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6)

1. 厥逆症略

厥者,四肢厥冷,逆者,氣血逆亂。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大奇論曰:「脈至如喘,名曰暴厥。」厥逆一症,內經特重而詳言之。如雲「卒厥、暴厥」,皆厥逆之總名也。

如雲「寒厥、熱厥」,分厥逆之陰陽也。連經連臟,論厥逆之生死也。再若諸經臟腑之辨,又極明顯。後世又有「氣厥、血厥、酒厥、痰厥、色厥、食厥」,無非本之經義。仲景傷寒論厥逆與內經有異,臟厥、蛔厥,皆傷寒症也。內經之厥重在元氣,故熱厥當補陰,寒厥當補陽。

傷寒之厥辨在邪氣,故寒厥宜溫,熱厥可攻也。二者不可不察。至若屍厥一症,乃外邪卒中之惡候。凡四時不正之氣及山魔土煞、五屍魘魅之屬皆是也。犯之者,忽然手足厥冷,肌膚寒慄,面目青黑,精神不守,或口噤妄言,痰涎壅塞,或頭旋運倒,不省人事,即名飛屍卒厥。宜用針法。

若用艾灸,則莫如秦承祖灸鬼法及華陀救陽脫法之妙。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對厥逆症的理解和治療方式。厥逆症主要表現為四肢冰冷,以及體內氣血混亂。當人出現厥逆時,身體的陽氣會集中到上半身,陰氣則集中在下半身。根據古書記載,過度勞累會使陽氣亢進,精氣耗盡,夏天時容易引發煎厥;極度憤怒會導致氣血斷絕,血氣聚集於頭部,造成薄厥。還有一種突然發生的暴厥,也是厥逆的一種。

厥逆這個病狀,在中醫古籍中有詳細的描述。比如「卒厥」、「暴厥」,都是厥逆的統稱。而「寒厥」、「熱厥」,則分別代表厥逆中的陰性和陽性類型。厥逆可能涉及多個經絡和臟腑,影響生命的存亡。後世醫學家又將厥逆細分為「氣厥」、「血厥」、「酒厥」、「痰厥」、「色厥」、「食厥」等類別,這些都是基於古籍理論的延伸。

張仲景的《傷寒論》中對厥逆的描述與古籍有所不同,他提到的「臟厥」、「蛔厥」,都屬於傷寒的範疇。古籍認為厥逆的關鍵在於元氣,因此熱厥應補陰,寒厥應補陽。然而,張仲景認為傷寒引起的厥逆需辨別邪氣,寒厥應溫補,熱厥則可以攻治。這兩種觀點不能混淆。

至於屍厥這種情況,是由外邪突然侵襲所導致的危急徵兆。無論是四季不正之氣,還是山間的邪靈、地下的惡鬼,都能引起屍厥。一旦被邪氣侵犯,患者會突然四肢冰冷,皮膚發冷顫抖,臉色青黑,精神恍惚,可能口齒不清、胡言亂語,痰多堵塞,或者頭暈目眩,失去意識。這種狀況被稱為飛屍卒厥,應採取針刺療法。

如果使用艾灸治療,可以參考秦承祖的灸鬼法,或是華佗的救陽脫法,都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2. 厥逆灸治

厥冷逆。

氣海,腎俞,肝俞,陽谿,人中,膻中,百會。

一法以繩圍男左女右臂腕,將繩從大椎向下度至脊中,繩頭盡處是穴,灸二十一壯。屍厥灸此亦妙。

屍厥卒倒氣脫。

百會,人中,合谷,間使,氣海,關元。

扁鵲治虢太子疾,取三陽五會,更熨兩脅下即蘇。

腎厥頭痛筋攣不嗜臥。

關元(灸百壯)。

卒忤。

肩井,巨關,水溝(小炷三壯),神門(小炷三壯),又灸中惡等症(其穴在乳後三寸,男左女右灸之)。

陰厥脛直。

照海,陽陵泉。

鬼魅狐惑。

鬼哭穴,取將手兩大指相併縛定,用艾炷於兩甲角反甲後肉四處騎縫著火灸之,則患者哀告我自去為效。

面青腹痛,嘔吐瀉利,舌卷囊縮,手指甲唇青,心下結硬脹滿,冷汗不止,四體如冰,厥逆昏沉不省人事,脈伏絕者。

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丹田,穴在臍下二寸,關元,穴在臍下三寸,用大艾炷灸二七壯,得手足溫暖,脈至知人事,無汗要有汗出即生,不暖不省,脈不至者死。

中暑神昏。

症見卒倒無知名曰暑風,大率有虛實兩途。實者,痰之實也,平素積痰充滿經絡,一旦感召盛暑,痰阻其氣卒倒流涎,此濕暍合病之最劇者也,宜先吐其痰,後清其暑猶易為也。虛者,陽之虛也,平素陽氣衰微不振,陰寒久已用事,一旦感召盛暑邪湊其虛,此濕暍病得自虛寒者也,宜回陽藥中兼清其暑最難為也。丹溪謂夏令火盛之時,爍石流金,何陰寒之有?此其見偏主於熱,治宜清涼,灸法似不可用,然亦不盡然也。天有非時之氣,人即有非時之病,如夏行秋令,冬行春令,寒時得熱症,熱時得寒症往往有之。況盛暑之氣外陽而內陰,中之者卒暴面垢,冷汗出手足微冷,或吐或瀉,或喘或滿,甚至不省人事宜灸。

百會,中脘,三里,脾俞,合谷,人中,陰谷,三陰交。

冒暑霍亂。

百勞,委中,合谷,曲池,三里,十宣。

白話文:

[處理厥逆的灸療方法]

當出現四肢冰冷、氣逆的情況,可灸以下穴位:氣海、腎俞、肝俞、陽谿、人中、膻中、百會。

另一種方法是,男性在左手腕,女性在右手腕纏上繩子,再將繩子從大椎穴向下量至脊椎中央,繩子盡頭的位置即是穴位,需灸二十一壯。對於突然倒地、氣息微弱的情況,灸此穴也非常有效。

若突然倒地、氣息脫離,可以灸百會、人中、合谷、間使、氣海、關元等穴。

扁鵲治療虢太子的疾病,選擇了三陽五會穴,再配合兩脅下的溫熨,患者即刻甦醒。

對於因腎厥引起的頭痛、肌肉抽搐且不喜臥牀的病情,可灸關元穴(灸一百壯)。

突發的狀況,可以灸肩井、巨關、水溝(小炷三壯)、神門(小炷三壯)。對於中邪等症狀,可以在乳後三寸位置,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

對於腿腳僵直的陰厥症,可灸照海、陽陵泉。

對於受到鬼魅幹擾產生的病症,可灸鬼哭穴。首先將雙手大拇指併攏綁定,然後在兩指甲角後方的肉處,使用艾炷灸四處,患者哀求停止時,表示鬼魅已自行離開。

對於面色蒼白、腹部疼痛、嘔吐、瀉痢、舌卷、睪丸縮小、手指甲和嘴脣呈青色、心下結塊且脹滿、冷汗不止、四肢冰冷、昏厥不醒、脈搏消失的情況,可灸氣海穴(位於肚臍下1.5寸)、丹田穴(位於肚臘下2寸)、關元穴(位於肚臍下3寸),使用大艾炷灸十四壯。當手腳回暖、脈搏恢復、意識清醒,且原先無汗者出現汗液,即可康復。如果持續手腳冰冷、意識不清、脈搏未恢復,則可能危及生命。

對於中暑導致神智混亂的病情,一般分為實證和虛證。實證通常是由於痰多導致,平時痰濕充斥經絡,遇到酷熱的夏天,痰濕阻礙氣血運行,造成突然倒地、口角流涎,這是濕熱和暑熱合併的嚴重情況,應先催吐痰濕,再清暑解熱。虛證通常是因為陽氣衰弱,平時陰寒過重,遇到酷熱的夏天,暑熱趁虛而入,這是濕熱病由虛寒引起,應在回陽藥物中加入清暑成分,但治療較為困難。丹溪認為,在夏季火氣旺盛的時候,炎熱如燒石熔金,怎麼可能有陰寒呢?這種看法偏重於熱性,治療應以清涼為主,似乎不宜使用灸法,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天氣可能在不同季節出現異常,人也可能在不同季節得到與季節相反的病症,例如夏季像秋季一樣寒冷,冬季像春季一樣溫暖,寒冷時得到熱病,熱時得到寒病的情況並不少見。而且,酷熱的天氣外表雖陽熱,但內裡卻有陰寒,受此影響的人可能突然臉色晦暗、冷汗直冒、手腳微冷,或嘔吐、腹瀉、呼吸急促、脹滿,甚至失去意識,這時適合使用灸法。

對於此類病情,可灸百會、中脘、三里、脾俞、合谷、人中、陰谷、三陰交等穴。

對於因酷熱引發的霍亂,可灸百勞、委中、合谷、曲池、三里、十宣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