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手足證略

手足為諸陽之本,陽之氣主動以應天,經曰: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以應之;天有十二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又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故凡人之日用動作,無不藉力於手足。血氣盛者則健舉輕便,血氣衰者則委頓沉重。其中於病也,或傷於風,或傷於寒,或傷於濕,所傷之因有不同,而手足上下之病亦有異。

白話文:

手足是諸陽經的起源,陽氣具有主動、應天的特點。經書上說,天有十個太陽,人有十個手指與之相應;天有十二條正經,人有上下肢十指的筋脈也與之相應。又說,腳能夠承載血液而行走,手掌能夠承載血液而握物,手指能夠承載血液而抓握。所以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動作,無不依靠手足的力量。血氣旺盛的人,四肢輕便,動作靈活;血氣衰弱的人,四肢沉重,動作遲緩。其中,由於疾病引起的,有的是風邪侵犯,有的是寒邪侵犯,有的是濕邪侵犯,致病原因不同,手足上下部發病的症狀也不同。

經云:風為百病之長,其變無常,濕留關節,令人四肢不仁。風邪從陽而親上,濕邪從陰而親下。惟陰寒之氣挾風濕而來,因人之虛隙以乘之,上下中外無定處。故寒氣積而不瀉,則溫氣去,血凝澀,脈不通,手足為之攣痛。經所謂冬氣滿在四肢是也。又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股;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膝。此五臟有邪留為手足之病,而其要皆統於脾。

白話文:

經典中說:風是各種疾病的根源,它的變化是無常的,濕邪侵留於關節,就會使四肢麻木不仁。風寒之邪從陽經而上行,濕邪從陰經而下行。只有當陰寒之氣夾雜風濕而來時,才會因人體的虛弱缺口而乘虛而入,上下內外沒有固定的部位。因此,寒氣積聚而不發散,溫熱之氣就會消散,血凝澀,脈不通,手足就會攣痛。經典中所謂的“冬季氣血充盈於四肢”就是這個道理。還有,肺和心臟有邪氣,其氣就會滯留在兩個肘部;肝臟有邪氣,其氣就會滯留在兩個股部;脾臟有邪氣,其氣就會滯留在兩個大腿部位;腎臟有邪氣,其氣就會滯留在兩個膝蓋。這五臟的邪氣滯留都會導致手足疾病,而其關鍵都在於脾臟。

蓋脾主四肢,脾脈太過,為病在外,則令人四肢不舉;脾藏在體,為肉形不足,則四肢不用。此可以驗脾之虛實,而知手足致病之大略也。

白話文:

脾臟主管四肢,脾氣太盛,病症在體外,會讓人四肢無法舉起;脾臟存在體內,肉體不足,則四肢無法使用。由此可以判斷脾臟的虛實,並瞭解手足致病的大致原因。

一臂痛,人皆謂風寒襲臂,而然不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宜分別經絡而治之。先令病者以兩手伸直,其臂貼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後。其臂臑之前廉痛者,屬陽明經;後廉痛者,屬太陽經;外廉痛者,屬少陽經;內廉痛者,屬厥陰經;內前廉痛者,屬太陰經;後廉痛者,屬少陰經。視其何經受病,按經取穴,以行灸法,庶無南轅北轍之誤。

白話文:

如果只有一個手臂疼痛,人們都說那是風寒襲擊了手臂,但不知道邪氣匯集的地方,其氣必定是虛弱的。應該分別經絡來治療。

首先讓病人雙手伸直,手臂貼著身體垂下,大拇指在前,小拇指在後。手臂外側前面疼痛的,屬於陽明經;外側後面疼痛的,屬於太陽經;外側外緣疼痛的,屬於少陽經;外側內緣疼痛的,屬於厥陰經;外側內緣前面疼痛的,屬於太陰經;外側內緣後面疼痛的,屬於少陰經。

觀察哪條經絡出了問題,根據經絡取穴,用灸法治療,這樣就不會出現南轅北轍的錯誤。

若手腫痛,或指掌連臂膊痛,謂之手氣;或臂痛不舉,或癰毒僕傷,皆是氣血凝滯;臂連肩背痠痛,兩手軟痹,由痰飲流入四肢。又有血不榮筋而致臂痛者,當養其血,痛自止也。又血燥筋攣,遇寒則劇。此肝氣虛弱,風寒客於經絡故也。若手足拘攣麻木,又為脾肺氣虧,濕邪不化,以致此耳。

白話文:

如果手部腫痛,或者手指手掌連接著胳膊疼痛,稱為手氣;或者胳膊疼痛不能舉起,或者有膿腫毒瘡,或者因擊傷而受傷,這些都是氣血凝滯造成的;胳膊連著肩膀和後背痠痛,雙手麻木沒有力氣,這是因為痰液流入四肢所致。還有因為血不滋養筋脈而導致胳膊疼痛的,應該滋養血,疼痛自然就會停止。也有因為血燥筋攣,遇冷疼痛加劇,這是因為肝氣虛弱,風寒侵襲經絡所致。如果手腳麻木無力,又屬於脾肺氣虛,濕氣不化所致。

一痹之為言閉也。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其有筋脈肌皮骨五痹之目,以明春夏四季秋冬五氣之所感受,各主一臟也。非三氣之外,又別有此五症也。所謂行痹者,痛無定處,俗名鬼箭風,又名流火。古云歷節風,又曰白虎。

白話文:

一痹的含義是閉塞的意思。經典中說:風、寒、濕三種邪氣雜合在一起就成為痹證。其中風氣過盛的就叫做行痹;寒氣過盛的就叫做痛痹;濕氣過盛的就叫做著痹。有筋脈痹、肌皮痹、骨痹等五種痹症的名稱,用來表明春夏秋冬四季的五種邪氣所感受,各主一臟腑。並不是除了風寒濕三氣之外,還另外有這五種痹症。所謂行痹,就是疼痛沒有固定的部位,俗稱鬼箭風,又稱流火。古代稱為歷節風,也叫白虎。

歷節風晝則靜,夜則動,其痛徹骨,如虎齧之狀。風痹痛有定處,或四肢拘攣,關節疼痛,名曰痛風。著痹者,麻木不仁。素問云: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靈樞曰:衛氣不行,則為麻木。東垣宗之,以麻痹之症,必補衛氣而行之。景岳云:治痹之法,祗峻補其陰,宣通脈絡,不宜過用風燥之劑,亦內經之旨也。

白話文:

歷節風晝間安靜,夜間發作,疼痛直入骨髓,就像老虎在啃咬一樣。風濕性疼痛有固定的地方,或者四肢僵硬攣縮,關節疼痛,叫做痛風。得了痹症的人,感覺麻木不靈。

《素問》說:營氣虛弱,就會感覺麻木;衛氣虛弱,就會不能活動。營衛氣都虛弱,就會麻木,也不能活動。

《靈樞》說:衛氣不行,就會麻木。

東垣宗認為,麻痺病症,一定要補養衛氣,使它運行通暢。景嶽說:治療痹症的方法,只要注重補益陰氣,疏通脈絡,不宜過多使用風燥藥物,這也是《內經》的旨意。

又風痹流行,上中下三部,乘人臟腑之虛,與血氣相搏,聚於關節而作痛。若腿腳生瘡,渾身瘙癢,是其人本血虛,因風濕傷脾,主肌肉,肌肉腠理為邪壅閉

白話文:

又有風寒濕邪流行,遍佈上、中、下三焦,趁著人體臟腑氣血虛弱時,與血氣相爭,聚集在關節部位而引起疼痛。如果腿腳生瘡流膿,全身瘙癢,這是因為這個人原本血虛,加上風濕邪氣損傷脾臟,脾臟主要負責肌肉,肌肉腠理被邪氣阻滯不通。

2. 手足症治

肩臂冷痛 凡人肩臂冷痛者,每遇風寒肩上多冷,或日須熱手撫摩,夜須多被擁蓋,庶可支持。此以陽氣不足,氣血衰弱而然。若不預為之治,恐中風不遂等症由此而成也。須灸肩髃二穴,方免此患。蓋肩系兩手之安否,環跳系兩足之安否,此不可不灸。輕者七壯,風寒甚者十四壯,或分二三次報之,但不可過多,恐臂細也。若灸環跳,則四五十壯無害。

白話文:

肩膀和手臂疼痛的人,每逢風寒交替時,肩膀就會感覺特別冷。白天需要用熱手撫摸,晚上需要蓋很多被子才能勉強支撐。這是因為陽氣不足,氣血衰弱所造成的。如果不提前治療,恐怕會因此而發生中風不遂等疾病。必須灸肩髃兩個穴位,才能避免這種疾病。因為肩部關係到兩手的安全,環跳穴關係到兩足的安全,所以肩髃穴和環跳穴不可不灸。輕症的話灸七壯,風寒嚴重的話灸十四壯。可以分兩到三次進行,但不可灸太多,以免手臂變細。如果灸環跳穴,則灸四五十壯也沒有問題。

又法灸膏肓 肩井

臂痛不舉

肩井 肩髃 曲池 淵液 曲澤(臂肘掣痛) 後谿(項強肘痛) 大淵(手腕痛) 陽谷(手膊痛)

手臂紅腫

液門 中渚

受濕手足拘攣

曲池 尺澤 腕骨 外關 中渚 五虎(在手食指無名指背間本節前骨尖上各一穴,握拳取之,主治手指拘攣)

臂腕五指疼痛

腕骨 支正

四肢麻戰蜷攣

中渚

五痹

曲池 外關 合谷 中渚 膏肓 肩井 肩髃

上中下三部痹痛

足三里

冷痹

陽陵泉

足痹不仁

腰俞 懸鐘(濕痹趾疼同治)

手背癰毒

中渚

渾身瘙癢麻痹

風市 懸鐘

腿叉風

腎俞 環跳 陽陵泉 懸鐘 崑崙

膝風腫痛

足三里 陽陵泉 陰陵泉 太衝 崑崙

足發熱

湧泉 然谷

膝脛冷痛

曲泉 厲兌

膝臏腫痛

厲兌 此穴合隱白治夢魔

腳氣 忽覺有蟲自足心行至腰中即暈絕久方甦醒,此真腳氣也。初覺即宜灸。

足三里 懸鐘 絕谷 風市 肩井 陽陵泉 陽輔 崑崙 照海 太衝

白虎歷節風

風市 此穴在膝上七寸外側兩筋間。又法令正身平立直,隨兩手著腿,當中指頭盡處陷中是穴(灸三五壯)

玉龍兼陰市,能治腳膝乏力

兩足轉筋

陽陵泉 承山 邱墟 三陰交 照海

腳踝(內筋急灸內踝四十壯,外筋急灸外踝四十壯)

腿膝冷痹,鶴膝風

陽陵泉 環跳 風市

濕痛兩腿瘡癢

血海

寒濕筋攣疼痛

環跳 風市

痿症

湧泉 陰谷 陽輔

足內廉腫痛

肩井 三陰交 大敦

足腕腫痛

解谿 邱墟

寒濕腳瘡

取足跗上三寸許,足腕正中陷處是穴,灸七壯神效。此穴當即是解谿穴 照海

手足逆冷

大都</p

白話文:

灸膏肓、肩井穴可治臂痛不舉。

肩井、肩髃、曲池、淵液、曲澤(臂肘掣痛)、後谿(項強肘痛)、大淵(手腕痛)、陽谷(手膊痛)可治手臂紅腫。

液門、中渚可治受濕手足拘攣。

曲池、尺澤、腕骨、外關、中渚、五虎(在手食指無名指背間本節前骨尖上各一穴,握拳取之,主治手指拘攣)可治臂腕五指疼痛。

腕骨、支正可治四肢麻戰蜷攣。

中渚可治五痹。

曲池、外關、合谷、中渚、膏肓、肩井、肩髃可治上中下三部痹痛。

足三里可治上中下三部痹痛。

陽陵泉可治冷痹。

腰俞、懸鐘(濕痹趾疼同治)可治足痹不仁。

中渚可治手背癰毒。

風市、懸鐘可治渾身瘙癢麻痹。

腎俞、環跳、陽陵泉、懸鐘、崑崙可治腿叉風。

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太衝、崑崙可治膝風腫痛。

湧泉、然谷可治足發熱。

曲泉、厲兌可治膝脛冷痛。

厲兌(此穴合隱白治夢魔)可治膝臏腫痛。

足三里、懸鐘、絕谷、風市、肩井、陽陵泉、陽輔、崑崙、照海、太衝可治腳氣,初覺即宜灸。

風市(此穴在膝上七寸外側兩筋間。又法令正身平立直,隨兩手著腿,當中指頭盡處陷中是穴(灸三五壯))可治白虎歷節風。

玉龍兼陰市,能治腳膝乏力。

陽陵泉、承山、邱墟、三陰交、照海可治兩足轉筋。

腳踝(內筋急灸內踝四十壯,外筋急灸外踝四十壯)可治腳踝疼痛。

陽陵泉、環跳、風市可治腿膝冷痹、鶴膝風。

血海可治濕痛兩腿瘡癢。

環跳、風市可治寒濕筋攣疼痛。

湧泉、陰谷、陽輔可治痿症。

肩井、三陰交、大敦可治足內廉腫痛。

解谿、邱墟可治足腕腫痛。

取足跗上三寸許,足腕正中陷處是穴,灸七壯神效。此穴當即是解谿穴。照海可治寒濕腳瘡。

大都可治手足逆冷。

3. 二陰症略

夫二陰者所以通水道傳糟粕為地道之要會也。經曰濁陰出下竅,下竅者下焦之竅也。凡人飲食入胃,其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人能順四時之氣,起居有時,以避寒暑,飲食有節,及不暴喜怒,以順神志,常欲四時均平而無偏勝,則安。

白話文:

陰是人體內部與外界的道路相溝通的地方,用於傳輸消化後的糟粕,這是人體內非常重要的一個地方。古書中說:污濁的陰氣從下焦的竅門排除體外。所謂下焦的竅門,就是指人體下部的肛門。一般人是這樣的:當吃進的食物進入胃部後,食物中的精氣首先運送到脾臟,然後歸屬於肺臟,在人體的周身向上運行陽氣的春夏之令,用來滋養人體的各個部位,這稱得上是清氣就是天的理論。精氣向上運行後,又向下運送到膀胱,運行陰氣的秋冬之令,把糟粕進行轉化,然後排出體外,這就稱得上是污濁的陰氣就是地的理論。如果能順應四季的氣候變化,合理安排起居時間,避寒就暑,飲食有節,即使不表現出極度的喜怒哀樂來順應自己的精神意志,也常常希望一年四季的氣候能夠平均調和,不偏不勝,那就可以確保身體安康。

不然,外感六氣之淫,內動五志之火,則大小便不通,或不禁,遺精、濁淫、諸淋、痔、疝之症作矣。分列各條於後。

白話文:

如果人體感受外界的六種邪氣,內部又動了五臟的火氣,那麼就會出現大小便不通或禁不住,遺精、濁淫、各種尿道疾病、痔瘡、疝氣等症狀。各個症狀如下列出:

一、夢遺精滑。丹溪分為二症,謂夢與鬼交為夢遺,不因夢感而自遺者為精滑。其實總為一遺精也。戴氏云遺精得之有四:有用心過度,心不攝腎,以致失精者;有因思色欲不遂,致精失位輸瀉而出者;有色欲太過,滑泄不禁者;有年壯氣盛,久無色欲,精氣滿泄者。其所由不同,其狀亦不一也。

白話文:

從古代的書籍中查找治療遺精的方法,大多數都是針對鬱滯的情況。但是,治療遺精不能只靠固澀藥物。如果腎虛精滑,應該調理補腎澀精。如果屬於鬱滯,應該調理通利氣血。如果濕熱內蘊,應該從脾胃著手治療。如果慾火大熾,思想無窮,應該從心臟著手治療。醫家的治療大法,總體不外乎這幾個方面,只要能夠認真審察病情,就可以正確地使用這些方法了。

考古治夢遺方,屬鬱滯者居大半是。又不專主於固澀也。如果腎虛精滑,宜治以補澀。若屬郁滯,宜治以通利。如濕熱內蘊,當從脾胃酌治。如欲火大熾,思想無窮,當從心治。醫家大法,總不外此數者,審而用之可也。

一、白濁之症。經所謂思想無窮,入房太甚,發為白淫。又脾移熱於腎,出白。二者皆隨溲而下也。又有濕痰流注者,有胃中濁氣下流,滲入膀胱者。丹溪謂赤濁者為心虛有熱,由思慮而得之。白濁者為腎虛有寒,因嗜愆而得之。又曰赤屬血,因小腸屬火故也。白屬氣,由大腸屬金故也。

靈樞謂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必先補中氣,使升舉之。而後分其臟腑、氣血、赤白、虛實,以治方得經旨。

白話文:

一、白濁的症狀。經書中所說的「思想無窮,入房太甚,發為白淫」,以及脾臟的熱氣轉移到腎臟,導致白濁,這兩種情況都會隨著尿液排出。另外,也可能是濕痰流注,或胃中濁氣下流,滲入膀胱導致。丹溪認為赤濁是心虛有熱,因思慮過度而得之。白濁是腎虛有寒,因嗜慾過度而得之。另外,他也說赤屬血,因小腸屬火故也。白屬氣,由大腸屬金故也。

一、精冷無子。何以明之?有稟受先天北方寒水之氣,腎臍常冷而不溫,雖當壯盛之年,亦隨肝陽鼓動而施泄。然氣體本寒,如春行冬令,萬物不得遂其生。此不可以法治。有勞傷少陰之臟,真陽失守,寒氣留止所藏之精,故無沖和生化之氣可用矣。法以散寒助暖,則陽施陰化,自得其平。

白話文:

一、精子虛冷,容易不孕。為什麼呢?有一些人天生的北方寒水之氣,腎臟和臍部經常感覺寒冷,即使是在壯年時期,也是隨著肝陽的鼓動而洩出。但是,氣體本身是寒冷的,就像春天行冬令一樣,萬物不能得到生長。這種情況是無法用藥物來治療的。還有一些人由於勞累損傷了少陰之臟,真陽失去了守衛,寒冷之氣停留在精囊中,因此沒有溫和生化的氣可用。治療方法是,通過散寒助暖,使陽氣上升,陰氣下降,自然就能達到平衡。

易曰: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男女者,乾坤之道也。乾以中爻之坤而成坎。坤以中爻之乾而成離。坎為水,離為火。水中得火而既濟之象成焉。若火獨炎上,水獨潤下,水火不交,則為未濟,何生化之有?靈樞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精冷者,腎氣虛寒也。

白話文:

《易經》說:男女結合精氣,萬物才能化生。男女就像天與地,乾坤之道。乾以中間爻的坤而成坎。坤以中間爻的乾而成離。坎是水,離是火。水中有了火,既濟的景象便形成了。如果只有火單獨向上燃燒,只有水單獨向下流動,水火不相交,那就成了未濟,哪來的生化呢?《靈樞》說:兩種神氣互相搏擊結合而成形,常在身體形成之前就產生了。這就是精。精冷的人,是腎氣虛寒。

一、淋症大綱有二:一曰濕。脾受積濕之氣,小便黃赤,甚則淋。一曰熱。風火鬱於上,而熱其病淋是也。分而言之,有石淋,小便下如沙石。有勞淋,勞倦即發。有血淋,心主血,氣通小腸,熱甚則搏於血脈,血得熱則流行入胞中與溲俱下。有膏淋,肥液若脂膏,又名肉淋。有氣淋,胞內氣脹,小腹滿,出少善數,尿

白話文:

  1. 淋病的病因主要有兩種:一是濕淋。脾臟受到積濕之氣的影響,小便黃赤,嚴重時會出現淋病。二是熱淋。風火鬱結於上,而熱淋便是由此而來的。淋病的種類:
  • 石淋:小便中排出如沙石。
  • 勞淋:勞倦時即發作。
  • 血淋:心主血,氣通小腸,熱甚則搏於血脈,血得熱則流行入胞中與溲俱下。
  • 膏淋:肥液若脂膏,又名肉淋。
  • 氣淋:胞內氣脹,小腹滿,出少善數,尿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