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灸經綸》~ 卷之一 (14)
卷之一 (14)
1. 周身名位經脈骨度
毛際,宗筋上小腹下橫骨間叢毛之際也。下橫骨俗名蓋骨,任脈由會陰上毛際,衝脈起於氣街,即氣衝。陽明經穴在毛際兩旁,陽明血氣盛,毛美而長;氣血少則無毛。肝筋脈入毛際,膽脈繞毛際。
睪丸,男子外腎,宗筋下陰囊中兩丸也。
篡,橫骨之下,兩股之前相合共結之凹也。前後兩陰之間,名下極穴,又名屏翳穴、會陰穴,即男女陰氣之所也。
腦後骨,俗呼腦杓。
枕骨,腦後骨之下隴起者是也。其骨或稜或平或長或圓,不一。
完骨,耳後之稜骨,名曰完骨,在枕骨下兩旁之稜骨也。
頸項,頸之莖也,又曰頸者莖之側也,項者莖之後也,俗名脖項。頸前有缺盆穴,屬胃,在橫骨上左右各一,為十二經道路。大小腸、胃、膽、三焦脈俱入缺盆。肺、胃、膽、膀胱筋俱結缺盆。
缺盆之中,即任脈之天突穴,為頸前居中第一行脈。缺盆之上有人迎穴,喉間開一寸五分,屬胃,即頸前第二行脈。人迎後一寸五分,名扶突穴,屬大腸,即頸中第三行脈。扶突穴後名天窗,屬小腸,即頸中第四行脈。天窗後為膽脈,頸中無穴,乃第五行脈。足少陽後名天牖穴,屬三焦,即頸中第六行脈。
天牖後名天柱穴,屬膀胱,為頸中第七行脈。頸之中央督脈也,穴名風府。自前中一行至此為第八行。
頸骨,頭之莖骨,肩骨上際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項骨,頭後莖骨之上三節圓骨也。
背,後身大椎以下腰以上之通稱也。
脊骨,脊膂骨也,俗名脊梁骨。督脈主脊,大腸脈挾脊,心脈與脊裡細脈相連貫。脾筋著脊,腎筋脈貫脊,膀胱筋脈挾脊分左右上項。其分左右也,從脊開寸五分為第二行。對第三椎曰肺俞,對第五椎曰心俞,對第七椎曰膈俞,對第九椎曰肝俞,對第十椎曰膽俞,對第十一椎曰脾俞,對第十二椎曰胃俞。
對第十三椎曰三焦俞,對第十四椎曰腎俞,對第十六椎曰大腸俞,對第十八椎曰小腸俞,對第十九椎曰膀胱俞。從脊開三寸為第三行。魄門對肺俞,故肺藏魄。神堂對心俞,故心藏神。魂門對肝俞,故肝藏魂。意舍對脾俞,故脾藏意。志室對腎俞,故腎藏志。膏肓對第四椎。
膂,夾脊骨兩旁肉也。膀胱脈、腎脈循膂。
腋,肩之下,脅之上際,俗名胳肢窩。肺筋脈入腋,心小腸筋結腋,膽筋走腋,包絡脈抵腋。
脅肋,脅者,腑下至肋骨盡處之統名也。曰肋者,脅之單條骨之謂也。總脅肋之總,又名曰胠。肝膽脈布脅,胞絡筋脈挾脅,脾筋結肋,肝脈布肋。
季脅,脅之下小肋骨也,俗名軟肋。肺脈抵季脅,膽筋脈乘季脅。
䏚,脅下無肋骨空軟處也,膽脈乘䏚。
腰骨,即脊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間尻上之骨也。其形中凹,上寬下窄,方圓二三寸許。兩旁四孔,下接尻骨上際,腎脈入腰,膀胱脈抵腰。
胂,腰下兩旁踝骨上之肉也。
臀,胂下尻旁大肉也。膀胱脈貫臀,筋結於臀。
尻,腰骨下十七椎至二十一椎五節之骨也。上四節紋之旁,左右各四孔,骨形內凹如瓦,長四五寸許。上寬下窄,末節更小如人參蘆,名尾閭,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窮骨,在肛門後。其骨上外兩旁形如馬蹄,附著兩踝骨上端,俗名骻骨,膽筋結於尻。
白話文:
周身名位經脈骨度
毛際,是指腹部下方橫骨之間叢毛生長的地方。下橫骨俗稱蓋骨,任脈從會陰向上經過毛際,衝脈則起始於氣街(即氣衝穴)。陽明經的穴位位於毛際兩側,陽明經氣血旺盛,毛髮就會又黑又長;氣血不足則毛髮稀疏。肝經筋脈進入毛際,膽經脈絡則環繞毛際。
睪丸,是男性外生殖器官,位於陰囊中的兩個球狀器官,屬於宗筋的一部分。
篡,位於橫骨下方,兩腿之間相合處的凹陷。前後兩個陰部之間,稱為下極穴,又名屏翳穴、會陰穴,是男女陰氣匯聚之處。
腦後骨,俗稱腦杓。
枕骨,位於腦後骨下方隆起的部分。其骨骼形狀或稜角分明,或平坦,或細長,或圓潤,各有不同。
完骨,位於耳後隆起的骨頭,稱為完骨,在枕骨下方兩側的稜骨。
頸項,頸部是脖子的前部,項部是脖子的後部,俗稱脖項。頸前有缺盆穴,屬於胃經,位於橫骨上方左右各一,是十二經脈的交匯點。大小腸、胃、膽、三焦經脈都經過缺盆穴;肺、胃、膽、膀胱的筋脈都與缺盆穴相連。
缺盆之中,就是任脈的天突穴,是頸前正中線上第一條經脈循行的部位。缺盆上方是人迎穴,位於喉嚨下方一寸五分處,屬於胃經,是頸前第二條經脈循行的部位。人迎穴後方一寸五分處,是扶突穴,屬於大腸經,是頸中第三條經脈循行的部位。扶突穴後方是天窗穴,屬於小腸經,是頸中第四條經脈循行的部位。天窗穴後方是膽經循行路線,此處頸部沒有穴位,是頸中第五條經脈循行的部位。足少陽經後方是天牖穴,屬於三焦經,是頸中第六條經脈循行的部位。
天牖穴後方是天柱穴,屬於膀胱經,是頸中第七條經脈循行的部位。頸部中央是督脈循行路線,穴位名為風府穴,從頸前正中線到此處為第八條經脈循行路線。
頸骨,是頭部的支撐骨骼,位於肩骨上方的骨骼,俗稱天柱骨。
項骨,位於頭部後方,頸骨上方三節圓形的骨骼。
背,指後背部,從大椎穴以下到腰部以上的區域。
脊骨,即脊椎骨,俗稱脊梁骨。督脈循行於脊柱,大腸經脈沿脊柱兩側而行,心經與脊柱內部的細小經脈相互連通。脾經筋脈附著於脊柱,腎經筋脈貫穿脊柱,膀胱經筋脈則沿脊柱兩側上行至項部。膀胱經脈從脊柱分出,向左右兩側延伸,從脊柱外側開一寸五分處為第二行經脈循行路線。對應第三椎骨的是肺俞穴,第五椎骨的是心俞穴,第七椎骨的是膈俞穴,第九椎骨的是肝俞穴,第十椎骨的是膽俞穴,第十一椎骨的是脾俞穴,第十二椎骨的是胃俞穴。
對應第十三椎骨的是三焦俞穴,第十四椎骨的是腎俞穴,第十六椎骨的是大腸俞穴,第十八椎骨的是小腸俞穴,第十九椎骨的是膀胱俞穴。從脊柱外側開三寸處為第三行經脈循行路線。魄門穴對應肺俞穴,故肺臟藏魄;神堂穴對應心俞穴,故心臟藏神;魂門穴對應肝俞穴,故肝臟藏魂;意舍穴對應脾俞穴,故脾臟藏意;志室穴對應腎俞穴,故腎臟藏志;膏肓穴對應第四椎骨。
膂,指脊柱兩側的肌肉。膀胱經脈和腎經脈都循行於膂部。
腋,指肩部下方、脅肋部上方的部位,俗稱胳肢窩。肺經筋脈進入腋窩,心經和小腸經筋脈與腋窩相連,膽經筋脈經過腋窩,包絡脈也到達腋窩。
脅肋,指腹部兩側從腹部到肋骨末端的部位,肋骨是脅肋的單個骨骼,脅肋的總稱又叫胠。肝膽經脈佈於脅肋部,胞絡筋脈沿脅肋部走行,脾經筋脈與肋骨相連,肝經脈佈於肋骨。
季脅,指脅肋下方較小的肋骨,俗稱軟肋。肺經脈到達季脅,膽經筋脈經過季脅。
䏚,指脅肋下方沒有肋骨的柔軟部位,膽經脈經過䏚部。
腰骨,指脊椎骨第十四椎骨以下,第十五、十六椎骨之間,臀部上方的骨骼。其形狀中間凹陷,上方寬下方窄,大小約方圓二三寸。兩側各有四個孔,下方與臀部上緣相連,腎經脈進入腰部,膀胱經脈到達腰部。
胂,指腰部下方兩側髖骨上方的肌肉。
臀,指胂部下方,臀部兩側的大塊肌肉。膀胱經脈貫穿臀部,筋脈與臀部相連。
尻,指腰骨下方,從第十七椎骨到第二十一椎骨的五節骨骼。其上四節骨骼紋理兩側各有四個孔,骨骼形狀內凹如瓦片,長約四五寸。上方寬下方窄,末端更小,形似人參的根須,稱為尾閭,又名骶端、橛骨、窮骨,位於肛門後方。其骨骼上方外側兩旁形狀如馬蹄,附著於兩側髖骨上端,俗稱骻骨,膽經筋脈與尻部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