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卷之三

2. 症治本義

夫症者症也,取症於外以驗其中,必心無疑似,病無遁情,乃可以云治也。苟症有未明而漫為施治,其能不誤人者寡矣。所以古人立四診之法,望以證其形色,聞以證其音聲,問其起居飲食而得所因,切其脈象至息而知所病。如此內外詳審,皆有明證,然後從而治之,無不得心應手。

故夫醫之治病,必若禹之治水,疏之、瀹之、決之、排之,順水之性而無庸私智穿鑿為也。凡人身之經隧行有常度,一失其平則陰陽不和,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經義昭然,有條不紊。設診治者取證未確,必至病在陰而反灸其陽,病在陽而反灸其陰,宜灸多者反與之少則火力不及而病不能除,宜灸少者反與之多則火力太過而病反增劇。更有禁灸之穴,灸之損人尤不可不慎。

昔倉公論齊文王病引脈法曰:年二十脈氣當趨,三十當疾步,四十當安坐,五十當安臥,六十以上氣當大堇。文王年未滿二十方脈氣之趨也,而徐之不應天道四時,後聞醫灸之即篤,此論病之過也。故年二十是謂易質法,不當砭灸,砭灸至氣逐。又言齊北宮司空命婦出於病,意診其脈曰:病氣疝客於膀胱,難於前後溲而溺赤,灸其足厥陰之脈左右各一所,即不遺溺而溲清。

以是知灸有所宜亦有所不宜,在施治者具有灼見,方可為人決死生,撥亂反正,而不失為良醫。然此事誠有未易言者。天有四時過不及之氣,地有東西南北寒熱燥濕之不同,人有老幼少壯膏粱藜藿之迥異,又有先富後貧,先貴後賤,所遇不遂所欲,病機發於隱微,治之者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非生有靈敏之質,何能盡見人之五臟癥結?難經曰: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

由是觀之,醫有脈證不明而能為人全治者乎?無有也。人所生病奇變百出,有一病即有一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古之人所以見垣一方者,無他焉,明證善治而已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病症,就是身體的異狀,我們透過觀察這些外在的症狀來推測身體內部的情況。治療疾病必須心無疑慮,對病情有透徹的理解,這樣才能進行有效的治療。如果對於病症還不清楚就胡亂治療,那很少不會造成錯誤的。因此古人建立了四診法,通過看面色、聽聲音、詢問生活飲食情況以及觸摸脈搏,從而得知病因。只有這樣內外兼顧,詳細審視,並有確切的證據,然後再進行治療,才能做到得心應手。

醫生治療疾病,應該像禹治水一樣,疏通、淨化、決堤、排洪,遵循水的自然特性,而不是憑藉自己的想法任意作為。人體的經絡運行有固定的規律,一旦失去平衡,陰陽就會失調,陰盛陽病,陽盛陰病。經典的理論清楚明白,有條不紊。如果診斷不確定,可能會導致病在陰卻灸了陽,或者病在陽卻灸了陰,應該灸多的地方反而灸少了,病勢可能無法根除;應該灸少的地方反而灸多了,病勢可能加重。有些部位是禁止灸的,灸了可能會傷害身體,這是必須小心的。

例如,過去倉公評論齊文王的病,他說按照脈法,二十歲的人脈氣應該旺盛,三十歲的人脈氣應該快速,四十歲的人脈氣應該平穩,五十歲的人脈氣應該緩慢,六十歲以上的人脈氣應該非常緩慢。但齊文王不到二十歲,脈氣應該旺盛,卻很緩慢,不符合天道四季的變化,後來聽信醫生的灸療,病情反而加重,這是判斷病情的失誤。因此,二十歲的人,不應該針灸,針灸會導致氣血流失。又如齊北宮司空的夫人有尿瀦留的問題,倉公診斷她是膀胱疝氣,小便困難且顏色赤紅,於是灸她的足厥陰脈左右各一個地方,結果她不再尿瀦留,小便也變得清澈。

由此可知,灸療有適合的時候,也有不適合的時候,這需要醫生有明確的見解,才能判斷生死,撥亂反正,成為一位好醫生。然而,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天有春夏秋冬四季,地有東西南北四方,人的年齡、體質、環境、生活狀況等都有很大的差異,而且疾病可能源自隱藏的問題,治療時可能需要對同樣的病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或者對不同的病採用相同的治療方法。除非醫生天生聰明靈敏,否則怎能瞭解所有人的五臟六腑的問題?難經說,只知道一種治療方法的是低級醫生,知道兩種的是中級醫生,知道三種的是高級醫生。高級醫生可以治好十分之九的病人,中級醫生可以治好十分之八的病人,低級醫生只能治好十分之六的病人。

由此可見,醫生如果不懂脈象和病症,能治好病人嗎?當然不行。人的疾病千變萬化,每種病都有特定的名稱,名稱不正確,就不能清楚表達病情,無法清楚表達病情,就無法有效治療。古人之所以能看透牆壁,並非有特異功能,只是因為他們明確地瞭解病症,並且懂得如何治療而已。

3. 十二經主病經文

手太陰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手陽明大腸病則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足陽明胃病則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

足太陰脾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

手少陰心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

手太陽小腸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項,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足太陽膀胱病則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顛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足少陰腎病飢不欲食,麵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癖,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手厥陰心包絡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手少陽三焦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少陽膽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

白話文:

[十二經主病經文]

手太陰肺經疾病會出現肺部脹滿、呼吸困難、咳嗽,鎖骨上窩疼痛,嚴重時雙手交握,視線模糊,這稱為臂厥。主要影響肺部相關病症,如咳嗽、呼吸困難、喘息、口渴、煩躁、胸口悶痛、手臂內側前緣疼痛、手掌發熱。如果體內氣血過盛,可能出現肩膀背部疼痛、易感風寒、出汗、中風、頻尿、打噴嚏。氣血虛弱則可能肩膀背部怕冷、呼吸短促、尿色異常。

手陽明大腸經疾病會導致牙痛、頸部腫脹。主要影響津液相關病症,如眼睛黃濁、口乾、鼻出血、喉嚨痛、肩膀前側和手臂疼痛、大拇指和食指疼痛無力。氣血過剩,會使該經絡所經部位紅腫發熱;氣血不足則會感到寒冷,身體發抖。

足陽明胃經疾病會使人全身寒戰、頻繁打哈欠、臉色晦暗,病情加重時會害怕人羣和火光,聽到木頭聲音會嚇一跳,心神不寧,喜歡關門窗獨處,嚴重時可能突然高歌、裸奔,肚子脹氣,這是小腿厥逆。主要影響血液相關病症,如精神錯亂、瘧疾、發燒、大量流汗、鼻出血、嘴角歪斜、嘴脣腫脹、頸部腫脹、喉嚨痛、腹部水腫、膝蓋疼痛、胸部、乳房、大腿前面、小腿外側、腳背都疼痛,中趾無法活動。

氣血過剩時,身體前面部位會感到熱,胃氣過剩會讓消化加速,容易感到飢餓,尿色偏黃。氣血不足時,身體前面部位會感到寒冷,胃寒時會感覺脹滿。

足太陰脾經疾病會導致舌根僵硬、吃東西就嘔吐、胃部疼痛、腹部脹氣、容易打嗝,排便或放屁後會覺得舒緩,全身沉重。主要影響脾臟相關病症,如舌根疼痛、身體難以移動、食慾不振、心煩、心下緊繃疼痛、拉肚子、水瀉、尿閉、黃疸、難以平躺、強迫站立、大腿內側和膝蓋腫脹、小腿厥逆、大拇趾無法活動。

手少陰心經疾病會導致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這是臂厥。主要影響心臟相關病症,如眼睛黃濁、脅痛、手臂內側後緣疼痛、手掌發熱疼痛。

手太陽小腸經疾病會導致咽喉疼痛、下顎腫脹、轉頭困難、肩膀像被拔掉、手臂像斷裂。主要影響液體相關病症,如耳聾、眼睛黃濁、臉頰腫脹、頸部、肩膀、手臂、肘部、前臂外側後緣疼痛。

足太陽膀胱經疾病會導致頭痛欲裂、眼睛好像要脫落、脖子僵硬、脊椎疼痛、腰部像斷裂、大腿不能彎曲、小腿肚好像緊繃、腳跟好像撕裂,這是腳踝厥逆。主要影響筋絡相關病症,如痔瘡、精神錯亂、頭痛、頭頂、頸部、背部、腰部、臀部、小腿肚、腳跟、腳底都疼痛,小趾無法活動。

足少陰腎經疾病會導致飢餓但不想吃東西、面色晦暗如燒焦的木材、咳嗽帶血、呼吸困難、坐下又想站起、眼睛無神、心臟像懸著,飢餓感,氣血不足會容易恐懼,心神不安,好像有人要抓他,這是骨頭厥逆。

主要影響腎臟相關病症,如口腔熱、舌頭乾燥、咽喉腫脹、呼吸困難、咽喉乾燥和疼痛、心情煩躁、心痛、黃疸、腸道問題、脊椎和大腿內側後緣疼痛、肢體萎縮、嗜睡、腳底熱和疼痛。

手厥陰心包經疾病會導致手掌熱、手臂和肘部肌肉緊繃、腋下腫脹,嚴重時胸脅脹滿、心臟劇烈跳動、臉色紅潤、眼睛黃濁、喜笑不止。主要影響心臟相關病症,如心情煩躁、心痛、手掌熱。

手少陽三焦經疾病會導致耳聾、頭暈眼花、咽喉腫脹、喉嚨痛。主要影響氣體相關病症,如多汗、眼睛外側疼痛、臉頰腫脹、耳後、肩膀、手臂、肘部外側都疼痛,小指和無名指無法活動。

足少陽膽經疾病會導致口苦、常歎氣、心脅疼痛、不能翻身,嚴重時臉色晦暗、皮膚乾燥、腳外側發熱,這是陽性厥逆。主要影響骨骼相關病症,如頭痛、下顎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