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0)

1. 衝脈穴歌

衝脈俠臍起,橫骨大氣四注盲俞,同商石陰通幽門穴,至胸散布任流行。

白話文:

衝脈從肚臍兩側開始,經過下腹部的橫骨與大氣穴位,再到達盲俞穴,接著與商石穴和陰交穴相連通到幽門穴的位置。然後,脈絡往上到胸部,並在此處散開,其氣血在任脈中自由流動。

這段文字描述了中醫學上衝脈的行走路徑和分佈情況。

2. 衝脈十一穴分寸

橫骨 穴在少腹下尖陰上

大赫 氣穴 四海 中注 盲俞 商曲 石關

陰都 通谷 幽門 衝脈起於足陽明,並於足少陰,腹氣之街,俠臍中行,左右各五分,通共十一穴,每穴上行相去各一寸;任督沖三脈皆起於胞中,是三脈一源也。

白話文:

【衝脈十一穴的位置】

橫骨穴:位於小腹部下方,靠近男性生殖器上方。

大赫穴、氣穴、四海穴、中注穴、盲俞穴、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通谷穴、幽門穴:這些穴位起始於腳的陽明經絡,並且與腳的少陰經絡相合,它們沿著腹部的氣流通道分佈,兩邊各離肚臍中線五分(古時的長度單位)的地方,左右對稱,總共有十一個穴位。這些穴位從下往上,每個穴位間隔約一寸。

衝脈、任脈和督脈三者均源自於子宮或膀胱區域(胞中),這說明瞭這三條經脈其實源出一處。

3. 帶脈穴歌

帶起少陽帶脈穴,繞行五樞維道間,京門之下,居髎上周,回季脅,束帶然。

白話文:

啟動了少陽經的帶脈穴,這個穴位環繞在五樞和維道這兩個穴位之間運作。具體位置在於京門穴的下方,居髎穴的上方,回季脅穴的旁邊,就像是用腰帶束住一樣的位置。

4. 帶脈三穴分寸

帶脈 穴在足少陽經季脅之下一寸八分。

五樞 從帶脈穴下三寸。

維道 從五樞下行過肝經之章門穴下五寸三分。

足少陰別脈入跟中上腨至膕中別走而合太陽上至腎之氣穴穴當十四椎內與足少陰衝脈會外與足少陽帶脈合而不與衝脈偕行出於季脅屬少陽脈穴。

白話文:

[帶脈三穴的位置]

帶脈穴:位於足少陽經季脅下方約一寸八分處。

五樞穴:從帶脈穴再向下三寸的地方。

維道穴:從五樞穴往下,經過肝經的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處。

足少陰別脈:進入腳跟中,向上延伸到膕中,然後分開行走,與太陽脈相合,往上至腎部的氣穴,這個穴位對應在第十四椎骨位置,內部與足少陰衝脈相遇,外部則與足少陽帶脈結合,但不與衝脈一同行走,從季脅發出,屬於少陽脈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