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要論

《原要論》主要聚焦於兒科常見的疹痘病症,以「辨證施治」為核心理念,結合五臟六腑的生理特點,對疹痘的病因、病機、診治及預後作了詳細的探討。書中特別強調內外因相結合的診治方法,從氣血調理、病毒疏解到藥物選擇,提供了具有實用性的醫療指導。


一、疹痘病理與症狀分析

(一)病理分析

書中指出,疹痘病症多源於「胎毒」與「外感」,即先天禀賦不足與後天感染的結合。胎毒隱於內,感外邪而誘發病症,形成咳嗽、噴嚏、發熱及紅疹等特徵。

(二)症狀分類

  1. 初期症狀:包括微熱、咳嗽、噴嚏、眼腫淚出等,強調這些徵兆需與普通傷寒或風寒感冒區分。
  2. 中期特徵:疹痘漸出,若顏色紅潤、粒狀均勻,為吉;若顏色黯淡或紅紫,則病情加重。
  3. 後期症狀:若紅疹漸退,但持續發熱、氣喘或腹脹,提示病毒未完全排解,需進一步治療。

二、治療原則與方法

(一)初期治療

  • 升發解表:在疹痘初期,書中特別強調需助疹透發,避免毒邪內陷。常用方如「升麻湯」,由升麻、葛根、桔梗等藥組成,用以疏風散寒、透疹解毒。
  • 辨寒熱用藥:如寒邪重,用麻黃、桂枝等溫藥;熱邪重,則使用黃芩、黃連等清熱藥物。

(二)中期調治

  • 清熱涼血:當疹痘發出但症狀加重,如色紫或紅腫,則應以清熱涼血為主,使用如「生地湯」等方劑,以生地、丹皮、紫草等藥物調理。
  • 針對性用藥:如伴隨咳嗽、氣喘,可使用「清肺湯」清熱化痰;如出現腹痛或便秘,則輔以通便解毒的藥物如大黃、枳殼。

(三)後期護理

  • 活血化瘀:若疹痘退而色澤不退或形成瘀斑,需活血化瘀,推薦如「四物湯」以促進血液循環。
  • 養陰補氣:針對後期氣陰兩虛症狀,如乏力、食慾不振,書中建議使用如「十全大補湯」,以補充氣血。

三、特殊症狀的處理

(一)口舌乾燥與破裂

書中指出,口舌乾燥多因脾火上炎或心火亢盛,需清熱解毒並滋潤津液。推薦如「涼膈散」,用於清熱利咽。

(二)痰鳴與氣喘

痰鳴與氣喘是疹痘常見併發症,尤其在病程中後期多見。治療以清肺化痰為主,常用藥物包括貝母、杏仁、桔梗等。

(三)發搐與譫語

發搐多因高熱引起,需急清火解毒,推薦如「羚羊角湯」。譫語則常因熱毒未清,書中建議使用「犀角地黃湯」以涼血安神。


四、養生與預防

(一)疹痘期間的禁忌

書中特別強調疹痘期間應避免風吹寒冷,防止毛孔閉塞導致毒邪內陷。此外,忌食辛辣油膩及生冷食物,以免助火生痰。

(二)病後調理

疹痘痊癒後,需注重氣血的恢復,可通過飲用清淡藥膳如生地蓮子湯來進行調養。


五、書中特色與醫學價值

(一)理論與實踐結合

書中不僅有對病理和症狀的詳盡分析,還提供了豐富的方劑記錄及製備方法,適用於臨床治療。

(二)重視辨證施治

《原要論》特別強調根據病情的不同階段與症狀變化,選用相應的治療方法,避免用藥過猛或過於單一,體現中醫整體觀的優勢。


結語

《原要論》是中醫兒科領域的重要著作,內容豐富,系統性強,對於疹痘病症的診治提供了全面的指導。不僅適合臨床應用,也為現代醫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該書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智慧和對人類健康的深刻理解,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學術與實用價值。


總論

論汗

麻症乾渴發熱論

論下體冷全身冷

論口瘡

論腹痛

論吐痰

論唇舌乾燥唇舌破裂舌苔

論發斑

論雲暗

看疹諸色論

論咳嗽

論鼻涕鼻衄鼻扇

論發搐

總附咳嗽諸方論

總附渴症諸方論

總附鼻涕鼻衄諸方論

發水泡論

論氣促

眼閉論(總附白珠赤珠)

嚙牙論

論吐沫

論蛔

論嘔吐

論泄瀉

論藥味所忌

麻疹治方 (1)

麻疹治方 (2)

麻疹治方 (3)

麻疹治方 (4)

麻疹治方 (5)

麻疹治方 (6)

麻疹治方 (7)

麻疹治方 (8)

麻疹治方 (9)

胎產

產後

虞氏麻疹治法 (1)

虞氏麻疹治法 (2)

虞氏麻疹治法 (3)

虞氏麻疹治法 (4)

虞氏麻疹治法 (5)

虞氏麻疹治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