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

1. 脾經二十一穴分寸

隱白,穴在足大指內側端後,去爪甲角如韭葉許,灸三壯。

大都,從隱白行足大指內側,次指末骨縫,赤白肉際陷中,灸三壯。

太白,從大都行足大指後內側,內踝前橫骨下,赤白肉際陷中,灸三壯。

公孫,從太白上行,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內踝前陷中,灸三壯。

商邱,從公孫上行,內踝下微前陷中,灸三壯。

三陰交,從商邱上行,內踝尖上三寸,夾骨陷中,灸三壯。

漏谷(一名太陰絡),從三陰交上行三寸,夾骨陷中,灸三壯。

地機(一名脾舍),從漏谷上行五寸,在膝下五寸內側夾骨陷中,灸五壯。

陰陵泉,從地機上行,膝下內側曲膝橫紋頭陷中,灸三壯。

血海(一名百蟲窠),從陰陵泉上行,在膝臏上一寸內廉白肉際陷中,灸五壯。

箕門,從血海上行,在魚腹上,越兩筋間陰股內廉動脈應手不禁重按,灸三壯。

衝門(一名慈宮),眾箕門上行,橫骨兩端約紋中動脈,去腹中行旁開三寸半,灸五壯。

府舍,從衝門上行七分,去腹中行亦旁開三寸半,灸五壯。

腹結(一名腹屈),從府舍上行三寸,去腹中行三寸半,灸五壯。

大橫,從腹結上行一寸三分,去中行三寸半,灸五壯。

腹哀,從大橫上行三寸半,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去中行三寸半,灸五壯。

食竇,從腹哀上行三寸,或從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處往下六寸四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舉臂取之,灸五壯。

天溪,從食竇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仰而取之,灸五壯。

胸鄉,從天溪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仰而取之,灸五壯。

周榮,從胸鄉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開六寸,仰而取之,灸五壯。

大包,從周榮外斜下行,過少陽膽經淵液穴下三寸,至腋下六寸許,出九肋間季脅端,灸三壯。

白話文:

【隱白】這個穴位位於腳大拇指內側的末端,距離指甲邊緣像韭菜葉的寬度,適合用灸法三次。

【大都】從隱白穴沿著腳大拇指內側,找到第二趾末端的骨縫,在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次。

【太白】從大都穴沿著腳大拇指後方的內側,到內踝前方的橫骨下方,在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次。

【公孫】從太白穴往上,位於腳大拇指關節後方一寸,在內踝前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次。

【商邱】從公孫穴往上,在內踝下方微微向前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次。

【三陰交】從商邱穴往上,位於內踝尖上方三寸,夾骨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次。

【漏谷】(又名太陰絡)從三陰交穴往上三寸,夾骨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次。

【地機】(又名脾舍)從漏谷穴往上五寸,在膝蓋下方五寸內側夾骨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五次。

【陰陵泉】從地機穴往上,位於膝蓋內側彎曲時橫紋頭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次。

【血海】(又名百蟲窠)從陰陵泉穴往上,位於膝蓋上一寸內側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五次。

【箕門】從血海穴往上,在大腿根部的魚腹部,跨越兩條肌肉之間的內側,能感受到動脈跳動且不忌重壓,適合用灸法三次。

【衝門】(又名慈宮)從箕門穴往上,位於骨頭兩端的橫紋中動脈處,離腹部正中線外側三寸半,適合用灸法五次。

【府舍】從衝門穴往上七分,離腹部正中線同樣外側三寸半,適合用灸法五次。

【腹結】(又名腹屈)從府舍穴往上三寸,離腹部正中線三寸半,適合用灸法五次。

【大橫】從腹結穴往上一寸三分,離腹部正中線三寸半,適合用灸法五次。

【腹哀】從大橫穴往上三寸半,位於日月下的一寸五分,離腹部正中線三寸半,適合用灸法五次。

【食竇】從腹哀穴往上三寸,或者從乳頭上方三肋間動脈應手的地方往下六寸四分,離胸部正中線外側六寸,抬起手臂可以找到,適合用灸法五次。

【天溪】從食竇穴往上一寸六分,離胸部正中線外側六寸,仰頭可以找到,適合用灸法五次。

【胸鄉】從天溪穴往上一寸六分,離胸部正中線外側六寸,仰頭可以找到,適合用灸法五次。

【周榮】從胸鄉穴往上一寸六分,離胸部正中線外側六寸,仰頭可以找到,適合用灸法五次。

【大包】從周榮穴往外斜下方行走,經過少陽膽經的淵液穴下方三寸,到腋下六寸左右,出現在第九根肋骨季脅端,適合用灸法三次。

2. 心經穴歌

手少陰心起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全通里,陰郄、神門、下少府、少衝,小指邊。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的穴道起始於極泉穴,接著是青靈穴、少海穴、靈道穴,然後是全通裏(應為通裏穴),再來是陰郄穴、神門穴,往下則是少府穴,最後到達少衝穴,這些穴道都位在小指的一側。

3. 心經九穴分寸

極泉 穴在腋下臂內筋間動脈引胸中灸七壯

青靈 從極泉下行至肘在肋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灸三壯

少海(一名曲節) 從青靈下行肘內廉節後大骨外上去肘端五分肘內橫紋頭屈肘向頭取之灸三壯一云禁灸

靈道 從少海下行掌後一寸五分灸三壯

通里 從靈道下行五分循腕側外腕後一寸陷中灸三壯

陰郄(一名手少陰郄) 從通里內行五分掌後脈中去腕五分當小指之後灸三壯

神門(一名兌沖一名中都) 從陰郄行掌後銳骨端陷中灸三壯或七壯炷如小麥

少府 從神門行手小指本節末外側骨縫陷中灸三壯

少衝 從少府行小指內側端去爪甲如韭葉許灸一壯一日三壯

白話文:

[心經九穴的位置與尺寸]

極泉:穴道位於腋下手臂內側的筋肉之間,可觸摸到動脈,此穴連接至胸中。治療時可灸七壯。

青靈:從極泉穴沿手臂下行至肘部,在肋骨上方約三寸處,伸直肘部並舉起手臂即可找到此穴,治療時灸三壯。

少海(又稱為曲節):從青靈穴沿手臂下行至肘部內側,位於關節後方的大骨旁,離肘尖約五分處,屈肘向頭的方向尋找,此穴在肘內側的橫紋頭,治療時灸三壯,有說法認為此穴不宜灸。

靈道:從少海穴沿手臂下行至手掌後方約一寸五分處,治療時灸三壯。

通裏:從靈道穴沿手臂下行五分,位於手腕側邊,腕後一寸的凹陷處,治療時灸三壯。

陰郄(又稱為手少陰郄):從通裏穴沿手臂內行五分,位於手掌後方的脈絡中,距離手腕約五分,且位於小指後方,治療時灸三壯。

神門(又稱為兌沖、中都):從陰郄穴沿手臂下行至手掌後方尖骨末端的凹陷處,治療時可灸三壯或七壯,灸炷的大小如同小麥。

少府:從神門穴沿手指下行至小指根部的外側骨縫凹陷處,治療時灸三壯。

少衝:從少府穴沿手指下行至小指內側的指尖,距離指甲約如韭菜葉的寬度,治療時灸一壯,一天最多灸三次。

4. 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先於小指列前谷後谿,腕骨間陽谷,須同養老設支正,小海上肩貞臑俞天宗,乘風合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髎入聽宮。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的起始穴位是少澤穴,位於小指側邊。接著往手指方向找到前谷穴,然後是後谿穴。在手腕部分,有腕骨和陽谷兩個穴位。再來,養老穴和支正穴也位於這條經脈上。

接下來是小海穴,往上到肩膀的部分有肩貞、臑俞和天宗穴。在肩部附近,還可以找到風門和曲垣穴。

肩部外側則有肩外俞和肩中俞穴,以及天窗穴。沿著這條路線,最後一個穴位是天容穴。

整條手太陽小腸經總共有19個穴位,包括額外的顴髎穴和聽宮穴。

5. 小腸經十九穴分寸

少澤,穴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一名小舌),灸一壯。

前谷,從少澤上行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灸三壯。

後谿,從前谷上行手小指本節後外側橫紋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灸三壯。

腕骨,從後谿上行手掌外側腕前起骨下罅縫陷中,灸三壯。

陽谷,從腕骨上行手掌外側腕下銳骨下陷中,灸三壯。

養老,從陽谷上行手下銳骨上一空,腕後一寸許陷中,灸三壯。

支正,從養老上行外廉四寸,灸三壯。

小海,從支正上行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灸五壯七壯。

肩貞,從小海上行肩曲髀骨下大骨旁兩骨解間肩端後陷中,灸三壯。

臑俞,從肩貞上行肩端臑上肩骨下髀骨上廉陷中,舉臂取之,灸三壯。

天宗,從臑俞上行肩骨下陷中,灸三壯。

秉風,從天宗上行肩上小髃骨舉臂有空,灸三壯。

曲垣,從乘風上行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灸三壯。

肩外俞,從曲垣上行肩胛上廉去脊旁開三寸陷中,灸三壯。

肩中俞,從肩外俞上行肩胛內廉去脊督脈之大椎穴旁開二寸陷中,灸十壯。

天窗(一名窗籠),從肩中俞上行頸大筋前曲頰下動脈應手陷中,灸三壯。

天容,從天窗上行耳下曲頰後,灸三壯。

顴髎(一名兌骨),從天容上行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禁灸。

聽宮(一名多所聞),從顴髎上行耳中之珠大如赤小豆,灸三壯。

白話文:

少澤穴,位於小手指外側末端,距離指甲角一分處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一壯。

前谷穴,在少澤穴上方,位於小手指外側關節前方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壯。

後谿穴,在前谷穴上方,小手指關節後方外側橫紋尖上的凹陷中,需將手仰握拳以找到此穴,適合用灸法三壯。

腕骨穴,在後谿穴上方,手掌外側手腕前部的骨頭下方縫隙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壯。

陽谷穴,在腕骨穴上方,手掌外側手腕下銳骨下方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壯。

養老穴,在陽谷穴上方,位於手部銳骨上方的一個空隙,手腕後約一寸處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壯。

支正穴,在養老穴上方,外側四寸處,適合用灸法三壯。

小海穴,在支正穴上方,肘部外側大骨外側,距離肘端五分的凹陷中,將手彎曲向頭部時可以找到,適合用灸法五壯或七壯。

肩貞穴,在小海穴上方,肩部曲髀骨下的大骨旁邊,兩骨間肩端後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壯。

臑俞穴,在肩貞穴上方,肩端臑上,肩骨下髀骨上的凹陷中,舉臂可找到,適合用灸法三壯。

天宗穴,在臑俞穴上方,肩骨下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壯。

秉風穴,在天宗穴上方,肩上小髃骨,舉臂可見空隙,適合用灸法三壯。

曲垣穴,在秉風穴上方,肩中央曲胛的凹陷中,按壓會感到疼痛,適合用灸法三壯。

肩外俞穴,在曲垣穴上方,肩胛上緣,離脊柱三寸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壯。

肩中俞穴,在肩外俞穴上方,肩胛內緣,離脊柱督脈之大椎穴旁開二寸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十壯。

天窗穴(又名窗籠),在肩中俞穴上方,頸大筋前,曲頰下動脈應手的凹陷中,適合用灸法三壯。

天容穴,在天窗穴上方,耳朵下方曲頰後,適合用灸法三壯。

顴髎穴(又名兌骨),在天容穴上方,面部頄骨下緣銳骨端的凹陷中,此穴禁止灸。

聽宮穴(又名多所聞),在顴髎穴上方,耳朵中的珠狀部位,大小如赤小豆,適合用灸法三壯。

6. 膀胱經穴歌

足太陽經六十三:睛明、攢竹、曲差、承光、接通天、絡郄、玉枕、天柱、邊大杼、風門、引肺俞、厥陰、心、膈、肝、膽、居脾、胃、三焦、腎俞、次大腸、小腸、膀胱俞、中膂、白環,皆二行,去脊中間二寸許。上髎、次髎、中、復下會陽,須下尻旁取。

還有附分,在三行二椎三寸半,相當魄戶、膏肓與神堂、譩譆、膈關、魂門旁、陽綱、意舍及胃倉、肓門、志室、連胞盲、秩邊、承扶、殷門、空浮郄,相鄰是委陽、委中,再下合陽,去承筋、承山相次,長飛陽、附陽、達崑崙、僕參、申脈,過金門、京骨、束骨,近通谷,小指外側,尋至陰。

白話文:

【膀胱經穴歌現代譯文】

足太陽膀胱經總共有六十三個穴位:睛明、攢竹、曲差、承光、通天、絡郄、玉枕、天柱、大杼、風門,然後連接到肺俞、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接著到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這些穴位都分佈在脊椎兩側,距離脊椎中線約二寸的位置。往上則有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和會陽穴,這些需在尾骶骨旁邊找尋。

另外有附分穴,位於第三椎節旁開三寸半的地方,對應到魄戶、膏肓、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盲、秩邊、承扶、殷門、浮郄等穴,其鄰近有委陽、委中穴,再往下則有合陽穴,接著是承筋、承山穴,依次排列,後續有飛揚、跗陽、昆侖、僕參、申脈等穴,再經過金門、京骨、束骨,接近通谷穴,最終到達小指外側的至陰穴。

7. 膀胱經六十三穴分寸

第二空陷中灸七壯 睛明 穴在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灸三壯,一日禁灸。

攢竹 從睛明上行眉頭陷者中,不宜灸。

曲差(一名鼻沖) 從攢竹上行髮際間,俠督脈之神庭穴旁開一寸五分,正頭取之,灸三壯、五壯。

五處 從曲差後行五分,俠督脈之上星穴旁開一寸五分,灸三壯,一云禁灸。

承光 從五處後行一寸五分,禁灸。

通天(一名天白) 從承光後行一寸五分,俠督脈之百會穴旁開一寸五分,灸三壯。

絡郄 從通天後行一寸五分,灸三壯。

玉枕 從絡郄後行一寸五分,灸三壯。

天柱 從玉枕俠項後大筋外廉下行髮際陷中,禁灸。

大杼 從天柱下行,以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二寸陷中,正坐取之,灸五壯、七壯。

風門(一名熱府) 從大杼下行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二寸,正坐取之,灸五壯。

肺俞 從風門下行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穴,正坐取之,千金云肺俞對乳引繩度之,灸三壯,一日百壯。

厥陰俞 從肺俞行四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灸七壯。

心俞 從厥陰俞行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甲乙經曰禁灸,千金方言風中心急灸心俞百壯。

膈俞 心俞之下有督俞在第六椎下去脊中二寸,從督俞行七椎下亦去脊中二寸,皆正坐取之,灸三壯。

肝俞 從膈俞行九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壯。

膽俞 從肝俞行十椎下去中行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壯。

脾俞 從膽俞行十一椎下去中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壯。

胃俞 從脾俞行十二椎下去中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壯。

三焦俞 從胃俞行十三椎下去中行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壯、五壯。

腎俞 從三焦俞 行十四椎下與臍平去脊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壯,一曰灸隨年數。

大腸俞 腎俞之下有氣海俞在十五椎下去脊二十,從氣海俞行十六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灸三壯。

小腸俞 大腸俞下有關元俞在十七椎下去脊中二寸,此從關元俞行十八椎下去脊二寸,伏而取之,灸三壯。

膀胱俞 從小腸俞行十九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灸三壯。

中膂俞(一名脊內俞) 從膀胱俞行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俠脊胛起肉間,伏而取之,灸三壯。

白環俞 從中膂俞行二十一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灸三壯,甲乙言不可灸。

上髎 從白環俞行腰踝骨下一寸,俠脊兩旁第一空陷中,灸七壯。

次髎 從上髎行俠脊旁第四空陷中,灸七壯。

中髎 從次髎行俠脊旁第三空陷中,灸七壯。

下髎 從中髎行俠脊旁第二空陷中,灸七壯。

白話文:

[膀胱經六十三穴尺寸]

第二空陷中進行艾灸七次。睛明穴位於眼睛內角外一分的凹陷處,艾灸三次,但需注意當天避免再進行艾灸。

攢竹穴從睛明穴向上至眉頭的凹陷中,不建議進行艾灸。

曲差穴(又稱鼻衝)從攢竹穴向上到髮際間,位於督脈的神庭穴旁開一寸五分的位置,正對着頭部取穴,艾灸三或五次。

五處穴從曲差穴後行五分,位於督脈的上星穴旁開一寸五分,艾灸三次,也有一說是禁止艾灸。

承光穴從五處穴後行一寸五分,禁止艾灸。

通天穴(又稱天白)從承光穴後行一寸五分,位於督脈的百會穴旁開一寸五分,艾灸三次。

絡郄穴從通天穴後行一寸五分,艾灸三次。

玉枕穴從絡郄穴後行一寸五分,艾灸三次。

天柱穴從玉枕穴沿項後大筋外側下行至髮際的凹陷處,禁止艾灸。

大杼穴從天柱穴下行,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距脊中各二寸的凹陷中,坐着取穴,艾灸五或七次。

風門穴(又稱熱府)從大杼穴下行二椎下兩旁相距脊中各二寸,坐着取穴,艾灸五次。

肺俞穴從風門穴下行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可將手搭在背後左取右,右取左,當手指末端即爲穴位,坐着取穴,千金方提到肺俞穴可對準乳頭拉繩測量,艾灸三次,一天可以百次。

厥陰俞穴從肺俞穴行四椎下去脊中二寸,坐着取穴,艾灸七次。

心俞穴從厥陰俞穴行五椎下去脊中二寸,坐着取穴,《甲乙經》說禁止艾灸,但《千金方》記載若因風中心急可以艾灸心俞穴百次。

膈俞穴位於心俞穴之下,督俞穴在第六椎下去脊中二寸,從督俞穴行七椎下同樣離脊中二寸,均坐着取穴,艾灸三次。

肝俞穴從膈俞穴行九椎下去脊中二寸,坐着取穴,艾灸三次。

膽俞穴從肝俞穴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坐着取穴,艾灸三次。

脾俞穴從膽俞穴行十一椎下去脊中二寸,坐着取穴,艾灸三次。

胃俞穴從脾俞穴行十二椎下去脊中二寸,坐着取穴,艾灸三次。

三焦俞穴從胃俞穴行十三椎下去脊中二寸,坐着取穴,艾灸三或五次。

腎俞穴從三焦俞穴行十四椎下與肚臍平行,離脊二寸,坐着取穴,艾灸三次,另有一說根據年齡數艾灸。

大腸俞穴腎俞穴之下有氣海俞穴在第十五椎下去脊二十,從氣海俞穴行十六椎下去脊中二寸,俯身取穴,艾灸三次。

小腸俞穴大腸俞穴下有關元俞穴在第十七椎下去脊中二寸,從關元俞穴行十八椎下去脊二寸,俯身取穴,艾灸三次。

膀胱俞穴從小腸俞穴行十九椎下去脊中二寸,俯身取穴,艾灸三次。

中膂俞穴(又稱脊內俞)從膀胱俞穴行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位於脊胛起肉間,俯身取穴,艾灸三次。

白環俞穴從中膂俞穴行二十一椎下去脊中二寸,俯身取穴,艾灸三次,《甲乙經》說不可艾灸。

上髎穴從白環俞穴行至腰踝骨下一寸,位於脊兩旁第一空陷中,艾灸七次。

次髎穴從上髎穴行至脊旁第四空陷中,艾灸七次。

中髎穴從次髎穴行至脊旁第三空陷中,艾灸七次。

下髎穴從中髎穴行至脊旁第二空陷中,艾灸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