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灸經綸》~ 卷之三 (5)
卷之三 (5)
1. 中風症略
經曰風為百病之長,善入數變。其中人也有中腑、中臟、真中、類中之不同。後之論治者,有主痰、主火、主氣虛之各異。要求其所自,無不由中氣之虛,外邪乃得乘其虛而襲之。真中之症,西北方風高,往往有之。
故客於脈者,則為厲風;客於臟腑之俞,則為偏風;風氣循風腑而上,則為腦風;自腦戶而合於太陽,則為目風;飲酒汗出見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當風,則為內風;入於腸胃,則為腸風;外客腠理,則為泄風。其名不同,其治亦異。類中者,狀如中風,但無痛苦、寒熱,而肢節忽廢,神氣言語倏忽失常。
此非外風所致,乃肝邪風木所化,戕賊中土。故忽然卒倒,昏不知人,口眼歪僻,痰涎上壅,甚則口開心絕,手撒脾絕,目合肝絕,遺尿腎絕,聲如鼾睡,肺絕。五症全者,死不治。又見有吐沫直視,面色如妝者,肉脫筋痛者,不治。若非預防於平時,而欲圖功於末路,則幸而生全者,良亦苦矣。
白話文:
[中風症簡述]
古人說風是各種疾病的先驅,它善於進入人體並引起多種變化。當風邪侵襲人體時,會有中腑、中臟、真中、類中等不同情況。後世治療中風的方法,有人認為痰是主要問題,有人認為火氣是主因,也有人認為氣虛是關鍵。但追根究柢,這些都是因為身體氣血虛弱,讓外界邪氣有機可趁。在西北地區,因為風大,真中(直接由風邪引起的中風)的情況比較常見。
風邪進入人體脈絡,就會形成厲風;入侵臟腑的穴位,就會形成偏風;風氣沿著頭部向上,會形成腦風;從腦後進入,影響到太陽穴一帶,會形成目風;喝酒流汗後吹風,會形成漏風;性行為後流汗吹風,會形成內風;風邪進入腸胃,會形成腸風;風邪入侵皮膚表層,會形成泄風。這些風邪的名稱不同,治療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類中(類似中風的病症),看起來像中風,但沒有疼痛或寒熱的感覺,突然間肢體無法活動,精神和語言能力瞬間失去正常功能。
這種情況不是由外界風邪造成的,而是由肝臟功能失調,產生類似風邪的影響,對脾胃造成傷害。所以病人會突然倒下,失去意識,嘴角歪斜,口水不斷湧出,嚴重的話會口張心停,手撒脾停,眼睛閉上肝臟功能衰竭,小便失禁表示腎臟衰竭,呼吸像打鼾一樣,顯示肺部功能已經停止。如果這五個徵兆全部出現,就無法救治。另外,如果病人開始吐沫,眼睛直瞪,臉色像化了妝一樣,肌肉脫落,筋骨疼痛,也是無法救治的。如果不事先預防,等到病情嚴重纔想治療,就算能保住性命,後果也是非常辛苦的。
2. 中風灸穴
、崑崙 氣塞痰湧昏危不省人事
百會、風池、大椎、肩井、間使、曲池、足三里、肩髃、環跳、絕骨
手足攣痹心神昏亂將有中風之候,不論是風與氣,可依次灸此則愈
合谷、風市、崑崙、手三里、關元、丹田
卒中風
神闕;凡卒中風者此穴最佳,羅天益雲:中風服藥只可扶持,要收全功灸火為良,蓋不惟追散風邪,宣通血脈,其於回陽益氣之功,真有莫能盡述者。
風癇
前神聰;去前頂五分,自神庭至此穴共四寸,灸三壯。
後神聰;去百會一寸,灸三壯。
口禁不開
機關;在耳下八分,近前。千金翼云:凡中風口禁不開,灸此二穴五壯即愈。一云灸:頰車、承漿、合谷。
偏風半身不遂,左患灸右,右患灸左
肩髃、肩井、百會、客主人、承漿、地倉、三里、三間、二間、陽陵泉、陽輔;(口歪)列缺、風市、曲池、環跳、足三里、絕骨、崑崙
手足髓孔;千金雲:手髓孔在腕後尖骨頭宛宛中,足髓孔在足外踝後一寸,俱主治痿,追風半身不遂,灸百壯。
口眼喎斜
頰車、地倉、水溝、承漿、聽會、合谷
凡口喎向右者是左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左喎陷中二七壯。喎向左者是右脈中風而緩也,宜灸右喎陷中二七壯。炷如麥粒。
喑啞
天突、靈道、陰谷、復溜、豐隆、然谷
戴眼
神庭;脊骨三椎五椎各灸五七壯(齊下火立效)
癱瘓
肩髃、合谷、曲池、環跳、風市、足三里、絕骨、陽陵泉、崑崙、肩井、中渚、陽輔;
角弓反張
百會、神門、間使、僕參、命門
風痹不仁
天井、尺澤、少海、陽輔、中渚、環跳、太衝
預防中風
風池、百會、曲池、合谷、肩髃、風市、足三里、絕骨、環跳、崑崙
白話文:
[中風治療穴位]
當出現氣息阻塞、痰多且意識不清的危急情況,或是手腳僵硬、心神混亂,顯示有中風的徵兆,無論是由於風邪或氣滯,可以按照順序施灸以下穴位以求康復:百會、風池、大椎、肩井、間使、曲池、足三里、肩髃、環跳、絕骨。
若手腳出現痠麻無力,心神混亂,將有中風的預兆,不論是由風邪或氣滯引起,可以依次灸以下穴位:合谷、風市、崑崙、手三里、關元、丹田。
對於突然中風的情況:
神闕穴是最適合的選擇,據羅天益所述:中風後服用藥物只能維持病情,要完全康復,灸火療法更為有效,不僅能驅散風邪,疏通血液,對於回陽益氣的效果更是無法言喻。
對於風癇(類似癲癇):
前神聰穴,位於前頂下五分,從神庭到此穴共四寸,灸三次。
後神聰穴,位於百會下一寸,灸三次。
對於嘴巴不能開啟的情況:
機關穴,在耳朵下方八分處,靠近前方。《千金翼方》提到:中風導致口不能開,灸此兩穴五次即可痊癒。另一種說法是灸頰車、承漿、合谷。
對於半身不遂的中風患者,若是左側患病,應灸右側的穴位;右側患病,則灸左側的穴位:
肩髃、肩井、百會、客主人、承漿、地倉、三里、三間、二間、陽陵泉、陽輔;(口歪)列缺、風市、曲池、環跳、足三里、絕骨、崑崙
手足髓孔:《千金方》指出,手髓孔在手腕後方的尖骨頭凹陷中,足髓孔在腳外踝後一寸,都適用於治療半身不遂,灸一百次。
對於口眼歪斜:
頰車、地倉、水溝、承漿、聽會、合谷
如果口部歪向右邊,表示左側脈絡中風且鬆弛,應灸左側的喎陷中十四次。若口部歪向左邊,表示右側脈絡中風且鬆弛,應灸右側的喎陷中十四次。艾炷大小如麥粒。
對於聲音沙啞:
天突、靈道、陰谷、復溜、豐隆、然谷
對於眼睛上翻的情況:
神庭;脊骨第三和第五椎骨各灸五至七次(同時下火立即見效)
對於癱瘓:
肩髃、合谷、曲池、環跳、風市、足三里、絕骨、陽陵泉、崑崙、肩井、中渚、陽輔;
對於角弓反張:
百會、神門、間使、僕參、命門
對於風濕性麻痹:
天井、尺澤、少海、陽輔、中渚、環跳、太衝
為了預防中風:
風池、百會、曲池、合谷、肩髃、風市、足三里、絕骨、環跳、崑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