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卷之四

2. 手足證略

手足為諸陽之本,陽之氣主動以應天,經曰: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以應之;天有十二行,人有足十指莖垂以應之。又曰: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故凡人之日用動作,無不藉力於手足。血氣盛者則健舉輕便,血氣衰者則委頓沉重。其中於病也,或傷於風,或傷於寒,或傷於濕,所傷之因有不同,而手足上下之病亦有異。

經云:風為百病之長,其變無常,濕留關節,令人四肢不仁。風邪從陽而親上,濕邪從陰而親下。惟陰寒之氣挾風濕而來,因人之虛隙以乘之,上下中外無定處。故寒氣積而不瀉,則溫氣去,血凝澀,脈不通,手足為之攣痛。經所謂冬氣滿在四肢是也。又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股;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膝。此五臟有邪留為手足之病,而其要皆統於脾。

蓋脾主四肢,脾脈太過,為病在外,則令人四肢不舉;脾藏在體,為肉形不足,則四肢不用。此可以驗脾之虛實,而知手足致病之大略也。

一臂痛,人皆謂風寒襲臂,而然不知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宜分別經絡而治之。先令病者以兩手伸直,其臂貼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後。其臂臑之前廉痛者,屬陽明經;後廉痛者,屬太陽經;外廉痛者,屬少陽經;內廉痛者,屬厥陰經;內前廉痛者,屬太陰經;後廉痛者,屬少陰經。視其何經受病,按經取穴,以行灸法,庶無南轅北轍之誤。

若手腫痛,或指掌連臂膊痛,謂之手氣;或臂痛不舉,或癰毒僕傷,皆是氣血凝滯;臂連肩背痠痛,兩手軟痹,由痰飲流入四肢。又有血不榮筋而致臂痛者,當養其血,痛自止也。又血燥筋攣,遇寒則劇。此肝氣虛弱,風寒客於經絡故也。若手足拘攣麻木,又為脾肺氣虧,濕邪不化,以致此耳。

一痹之為言閉也。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其有筋脈肌皮骨五痹之目,以明春夏四季秋冬五氣之所感受,各主一臟也。非三氣之外,又別有此五症也。所謂行痹者,痛無定處,俗名鬼箭風,又名流火。古云歷節風,又曰白虎。

歷節風晝則靜,夜則動,其痛徹骨,如虎齧之狀。風痹痛有定處,或四肢拘攣,關節疼痛,名曰痛風。著痹者,麻木不仁。素問云: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靈樞曰:衛氣不行,則為麻木。東垣宗之,以麻痹之症,必補衛氣而行之。景岳云:治痹之法,祗峻補其陰,宣通脈絡,不宜過用風燥之劑,亦內經之旨也。

又風痹流行,上中下三部,乘人臟腑之虛,與血氣相搏,聚於關節而作痛。若腿腳生瘡,渾身瘙癢,是其人本血虛,因風濕傷脾,主肌肉,肌肉腠理為邪壅閉

白話文:

手和腳是人體所有陽氣的根本,陽氣讓人充滿活力,就像自然界的規律一樣。古人認為,天空中有十個太陽(象徵一天中的時辰),人體就有十個手指來對應;天空中有十二條星宿,人體的腳趾加上腳跟就共有十二個部位來相應。此外,還提到,腳得到血液供應就能行走,手掌得到血液就能抓握,手指得到血液就能靈活活動。因此,人日常生活的各種活動,無一不是依賴手和腳的力量。當人的血液和氣力旺盛時,肢體就強壯靈活;反之,當血液和氣力衰退時,肢體就會感到疲倦沉重。

在疾病方面,可能受到風、寒、濕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導致手足出現不同的問題。古籍記載,風是許多疾病的源頭,它的影響變化莫測,濕氣滯留在關節會使人四肢失去感覺。風邪通常向上影響,濕邪則向下影響。而當寒氣、風邪和濕氣一同侵襲人體,利用人體的虛弱之處進入,可以影響到身體的任何部位。因此,當寒氣在體內積聚而無法排解,溫暖的氣血就會被驅散,血液變得濃稠,脈絡不通,手足會產生疼痛和抽搐。這就是古籍所說的冬天寒氣集中在四肢的情況。另外,如果肺、心、肝、脾、腎等五臟受到邪氣影響,其氣息會停留在肘、大腿、臀部、膝蓋等部位,這些都是五臟的邪氣影響手足健康的例子,而它們都與脾臟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

脾臟負責調節四肢的運作,如果脾脈過旺,身體外部會出現問題,導致四肢無力;如果脾臟本身的功能不足,影響到肌肉的形態,四肢也會失去力量。透過這些現象,我們可以判斷脾臟的虛實,進一步瞭解手足疾病的大致原因。

比如手臂疼痛,大家可能都會以為是風寒侵襲所致,但實際上,邪氣聚集的地方往往反映著該部位的氣血已顯虛弱。治療時,應該根據經絡的不同來對症下藥。首先,讓患者雙手伸直,手臂緊貼身體垂下,大拇指在前,小拇指在後。如果手臂前面疼痛,屬於陽明經的範疇;後面疼痛,屬於太陽經;外側疼痛,屬於少陽經;內側疼痛,屬於厥陰經;內前側疼痛,屬於太陰經;後側疼痛,屬於少陰經。根據這些信息,醫生可以判斷是哪一條經絡受影響,再根據經絡選擇適當的穴位進行針灸治療,避免治療方向錯誤。

對於手部腫痛,或是手指、手掌連同手臂疼痛的情況,一般稱為「手氣」。手臂無法抬起,或是因癰腫、撞擊而疼痛,都是因為氣血運行不暢。如果手臂連同肩膀和背部感到痠痛,雙手變得軟弱無力,可能是因為痰飲(一種病理產物)流到四肢所致。另外,如果因為血液無法滋養筋骨導致手臂疼痛,應該通過補血來緩解疼痛。血燥引起的筋骨收縮,在寒冷環境下會更加嚴重,這通常是肝氣虛弱,風寒入侵經絡的結果。如果手足出現抽搐和麻木,可能與脾肺氣血虧損有關,濕邪未能及時排出也是原因之一。

痹症的意思是閉塞。古籍記載,風、寒、濕三種氣候因素混合在一起,會引發痹症。如果風氣佔優勢,會形成「行痹」;寒氣佔優勢,會形成「痛痹」;濕氣佔優勢,會形成「著痹」。此外,還有「筋痹」、「脈痹」、「肌痹」、「皮痹」、「骨痹」等五種類型,它們分別代表著春、夏、秋、冬、長夏五季的氣候影響,各自對應一個臟器。並非除了風、寒、濕三種因素外,還有其他五種症狀存在。所謂的「行痹」,指的是疼痛位置不固定,民間俗稱為「鬼箭風」或「流火」,古書中稱之為「歷節風」,也有人稱之為「白虎」。

歷節風白天平靜,夜晚發作,疼痛徹骨,像老虎咬噬一樣。風痹的疼痛位置較固定,可能會導致四肢抽搐和關節疼痛,被稱為「痛風」。著痹則表現為麻木無感。《素問》中提到,營氣虛弱會導致麻木,衛氣虛弱會影響肢體功能,如果營衛二氣都虛弱,不僅會麻木,肢體功能也會受限。《靈樞》指出,衛氣不流通會導致麻木。李東垣認為,治療麻痺症狀,必須補充衛氣,使其得以流動。張景嶽表示,治療痹症的方法主要是大力補充陰液,宣通脈絡,不宜過度使用風燥的藥物,這也符合《黃帝內經》的原則。

風濕痹症會在身體的上、中、下三個部分流動,趁著臟腑虛弱之際,與血液氣息相互作用,聚集在關節引起疼痛。例如,如果腿部和腳部出現潰瘍,全身皮膚瘙癢,這表明患者本來就有血虛的問題,因為風濕影響了脾臟,脾臟主管肌肉,肌肉的毛孔被邪氣阻塞,導致了這些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