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要論》~ 總論

回本書目錄

總論

1. 總論

痘出於五臟,疹由於六腑,皆是命門相火,一感時生,發泄陰陽胎毒。然痘出於五臟,俱有見症,而疹於肺居多,何也?蓋肺屬金,清氣上浮而多嗽。故疹未有不嗽者,若嗽多者肺之鬱火也;疹未有不喉痛者,喉痛肺之竅塞也。肺火上沖於喉故痛,痛者啞之由也。疹多腹痛,大腸與肺相表裡,肺火上沖於內故腹痛。

疹多泄瀉,大腸為肺傳逮之官,肺火下註故泄瀉。疹多喘,喘者肺氣大盛也。疹多痰,痰者肺火蒸腐也。疹症不出於肺,治疹之法,初宜升提,頭面背部俱出,未至手足者,用升中之輕降。如未至爪甲者,切不可重用降藥,宜降中之升藥。疹未出齊,雖有梟毒烈火諸症,只可用破敵之法,如石膏、大黃、力子、山楂、荊芥、乾葛,佐以桔梗、薄荷、木通、杏仁、蘇子之類。瘀血加赤芍、紅花,腹痛加桃仁、青皮,無汗加麻黃,名曰完濟。

待至出齊,重用栝蔞、花粉、生地、丹參、知母、羚羊、山梔、黃芩。舌上黑刺,加犀角、黃連,鼻衄亦宜投。咽痛加元參、山豆根,齦腫亦可用。睛紅目痛,加菊花、木賊草、柴胡之類。蟲積肚痛,加胡連、使君子、雷丸、檳榔、花椒。然此類宜毒有未發之地,後必餘火纏擾,若下稠上疏,須防收緊作喘之症,當用大黃、青皮以透之,再加紫草、赤芍,以導其瘀,徐徐收去,方為無害。切不可風吹,致毛竅閉塞而即沒矣。

白話文:

痘瘡的發生源自於五臟,而疹子的發生則源自於六腑,它們都是由命門的相火受到外感而產生,藉此發散體內的陰陽胎毒。然而痘瘡發生於五臟,通常會有明顯的症狀,而疹子大多發生於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肺屬金,清氣上升時容易引起咳嗽。所以疹子幾乎沒有不咳嗽的,如果咳嗽很嚴重,那就是肺有鬱火;疹子幾乎都有喉嚨痛,喉嚨痛是因為肺的通道被堵塞了。肺火往上衝到喉嚨所以會痛,痛是導致聲音沙啞的原因。疹子也常伴隨腹痛,因為大腸與肺互為表裡,肺火向上衝到內部就會引起腹痛。

疹子也常伴隨腹瀉,因為大腸是肺傳遞的器官,肺火向下注入大腸就會導致腹瀉。疹子也常有喘的症狀,喘是因為肺氣過於旺盛。疹子也常有痰,痰是因為肺火蒸發腐蝕造成的。疹子的病症大多與肺相關。治療疹子的方法,初期應該用升提藥,讓疹子從頭部、臉部、背部都發出來,還沒到手腳時,就用輕微下降的藥來輔助升提。如果還沒有到指甲的地方,絕對不能大量使用下降的藥,應該用下降藥中帶有升提作用的藥。當疹子還沒完全發出來時,即使有各種嚴重發熱的症狀,也只能用攻邪的方法,例如石膏、大黃、力子、山楂、荊芥、葛根,再搭配桔梗、薄荷、木通、杏仁、蘇子等藥。如果是有瘀血就加赤芍、紅花;腹痛就加桃仁、青皮;沒有汗就加麻黃,這就叫做完濟之法。

等到疹子完全發出來之後,就大量使用栝樓、花粉、生地、丹參、知母、羚羊角、山梔子、黃芩。如果舌頭上有黑刺,就加犀角、黃連,鼻出血也適合使用。喉嚨痛就加元參、山豆根,牙齦腫痛也可以使用。眼睛紅腫疼痛,就加菊花、木賊草、柴胡等藥。肚子裡有蟲積導致疼痛,就加胡連、使君子、雷丸、檳榔、花椒。然而這類藥性偏於攻邪,容易有還沒完全發散的地方,之後必定會有餘火纏繞,如果下方已稀疏但上方仍密布,就要小心可能發生疹子收縮而導致喘的狀況,這時要用大黃、青皮來疏散,再加紫草、赤芍來引導瘀血,慢慢地收斂疹子,這樣才不會有危害。切記不要讓風吹到,導致毛孔閉塞,疹子就會消退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