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6)

1. 三焦穴歌

手少陽經三焦位二十三穴,起關衝、液門、中渚、陽池,歷外關、支溝、會宗、逢三陽絡,入於四瀆,注於天井、清冷、中消、濼臑、會、肩髎穴、天髎、天牖、經翳風、瘈脈、顱息、角孫、入耳門、和髎、絲竹空。

白話文:

需要注意的是,"中消"在古代文本中可能是指"臑會"穴,因為"消"字在某些版本的文本中可能是"會"字的誤寫。但這種情況下,兩者指的都是同一個穴位。

2. 三焦經二十三穴分寸

關衝,穴在手四指外端去爪甲如韭葉許,灸三壯。

液門,從關衝上行手小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握拳取之,灸三壯。

中渚,從液門上行一寸陷中,握拳取之,灸三壯。

陽池(一名別陽),從中渚由四指末節直上行手表腕上陷中,灸三壯。

外關,從陽池上行手腕後二寸兩骨間陷中,灸三壯。

支溝(一名飛處),從外關上行一寸兩骨間陷中,灸七壯。

會宗,從支溝外開一寸,以支溝會宗二穴相併平直,空中相離一寸,灸三壯。

三陽絡(一名通間),從會宗內斜上行一寸,臂上大交脈,灸五壯。

四瀆,從三陽絡上行肘前五寸外廉陷中,灸三壯。

天井,從四瀆斜外上行肘外大骨尖後肘上一寸兩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灸三壯。

清冷淵,從天井上行一寸,伸肘舉臂取之,灸三壯。

消濼,從清冷淵上行肩下臂外肘上分肉間,灸五壯。

臑會(一名臑髎),從消濼上行臑外去肩端三寸宛宛中,灸五壯。

肩髎,從髎會上行肩端臑上陷中,斜舉臂取之,灸三壯。

天髎,從肩髎上行肩缺盆中,直是少陽經之肩井穴後一寸,灸三壯。

天牖,從天髎上行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中,夾耳後一寸,不宜灸。

翳風,從天牖上行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灸七壯。

瘈脈(一名資生),從翳風上行耳後中間雞足青絡脈中,灸七壯。

顱息,從瘈脈行耳後上間青絡脈中,灸七壯,甲乙經曰灸三壯。

角孫,從顱息上行耳上上間髮際下開口有空,灸三壯。

耳門,從角孫繞行耳前起肉當耳缺處陷中,禁灸。

和髎,從耳門行耳前兌發下橫動脈中,兌發下即發角也,灸三壯。

絲竹空,從和髎上行肩後陷中,禁灸。

白話文:

【三焦經二十三穴位置】

  • 關衝穴:位於第四手指的最外側末端,距離指甲邊緣約像一片韭菜葉的寬度。適合施灸三次。

  • 液門穴:從關衝穴往上,在小指旁邊的第二指骨間的凹陷處,握拳時容易找到,適合施灸三次。

  • 中渚穴:從液門穴往上約一寸的凹陷處,握拳時易找,適合施灸三次。

  • 陽池穴(又名別陽):從中渚穴開始,沿著第四指的末端直上,在手腕上方的凹陷處,適合施灸三次。

  • 外關穴:從陽池穴往上,在手腕後方約兩寸,兩根骨頭間的凹陷處,適合施灸三次。

  • 支溝穴(又名飛處):從外關穴往上約一寸,在兩根骨頭間的凹陷處,適合施灸七次。

  • 會宗穴:在支溝穴外側大約一寸的地方,與支溝穴並列且平行,兩穴之間間隔一寸,適合施灸三次。

  • 三陽絡穴(又名通間):從會宗穴內斜上約一寸,位於手臂上的大交脈處,適合施灸五次。

  • 四瀆穴:從三陽絡穴往上,在肘前約五寸的外側凹陷處,適合施灸三次。

  • 天井穴:從四瀆穴斜向外上方,在肘部外側的大骨頭尖後,肘上方一寸,兩根肌腱叉開的骨縫中,屈肘拱胸時可以找到,適合施灸三次。

  • 清冷淵穴:從天井穴往上約一寸,伸肘舉臂時可以找到,適合施灸三次。

  • 消濼穴:從清冷淵穴往上,在肩膀下方,手臂外側,肘上方的肌肉間,適合施灸五次。

  • 臑會穴(又名臑髎):從消濼穴往上,在臂外側,離肩端約三寸的凹陷處,適合施灸五次。

  • 肩髎穴:從臑會穴往上,在肩端,臑上的凹陷處,斜舉臂時可以找到,適合施灸三次。

  • 天髎穴:從肩髎穴往上,在肩胛骨的凹陷中,正好在少陽經的肩井穴後一寸,適合施灸三次。

  • 天牖穴:從天髎穴往上,在頸部大筋外的凹陷處,天容穴後,天柱穴前,完骨穴下,髮際中,夾耳後一寸,不適合施灸。

  • 翳風穴:從天牖穴往上,在耳後的尖角凹陷處,按壓時會引起耳中的疼痛,適合施灸七次。

  • 瘈脈穴(又名資生):從翳風穴往上,在耳後中間的雞足青絡脈中,適合施灸七次。

  • 顱息穴:從瘈脈穴往上,在耳後上方的青絡脈中,適合施灸七次,《甲乙經》記載只適合施灸三次。

  • 角孫穴:從顱息穴往上,在耳朵上方,頭髮邊緣下的開口處,適合施灸三次。

  • 耳門穴:從角孫穴繞行至耳前,位於耳輪起始處的肉質部位,禁灸。

  • 和髎穴:從耳門穴往前,在耳朵前面,兌發下(即發角)的橫動脈中,適合施灸三次。

  • 絲竹空穴:從和髎穴往上,在肩後凹陷處,禁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