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

1. 奇經八脈主病經文

督脈主病,實則脊強,虛則頭重。王叔和以為腰背強痛,不得俯仰,大人顛病,小兒風癇。尺寸中央三部皆浮,且直上直下,為強長之象,故主外邪。

任脈主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王叔和以為少腹繞臍,引陰中痛。又曰寸口脈丸丸,主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俯仰拘急,緊細實長,者中寒而氣結也。

衝脈主病。靈樞曰:衝脈血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女子數脫血,不營其口唇,故髯須不生。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故須亦不生。越人曰:衝脈為病,逆氣而裡急,或作躁熱,皆衝脈逆也。王叔和曰:衛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必恍惚狂癡。

陽蹺脈主病。越人曰:陰緩而陽急。王叔和注云: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又曰:寸口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苦腰背痛,顛癇僵仆,惡風枯痿痹,體強。

陰蹺主病。越人曰:陽緩而陰急。王叔和注云: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又曰:寸口脈後部左右彈者,陰蹺也。苦顛癇寒熱,皮膚淫痹,少腹痛,裡急,腰及髖窌下連陰痛,男子陰疝,女人漏下。

帶脈主病。越人曰: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明堂曰:女人少腹痛,裡急瘛瘲,月事不調,赤白帶下。

陰維脈主病。王叔和云:苦顛癇僵仆,失音,肌肉皮癢,汗出惡風,身洗洗然也。又曰:陰維脈沉大而實,主胸中痛,脅下滿,心痛,脈如貫珠者,男子脅下實,腰中痛,女陰中痛,或有瘡。

陽維脈主病。王叔和曰:苦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顛仆羊鳴,手足相引,甚者不能言。張潔古曰: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作寒熱。營為陰主裡,陰維受邪為病在裡,故苦心痛。陰陽相維則營衛和諧,營衛不諧則悵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

白話文:

[督脈主導的疾病],如果督脈的氣血過於充盈,會導致背部僵硬;若是氣血不足,則可能感到頭部沉重。王叔和認為,這也可能導致成人出現頭暈病,小孩則可能發生類似癲癇的風癇症狀。在脈診上,如果在手腕的三個主要脈位都感到浮動,且脈象直上直下,呈現強壯的特徵,就表示身體正遭受外邪的侵擾。

[任脈主導的疾病],對男性來說,可能導致腹部下方產生七種不同的疝氣;對女性而言,則可能引起白帶異常和腹部腫塊。王叔和認為,若感受到腹部環繞肚臍的疼痛,並延伸到私處,可能就是任脈的問題。此外,如果在脈診上感到脈象緊繃、細密、實固且長,這可能是因為寒冷導致氣血凝結所致。

[衝脈主導的疾病],根據《靈樞》記載,衝脈血氣旺盛時,能滋潤皮膚,促進毛髮生長。如果女性經常大量出血,血液無法滋養口脣,因此不會長鬍鬚。宦官在割除生殖器官時,也會傷害衝脈,因此他們也不會長鬍鬚。越人認為,衝脈疾病會導致氣逆和腹部緊縮,甚至可能引起燥熱。王叔和則指出,如果督脈功能失調,其他十二條經脈就不能正常運作,這可能導致精神錯亂。

[陽蹺脈主導的疾病],越人指出,如果陰蹺脈緩慢,陽蹺脈急促。王叔和進一步解釋,這通常表現為外踝以上的部位緊繃,而內踝以上的部位鬆弛。在脈診上,如果手腕前部左右兩側的脈象彈性強,這可能是陽蹺脈的問題。患者可能會有腰背痛、癲癇、倒地、畏風、萎縮和痲痹等症狀。

[陰蹺脈主導的疾病],越人認為,如果陽蹺脈緩慢,陰蹺脈急促。王叔和進一步解釋,這通常表現為內踝以上的部位緊繃,而外踝以上的部位鬆弛。在脈診上,如果手腕後部左右兩側的脈象彈性強,這可能是陰蹺脈的問題。患者可能會有癲癇、寒熱交錯、皮膚濕疹、下腹部疼痛、腹部緊縮、腰部和臀部疼痛、男性陰囊疝氣以及女性月經不調等症狀。

[帶脈主導的疾病],越人認為,如果帶脈功能失調,可能會感到腹部飽脹、腰部無力,如同坐在水中一樣。《明堂》一書指出,對於女性來說,可能導致下腹部疼痛、腹部緊縮、抽搐、月經不調以及白帶異常等症狀。

[陰維脈主導的疾病],王叔和指出,如果陰維脈功能失調,可能會有癲癇、倒地、失語、皮膚瘙癢、多汗、畏風以及全身發抖等症狀。此外,如果陰維脈的脈象深沉、強大且實固,可能會有胸痛、脅下飽脹、心痛等症狀。對於男性來說,可能會有脅下飽脹、腰痛等症狀;對於女性來說,可能會有私處疼痛,甚至長瘡等症狀。

[陽維脈主導的疾病],王叔和認為,如果陽維脈功能失調,可能會有皮膚瘙癢、皮膚疼痛、下半身麻木、多汗但感覺寒冷、癲癇、羊角風、手腳抽搐以及嚴重時無法說話等症狀。張潔古則指出,陽維脈受邪氣影響,會導致表面的防禦系統失調,因此會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陰維脈受邪氣影響,會導致內部系統失調,因此會有心痛等症狀。陰脈和陽脈相互協調,才能保持身體的和諧;如果陰脈和陽脈失調,就會讓人失去意志,無法自我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