接處,因其彎曲而得名。外側骨頭稱為高骨、銳骨或踝骨。

魚際:位於手掌外側、大拇指指節後方,隆起的肌肉形似魚,故名魚際。

手部:手是上肢用於抓握的器官。手掌中央為手心,手掌背面為手背。

掌骨:手掌眾多指骨的基礎。掌骨有很多骨頭組成,而非一塊單獨的骨頭。

大拇指:屬肺經。肺經脈絡從腋下進入上臂,到達大拇指尖端。肺經筋從大拇指尖端起始,少商穴在其旁,距指甲如韭葉般寬度。沿著手掌向上,大拇指指節後方有魚際穴(肺之榮),掌後橫紋處有太淵穴(肺之腧),太淵穴後有經渠穴(肺經),手腕後一寸五分處有列缺穴(肺之絡),臂腕彎曲處有尺澤穴(肺之合)。經脈沿內側向上臂至腋下,其分支筋絡從腋下上至肩部,止於肩端骨縫中。

食指:屬大腸經。大腸經筋脈皆起於食指尖端,商陽穴在其旁,距指甲如韭葉般寬度,為大腸井穴。沿著指節前內側,名二間穴(大腸滎),指節後方為三間穴(大腸腧),經過合谷穴(大腸原),上至手腕外側有陽谿穴(大腸經),手腕後三寸處有偏歷穴(大腸絡),肘彎處有曲池穴(大腸合)。由曲池穴向上經過三里、肘髎、五里三穴,直達肩部前側。

中指:屬包絡經。包絡經脈絡從腹部沿上臂至肘部,到達中指尖端。其筋絡起於中指內側末端,中衝穴在其旁,距指甲如韭葉般寬度,為心之井穴。心主神明,其井、腧等穴皆在包絡經上。屈曲中指與無名指之間,取勞宮穴(心之榮),掌後兩筋之間有 大陵穴(心之腧),手腕部兩筋之間二寸處有內關穴(心之絡),手腕部三寸處有間使穴(心經),上至肘彎中央凹陷處有曲澤穴(心之合),向上經過天泉穴,止於腋下。

無名指:屬三焦經。三焦經筋脈皆起於無名指外側,關衝穴在其旁,距指甲如韭葉般寬度,為三焦井穴。沿著小指旁指節凹陷處,名液門穴(三焦榮),腑下一寸處名中渚穴(三焦腧),到達手腕部的陽池穴(三焦原),直上腕後二寸處名外關穴(三焦絡),腕後三寸處名支溝穴(三焦經),止於肘外大骨凹陷處的天井穴(三焦合)。向上至肩部肩髎穴,與包絡經相連,掌中循無名指至指尖。

小指:內側屬心經,外側屬小腸經。心經脈絡沿上臂至肘部,到達小指尖端。心經筋絡起於小指內側尖端,少衝穴在其旁,距指甲如韭葉般寬度。直向上入掌內後側,經過神門穴(在掌後銳骨中),又經過通里穴(心之絡,在腕後一寸凹陷中),又經過少海穴(在肘後大骨外,距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可得),又經過極泉穴(在臂內腑下筋間)。小腸經筋脈皆起於小指外側,少澤穴在其旁,距指甲一分寬度,為小腸井穴。沿著小指外側指節前凹陷處,名前谷穴(小腸滎),小指外側指節後方名後谿穴(小腸腧),直向上至手腕骨凹陷處有腕骨穴(小腸原),踝下有陽谷穴(小腸經),腕後五寸處有支正穴(小腸絡),肘下銳骨之後有小海穴(小腸合)。從此向上臂,經過肩解、肩胛,到達肩上。

指甲:手指的指甲,足趾同理。肝主筋,指甲是筋的餘部分。

岐骨:骨頭分叉的地方都稱為岐骨,手足皆然。

肺臟:喉嚨下方為肺,喉嚨在咽喉前方,主司呼吸。喉嚨與肺管相連,呼吸出入,與心肝相通。經書記載:肺是相傅之官,主司宣發肅降。其形狀四垂,附著於脊椎第三節。肺臟內有二十四個空腔,排列有序,以運行五臟之氣,為五臟之長,為心的屏障。又說,肺經常氣多血少。難經記載: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共八葉,主藏魂魄。中藏經記載:肺是生氣之源,是五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