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6)

1. 小兒症治

急慢驚風

百會、水溝、合谷、大敦、行間、囟會、上星、率谷、尺澤(慢驚)、間使、太衝、印堂(灸三壯炷如小麥)

撮口臍風

然谷

一法以艾小炷隔蒜灸臍中,俟口中覺有艾氣即效。凡臍風症必有青筋一道自下上行至腹而生兩岔,即灸青筋之頭三壯。若見兩岔即灸兩處筋頭各三壯,十治五六,否則上行攻心不救。

慢脾風

脾俞

龜背

肺俞

雞胸

乳根

羸瘦骨立

百勞、胃俞、腰俞、長強

食積肚大

脾俞、胃俞、腎俞

泄瀉

胃俞、水分、天樞、神闕(腹痛乳利甚妙)

霍亂

水分(轉筋)外踝尖上三壯

夜啼心氣不足

中衝

疳眼

合谷

重舌

行間

氣弱數歲不語

心俞

口中轉屎氣 因母食寒涼所致

中脘 灸九壯大人十四壯

陰腫

崑崙

疝氣

會陰、大敦

五癇 先怖恐啼叫乃發

前頂(灸頂上旋毛中炷如麥大三壯及耳後青絡脈)長強、囟會、巨闕、章門、天井、內關、少衝

風癇 先出手指如數物狀乃發也

灸髮際宛宛中三壯 神庭(治吐舌角弓反張)

豬癇 病如屍厥口吐青沫作豬聲

巨闕、灸三壯、百會、神門

羊癇 目瞪舌吐作羊聲

百會、神庭、心俞、肝俞、天井、神門、太衝

馬癇 張口搖頭身反折作馬鳴

百會、心俞、命門、神門、僕參、太衝、照海

牛癇 善驚反折手掣手搖

大杼、鳩尾(尖下五分灸三壯不可多)

雞癇 張手前僕提住即醒

申脈

驚癇如狂 灸炷如小麥大三壯

金門、僕參、崑崙、神門、解谿

痞氣

中脘、章門、臍後脊中(七壯)

雀目 夜不見物

灸手大指甲後一寸內廉橫紋頭白肉際各一炷如小麥大

口噤不吮乳 初生七日內得此症是客風中臍循流至心脾二經遂使舌強唇撮

承漿(穴在唇稜下宛宛中)頰車(穴在耳下曲頰骨後) 以上二穴(各灸七壯)

白話文:

[小兒疾病治療]

急性和慢性驚風: 可刺激百會、水溝、合谷、大敦、行間、囟會、上星、率谷、尺澤(僅慢性驚風)、間使、太衝、印堂(可用類似小麥大小的艾炷灸三次)。

撮口臍風: 刺激然谷穴。 另一種方法是以小艾炷在臍部隔蒜灸,一旦感到嘴裡有艾草的味道即見效。臍風症必有一條青筋從下方往上行到腹部再分叉,就在青筋的頭端灸三次。若發現有兩處分叉,則應在這兩處筋頭各灸三次,治療成功率約五成到六成,否則青筋上行攻心,則無法救治。

慢性脾風: 刺激脾俞、龜背、肺俞、雞胸、乳根等穴。

羸瘦骨立: 可刺激百勞、胃俞、腰俞、長強等穴。

食積導致肚子大: 刺激脾俞、胃俞、腎俞等穴。

腹瀉: 可刺激胃俞、水分、天樞、神闕等穴,對於腹痛和乳利尤其有效。

霍亂: 刺激水分穴,位於外踝尖上,灸三次。

夜啼因心氣不足: 刺激中衝穴。

疳眼: 刺激合谷穴。

重舌: 刺激行間穴。

氣弱且多年不能說話: 刺激心俞穴。

口中轉出屎氣,由母親食用寒涼食物所致: 刺激中脘穴,灸九次,成人則灸十四次。

陰囊腫脹: 刺激崑崙穴。

疝氣: 刺激會陰、大敦穴。

五癇,發作前會出現恐怖啼叫: 灸前頂(位於頭頂旋毛中,艾炷如麥粒大小,灸三次),以及耳後青絡脈、長強、囟會、巨闕、章門、天井、內關、少衝穴。

風癇,發作前手指會像數東西一樣: 灸頭髮邊緣宛宛中三次,神庭穴(用來治療吐舌和角弓反張)。

豬癇,病狀如同屍厥,口吐青沫,發出豬的聲音: 灸巨闕穴三次,百會、神門穴。

羊癇,瞪眼吐舌,發出羊的聲音: 刺激百會、神庭、心俞、肝俞、天井、神門、太衝穴。

馬癇,張口搖頭,身體反折,發出馬的聲音: 刺激百會、心俞、命門、神門、僕參、太衝、照海穴。

牛癇,容易驚嚇,反折手掣,手搖: 刺激大杼、鳩尾穴(尖下五分,灸三次,不要灸太多)。

雞癇,張開手向前倒,提住即醒: 刺激申脈穴。

驚癇如狂,灸如小麥大的艾炷三次: 刺激金門、僕參、崑崙、神門、解谿穴。

痞氣: 刺激中脘、章門、臍後脊中穴(灸七次)。

雀目,夜晚看不見東西: 灸手大指甲後一寸內廉橫紋頭白肉際各一次,艾炷如小麥大小。

口緊閉不吸奶,出生七天內出現此症,是因為臍部受風影響,循流到心脾二經,使得舌頭僵硬、嘴脣抽搐: 刺激承漿穴(位於脣稜下宛宛中)、頰車穴(位於耳下曲頰骨後),各灸七次。

2. 外科症略

夫人之有生死,主於氣血榮枯;人之有疾病,由於氣血之失其常度。故癰疽之發,或由氣熱傷血,或由血熱傷氣。總之經絡阻隔,血氣凝結。然亦有陰症、陽症、表裡、虛實之不同。經云:「五臟菀熱,癰發六腑。」又云:「六腑不和,留結為癰。」又云:「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肺乘肝則為癰;腎移寒於肝,癰腫少氣;脾移寒於肝,癰腫筋攣。此皆臟腑之變,又不專主於熱,專屬於外也。集驗云:「癰疽之名,雖有二十餘症,而其要有二,陰陽而已。」發於陽者為癰,為熱,為實;發干陰者為疽,為冷,為虛。故陽發則皮薄,色赤,腫高,多有椒眼數十而痛;陰發則皮厚,色淡,腫硬,如牛頸之皮而不痛。

又有陽中之陰,似熱而非熱,雖腫而實虛;若赤而不燥,欲痛而無膿,既浮而復消,外盛而肉腐;陰中之陽,似冷而非冷,不腫而實赤,微而燥,有膿而痛,外雖不盛而內實煩悶。陽中之陰,其人多肥肉緊而內虛;陰中之陽,其人多瘦肉緩而內實。而又有陽變而為陰者,草醫涼劑之過也;陰變而為陽者,大方熱藥之驟也。

然陽變陰者,其症多猶可返於陽,故多生;陰症變陽者,其症少,不能復為陰矣,故多死。然間有生者,此醫偶合於法,百中得一耳。薛立齋云:「癰疽有五善七惡:飲食如常,動息自安,一善也;便利調勻,或微見乾澀,二善也;膿潰腫消,水漿不臭,內外相應,三善也;神彩精明,語聲清亮,肌肉好惡分明,四善也;體氣和平,病藥相應,五善也。

」七惡者:煩躁時嗽,腹痛渴甚,眼角向鼻,瀉利無度,小便如淋,一惡也;氣息綿綿,脈病相反,膿血既泄,焮腫尤甚,膿色臭敗,痛不可近,二惡也;目視不正,黑暗緊小,白暗青赤,瞳子上視晴明,肉陷,三惡也;喘粗短氣,恍惚嗜臥,面青唇黑,便汙,未潰肉黑而陷,四惡也;肩背不便,四肢沉重,已潰青黑,筋腐骨黑,五惡也;不能下食,服藥而嘔食,不知味,發痰嘔吐,氣噎痞塞,身冷自汗,耳聾驚悸,語言顛倒,六惡也;聲嘶色敗,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腫,七惡也。」症見五善,病在腑者輕;症見七惡,病在臟者危。

凡五善之中,見一二善症,瘡可治也;七惡之內,忽見一二惡症,宜深懼之。太抵虛中,見惡症者,不可救;實症無惡候者,自愈。臨症之時,最宜詳細明察,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腧穴遠近,有宜內治者,有宜外治者。元戎云:「自外而入者,不宜灸;自內而出者,宜灸。

」外入者,托之而不內;內出者,接之而令外。故經云:「陷者灸之。」灸乃從治之意。凡瘡瘍初起七日以前,即用灸法,大能破結化堅,引毒外出,移深就淺,功效勝於藥力。惟頭為諸陽所聚,艾炷宜小而少;若少陽分野,尤不可灸

白話文:

[外科症略]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人之所以會有生與死,主要取決於氣血的旺盛與衰弱;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氣血失去了它們正常的平衡。因此,膿腫的產生,可能是因為氣熱傷害了血,或是血熱傷害了氣。總而言來,都是因為經絡被阻隔,血氣凝結在一起。然而,也有陰證、陽證、表裡、虛實等不同的情況。古籍提到:「五臟過熱,會導致六腑發生膿腫。」又說:「六腑不協調,就會形成膿腫。」再說:「所有的疼痛、癢、瘡,都歸屬於心。

」當肺侵犯肝時,就會形成膿腫;當腎將寒氣轉移到肝,就會形成膿腫且氣少;當脾將寒氣轉移到肝,就會形成膿腫且筋絡抽搐。這些都是臟腑的變化,不只是因為熱,也不是單純由外部引起。有經驗的醫生說:「膿腫的名稱,雖然有二十多種症狀,但最重要的只有兩種,就是陰陽。」在陽性環境下發作的是膿腫,是熱性的,是實證;在陰性環境下發作的是疽,是冷性的,是虛證。因此,陽性發作時,皮膚會變得薄,顏色紅,腫脹高,通常有數十個像胡椒粒一樣的突起物並伴有疼痛;陰性發作時,皮膚會變得厚,顏色淡,腫脹硬,像牛頸的皮膚且不痛。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陽性中的陰性,看似熱性但實際不是,雖然腫脹但實際是虛證;如果皮膚紅但不乾燥,想要疼痛但沒有膿,剛開始浮腫後又消失,外表看起來壯碩但肉體卻在腐爛;而在陰性中的陽性,看似冷性但實際不是,不腫脹但實際是紅的,稍微有些乾燥,有膿且疼痛,外表雖然不壯碩但內部實際上煩悶。在陽性中的陰性,這種人通常體型較胖,肉緊繃但內部虛弱;在陰性中的陽性,這種人通常體型較瘦,肉鬆弛但內部實證。另外,也有陽性轉變成陰性的情況,這是因為草藥的寒性藥材使用過度;陰性轉變成陽性,這是因為大量熱性藥材的突然使用。

然而,從陽性轉變成陰性,症狀大多仍可以恢復到陽性,所以存活率較高;從陰性轉變成陽性,這種情況較少,一旦發生就無法恢復到陰性,所以死亡率較高。然而,偶爾會有存活的情況,這是醫生偶然符合治療原則,一百次中只會出現一次。薛立齋說:「膿腫有五種好的徵兆和七種不好的徵兆:飲食正常,活動休息自如,這是一種好的徵兆;排泄調節均勻,或微微有些乾澀,這是第二種好的徵兆;膿液排出後腫脹減退,水漿無異味,內外相呼應,這是第三種好的徵兆;精神充沛,語音清晰,肌肉好壞分明,這是第四種好的徵兆;身體氣息平和,病狀與藥物反應相應,這是第五種好的徵兆。

」七種不好的徵兆:煩躁且時常咳嗽,腹痛且口渴,眼角朝向鼻子,瀉痢無限制,小便如淋病,這是第一種不好的徵兆;呼吸微弱,脈搏與病情相反,膿血已經洩出,但腫脹更加嚴重,膿液顏色臭敗,疼痛難忍,這是第二種不好的徵兆;眼神不正,眼睛黑暗且緊小,白色暗淡青紅,瞳孔向上看,肌肉凹陷,這是第三種不好的徵兆;喘息粗重,短氣,恍惚嗜睡,面色青脣黑,大便失禁,未潰瘍的肉黑色且凹陷,這是第四種不好的徵兆;肩膀背部不方便,四肢沉重,已潰瘍的部位青黑,筋腐骨黑,這是第五種不好的徵兆;無法下嚥食物,服用藥物後嘔吐,不知味道,發痰嘔吐,氣噎痞塞,身體冷且自汗,耳聾驚悸,語言顛倒,這是第六種不好的徵兆;聲音沙啞,面色敗落,脣鼻青紅,面部四肢浮腫,這是第七種不好的徵兆。」看到五種好的徵兆,病在腑部的病情較輕;看到七種不好的徵兆,病在臟器的病情較危險。

一般來說,在五種好的徵兆中,即使只看到一兩種好的症狀,瘡是可以治療的;在七種不好的徵兆中,如果突然看到一兩種不好的症狀,應該要非常警覺。基本上,虛證中看到不好的症狀,是無法救治的;實證沒有不好的徵兆,會自然痊癒。在診斷時,最應該詳細地明確觀察,必須區分經絡的部分,血氣的多少,腧穴的遠近,有的適合內科治療,有的適合外科治療。有經驗的醫生說:「從外部進入的,不適合做灸療;從內部冒出的,適合做灸療。

」外部進入的,要托住不要讓它進入體內;內部冒出的,要接住讓它排出體外。因此,古籍提到:「凹陷的地方要做灸療。」灸療是從根本治療的意義。通常瘡腫剛開始的七天內,就使用灸療方法,可以極大地破壞結節,化解堅硬,引導毒素排出體外,將深層的病變轉移到淺層,其效果優於藥物。只有頭部是所有陽性能量的聚集地,艾炷應當小且量少;如果是少陽區域,尤其不能做灸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