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灸經綸》~ 卷之四 (5)
卷之四 (5)
1. 小兒症略
病之最難治者莫如小兒,小兒口不能言,古人謂之啞科。凡一切疾痛疴癢莫由達之醫人。醫者以意消息其表裡虛實則誠有難然者也。然最易治者亦莫如小兒。小兒臟腑雖脆弱,固易受病,卻是一片天真之氣,全無七情六慾。其中病也必先見於形色,觀色之晦明即可知其寒熱,又必發於聲音,審其聲之宏細即可知其虛實。又水鏡訣有三關脈辨色以驗五臟,醫者心誠求之,果能得其虛實,取效甚速。
此又治之易易也。錢仲陽小兒脈訣云:弦急氣不和,沉緩為傷食,促急是虛驚風,浮冷沉細,消息得其端,脈亂者不治。又全幼心鑑有按眉端法,介賓以強弱緩急四脈驗小兒病最為得要。思其難以圖其易則難者不難,視為易,不識其難則易者不易。常見世俗時醫執守數方,以為的,將小兒之病,以作射的之矢,其中我力也不中爾命也。
嗟乎,何其輕嘗淺試,忍心夭折,一至於此。吳中葉氏有諷切之言,謂近時俗醫所用藥餌,不分氣血陰陽,初則疏散,繼為清解,未從消導,盡此不效,別無方法,託言服藥已疲,且緩藥數日,待其自愈。倘有變症,希企掩飾而已。
更有病家延集多醫,以為合謀商酌,必然穩安,不知築室道旁,雜無成見,內有稍通道者,主立一方,眾醫傳視,僉曰:正合吾意,或加一味,或減一味,虛應在事之情,迨藥不中病,群相推諉,或僥倖成功,各誇己能,並不識在經在絡,湯藥亂投,即病家亦不知誰咎誰功,妄加譭譽。此等風氣,開自庸醫富室,而醫事幾為若輩壞矣。
予亦有醫願數則,附錄於後,以明醫道實為軀命所關,絲毫不可率略,而小兒尤必加謹焉。一、驚風有急慢二症。急驚之候壯熱痰壅竄視反張搐搦顫動,牙關緊急,口中氣熱,頰赤唇紅,飲冷便結,脈浮洪數。此肝邪有餘而風生,熱生痰,痰熱客於心膈間,則風火相搏,故其形症急暴,陽症也,實症也。當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慢驚之候,多由吐瀉,因致氣微神緩,昏睡露睛,痰鳴氣促,驚跳搐搦,或乍發乍靜,或身涼身熱,或肢體逆冷,或眉唇青赤,面色淡白,但其脈遲緩,或見細數。此脾肺氣虛,肝邪無制,因而侮脾生風,故其形氣病氣俱不足,陰症也,虛症也。當專顧脾胃以救元氣。若慢脾之症,由慢驚之後,吐瀉損脾,面赤額汗,舌短頭低,眼合不開,睡中搖頭,吐舌頻嘔,腥臭噤口,咬牙床,手足微搐,或身冷,或身溫,或四肢冷,脈沉微。此病傳已極,總歸虛處,惟脾所受。
若逐風無風可逐,療驚無驚可療,於此不審其因,泛用祛風化痰之劑,則促其危矣。又撮口臍風,由胎中受熱,或初生不慎,風寒遂致聚唇撮口,眼閉口噤,啼聲如鴉,或聲不能出,或舌上如粟,或口吐白沫,或痰鳴氣喘,甚者舌強,面青腹脹,青筋吊
白話文:
[小兒症狀簡述]
最難治療的疾病,莫過於小兒的病。小兒無法用語言表達病情,古人稱此為啞科。所有疾病疼痛、瘙癢,都無法向醫生清楚表達。醫生只能憑經驗揣測病在體內外、虛實情況,這確實是個難題。然而,最易治療的,同樣也是小兒。小兒的臟腑雖然脆弱,容易生病,但他們身上充滿純真之氣,沒有複雜的情緒和慾望。當他們生病時,必定會在臉色和形態上表現出來,臉色的晦暗或明亮就能看出他們是否感到寒冷或燥熱,而他們的聲音大小也能反映出體質的虛實。此外,還有一種方法是通過三關脈診斷顏色來檢驗五臟,醫生只要用心尋找,確實能把握病情的虛實,治療效果也會很快顯現。
錢仲陽在《小兒脈訣》中提到:脈象弦急代表氣血不和,脈象沉緩表示消化不良,脈象促急則是驚嚇風寒,脈象浮冷沉細,醫生要精確判斷病情的來源,脈象混亂的,通常很難治療。《全幼心鑑》中也有按眉端的方法,用強弱緩急四種脈象來診斷小兒病,非常有效。如果能夠理解治療的難度,再尋求簡單的解決方法,那麼難題也就不再是問題;但如果只看到簡單的一面,忽略了困難的部分,那麼簡單的事情也可能變得困難。
常見一些醫生死守幾個固定的藥方,以為這樣就能治療小兒病,就像射箭,把小兒病當作目標,如果射中了,那就是醫生的本事,沒射中,那隻能怪病人命不好。這種輕率嘗試,甚至對小兒的生命毫不在意,實在令人痛心。吳中的葉氏曾有一段諷刺的話,說現在的醫生使用藥物,根本不區分氣血陰陽,開始時疏忽大意,然後纔想到清熱解毒,等到病情無法控制,就不再有其他辦法,只是假裝病人吃藥已經疲倦,建議停藥幾天,等待自愈。如果病情發生變化,他們只會想辦法掩飾自己的失誤。
有些病人家屬會請多位醫生一起診斷,以為可以商量出最好的治療方案,但實際上,這種方式就像在路邊蓋房子,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即使有醫生懂得一些病理,提出一個藥方,其他醫生看完後都會說:“正好符合我的想法。”有的可能會加一味藥,有的可能會減一味藥,這些都是為了應付事情,等到藥物不適合病情,大家就會互相推卸責任。如果病情突然好轉,每個人都會誇耀自己的能力,完全不考慮藥物是否對症,病人也不知道該責怪誰,該感謝誰,這樣的亂象,往往是由庸醫和富裕的家庭引起的,醫生的職業道德幾乎被他們破壞了。
我也有一些醫療建議,放在下面,希望大家明白,醫生的職業與生命息息相關,一點也不能馬虎,特別是對於小兒,更應該小心謹慎。例如,驚風病有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驚風的症狀包括高燒、痰多、眼睛斜視、抽搐、顫抖、牙關緊閉、口氣熱、臉色紅潤、嘴脣紅、喜歡喝冷飲、便祕、脈象浮洪數。這是因為肝臟功能過剩,產生風熱,熱氣生成痰,痰熱侵入心膈之間,風火交加,所以症狀急劇惡化,屬於陽性症狀,實質性症狀。治療時,應先處理表面症狀,再處理根本問題。
慢性驚風通常由嘔吐和腹瀉引起,導致氣息微弱、精神萎靡、昏睡、眼睛半開半閉、痰多、呼吸急促、驚恐、抽搐,可能時好時壞,可能身體冰冷或發熱,可能四肢冰冷,可能眉毛和嘴脣青紫,臉色蒼白,脈象遲緩或細數。這是因為脾肺氣虛,肝臟功能失調,進而影響脾臟,產生風熱,所以體內的氣和病氣都不足,屬於陰性症狀,虛弱性症狀。治療時,應專注於調理脾胃,以挽救元氣。如果病情發展到慢脾階段,那是因為慢性驚風後,嘔吐和腹瀉損傷脾臟,臉色紅潤、額頭出汗、舌頭縮短、頭部下垂、眼睛閉不上、睡覺時搖頭、舌頭伸出、頻繁嘔吐、口氣腥臭、咬牙、手腳微抽,可能身體冰冷,可能身體溫暖,可能四肢冰冷,脈象沉微。這是病情發展到極點,歸根結底是脾臟受到損傷。
如果盲目地使用祛風化痰的藥物,而不瞭解病因,那將會使病情更加危急。臍風和撮口風,通常是由母親懷孕時體溫過高,或者新生兒出生後護理不當,導致嘴脣緊閉、眼睛閉合、啼哭聲音嘶啞,或者發不出聲音,或者舌頭上有小疙瘩,或者口吐白沫,或者痰多氣喘,嚴重的可能會舌頭僵硬、臉色青紫、腹部膨脹、青筋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