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灸經綸》~ 卷之二 (2)
卷之二 (2)
1. 脾經二十一穴分寸
隐白,穴在足大指内侧端后,去爪甲角如韭叶许,灸三壮。
大都,从隐白行,足大指内侧次指末骨缝赤白肉际陷中,灸三壮。
太白,从大都行,足大指后内侧,内踝前横骨下,赤白肉际陷中,灸三壮。
公孙,从太白上行,足大指本节后一寸,内踝前陷中,灸三壮。
商丘,从公孙上行,内踝下微前陷中,灸三壮。
三阴交,从商丘上行,内踝尖上三寸,夹骨陷中,灸三壮。
漏谷(一名太阴络),从三阴交上行三寸,夹骨陷中,灸三壮。
地机(一名脾舍),从漏谷上行五寸,在膝下五寸内侧,夹骨陷中,灸五壮。
阴陵泉,从地机上行,膝下内侧,曲膝横纹头陷中,灸三壮。
血海(一名百虫窠),从阴陵泉上行,在膝膑上一寸,内廉白肉际陷中,灸五壮。
箕门,从血海上行,在鱼腹上,越两筋间,阴股内廉,动脉应手,不禁重按,灸三壮。
冲门(一名慈宫),从箕门上行,横骨两端约纹中,动脉去腹中行旁开三寸半,灸五壮。
府舍,从冲门上行七分,去腹中行,亦旁开三寸半,灸五壮。
腹结(一名腹屈),从府舍上行三寸,去腹中行三寸半,灸五壮。
大横,从腹结上行一寸三分,去中行三寸半,灸五壮。
腹哀,从大横上行三寸半,在日月下一分,去中行三寸半,灸五壮。
食窦,从腹哀上行三寸,或从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处,往下六寸四分,去胸中行旁开六寸,举臂取之,灸五壮。
天溪,从食窦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开六寸,仰而取之,灸五壮。
胸乡,从天溪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开六寸,仰而取之,灸五壮。
周荣,从胸乡上行一寸六分,去胸中行旁开六寸,仰而取之,灸五壮。
大包,从周荣外斜下行,过少阳胆经渊液穴下三寸,至腋下六寸许,出九肋间,季胁端,灸三壮。
白話文:
隐白穴位于足大拇指内侧末端,指甲角边缘向后约一韭叶的距离,灸三壮。
大都穴从隐白穴向上沿足大拇指内侧,在第二趾末节骨缝处,赤白肉交界处凹陷中,灸三壮。
太白穴从大都穴向上沿足大拇指后内侧,在内踝前横骨下方,赤白肉交界处凹陷中,灸三壮。
公孙穴从太白穴向上,在足大拇指第一节后方一寸处,内踝前凹陷中,灸三壮。
商丘穴从公孙穴向上,在内踝下方略微向前凹陷处,灸三壮。
三阴交穴从商丘穴向上,在内踝尖上三寸,两骨之间凹陷处,灸三壮。
漏谷穴(又名太阴络)从三阴交穴向上三寸,在两骨之间凹陷处,灸三壮。
地机穴(又名脾舍)从漏谷穴向上五寸,在膝盖下方五寸内侧,两骨之间凹陷处,灸五壮。
阴陵泉穴从地机穴向上,在膝盖下方内侧,屈膝横纹头凹陷处,灸三壮。
血海穴(又名百虫窠)从阴陵泉穴向上,在膝盖骨上方一寸,内侧边缘赤白肉交界处凹陷中,灸五壮。
箕门穴从血海穴向上,在腹股沟上,两条筋之间,阴股内侧边缘,动脉应手,不可用力按压,灸三壮。
冲门穴(又名慈宫)从箕门穴向上,在横骨两端约纹中,动脉沿腹部向下行走,旁开三寸半,灸五壮。
府舍穴从冲门穴向上七分,在腹部中线旁开三寸半,灸五壮。
腹结穴(又名腹屈)从府舍穴向上三寸,在腹部中线旁开三寸半,灸五壮。
大横穴从腹结穴向上一寸三分,在腹部中线旁开三寸半,灸五壮。
腹哀穴从大横穴向上三寸半,在日月下一分,腹部中线旁开三寸半,灸五壮。
食窦穴从腹哀穴向上三寸,或从乳房上方三肋间,动脉应手处,往下六寸四分,在胸部中线旁开六寸,举起手臂取穴,灸五壮。
天溪穴从食窦穴向上一寸六分,在胸部中线旁开六寸,仰卧取穴,灸五壮。
胸乡穴从天溪穴向上一寸六分,在胸部中线旁开六寸,仰卧取穴,灸五壮。
周荣穴从胸乡穴向上一寸六分,在胸部中线旁开六寸,仰卧取穴,灸五壮。
大包穴从周荣穴外斜向下,经过少阳胆经渊液穴下方三寸,到腋窝下方六寸左右,在第九肋间,季胁端,灸三壮。
2. 心經穴歌
手少陰心起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全通里,陰郄、神門、下少府、少衝,小指邊。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起始於極泉,經過青靈、少海、靈道、通里、陰郄、神門、少府,最後到達小指旁邊的少衝。
3. 心經九穴分寸
極泉 穴在腋下臂內筋間動脈引胸中灸七壯
青靈 從極泉下行至肘在肋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灸三壯
少海(一名曲節) 從青靈下行肘內廉節後大骨外上去肘端五分肘內橫紋頭屈肘向頭取之灸三壯一云禁灸
靈道 從少海下行掌後一寸五分灸三壯
通里 從靈道下行五分循腕側外腕後一寸陷中灸三壯
陰郄(一名手少陰郄) 從通里內行五分掌後脈中去腕五分當小指之後灸三壯
神門(一名兌沖一名中都) 從陰郄行掌後銳骨端陷中灸三壯或七壯炷如小麥
少府 從神門行手小指本節末外側骨縫陷中灸三壯
少衝 從少府行小指內側端去爪甲如韭葉許灸一壯一日三壯
白話文:
極泉穴位於腋窩,靠近手臂內側的筋與動脈之間,從胸部向上灸七壯。
青靈穴從極泉穴向下延伸至肘部,位於肋骨上方三寸處,伸直手臂並舉起時可觸摸到,灸三壯。
少海穴,又名曲節,從青靈穴向下延伸至肘窩內側,位於肘關節後方大骨外側,向上五分,肘窩橫紋頭部,屈肘朝頭部方向取穴,灸三壯,但也有一說法是禁止灸此穴。
靈道穴從少海穴向下延伸至手掌後方一寸五分處,灸三壯。
通里穴從靈道穴向下延伸五分,沿著手腕外側後方,在手腕後方一寸處的凹陷處,灸三壯。
陰郄穴,又名手少陰郄,從通里穴內側延伸五分,在手掌後方脈搏線上,距離手腕五分,小指後方,灸三壯。
神門穴,又名兌沖、中都,從陰郄穴沿著手掌後方銳骨末端凹陷處,灸三壯或七壯,艾灸炷大小如小麥。
少府穴從神門穴沿著小指本節末端外側骨縫凹陷處,灸三壯。
少衝穴從少府穴沿著小指內側端,距離指甲如韭菜葉長度,灸一壯,每天灸三壯。
4. 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經小腸穴少澤,先於小指列前谷後谿,腕骨間陽谷,須同養老設支正,小海上肩貞臑俞天宗,乘風合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髎入聽宮。
白話文:
手陽明經小腸穴位:
-
少澤穴:位於小指外側,指甲後角盡端的下方。
-
列缺穴:位於手腕橫紋末端的尺橈骨間隙。
-
後谿穴:位於腕掌側橫紋盡頭尺側端。
-
腕骨穴:位於腕掌側橫紋末端的尺橈骨間隙。
-
陽谷穴:位於腕背橫紋末端的尺橈骨間隙。
-
養老穴:位於前臂背側,尺骨莖突內側。
-
設支穴:位於前臂背側,尺骨莖突外側。
-
正穴:位於前臂背側,尺骨莖突下方。
-
小海穴:位於肘後橫紋下,尺骨鷹嘴外側。
-
肩貞穴:位於肩胛上角上方。
-
臑俞穴:位於肩胛骨中央,肩胛骨內上角正下方。
-
天宗穴:位於肩胛骨中央,肩胛骨內上角正下方。
-
乘風穴:位於肩胛骨下角肩胛骨下角上。
-
合谷穴:位於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當第二掌骨中點處。
-
肩外俞穴:位於肩部,肩胛骨外緣上端。
-
肩中俞穴:位於肩部,肩胛骨中央。
-
天窗穴:位於肩部,肩胛骨下角。
-
天容穴:位於頸部,髮際正中直上2寸。
還有1個顴髎穴:位於顴骨下緣,瞳孔直下方。
5. 小腸經十九穴分寸
少澤,穴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一名小舌),灸一壯。
前谷,從少澤上行,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灸三壯。
後谿,從前谷上行,手小指本節後,外側橫紋尖上,陷中,仰手握拳取之,灸三壯。
腕骨,從後谿上行,手掌外側,腕前起骨下,罅縫陷中,灸三壯。
陽谷,從腕骨上行,手掌外側,腕下銳骨下,陷中,灸三壯。
養老,從陽谷上行,手下銳骨上,一空,腕後一寸許,陷中,灸三壯。
支正,從養老上行,外廉四寸,灸三壯。
小海,從支正上行,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灸五壯或七壯。
肩貞,從小海上行,肩曲髀骨下,大骨旁,兩骨解間,肩端後,陷中,灸三壯。
臑俞,從肩貞上行,肩端,臑上,肩骨下,髀骨上廉,陷中,舉臂取之,灸三壯。
天宗,從臑俞上行,肩骨下,陷中,灸三壯。
秉風,從天宗上行,肩上小髃骨,舉臂有空,灸三壯。
曲垣,從乘風上行,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灸三壯。
肩外俞,從曲垣上行,肩胛上廉,去脊旁開三寸,陷中,灸三壯。
肩中俞,從肩外俞上行,肩胛內廉,去脊督脈之大椎穴旁開二寸,陷中,灸十壯。
天窗(一名窗籠),從肩中俞上行,頸大筋前,曲頰下,動脈應手陷中,灸三壯。
天容,從天窗上行,耳下,曲頰後,灸三壯。
顴髎(一名兌骨),從天容上行,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禁灸。
聽宮(一名多所聞),從顴髎上行,耳中之珠,大如赤小豆,灸三壯。
白話文:
少澤穴位於手小指外側末端,指甲角外側一分處,凹陷處(又名小舌),灸一壯。
前谷穴從少澤穴向上,位於手小指外側第一節前方的凹陷處,灸三壯。
後谿穴從前谷穴向上,位於手小指第一節後方,外側橫紋尖端凹陷處,握拳取穴,灸三壯。
腕骨穴從後谿穴向上,位於手掌外側,手腕前側起骨下方縫隙處,灸三壯。
陽谷穴從腕骨穴向上,位於手掌外側,手腕下方銳骨下方凹陷處,灸三壯。
養老穴從陽谷穴向上,位於手下方銳骨上方,手腕後方一寸許處凹陷處,灸三壯。
支正穴從養老穴向上,位於手外側四寸處,灸三壯。
小海穴從支正穴向上,位於肘外側大骨外側,距離肘端五分處凹陷處,屈手向頭取穴,灸五壯或七壯。
肩貞穴從小海穴向上,位於肩關節彎曲處,肩胛骨下緣,大骨旁,兩骨交界處,肩端後方凹陷處,灸三壯。
臑俞穴從肩貞穴向上,位於肩端,上臂外側,肩胛骨下方,肱骨上緣凹陷處,舉臂取穴,灸三壯。
天宗穴從臑俞穴向上,位於肩胛骨下方凹陷處,灸三壯。
秉風穴從天宗穴向上,位於肩部上方,小肩胛骨處,舉臂時有凹陷,灸三壯。
曲垣穴從秉風穴向上,位於肩部中央,肩胛骨凹陷處,按壓時應手疼痛,灸三壯。
肩外俞穴從曲垣穴向上,位於肩胛骨上緣,距離脊柱旁開三寸處凹陷處,灸三壯。
肩中俞穴從肩外俞穴向上,位於肩胛骨內緣,距離脊柱督脈大椎穴旁開二寸處凹陷處,灸十壯。
天窗穴(又名窗籠)從肩中俞穴向上,位於頸部大筋前方,曲頰下方,動脈應手凹陷處,灸三壯。
天容穴從天窗穴向上,位於耳下方,曲頰後方,灸三壯。
顴髎穴(又名兌骨)從天容穴向上,位於面部顴骨下緣,銳骨端凹陷處,禁灸。
聽宮穴(又名多所聞)從顴髎穴向上,位於耳廓內側,珠狀突起處,大小如赤小豆,灸三壯。
6. 膀胱經穴歌
足太陽經六十三:睛明、攢竹、曲差、承光、接通天、絡郄、玉枕、天柱、邊大杼、風門、引肺俞、厥陰、心、膈、肝、膽、居脾、胃、三焦、腎俞、次大腸、小腸、膀胱俞、中膂、白環,皆二行,去脊中間二寸許。上髎、次髎、中、復下會陽,須下尻旁取。
白話文:
足太陽經六十三個穴位:睛明、攢竹、曲差、承光、接通天、絡郄、玉枕、天柱、邊大杼、風門、引肺俞、厥陰、心、膈、肝、膽、居脾、胃、三焦、腎俞、次大腸、小腸、膀胱俞、中膂、白環,這二十五個穴位都是兩行,距離脊柱中間約二寸。上髎、次髎、中、復下會陽,則須靠近臀部旁邊取穴。
還有附分,在三行二椎三寸半,相當魄戶、膏肓與神堂、譩譆、膈關、魂門旁、陽綱、意舍及胃倉、肓門、志室、連胞盲、秩邊、承扶、殷門、空浮郄,相鄰是委陽、委中,再下合陽,去承筋、承山相次,長飛陽、附陽、達崑崙、僕參、申脈,過金門、京骨、束骨,近通谷,小指外側,尋至陰。
白話文:
在三行二椎之下,三寸半的地方,相當於魄戶、膏肓與神堂、譩譆、膈關、魂門旁、陽綱、意舍及胃倉、肓門、志室、連胞盲、秩邊、承扶、殷門、空浮郄,相鄰的是委陽、委中,再下合陽,去承筋、承山相次,長飛陽、附陽、達崑崙、僕參、申脈,經過金門、京骨、束骨,近通谷,小指外側,尋至陰。
7. 膀胱經六十三穴分寸
睛明 穴在目內眥外一分宛宛中灸三壯一日禁灸
攢竹 從睛明上行眉頭陷者中不宜灸
曲差(一名鼻沖) 從攢竹上行髮際間俠督脈之神庭穴旁開一寸五分正頭取之灸三壯五壯
五處 從曲差後行五分俠督脈之上星穴旁開一寸五分灸三壯一云禁灸
承光 從五處後行一寸五分禁灸
通天(一名天白) 從承光後行一寸五分俠督脈之百會穴旁開一寸五分灸三壯
絡郄 從通天後行一寸五分灸三壯
玉枕 從絡郄後行一寸五分灸三壯
天柱 從玉枕俠項後大筋外廉下行髮際陷中禁灸
大杼 從天柱下行以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二寸陷中正坐取之灸五壯七壯
風門(一名熱府) 從大杼下行二椎下兩旁相去脊中各二寸正坐取之灸五壯
白話文:
睛明穴位於眼內眥外側一寸的凹陷處,可以用艾灸三壯,但一天只能灸一次。
攢竹穴位於從睛明穴向上行至眉頭凹陷處,不宜灸。
曲差穴(又名鼻沖穴)位於從攢竹穴向上行至髮際間,靠近督脈的神庭穴旁開一寸五分處,正頭取穴,灸三壯或五壯。
五處穴位於從曲差穴後行五分,靠近督脈之上星穴旁開一寸五分處,灸三壯,也有人說不能灸。
承光穴位於從五處穴後行一寸五分處,禁灸。
通天穴(又名天白穴)位於從承光穴後行一寸五分,靠近督脈的百會穴旁開一寸五分處,灸三壯。
絡郄穴位於從通天穴後行一寸五分處,灸三壯。
玉枕穴位於從絡郄穴後行一寸五分處,灸三壯。
天柱穴位於從玉枕穴沿著後項大筋外側下行至髮際凹陷處,禁灸。
大杼穴位於從天柱穴下行至項後第一椎下兩旁,與脊柱中線相距各二寸的凹陷處,正坐取穴,灸五壯或七壯。
風門穴(又名熱府穴)位於從大杼穴下行至第二椎下兩旁,與脊柱中線相距各二寸處,正坐取穴,灸五壯。
肺俞 從風門下行三椎下去脊中各二寸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穴正坐取之千金云肺俞對乳引繩度之灸三壯一日百壯
白話文:
肺俞穴:從風門穴往下行三椎(第三胸椎、第四胸椎、第五胸椎),下去脊中有二寸,以手搭在背上,左手取穴取右手,右手取穴取左手,當中的手指末端是穴位,端坐著取穴。《千金方》中說肺俞穴與乳頭相對,引繩度量灸三壯,一日百壯。
厥陰俞:從肺俞行,四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灸七壯。
心俞:從厥陰俞行,五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甲乙經》曰:禁灸,千金方言風中心急,灸心俞百壯。
膈俞:心俞之下,有督俞,在第六椎下去脊中二寸。從督俞行,七椎下,亦去脊中二寸,皆正坐取之,灸三壯。
肝俞:從膈俞行,九椎下去脊中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壯。
膽俞:從肝俞行,十椎下去中行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壯。
脾俞:從膽俞行,十一椎下去中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壯。
胃俞:從脾俞行,十二椎下去中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壯。
三焦俞:從胃俞行,十三椎下去中行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壯、五壯。
腎俞:從三焦俞行,十四椎下,與臍平,去脊二寸,正坐取之,灸三壯。一曰,灸隨年數。
大腸俞:腎俞之下,有氣海俞,在十五椎下去脊二十。從氣海俞行,十六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灸三壯。
小腸俞:大腸俞下,有關元俞,在十七椎下去脊中二寸。此從關元俞行,十八椎下去脊二寸,伏而取之,灸三壯。
膀胱俞:從小腸俞行,十九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灸三壯。
中膂俞(一名脊內俞):從膀胱俞行,二十椎下去脊中二寸,俠脊胛起肉間,伏而取之,灸三壯。
白環俞:從中膂俞行,二十一椎下去脊中二寸,伏而取之,灸三壯。《甲乙》言不可灸。
上髎:從白環俞行,腰踝骨下一寸,俠脊兩旁第一空陷中,灸七壯。
次髎:從上髎行,俠脊旁第四空陷中,灸七壯。
中髎:從次髎行,俠脊旁第三空陷中,灸七壯。
下髎:從中髎行,俠脊旁第二空陷中,灸七壯。
白話文:
厥陰俞:從肺俞往下數,第四節椎骨下方,在脊柱正中偏後兩寸的地方,正坐取穴,灸七壯。
心俞:從厥陰俞往下數,第五節椎骨下方,在脊柱正中偏後兩寸的地方,正坐取穴。《甲乙經》記載:禁止灸此穴。千金方說:風邪入心,心神急躁,可以灸心俞一百壯。
膈俞:心俞下方,有督俞,位於第六節椎骨下方,脊柱正中偏後兩寸。從督俞往下數,第七節椎骨下方,也在脊柱正中偏後兩寸,正坐取穴,灸三壯。
肝俞:從膈俞往下數,第九節椎骨下方,在脊柱正中偏後兩寸,正坐取穴,灸三壯。
膽俞:從肝俞往下數,第十節椎骨下方,在脊柱正中偏後兩寸,正坐取穴,灸三壯。
脾俞:從膽俞往下數,第十一節椎骨下方,在脊柱正中偏後兩寸,正坐取穴,灸三壯。
胃俞:從脾俞往下數,第十二節椎骨下方,在脊柱正中偏後兩寸,正坐取穴,灸三壯。
三焦俞:從胃俞往下數,第十三節椎骨下方,在脊柱正中偏後兩寸,正坐取穴,灸三壯或五壯。
腎俞:從三焦俞往下數,第十四節椎骨下方,與肚臍平齊,距離脊柱兩寸,正坐取穴,灸三壯。也有人說,灸的次數應與年齡相同。
大腸俞:腎俞下方,有氣海俞,位於第十五節椎骨下方,脊柱正中偏後兩寸。從氣海俞往下數,第十六節椎骨下方,在脊柱正中偏後兩寸,俯臥取穴,灸三壯。
小腸俞:大腸俞下方,有關元俞,位於第十七節椎骨下方,脊柱正中偏後兩寸。從關元俞往下數,第十八節椎骨下方,距離脊柱兩寸,俯臥取穴,灸三壯。
膀胱俞:從小腸俞往下數,第十九節椎骨下方,在脊柱正中偏後兩寸,俯臥取穴,灸三壯。
中膂俞(一名脊內俞):從膀胱俞往下數,第二十節椎骨下方,在脊柱兩側的肌肉隆起處,俯臥取穴,灸三壯。
白環俞:從中膂俞往下數,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在脊柱正中偏後兩寸,俯臥取穴,灸三壯。《甲乙經》記載:不可灸此穴。
上髎:從白環俞往下數,腰部兩側骨頭下方一寸,在脊柱兩側的第一個凹陷處,灸七壯。
次髎:從上髎往下數,在脊柱兩側的第四個凹陷處,灸七壯。
中髎:從次髎往下數,在脊柱兩側的第三個凹陷處,灸七壯。
下髎:從中髎往下數,在脊柱兩側的第二個凹陷處,灸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