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2)

1. 周身名位經脈骨度

之華蓋張介賓曰:肺葉白瑩,謂為華蓋,以覆諸藏。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𫢈龠。

膺:胸上兩旁高處曰膺。胃脈到膺,膽脈系膺。

胸:結喉下曰缺盆,缺盆下曰胸。在膺之下,肺脈布胸中,肺心筋結胸中,脾筋脈皆散胸中,肝脈上至胸,膽脈下胸中,腎脈入肺注胸中,包絡脈起胸中,筋散胸中。

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云,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耳。又曰,開竅於舌。又曰,是經少血少氣。難經曰:心重十二兩,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張介賓曰:心臟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孔,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髒。心外有黃赤脂裹,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周迴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

心包:位居心之四旁,以捧護心,即兩孔之中膻中穴也。凡筋脈由胸下膈,自膈貫胸,如肺、心、脾、肝、膽、腎、心包絡,七經筋脈皆從此過。三焦脈亦布膻中。張介賓曰:心包一臟。難經言其無形。滑壽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藏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而黃脂裹者,心也。脂𫆳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

靈蘭秘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二句。今考心包藏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此一官即此經之謂與。

𩩲骭:胸之眾骨名也。

乳:膺上突起兩肉有頭,婦人以乳兒者也。乳房屬胃,乳頭屬肝。

鳩尾:即蔽心骨也。其質系脆骨,在胸之下,岐骨之間。

膈:胸下腹上之界。人心下有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圍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俗名羅膈。十二經脈,惟膀胱脈不貫膈,余皆能令膈痛。

肝:經云,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又云,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是經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魂,開竅於目。其系上絡心肺,下無竅。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肝之為藏,其治在左,其藏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

膽:經云,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又云,是經多血少氣。又曰,凡十一藏皆取決於膽也。難經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閤。中藏經曰:膽者,清淨之府,號曰將軍,主藏而不瀉,膽寒不眠,膽熱喜睡。

脾:經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又云,諫議之官,知周出焉。又云,脾藏意。又云,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腧,當十二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又云,是經常多氣少血。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中。臟經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旁。

胃:胃者,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大原,故胃氣為一身之本。咽系柔空,下接胃,為飲食之路。咽至胃,長一尺六寸,通曰咽門。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又云,是經多氣多血。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張介賓曰: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於脾肺,宣布於諸脈。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曰幽門。

白話文:

周身名位經脈骨度

肺葉潔白光亮,猶如華蓋覆蓋內臟,結構空虛如同蜂巢,底部沒有貫通的孔竅,吸氣則充滿,呼氣則空虛。一呼一吸之間,盈虛自然,主宰著清濁之氣的運化,是人體氣息出入的樞紐。

膺是指胸部兩側隆起的高處。胃經到達膺部,膽經則與膺部相連。

胸部,喉嚨下方稱為缺盆,缺盆下方稱為胸部。胸部位於膺部下方,肺經佈滿胸腔,肺、心、心包絡筋脈都聚集在胸腔中,脾經筋脈也散佈在胸腔,肝經向上到達胸部,膽經向下佈於胸腔,腎經進入肺部並彙集於胸腔,包絡經起於胸腔,筋脈散佈於胸腔。

心是人體君主之官,神明由此而發。心位於肺管下方、膈膜上方,靠近脊椎的第五節椎骨。心經與心脈相連,其榮華之色體現在面容,其開竅於耳,也有人說開竅於舌。心經氣血不足。難經記載:心重十二兩,有七個孔和三根毛髮,貯藏精液三合,主管藏神。張介賓說:心臟尖端圓潤,形狀像蓮花蕊,中間有孔,大小不一,用於引導先天之氣。心臟底部沒有貫通的孔竅,上通舌頭,共有四條經脈與四臟相通。心臟外層有黃赤色的脂肪包裹,這就是心包絡。心臟下方有膈膜,與脊椎周圍相連,阻隔濁氣,防止濁氣上熏心肺,這就是所謂的膻中。

心包位於心臟的四周,用來保護心臟,也就是兩個乳頭之間的膻中穴。所有筋脈從胸部下方膈膜穿過胸腔,例如肺、心、脾、肝、膽、腎、心包絡這七經的筋脈都從這裡經過。三焦經也佈於膻中。張介賓說:心包是一個臟器。難經說它無形。滑壽說:心包又名手少陰心經。根據藏象學說,它位於心臟下方,橫膈膜上方,豎膈膜下方。與橫膈膜相黏並被黃色脂肪包裹的是心臟;脂肪之外有細薄的筋膜,像絲線一樣與心肺相連,這就是心包。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凡是說心包無形的是錯誤的。

靈蘭秘典論述十二臟腑,唯獨缺少心包一臟,卻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的記載。現在考證,心包藏於膈膜上方,經脈起於胸腔,正好位於膻中部位。它位於相火位置,代替君主行事,實際上是臣使之官。這個臟器就是指心包經。

胸廓指的是胸部的所有骨骼。

乳房是膺部上方突起的兩塊肉,女性用來哺乳嬰兒。乳房屬於胃,乳頭屬於肝。

鳩尾就是蔽心骨。質地屬於脆骨,位於胸部下方,兩岐骨之間。

膈膜是胸腔和腹腔的分界線。心臟下方有膈膜,前面與鳩尾齊平,後面與脊椎的第十一節椎骨齊平,周圍附著在脊椎上,用於隔絕濁氣。俗稱羅膈。十二經脈中,只有膀胱經不穿過膈膜,其餘經脈都能引起膈膜疼痛。

肝經記載,肝是將軍之官,謀慮由此而發。肝位於膈膜下方,上部貼近脊椎的第九節椎骨,下部經常充盈血液,氣血不足。肝經與肝筋相連,其榮華之色體現在指甲,主管藏魂,開竅於目。其經脈向上連接心肺,向下沒有孔竅。難經記載:肝重二斤四兩,左有三葉,右有四葉,共七葉。肝臟的官能作用在左側,而肝臟的實體則位於右側脅肋,右腎前方,與胃部貼近脊椎的第九節椎骨。

膽經記載,膽是中正之官,決斷由此而發。膽經氣血充盈,但氣不足。所有十一臟腑的決斷都取決於膽。難經記載:膽位於肝臟短葉之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貯藏精液三合。中藏經記載:膽是清淨之府,號稱將軍,主管貯藏而不瀉泄,膽寒則不眠,膽熱則嗜睡。

脾經記載,脾胃是倉廩之官,主管五味。脾胃也是諫議之官,主管周身運化。脾臟藏神,形狀像刀鐮,與胃同膜而附著在胃的上方左側,位於脊椎第十二節椎骨下方,聽到聲音就會運動,運動則磨擦胃部,主管運化。脾經與肌肉相連,其榮華之色體現在嘴唇,開竅於口。脾經經常氣多血少。難經記載:脾重二斤三兩,寬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管裹血,溫養五臟。臟經記載:脾主管消化吸收五穀,滋養四肢。

胃是水穀之海,是五臟六腑的根本,所以胃氣是人體的根本。咽喉柔軟空虛,下連胃,是飲食的通道。咽喉到胃,長一尺六寸,合稱咽門。胃的寬度一尺五寸,直徑五寸,長二尺六寸,可以容納水穀三斗五升,通常貯存穀物二斗,水一斗五升就滿了。胃經氣血充盈。難經記載:胃重二斤一兩。張介賓說:胃的上口,稱為賁門。飲食的精氣從這裡向上輸送到脾肺,然後分佈到全身經脈。胃的下口,就是小腸的上口,稱為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