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4)

1. 兩感

張介賓曰病有兩感於寒者,一日則太陽與少陰表裡俱病。凡頭痛發熱惡寒者,邪在表;口乾而渴者,邪在裡。二日則陽明與太陰表裡俱病。凡身熱目痛鼻乾不眠者,邪在表;腹滿不欲食者,邪在裡。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幾耳聾脅痛寒熱而嘔者,邪在表;煩滿囊縮而厥,水漿不入,邪在裡。

凡兩感者,或三日,或六日,營衛不行,臟腑不通,昏不知人,胃氣乃盡,故當死也。拯救之計,但當辨其緩急,或解其外,或和其中,或因虛固本,使元陽不敗。孰先孰後,臨症酌宜,不可鑑言方治也。兩感者,本表裡之同病。今見有少陰先潰於內而太陽繼之於外,即縱情肆欲之兩感也。

太陰受傷於裡而陽明重感於表者,即勞倦竭力飲食不調之兩感也。厥陰氣逆於藏,少陽復病於府者,即七情不慎,疲筋敗血之兩感也。

白話文:

[兩感]

張介賓表示,疾病中有一種稱為兩感,是因為感受了寒邪,導致體內外同時受病。具體來說,這種情況分為三種:

第一種,太陽與少陰的表裡同時受病。若出現頭痛、發燒、畏寒,這顯示邪氣在體表;如果口渴想喝水,則表示邪氣已深入體內。

第二種,陽明與太陰的表裡同時受病。假如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失眠,這說明邪氣在體表;如果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則表示邪氣在體內。

第三種,少陽與厥陰同時受病。若出現耳朵聽力下降、脅痛、寒熱交錯並伴有嘔吐,這代表邪氣在體表;如果感到煩躁、睪丸收縮、四肢冰冷,無法進食,則顯示邪氣在體內。

通常,兩感病會在三天或六天內發作,這時體內的營養循環和臟腑功能都受到影響,人會陷入昏迷,無法辨識周遭的人,胃部的功能也會衰竭,因此,兩感病往往是致命的。治療兩感病,必須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治療方法,可能是治療體表的病狀,或是調理體內,或是在體質虛弱時固本培元,保持體內的陽氣不衰。至於應先治療哪一部位,應根據實際病情來判斷,不能一概而論。

兩感病,原本指的是體表和體內同時受病的情況。然而,現在我們看到的兩感病,往往是由於體內的少陰先受損,然後太陽經又在外表受到影響,這就是因為過度放縱慾望所導致的兩感病。

太陰經在體內受傷,陽明經又在體表受到影響,這通常是因為過度勞累、飲食不節制所引起的兩感病。

厥陰經在臟器中氣機逆亂,少陽經在腑器中受到影響,這通常是由於情緒波動大、疲勞過度、血液循環不良所導致的兩感病。

2. 合病

張介賓云:合病者乃二陽三陽同病,病之相合者也。如初起發熱惡寒頭痛者,此太陽之症,而更兼不眠,即太陽陽明合病也。若兼嘔惡,即太陽少陽合病。若發熱不眠嘔惡者,即陽明少陽合病也。若三者俱全,便是三陽合病。其病同,故必辨其脈證,犯何逆,然後得以法而治其逆也。

白話文:

張介賓說:所謂「合病」,是指太陽經、陽明經或少陽經兩兩同時患病的情況,這是病症相互影響的意思。比如,一開始出現發燒、怕冷和頭痛的症狀,這就是太陽經的病徵,如果同時伴有失眠,那就是太陽經和陽明經一起發病了。假如有嘔吐和厭食的現象,那就是太陽經和少陽經一起發病。如果既有發燒、失眠又有嘔吐、厭食,那就是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患病。如果上述所有症狀都存在,那就是三條陽經都發生了問題,也就是三陽合病。由於這些病症有相似性,因此必須仔細辨別脈象和症狀,確定違背了哪種生理或病理規律,然後才能依照正確的方法來治療這種違背狀態。

3. 過經不解

傷寒證以七日為一候,仲景云:「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即內經「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之旨也。喻昌云:「過經不解者,由七八日以後,至十三日以後,病過一候二候,猶不痊解也。」然邪在身中,日久勢必結聚於三陽,太陽為多,陽明次之,及至三陰則生死反掌,不若此之久持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經期過後仍未康復]的情況。

大意是說,在中醫理論中,傷寒病的發展以七天為一個階段。張仲景曾提到,如果得了太陽病(一種傷寒病的類型),頭痛的症狀到了七日以上自然會好轉,這是因為病程已經走完了一個週期。這與《黃帝內經》所說的「七天後太陽病勢力減弱,頭痛症狀會稍微緩解」的概念相符。

喻昌進一步解釋,所謂的「經期過後仍未康復」,是指在病發七八天後,甚至到第十三天以後,病程已經過了第一、第二個階段,但病情仍未見好轉。

然而,當病邪存在人體中,時間越長,越容易在身體的三陽(太陽、陽明、少陽)部位聚集,其中又以太陽部位最為常見,其次是陽明部位。一旦病邪進入三陰(太陰、少陰、厥陰)階段,病情往往會急轉直下,與在三陽階段相比,病情惡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4. 傷寒忌灸

太陽病以火劫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云云。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人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云云。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圍血,名為火邪。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

白話文:

[傷寒忌灸]

在太陽病的情況下,如果用火療法強製出汗,會使邪風受到火熱影響,導致血液和氣體不正常地過度流動,失去正常的平衡,兩種陽性因素互相加劇,身體可能出現黃疸的情況。

太陽病第二天如果病人變得焦躁,反而對背部進行熱敷,導致大量出汗,大量的熱進入胃部,使得胃中的水分迅速流失,病人可能會變得更加焦躁煩悶,甚至出現胡言亂語的現象。

太陽病若使用火療法治療卻未能出汗,病人一定會變得非常焦躁。如果病狀持續到經絡循行的時間結束仍未好轉,可能會導致血液淤積,這種情況被稱為火邪。

脈搏微弱且頻率稍快的情況下,要特別小心,不能隨意進行針灸。

如果脈搏浮動,本應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但若使用火灸,反而會讓邪氣無法排出,甚至因為火灸的刺激而加重病情。

5. 傷寒宜灸

間使 氣海 關元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

常器之云:足太陽鬲關二穴,專灸背惡寒。其背在第七椎下兩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灸五壯。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厥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灸少陰七壯。

常器之云:當灸少陰太谿二穴。經曰:腎之原出於太谿,其穴在內踝後跟骨動脈陷中。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常器之云:可刺足少陰幽門交信二處。

郭雍曰:可灸。考幽門二穴在鳩尾下一寸,巨關兩旁各五分陷者中,治瀉利膿血,刺五分,灸五壯。交信二穴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治瀉利赤白,刺四分,留五呼,灸三壯。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常器之云:灸太衝。郭雍云:灸太谿。此穴皆不治嘔而汗出裡急下利。惟幽門主治乾噦嘔吐裡急下利,亦當灸幽門為是。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而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常器之云:可灸太衝。以太衝二穴為足厥陰之所注。凡病診太衝脈,可決人之生死。其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跗間陷者中,動脈應手,是其穴也。灸三壯。

傷寒脈促厥逆者,可灸之。

常器之云:太衝穴。前條手足厥逆,灸太衝。此條亦手足厥逆,亦當灸太衝。

傷寒頭痛身熱灸:

二間 合谷 神道 風池 期門 間使 足三里

傷寒汗不出,目紅耳聾胸痛頷腫口禁灸:

俠谿 復溜

傷寒發熱煩躁口乾灸:

曲澤 陰竅

嘔吐氣逆灸:

曲澤

手足逆冷灸:

大都

遍身發熱灸:

百勞

發狂灸:

百會 間使 復溜 陰谷 足三里

陰症灸:

期門 間使 氣海 關元

聾啞灸:

天突 期門

間使 耳聾灸:

腎俞 偏歷 聽會

小便閉灸:

陰谷 關元 陰陵泉

舌卷囊縮灸:

天突 廉泉 腎俞 合谷 復溜 然谷 血海

腹脹灸:

大白 復溜 足三里

餘熱灸:

曲池 間使 後谿

婦人熱入血室灸:

期門 間使 氣海 關元

白話文:

[對於傷寒適合進行艾灸]

如果在得了少陰病的二到三天後,口中感覺平和,但背部感到寒冷,應該進行艾灸治療。一般認為,足太陽鬲關這兩個穴位,特別適用於背部寒冷的情況。具體位置在第七個脊椎下,兩側各離三寸的地方,需正坐取穴,艾灸五次。

若得了少陰病,出現嘔吐和腹瀉,但手腳並未冰冷,反而發熱,這種情況不會致命。如果脈搏微弱,可以在少陰穴艾灸七次。通常認為,應在足少陰太谿穴艾灸,據經典所述,腎的原穴在太谿,位置在內踝後方的跟骨動脈凹陷處。

得了少陰病,出現下痢帶有膿血的情況,可以進行針刺治療。一般認為,可以在足少陰幽門和交信兩處進行針刺。

郭雍說,也可以進行艾灸。幽門穴位於鳩尾下一寸,巨關兩側各五分的凹陷中,用於治療下痢帶膿血,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五次。交信穴位於內踝上方二寸,少陰前方、太陰後方的筋骨之間,用於治療下痢帶有紅白物,針刺深度四分,停留五次呼吸,艾灸三次。

得了少陰病,出現下痢,脈象微弱且有沉澀感,伴有嘔吐和出汗,需要頻繁更換衣物,但尿量卻減少,應當溫灸上部。

一般認為,應在太衝穴艾灸。郭雍則認為,應在太谿穴艾灸。這些穴位都不能有效治療嘔吐、出汗、腹部緊繃和下痢的情況。只有幽門穴能治療乾噦、嘔吐、腹部緊繃和下痢,因此應當艾灸幽門穴。

傷寒病持續六到七天,脈象微弱,手腳冰冷,但病人感到煩躁,應當艾灸厥陰穴。如果四肢的冰冷狀況無法恢復,病情可能危及生命。一般認為,應在太衝穴艾灸,因為太衝穴是足厥陰的注點。所有疾病,通過診斷太衝穴的脈象,可以判斷病人的生死。太衝穴的位置在腳大拇指根節後二寸,腳背凹陷處,動脈反應手部,就是這個穴位。艾灸三次。

得了傷寒,脈象急促且四肢逆冷,可以進行艾灸治療。

一般認為,應在太衝穴艾灸。前面提到,手腳逆冷的情況下,應在太衝穴艾灸。這裡同樣是手腳逆冷的情況,也應當在太衝穴艾灸。

得了傷寒,出現頭痛和身體發熱,可以艾灸二間、合谷、神道、風池、期門、間使、足三里等穴位。

得了傷寒,不出汗、眼睛紅、耳鳴、胸痛、頷部腫脹、口噤,可以艾灸俠谿、復溜等穴位。

得了傷寒,發燒、煩躁、口乾,可以艾灸曲澤、陰竅等穴位。

得了傷寒,出現嘔吐和氣逆,可以艾灸曲澤穴。

得了傷寒,手腳逆冷,可以艾灸大都穴。

全身發熱,可以艾灸百勞穴。

得了傷寒,出現精神失常,可以艾灸百會、間使、復溜、陰谷、足三里等穴位。

得了陰症,可以艾灸期門、間使、氣海、關元等穴位。

得了耳聾或啞巴,可以艾灸天突、期門等穴位。

得了耳聾,可以艾灸腎俞、偏歷、聽會等穴位。

得了小便不通,可以艾灸陰谷、關元、陰陵泉等穴位。

得了舌頭捲縮、縮囊,可以艾灸天突、廉泉、腎俞、合谷、復溜、然谷、血海等穴位。

得了腹部脹大,可以艾灸大白、復溜、足三里等穴位。

得了殘餘的熱症,可以艾灸曲池、間使、後谿等穴位。

婦女得了熱入血室,可以艾灸期門、間使、氣海、關元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