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一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6)

1. 周身名位經脈骨度

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三穴,明是次指與中指不屬,以是知中字之誤。然則中指何屬?經云:「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別行而下,入中指外間,與前之內庭厲兌合,是中指亦屬胃也。

足四指屬膽。膽筋起足四指外端,竅陰穴之次為膽井;指岐骨間有俠雞穴為膽榮;俠雞上寸半有臨泣穴為膽俞;俠谿上四寸五分有邱墟穴為膽原;外踝上四寸陽輔穴為膽經;外踝上五寸光明穴為膽絡。循脛至膝外廉,下膝一寸陽陵泉穴為膽合。

從是上走髀分為兩岐:前者結伏兔,後者結於尻。直者上季脅。其脈自髀陽直下,出膝外廉,循脛抵外踝,至足跗入第四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貫爪甲後三毛。故足少陽血氣盛,脛毛長,外踝肥;血氣少,脛無毛,外踝瘦。病則膝脛外踝及大節諸節皆痛。

足小指指下屬腎,外側屬膀胱。腎筋脈俱起小指之下,斜趨足心。湧泉穴為腎井,又側趨內側,內踝前一寸大骨下有然谷穴為腎滎,結於跟踵。踵即跟之突出者,跟即踵上硬筋處陷中有大溪穴為腎俞。自跟別至跟後,踵中大骨上兩筋間有大鐘穴為腎絡。踝上二寸復溜穴為腎經,上腨出膕內廉,結於內輔骨下,陰谷穴之次為腎合。從是並大陰之筋上循陰股。

膀胱筋起小指外側,去爪甲一分至陰穴之次為膀胱井。歷本節之前陷中有通谷穴為膀胱滎;本節之後陷中有束骨穴為膀胱俞;外側大骨之下有京骨穴為膀胱原;外踝後骨跟上有崑崙穴為膀胱經;循跟直上至外踝上七寸有飛陽穴為膀胱絡,貫腨結於膕。膕即委中,在膝脘內約紋中為膀胱合。由膕直上結於臀。其脈從腰抵膕,出小指外側。故膀胱病膕似結,腨如裂,足小指不能舉用。

白話文:

周身名位經脈骨度

拇指和食指尖端,距指甲處如同韭菜葉寬度,約有三處穴位。明確指出食指與中指的歸屬不同,由此可知「中指」一詞的錯誤。那麼中指屬於哪條經脈呢?經書記載:「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這條支脈從膝蓋下三寸處,沿著足三里穴的外側分開向下走,進入中指外側,與之前的內庭、厲兌穴相連接,所以中指也屬於胃經。

足部四個指頭都屬於膽經。膽經筋脈起始於足部四指外側端,竅陰穴旁為膽井穴;指骨分叉處有俠谿穴,為膽榮穴;俠谿穴向上寸半處有臨泣穴,為膽俞穴;俠谿穴向上四寸五分處有丘墟穴,為膽原穴;外踝向上四寸處有陽輔穴,為膽經穴;外踝向上五寸處有光明穴,為膽絡穴。沿著脛骨上升至膝蓋外側,膝蓋下約一寸處有陽陵泉穴,為膽經的合穴。

從這裡向上走,到股骨分為兩支:前面一支到達伏兔穴,後面一支到達臀部。直行的則向上到達脅肋處。膽經脈絡從股部陽側直線向下,經過膝蓋外側,沿脛骨到達外踝,再沿足跗部進入第四指之間。其支脈則從足跗部上分開,進入拇指,穿過指甲後約三根毛髮寬度處。因此,足少陽經氣血旺盛的人,脛毛較長,外踝較肥大;氣血不足的人,脛毛稀疏,外踝瘦小。生病時,膝蓋、脛骨、外踝以及大關節等各個關節都會疼痛。

小趾指腹下方屬於腎經,外側屬於膀胱經。腎經的筋脈都起始於小趾下方,斜向足心。湧泉穴是腎經井穴,又向內側斜行,內踝前方約一寸,大骨下方有然谷穴,為腎經滎穴,與跟踵相連。踵是指腳跟突出處,跟是指踵上方硬筋處凹陷中,有太溪穴,為腎俞穴。從跟部分開,到達腳跟後部,踵中大骨上方兩筋之間有大鐘穴,為腎經絡穴。踝骨上方約二寸處有復溜穴,為腎經穴,向上經過大腿內側,到達膝窩內側,陰谷穴旁為腎經合穴。從這裡與陰股筋脈一起向上沿著陰部往上走。

膀胱經筋脈起始於小趾外側,距指甲約一分處,至陰穴旁為膀胱經井穴。經過本節的前方凹陷處有通谷穴,為膀胱經滎穴;本節後方凹陷處有束骨穴,為膀胱經俞穴;外側大骨下方有京骨穴,為膀胱經原穴;外踝後方骨跟上方有崑崙穴,為膀胱經穴;沿著腳跟直線向上,到達外踝上方約七寸處有飛陽穴,為膀胱經絡穴,貫穿大腿內側,到達膝窩。膝窩即委中穴,位於膝窩內側凹陷處,為膀胱經合穴。從膝窩直線向上到達臀部。膀胱經脈絡從腰部到達膝窩,然後到達小趾外側。因此,膀胱經病變時,膝窩會感到緊繃,大腿內側像裂開一樣,小趾無法正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