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灸經綸》~ 卷之二 (1)
卷之二 (1)
1. 卷之二
2. 十二經脈起止
經始太陰而厥陰最後,穴先中府而終則期門。原夫肺脈胸中始生,出腋下而行於少商,絡食指而接手陽明。大腸起自商陽,終迎香於鼻外。胃歷承泣而降,尋厲兌於足。經脾自足之隱白,趨大包於腋下。心由極泉而出,注小指之少衝。少腸兮起端於少澤,維肩後上絡乎聽宮。
膀胱穴自睛明出,至陰於足外。腎以湧泉發,脈通俞府於前胸。心包起乳後之天池,絡中衝於手中指。三焦始名指之外側,從關衝而絲竹空。膽從童子髎穴連竅陰於足之四指。肝因大敦而上至期門,而復歸太陰以終。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人體十二經脈的起點和終點。
起始於手太陰肺經,而手厥陰心包經則是最後結束,穴位的開始在中府穴,最終則落在期門穴。肺經從胸中開始,延伸至腋下,最後到達少商穴,並連接至食指,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大腸經起自商陽穴,最終到達鼻旁的迎香穴。胃經從承泣穴開始,向下延伸,最後到達厲兌穴於腳部。脾經從腳的隱白穴開始,向上趨向腋下的大包穴。心經由極泉穴開始,最終流至小指的少衝穴。小腸經起自小指的少澤穴,向上經過肩後,連接至聽宮穴。
膀胱經從睛明穴開始,最終到達腳外側的至陰穴。腎經以湧泉穴為起點,脈絡最終通至前胸的俞府穴。心包經起自乳後的天池穴,最終連接到中指的中衝穴。三焦經從無名指外側開始,由關衝穴延伸至絲竹空穴。膽經從童子髎穴開始,連接到腳第四趾的竅陰穴。肝經起自大敦穴,向上延伸至期門穴,然後再次回到手太陰肺經,完成循環。
3. 肺經穴歌
手太陰經十一穴:
* 中府 * 雲門 * 天府 * 列缺 * 俠白 * 尺澤 * 孔最 * 列缺 * 經渠 * 大淵 * 涉魚際 * 直出大指端內側,少商如韭葉
白話文:
[肺經穴道歌的現代解釋]
手太陰肺經上面總共有十一個穴道:
- 中府穴
- 雲門穴
- 天府穴
- 列缺穴
- 俠白穴
- 尺澤穴
- 孔最穴
- (再次提到列缺穴,但應該是其他穴道名稱,可能為誤植)
- 經渠穴
- 大淵穴
- 魚際穴 最後,有一條脈絡直接延伸到大拇指的內側末端,那裡有一個穴道叫做少商穴,其形狀就像韭菜葉一樣細長。
4. 肺經十一穴分寸
中府 穴在任脈中行,華蓋穴旁直開,去六寸,乳上三肋間陷中,動脈應手,仰而取之,灸三壯、五壯。
雲門 穴在手陽明大腸經,巨骨之下,夾氣戶旁二寸,去中行六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灸五壯;千金云灸五十壯。
天府 從雲門穴下循臑內,腋下三寸,動脈陷中,以鼻尖點脈取之;此穴禁灸,灸之令人氣逆。
俠白 從天府穴下行肘中約紋上去五寸,動脈中,灸五壯。
尺澤 從俠白穴下行肘中約紋上,屈肘橫紋筋骨罅中,動脈應手,灸三壯、五壯;甄權云臂屈伸橫紋間筋骨罅中不宜灸。
孔最 從尺澤穴下行腕前約紋上七寸,上骨下骨間陷中,灸五壯。
列缺 從孔最穴循外側行腕後側上一寸五分,以兩手交叉,當食指末筋骨罅中,從腕後別走陽明,直出食指內廉,出其端,灸三壯。
經渠 從列缺穴循行寸口陷中,禁灸,灸則傷人神明。
太淵 從經渠穴內循手掌後陷中,每日平旦寅時脈從此始,故一難曰寸口者,脈之大會,灸三壯。
魚際 從太淵穴上魚手太指本節後內側陷中,散脈中白肉際,灸三壯。
少商 從魚際穴循行手大指內側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許,白肉際宛宛中,不宜灸;甲乙經云灸一壯。
白話文:
[肺經十一穴的位置]
中府穴:位於任脈中線旁邊,華蓋穴的側邊直開,距離有六寸,在乳頭上方的第三根肋骨間的凹陷處,可感受到脈搏跳動,需仰臥取穴,艾灸可做三壯或五壯。
雲門穴:在手陽明大腸經上,巨骨穴下方,氣戶穴旁邊兩寸,離中線有六寸,位於凹陷中,可感受到脈搏跳動,抬臂取穴,艾灸可做五壯;《千金方》記載可灸五十壯。
天府穴:從雲門穴往下沿著手臂內側,腋下三寸的地方,位於動脈和凹陷中,可用鼻尖定位脈搏,此穴禁止艾灸,艾灸可能會導致氣逆。
俠白穴:從天府穴往肘部方向,位於肘部皺褶上五寸的動脈中,艾灸可做五壯。
尺澤穴:從俠白穴往下到肘部皺褶,屈肘時可看到橫紋與筋骨之間隙,可感受到脈搏跳動,艾灸可做三壯或五壯;甄權認為此穴不宜艾灸。
孔最穴:從尺澤穴往下到手腕前方皺褶上七寸,位於上骨與下骨間的凹陷中,艾灸可做五壯。
列缺穴:從孔最穴沿著外側往手腕後側上一寸五分,兩手交疊時,位於食指末端筋骨間隙中,從手腕後側走向陽明經,直達食指內側,出現在指尖,艾灸可做三壯。
經渠穴:從列缺穴沿著寸口的凹陷中,此穴禁止艾灸,艾灸可能會傷害人的精神。
太淵穴:從經渠穴內側,沿著手掌後方的凹陷中,每天清晨寅時,脈搏從此穴開始,因此被稱為寸口,是脈搏的匯聚處,艾灸可做三壯。
魚際穴:從太淵穴往上,位於拇指本節後內側的凹陷中,白肉和散脈的交界處,艾灸可做三壯。
少商穴:從魚際穴沿著拇指內側的末端,離指甲角如韭菜葉的距離,白肉和散脈的交界處,不宜艾灸;《甲乙經》記載可灸一壯。
5. 大腸經穴歌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谿、偏歷、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長、曲池、肘髎、越、五里、臂臑、肩髃
巨骨起天鼎、扶突、接禾髎、終以迎香二十穴止。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起始於商陽穴,接著是二間穴、三間穴、合谷穴、藏穴(此處可能為誤記,應為『陰包穴』或『陽溪穴』等,但根據上下文應為『陽溪穴』)、陽谿穴、偏歷穴、歷穴(此處可能為誤記,應為『手三里穴』)、溫溜穴、下廉穴、上廉穴、三里穴、長穴(此處可能為誤記,應為『曲池穴』)、曲池穴、肘髎穴、越穴(此處可能為誤記,應為『手五里穴』)、五里穴、臂臑穴、肩髃穴。
再來是巨骨穴,然後是天鼎穴、扶突穴,連接至禾髎穴,最後以迎香穴結束,總共有二十個穴位。」
然而,由於古代文獻可能存在抄寫誤差,因此在某些穴位名稱上可能會有異議,需以專業的針灸或中醫學術資料為準。
6. 大腸經二十穴分寸
商陽(一名絕陽),穴在手食指內側端後去爪甲如韭葉許,灸三壯。
二間(一名間谷),從商陽循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灸三壯。
三間(一名少谷),從二間循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灸三壯。
合谷(一名虎口),從三間循行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灸三壯。
陽谿(一名中魁),從合谷循行手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張大指次指取之,灸三壯。
偏歷,從陽谿上行手腕後上側三寸,灸三壯。
溫溜(一名逆注,一名蛇頭),從偏歷上行三寸手陽明郄,灸三壯。
下廉,從溫溜上行二寸五分輔銳肉分,灸三壯。
上廉,從下廉上行一寸曲池下三分,灸五壯。
三里,從上廉上行一寸銳肉之端,按之肉起,灸三壯。
曲池,從手三里上行,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灸三壯。
肘髎,從曲池上行,在肘大骨外廉陷中,與天井相併相去一寸四分,灸三壯。
五里,從肘髎循行肘上三寸向里大脈中央,一云在天府下五寸,灸三壯。
臂臑,從五里上行四寸兩筋兩骨罅宛宛陷中,伸臂平手取之,灸三壯。
肩髃,從臂臑上行膊骨頭肩端上兩骨罅處宛宛中,舉臂取之有空,灸三壯至七七壯。
巨骨,從肩髎上行臂端兩叉骨間陷中,灸三壯五壯。
天鼎,從巨骨循頸缺盆上直行扶突下一寸,灸三壯。
扶突,從天鼎上直行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一寸五分,仰而取之,灸三壯。
禾髎,從扶突貫頰直鼻孔下水溝旁五分,灸三壯。(此穴一名長頻)
迎香(一名衝陽),從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禁灸。
白話文:
【商陽穴(又名絕陽穴)】:位於手食指內側末端,距離指甲邊緣約如韭菜葉寬的部位,適宜灸療三次。
【二間穴(又名間谷穴)】:位於商陽穴沿著食指根節前內側的凹陷處,適合灸療三次。
【三間穴(又名少谷穴)】:位於二間穴沿著食指根節前內側的凹陷處,適宜灸療三次。
【合谷穴(又名虎口穴)】:位於三間穴沿著拇指和食指間的骨縫凹陷處,適合灸療三次。
【陽谿穴(又名中魁穴)】:位於合谷穴沿著手腕中上側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張開拇指和食指即可找到,適合灸療三次。
【偏歷穴】:位於陽谿穴往上,手腕後方上側約三寸的地方,適合灸療三次。
【溫溜穴(又名逆注穴,蛇頭穴)】:位於偏歷穴往上約三寸,是手陽明經的郄穴,適合灸療三次。
【下廉穴】:位於溫溜穴往上約二寸五分,靠近肌肉的分界線,適合灸療三次。
【上廉穴】:位於下廉穴往上約一寸,即曲池穴下方約三分的地方,適合灸療五次。
【三里穴】:位於上廉穴往上約一寸,即肌肉尖端處,按壓會使肌肉隆起,適合灸療三次。
【曲池穴】:位於手三里穴往上,在肘部外側的骨縫中,當彎曲手肘時可於彎折處找到,適合灸療三次。
【肘髎穴】:位於曲池穴往上,在肘部大骨外側的凹陷處,與天井穴相鄰,兩者相距約一寸四分,適合灸療三次。
【五里穴】:位於肘髎穴沿著肘部往上約三寸,朝向內側大動脈的正中央。另一說法是在天府穴下方五寸,適合灸療三次。
【臂臑穴】:位於五里穴往上約四寸,在兩條筋和兩塊骨頭間的凹陷處,伸直手臂,手掌平放即可找到,適合灸療三次。
【肩髃穴】:位於臂臑穴往上,在肩部骨頭頂端的兩塊骨頭間的凹陷處,舉臂即可發現空隙,適合灸療三至七次。
【巨骨穴】:位於肩髎穴往上,在肩端兩塊叉骨間的凹陷處,適合灸療三至五次。
【天鼎穴】:位於巨骨穴沿著頸部的鎖骨上方,直行至扶突穴下方約一寸的位置,適合灸療三次。
【扶突穴】:位於天鼎穴往上,直行至顴骨下方約一寸,人迎穴後約一寸五分,需仰頭才能找到,適合灸療三次。
【禾髎穴】:位於扶突穴穿過頰部,直達鼻孔下方,水溝穴旁約五分的位置,適合灸療三次。(此穴又名長頻穴)
【迎香穴(又名衝陽穴)】:位於禾髎穴上方約一寸,鼻孔旁約五分的地方,禁止灸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