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要論》~ 虞氏麻疹治法 (1)

回本書目錄

虞氏麻疹治法 (1)

1. 虞氏麻疹治法

古謂麻即疹也。疹如麻成朵,痘如豆成粒,皆象其形而名之也。夫胎毒一也,痘出於五臟,臟屬陰,陰主血,故痘有形而有漿,其症寒熱備有也。疹出於六腑,腑屬陽,陽主氣,故疹有形而無漿,其症多熱而無寒也。為症既異,而治法亦殊。痘宜內實,可用補劑;疹忌內實,只宜解散。

惟初熱發表,略相似耳。既出之後,痘則補氣以生血,疹宜補陰以制陽。何也?蓋疹熱甚則陰分受其熬煎,而血多虛耗,故治以清火滋陰為主,而不可少動其氣。若燥悍之劑,首尾當深忌之。世知痘症之重,而不知疹之殺人尤甚,方書多忽而不備,可太息也。

一、疹發熱之初,多似傷寒,惟疹則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腫,淚汪汪,面浮腫,兩腮赤,噁心乾嘔為異耳。但見此候,即是麻症,宜謹避風寒,戒葷腥濃味,用藥以表散之,使皮膚開暢,腠理通豁,而毒疹易出也。

一、疹之發雖曰胎毒,未有不由天行癘氣而發。故用藥發散,必先明其歲氣。如時令溫暖,以辛涼之藥發之,防風解毒湯,暄熱以辛寒之藥發之,黃連解毒湯。大寒以辛溫熱之藥發之,桂枝解毒湯。時寒時暖,以辛平之藥發之,升麻解毒湯。此因時用藥,不可誤作傷寒,妄施汗下,反伐天和也。

又須看人虛實,如大便秘結,煩熱盛而發不出者,以酒炒大黃微利之,不止,以參藥之類補之。經曰∶毋虛虛,毋實實,損不足,補有餘,夭人性命也。

防風解毒湯

防風 荊芥 薄荷 石膏 知母 桔梗 力子 甘草 連翹 木通 枳殼(均分)

淡竹葉、燈草,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力子 甘草 防風 知母 荊芥 石膏 桔梗 元參 木通

薑三片,水煎服。

桂枝解毒湯

桂枝 麻黃 赤芍 防風 荊芥 羌活 甘草 大力 人參 川芎 薑

水煎服。

升麻解毒湯

升麻 乾葛 羌活 人參 柴胡 甘草 桔梗 力子 防風 荊芥 赤芍 連翹 淡竹葉

水煎。

前藥發散,而疹隨見,則毒盡解矣。若發不出,再加味麻黃之藥發之。

加味麻黃散

升麻 麻黃 人中黃 大力 蟬蛻(等分)

水煎服。

外以芫荽、酒糟,蒸熱擦之,自頭上至足為齊。若頭面愈多者為佳,倘遲延日久而不能出,則腹脹氣喘,昏眩悶亂,煩躁而死。

一、看疹之法,多於耳後項上腰腿先見,其頂尖而不長,其形小而勻凈者吉。若色見紅者,兼火化也,輕症可治。化斑湯主之。如白者,此血不足也,養榮湯主之。如色紫赤,乾燥暗晦,乃火盛毒熾也,宜六一散、四物湯,加柴胡、黃芩、乾葛、紅花、力子、連翹之類,滋陰涼血,而熱自除,所謂養陰退陽之義也。此亦五死一生之症,外有大青龍湯,入燒人屎亦妙。

白話文:

古時候說的「麻」就是指「疹子」。疹子像麻一樣成片出現,而痘像豆子一樣成顆粒狀,都是因為它們的形狀而命名的。胎毒只有一種,痘疹都由此而生。痘疹長在五臟,五臟屬陰,陰主血,所以痘疹有形狀而且有漿液,症狀會有寒冷也有發熱。疹子長在六腑,六腑屬陽,陽主氣,所以疹子有形狀但沒有漿液,症狀多是發熱而沒有寒冷。因為病症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痘適合用補益藥來增強體質,疹子則忌諱補益,只適合用發散藥。

只有剛開始發熱的階段,痘和疹的症狀比較相似。疹子發出來之後,痘要補氣來生血,疹子則要補陰來制約陽氣。為什麼呢?因為疹子發熱嚴重,會煎熬陰分,使血液大量耗損,所以治療要以清火滋陰為主,盡量不要動到氣。那些燥烈的藥劑,從頭到尾都要深深地忌諱。世人都知道痘症很嚴重,卻不知道疹子殺人更厲害,醫書大多忽略而沒有詳細記載,實在令人嘆息。

一、疹子剛開始發熱時,多半像傷寒,但疹子會有咳嗽、打噴嚏、流清鼻涕、眼皮腫、淚汪汪、臉浮腫、兩頰發紅、噁心乾嘔等不同的症狀。只要看到這些症狀,就是麻疹,要小心避開風寒,戒吃葷腥濃味食物,用藥以發散為主,使皮膚毛孔打開,讓毒疹容易發出來。

一、疹子的發生雖然說是胎毒,但沒有不是因為感染時疫之氣而發的。所以用藥發散時,必須先了解當年的氣候。如果氣候溫暖,用辛涼的藥來發散,例如防風解毒湯;如果氣候暄熱,用辛寒的藥來發散,例如黃連解毒湯;如果氣候大寒,用辛溫熱的藥來發散,例如桂枝解毒湯;如果氣候時寒時暖,用辛平的藥來發散,例如升麻解毒湯。這是根據不同時令用藥,不可以誤當成傷寒,隨意使用發汗或瀉下的藥,反而會傷害身體。

還要看個人體質虛實,如果大便阻塞,煩熱盛而疹子發不出來,可以用酒炒大黃稍微通便,如果沒有效,可以用人參之類的補藥來輔助。醫書說:「不可以虛弱時再用瀉藥,也不可以強盛時再用補藥,這樣做會損傷健康。」

防風解毒湯

防風、荊芥、薄荷、石膏、知母、桔梗、大力子、甘草、連翹、木通、枳殼(等分)

加淡竹葉、燈芯草,用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大力子、甘草、防風、知母、荊芥、石膏、桔梗、元參、木通

加薑三片,用水煎服。

桂枝解毒湯

桂枝、麻黃、赤芍、防風、荊芥、羌活、甘草、大力、人參、川芎、薑

用水煎服。

升麻解毒湯

升麻、葛根、羌活、人參、柴胡、甘草、桔梗、大力子、防風、荊芥、赤芍、連翹、淡竹葉

用水煎服。

前面的藥方用來發散,如果疹子順利發出,毒素就解了。如果疹子發不出來,再加入麻黃類的藥來發散。

加味麻黃散

升麻、麻黃、人中黃、大力子、蟬蛻(等分)

用水煎服。

外用芫荽、酒糟蒸熱擦拭身體,從頭到腳都擦到。如果頭面疹子越多越好,如果拖延太久而不能發出疹子,就會腹脹、氣喘、昏迷、煩躁而死亡。

一、觀察疹子的方法,大多是先在耳後、脖子、腰腿出現,疹子頂端尖而不長,形狀小而均勻的最好。如果顏色是紅色的,表示兼有火熱之象,屬於輕症可以醫治,用化斑湯治療。如果是白色的,表示血液不足,用養榮湯治療。如果顏色紫紅、乾燥晦暗,表示火熱毒盛,可以用六一散、四物湯,加上柴胡、黃芩、葛根、紅花、大力子、連翹等藥,來滋陰涼血,熱自然會消除,這就是所謂「養陰退陽」的意義。這種情況也屬於「五死一生」的重症,外用大青龍湯,加入燒過的人屎也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