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清

《原要論》~ 麻症乾渴發熱論

回本書目錄

麻症乾渴發熱論

1. 麻症乾渴發熱論

(微熱 壯熱 乍熱 潮熱 復熱)

小兒口唇紅如丹,是欲發渴,皆內熱所致。然宜辨其虛實,二便閉是實,用清熱和涼之藥。二便清利,唇口淡而渴是虛,必其先食寒涼,致中氣乾燥也,急補中氣。若腹脹不食,是為敗症,至於麻症有遠近,不比於痘,或三四日,或五六日,或八九日或半月,又乍寒乍熱,至壯熱經日不退是也。若始熱遂見外疹,又宜詳察。

有微熱者,熱輕而不壯也,此初起之時則猶可,將出之時則不可,恐其不能透表,急用疏托之藥。如沒當未盡沒時,毒輕而清,不必服藥。若夫壯熱者,熱甚而經日不退也,初見太熱,至出時而不稍退,其症必重,若先熱至出重是為順症,如已出盡而有此壯熱,宜服疏托和解之藥,至沒後而熱不退,更宜用和解之藥,以免後患。

又有乍熱者,或熱數日,過數日又熱,或乍熱,或午熱,未出之時見之,總毒不透,急宜疏托。沒後及未沒見之,毒有未盡,宜涼解分利。亦有因病後中氣虛弱者,臨症者須酌治。若夫潮熱者,一日一至,如潮之汛而不失也。初出必無此症,至出後沒後者有之。此因氣血而作,治宜益陰而退陽可也。

且有復熱者,謂熱退而複發也,皆因餘毒未解,宜疏解為上,妄用燥劑,必致不治。

白話文:

(微熱、高燒、忽冷忽熱、潮熱、復發熱)

小孩的嘴唇紅得像硃砂一樣,是快要口渴的徵兆,這都是體內有熱引起的。然而,要分辨是實熱還是虛熱,大小便不通暢是實熱,要用清熱和涼性的藥物。如果大小便正常,嘴唇淡白而且口渴是虛熱,通常是之前吃了寒涼的食物,導致中氣乾燥,要趕快補中氣。如果腹脹不吃飯,就是病況惡化了。至於麻疹,發病時間有早有晚,跟痘疹不一樣,可能三四天、五六天、八九天或半個月才發病,又會有時冷時熱的情況,一直到高燒不退才確定是麻疹。如果剛開始發熱就出現皮疹,更要仔細觀察。

有微熱的情況,是發熱輕微而不嚴重,這在剛開始發病時還可以,但快要出疹子的時候就不好了,怕疹子發不出來,要趕快用幫助發疹的藥。如果疹子消退時還沒完全消退,毒性較輕,不必吃藥。如果是高燒的情況,發熱嚴重而且持續不退,剛開始就發高燒,到出疹子時也不退燒,病情一定很嚴重,如果先發燒再出疹,而且發燒很嚴重,這是順利的狀況。如果疹子都發完了,還有高燒,要服用幫助發疹和解熱的藥,到疹子消退後還發熱不退,更要用解熱的藥,以免留下後患。

還有忽冷忽熱的情況,可能發熱幾天,過幾天又發熱,或者忽冷忽熱,或者下午發熱,在還沒出疹子時出現,都是毒素沒有發透,要趕快幫助發疹。在疹子消退後或還沒完全消退時出現,是毒素還沒完全清除,要用涼性藥來解毒和利尿。也有因為生病後中氣虛弱的情況,醫生要根據情況來治療。至於潮熱,就是每天固定時間發熱,像潮汐一樣準時,剛開始發疹子不會有這種情況,在出疹子後或消退後才會有,這是因為氣血的問題,治療要滋陰來退陽熱。

還有復發熱的情況,就是發熱退了又再發,都是因為體內餘毒沒有清除,要用疏散解毒的藥為上策,如果亂用燥熱的藥,一定會沒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