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灸經綸》~ 卷之二 (8)
卷之二 (8)
1. 奇經八脈
經論督脈尺寸中央三部俱浮直上直下,督脈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極於上齒縫中齦交穴。張潔古曰:督者都也,為陽脈之都綱。
任脈寸口脈緊細實長至關,又曰寸口邊丸丸。任者妊也,為陰脈之海,起於中極之下,循腹裡由關元上咽至承漿下齦交,極目下承泣穴,為陰脈之都綱也。
衝脈尺寸中央俱牢,直上直下,起於氣街,挾臍左右上行至胸中而散,為十二經之根本,故稱經脈之海,亦稱血海。
陽蹺脈寸部左右彈起於足跟中,上外踝,循脅上肩,夾口吻至目,極於耳後風池穴。
陰蹺脈尺部左右彈起於足跟上內踝,循陰上胸至咽,極於目內眥睛明穴。
帶脈關部左右彈起於季脅,周圍一周,如束帶然。
陰維脈尺外斜上至寸,起於諸陰之交,發於內踝上五寸,循股入小腹,循脅上胸至頂前而終。
陽維脈尺內斜上至寸,起於諸陽之會,發於足外踝下一寸五分,循膝上髀厭抵少腹,循頭入耳至本神而止。
匯辨云:奇經者,在十二經脈之外,無臟腑與之配偶,故曰奇。夫臟腑之脈寸關尺有定位,浮中沉有定體,弦鉤毛石有定形,此則另為一脈,形狀固異,而隧道亦殊,病症不同,而診治自別。
李時珍云:八脈不拘制於十二經,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霶沛妄行,流於河澤。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任沖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
白話文:
【奇經八脈】
督脈的部分,根據經論所述,其在身體的中央三部均呈現浮直上下的狀態。督脈起源於人體最下方的腧穴,沿著脊椎內部向上,一直到風府進入腦部,再從頭頂循行到額頭,直至鼻樑,最後達到上排牙齒的縫隙中,終點在齦交穴。張潔古曾經提到:督脈之所以被稱作督,因為它是所有陽脈的總綱。
任脈在寸口部位呈現緊密、細長且實的脈象,直至關節。任脈的'任'字,代表妊娠,它是所有陰脈的海洋,起源於中極穴下方,沿腹部內側往上,經過關元穴,最終到達承漿穴下方的齦交穴,極限位置在眼睛下方的承泣穴,堪稱所有陰脈的總綱。
衝脈在中央部位,脈象堅韌,直上直下。起源於氣街,夾在肚臍兩側向上行進到胸中,然後四處散開。它是十二經脈的根本,因此被稱為經脈之海,同時也被稱為血海。
陽蹺脈在寸口部位,左右雙方脈象像彈簧般從腳跟中間升起,向上經過外踝,沿脅部上肩,經過嘴邊到達眼睛,最後終點在耳後的風池穴。
陰蹺脈在尺口部位,左右雙方脈象像彈簧般從腳跟升起,通過內踝,沿著私處上行到胸部,最終到達眼睛內角的睛明穴。
帶脈在關口部位,左右雙方脈象像彈簧般從季脅升起,繞身體一週,如同腰帶一樣。
陰維脈在尺口外側斜向上升至寸口,起源於所有陰脈的交匯點,從內踝上五寸的位置開始,沿大腿進入小腹,沿脅部上行到胸,最終到達頭頂前部。
陽維脈在尺口內側斜向上升至寸口,起源於所有陽脈的交匯點,從足外踝下一寸五分的地方開始,沿膝蓋上行到大腿,抵達少腹,沿頭部進入耳朵,最後到達本神穴停止。
匯辨所說:奇經八脈位於十二經脈之外,沒有相應的臟腑與它們相配,所以被稱為奇經。臟腑的脈象在寸關尺有固定的部位,浮中沉有固定的特徵,弦鉤毛石有固定的形狀,但奇經卻是另外一個系統,形狀和通道都有所不同,導致病症和診治方法也有差異。
李時珍認為:奇經八脈不受十二正經的限制,當正經脈象旺盛時,就會溢出到奇經,就像天上下雨,溝渠滿溢,雨水亂流,最終流入河流和湖泊。陽維脈主控身體的表面,陰維脈主控身體的內部,這可以從天地的角度來理解。陽蹺脈主控身體左右的陽面,陰蹺脈主控身體左右的陰面,這可以從東西的角度來理解。督脈主控身體後方的陽面,任脈和衝脈主控身體前方的陰面,這可以從南北的角度來理解。帶脈橫向束縛其他脈絡,這可以從六合的角度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