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灸經綸》~ 卷之四 (4)
卷之四 (4)
1. 婦科症治
血結月事不調:
氣海、中極、照海。
經閉:
腰俞、照海。
血崩不止:
膈俞、肝俞、腎俞、命門、氣海、中極(下元虛冷白濁)、間使、血海、復溜、行間、陰谷、通里。
淋帶赤白:
腎俞、血海、帶脈、中封、三陰交、中極(白帶)、氣海、腎俞、命門、神闕、身交(在少腹下橫紋中)、交儀(在內踝上五寸)、營池四穴(在內踝前後兩邊池上脈)、漏陰(在內踝下五分微動脈上)。
癥瘕:
胃俞、脾俞、氣海、天樞、行間、三焦俞、腎俞、子宮、子戶、中極、會陰、復溜。
不孕:
三陰交、血海、氣海、命門、腎俞、中極、關元、陰廉、然谷、照海、胞門(在關元左邊二寸子藏門塞不受精妊娠不成)、氣門(在關元旁三寸)。
一法灸神闕:先以淨干鹽填臍中,灸七壯,後去鹽,換川椒二十一粒,上以薑片蓋定,又灸十四壯,灸畢即用膏貼之。艾炷須如指大,長五六分許。
胎屢墮:
命門、腎俞、中極、交信、然谷。
產難橫生:
三陰交、合谷。
一治橫逆難產危在頃刻,符藥不靈者:灸至陰穴三壯,炷如小麥,下火立產,其效如神(穴在右腳小指爪甲外側尖上)。
產後惡露不止:
中極。
產後無乳:
前谷。
胎漏下血:
氣門,穴在關元旁三寸,灸各百壯。
轉胞腰痛:
十七椎穴,灸五十壯。
欲絕產:
臍下二寸三分,灸三壯,或至七七壯,即終身絕孕。
欲取胎:
肩井、合谷、三陰交。
產後血暈:
支溝。
乳癰膺腫:
乳根。
乳腫:
少澤、臨泣。
行經頭暈少腹痛:
內庭。
婦人蠱病:
公孫(氣蠱)、太谿(水蠱)、行間(血蠱)、內庭(食蠱)。
陰挺癢痛:
少府、曲泉。
繞臍㽲痛:
氣海、關元。
胞衣不下:
三陰交(此穴同合谷,針之下胎最速)、崑崙。
婦人遺尿:
橫骨、當陰門灸七壯。
夜夢交感:
三陰交,灸五壯,男女同治。
白話文:
[婦科治療]
-
血結導致月經不調: 治療穴位有氣海、中極、照海。
-
經血停止(閉經): 治療穴位為腰俞、照海。
-
血崩不止: 治療穴位包括膈俞、肝俞、腎俞、命門、氣海、中極(特別針對下元虛冷白濁),間使、血海、復溜、行間、陰谷、通裏。
-
尿道感染及白帶異常(淋帶赤白): 治療穴位為腎俞、血海、帶脈、中封、三陰交、中極(針對白帶)、氣海、腎俞、命門、神闕、身交、交儀、營池四穴、漏陰。
-
腫瘤或囊腫(癥瘕): 治療穴位有胃俞、脾俞、氣海、天樞、行間、三焦俞、腎俞、子宮、子戶、中極、會陰、復溜。
-
不孕: 治療穴位包括三陰交、血海、氣海、命門、腎俞、中極、關元、陰廉、然谷、照海、胞門、氣門。
另有一種灸療方法,先在肚臍中填入乾淨的鹽,灸七次,然後移除鹽,再放上二十一粒花椒,上面覆蓋薑片,再灸十四次,灸完後立即用膏藥貼住。艾炷需如手指般大小,長度約五六分。
-
反覆流產: 治療穴位為命門、腎俞、中極、交信、然谷。
-
難產: 治療穴位為三陰交、合谷。
-
橫位生產即將發生危險時,符咒藥物無效的情況下: 灸至陰穴三次,艾炷如小麥般大小,下火立即生產,效果神奇。(穴位位於右腳小指指甲外側尖端)
-
產後惡露持續: 治療穴位為中極。
-
產後乳汁不足: 治療穴位為前谷。
-
孕期出血: 治療穴位為氣門,位於關元旁三寸處,各灸一百次。
-
妊娠期間腰痛: 治療穴位為十七椎穴,灸五十次。
-
欲終止懷孕: 在肚臍下二寸三分處,灸三次,或最多至四十九次,即可終身無法受孕。
-
欲取出胎兒: 治療穴位為肩井、合谷、三陰交。
-
產後血暈: 治療穴位為支溝。
-
乳腺炎: 治療穴位為乳根。
-
乳房腫脹: 治療穴位為少澤、臨泣。
-
行經期間頭暈和下腹疼痛: 治療穴位為內庭。
-
婦女患蠱病: 治療穴位為公孫(氣蠱)、太谿(水蠱)、行間(血蠱)、內庭(食蠱)。
-
生殖器瘙癢或疼痛: 治療穴位為少府、曲泉。
-
臍周疼痛: 治療穴位為氣海、關元。
-
胎盤滯留: 治療穴位為三陰交(與合谷一同使用,可迅速下胎)、崑崙。
-
婦女尿失禁: 治療穴位為橫骨、當陰門,灸七次。
-
夜間性夢: 治療穴位為三陰交,灸五次,適用於男性和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