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灸經綸》~ 卷之一 (15)
卷之一 (15)
1. 周身名位經脈骨度
肛,大腸下口也。肛門接直腸,直腸接大腸,大腸與肺為表裡,肺氣充足方能傳送。
下橫骨,髁骨,楗骨。
下橫骨在少腹下,其形如蓋,故名蓋骨。其骨左右兩大孔,上兩分出向後之骨,首如張扇,下寸許附著於尻骨之上,形如馬蹄之處,名曰髁骨。下兩分出向前之骨,末如楗柱,在於臀內,名曰楗骨,與尻骨成鼎足之勢,為坐之主骨也。婦人俗名交骨,其骨面名曰髖,髖之臼名曰機,又名髀樞,外接股之髀骨也,即環跳穴處,此一處五名也。
股,下身兩大支之通稱也,俗名大腿。小腿中節上下交接處,名曰膝。膝上之骨曰髀骨,股之大骨也。膝下之骨曰胻骨,脛之大骨也。股肉屬脾,筋屬肝,骨屬腎。
陰股,股之內側曰陰股。脾肝腎筋脈俱循陰股。
髀骨,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於髀樞;下端如錘,接於胻骨。
胻骨,俗名臁脛骨也。其骨兩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後者名輔骨,形細,膝內側之小骨也。
伏兔,髀骨前,膝之上,起肉似伏兔,故名。
膝解,膝之節解也。膝屬脾腎肝。凡人逸則痿軟無力,勞則痛如針刺。脈洪數有力,皆肝腎陰虛火盛所致。痿軟無力,真病之形;作痛如錐,邪火之象。
臏骨,膝上蓋骨也。
連骸,膝外側二高骨也。
膕,膝後屈處,俗名腿凹。
腨,下腿肚也,一名腓腸,俗名小腿肚。屬足太陽膀胱。
踝骨,踝者,胻骨之下,足附之上,兩旁突出之高骨。在外為外踝,在內為內踝。
足,下體所以趨步也,俗名腳。
跗骨,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稱腳面。跗骨者,足趾本節之眾骨也。
足心,即踵之中也。
跟骨,足後跟之骨也。
三毛,足大指爪甲後為三毛。毛後橫紋為聚毛。
踵,足下面著於地之謂也,俗名腳底板。
足趾,趾者,足之指也。其數五。名為趾者,別於手也。大趾之本節後內側圓骨形突者,名核骨。
足大指外側屬肝,內側屬脾。脾筋脈皆起於足大指,隱白穴為脾井,溜於節後陷中,大都穴為脾滎,注於內側核骨下,太白穴為脾俞,循大指本節後一寸,公孫穴為脾絡,歷內踝前三分陷中,商邱穴為脾經,由足循經骨後,結於膝內輔骨陷中陰陵泉之次為脾合,從此直上至陰股,結於髀箕門穴之次,臀下曰髀。
肝筋脈皆起於足大指外側叢毛之際,大敦穴為肝井,溜於大指縫中,行間穴為肝滎,行跗上,注於本節後二寸動脈中,太衝穴為肝俞,結於內踝前一寸,中封穴之次為肝經,循踝上五寸,蠡溝穴為肝絡,直上內輔骨下橫紋盡處,曲泉穴為肝合,上陰股,五里陰廉之次。
(舊說)足中指屬胃。胃筋起於中指內側,厲兌穴為胃井,溜於次指外側陷中,內庭穴為胃滎,注於內庭後二寸,陷谷穴為胃俞,過於跗上,去內庭五寸,衝陽穴為胃原。故胃病足跗腫痛,足中指不用。自足跗直上循足脛,歷腕上系草鞋處解谿穴為胃經,又歷外踝上八寸,豐隆穴為胃絡,結於膝下三寸,三里穴為胃合。上膝循伏兔,結於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後為髀關。其脈自伏兔直下,抵足跗,入中指內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按足陽明是足大指之次指,不是中指,必傳寫之誤。胃脈起於鼻之交頞中,下行至陷谷。陷谷穴在足大指次指間本節後陷中,內庭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厲兌穴在足。
白話文:
周身名位經脈骨度
肛門是大腸的出口。肛門連接著直腸,直腸連接著大腸,大腸與肺臟互為表裡,肺氣充足才能順利運送氣血。
下腹部有三塊骨骼:下橫骨、髁骨和楗骨。
下橫骨位於小腹下方,形狀像蓋子,所以也叫蓋骨。這塊骨頭左右各有兩個大孔,上方分出兩支向後延伸的骨骼,前端像展開的扇子,下方約一寸處連接到坐骨上方,形狀像馬蹄,稱為髁骨。下方分出兩支向前延伸的骨骼,末端像門閂,位於臀部內側,稱為楗骨,與坐骨形成鼎足之勢,是人體坐著時主要的支撐骨骼。婦女俗稱它為交骨,骨骼表面稱為髖,髖關節的凹陷處稱為機,也叫髀樞,外面連接著股骨(大腿骨),也就是環跳穴所在的位置,此處有五種名稱。
股,指下肢兩側大腿的總稱,俗稱大腿。小腿上下交接處稱為膝蓋。膝蓋上方的骨頭叫髀骨,是大腿骨;膝蓋下方的骨頭叫胻骨,是小腿骨。大腿肌肉屬脾,筋屬肝,骨屬腎。
陰股是大腿內側。脾、肝、腎的筋脈都循行於大腿內側。
髀骨是膝蓋上方的大骨,上端像杵,連接著髖關節;下端像錘,連接著胻骨。
胻骨,俗稱脛骨。它由兩根骨頭組成,前面那根叫成骨,也叫骭骨,較粗大,在膝蓋外側突出;後面那根叫輔骨,較細小,位於膝蓋內側。
伏兔穴位於髀骨前方,膝蓋上方,隆起的肌肉像伏兔,故名。
膝蓋的關節。膝蓋與脾、腎、肝相關聯。人體休息過度則膝蓋痿軟無力,勞累過度則疼痛如針刺。脈象洪數有力,都是肝腎陰虛火盛導致的。痿軟無力是本病的表現;疼痛如錐刺是邪火入侵的徵象。
髕骨是膝蓋上的蓋狀骨骼。
連骸是膝蓋外側的兩個高起的骨骼。
膕窩是膝蓋後方彎曲的地方,俗稱腿窩。
腓腸肌是小腿肚,也叫小腿肚,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踝骨位於胻骨下方,腳部上方,兩側突出形成的高起的骨骼。外側的稱為外踝,內側的稱為內踝。
足是下肢用於行走的部分,俗稱腳。
跗骨是足背,也叫足趺,俗稱腳面。跗骨是指腳趾根部的許多小骨頭。
足心是腳跟的中央。
跟骨是腳後跟的骨頭。
三毛是指腳大腳趾指甲後方的三根毛髮。毛髮後方的橫紋稱為聚毛。
踵是腳底板接觸地面的部分,俗稱腳底板。
足趾,是指腳趾頭,共有五個。用“趾”來稱呼,是為了區別於手指。大腳趾根節後內側圓形的骨骼突起,稱為核骨。
大腳趾外側屬肝,內側屬脾。脾的筋脈都起於大腳趾,隱白穴是脾經的井穴,循行於腳趾節後凹陷處;大都穴是脾經的滎穴,注入內側核骨下方;太白穴是脾經的俞穴,循行於大腳趾根節後一寸處;公孫穴是脾經的絡穴,經過內踝前方三分凹陷處;商丘穴是脾經的經穴,由足部循行經骨骼後方,匯聚於膝蓋內側輔骨凹陷處,陰陵泉穴附近是脾經的合穴,從這裡直上至大腿內側,匯聚於髀箕門穴附近,臀部下方稱為髀。
肝的筋脈都起於大腳趾外側叢毛處,大敦穴是肝經的井穴,循行於大腳趾縫隙中;行間穴是肝經的滎穴,循行於足背上,注入腳趾根節後二寸動脈中;太衝穴是肝經的俞穴,匯聚於內踝前方一寸處,中封穴附近是肝經的經穴,循行於踝骨上方五寸處;蠡溝穴是肝經的絡穴,直上至內側輔骨下方橫紋盡頭處;曲泉穴是肝經的合穴,上行至大腿內側,五里陰廉穴附近。
(舊說)腳中指屬胃。胃的筋脈起於中指內側,厲兌穴是胃經的井穴,循行於次指外側凹陷處;內庭穴是胃經的滎穴,注入內庭穴後二寸處;陷谷穴是胃經的俞穴,經過足背上方,距離內庭穴五寸處;衝陽穴是胃經的原穴。所以胃病會導致足部跗腫疼痛,腳中指會感覺不適。從足部跗骨直上循行於小腿,經過腳踝上方繫鞋帶的地方解谿穴是胃經的經穴,又經過外踝上方八寸處,豐隆穴是胃經的絡穴,匯聚於膝蓋下方三寸處,三里穴是胃經的合穴。上行至膝蓋,循行伏兔穴,匯聚於髀部。髀部前方膝蓋上方隆起的肌肉處為伏兔穴,後方為髀關穴。其脈絡從伏兔穴直下,到達足部跗骨,進入中指內側。其分支,則分佈於足背上,進入大腳趾間,從大腳趾端出來。按足陽明經循行於大腳趾旁的次指,而非中指,可能是抄寫錯誤。胃經的脈絡起於鼻樑的交接處,下行至陷谷穴。陷谷穴位於大腳趾旁的次指根節後凹陷處,內庭穴位於大腳趾旁次指外側凹陷處,厲兌穴位於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