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印紺珠經

元代醫家李湯卿所著的《心印紺珠經》,是一部在中醫學史上佔有獨特地位的綜合性醫典。此書雖僅二卷,卻以其「微而臧、約而達」的特點,將浩瀚的中醫學理濃縮精煉,為後學者提供了一條理解與實踐中醫精髓的捷徑,對後世醫學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全書共分為九個部分,結構緊湊,層層遞進,旨在從醫學的本源、天人關係、人體結構與功能、疾病診斷與治療的各個環節,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醫學體系。這種編排方式體現了作者欲將複雜醫理條分縷析、化繁為簡的學術追求。

首先,「原道統」是全書的開篇,也是作者立論的基礎。李湯卿將醫學的起源上溯至天地未分、陰陽始判的宇宙鴻蒙狀態,闡釋人體如何稟受天地之氣而生,頭圓象天、足方象地,氣血對應陰陽,臟腑對應五行,確立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他回顧了醫學史上的重要階段與人物,從上古伏羲畫卦、神農嘗百草,到黃帝與岐伯問對而有《內經》,再到扁鵲、皇甫士安、楊上善等人的著述,勾勒出醫學發展的脈絡。尤為重要的是,作者對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推崇備至,認為仲景能「揣本求源,探微賾隱」,制定出君臣佐使的方劑法度,特別是其對傷寒表實、表虛的辨證論治,以及麻黃湯、桂枝湯等方劑的運用,乃是「千載不傳之秘」,具有「繼往聖開來學之功」。然而,作者也清醒地看到,《內經》之後醫書日益繁瑣,「辭益繁而理愈昧,方彌廣而法失真」,甚至指出如朱奉議對仲景陰陽觀念的誤解,強調了繼承醫學正脈的重要性。「原道統」不僅是醫學史的簡述,更是作者對醫道本源與傳承的深刻思考。

「推運氣」部分則深入探討中醫核心理論之一的運氣學說。李湯卿詳細解釋了五運(金、木、水、火、土)與六氣(風、火、暑、濕、燥、寒)的生成原理,以及如何通過天干地支來推算每年的運氣變化。他闡明了天干配五運、地支配六氣的規則,如甲己化土、乙庚化金等,以及子午少陰君火、丑未太陰濕土等對應關係。書中區分了恆定的「主運」、「主氣」與隨年份變動的「客運」、「客氣」,並論及客運客氣的「太過」與「不及」如何影響當年的氣候異常及疾病流行。運氣學說是中醫用來解釋自然界周期性變化與人體健康、疾病發生之間關係的理論工具,這一部分內容體現了中醫基於天文、曆法來指導臨床的特色,為「上醫治未病」提供了理論支撐。

「明形氣」部分轉而聚焦於人體自身。作者從生命起源的精血結合談起,描述了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過程,包括臟腑、經絡、骨節、毛竅的形成,並以五行相生來闡釋臟腑的生成順序。文中特別提及了小兒生長過程中的「變蒸」現象,認為這是臟腑氣機成熟、精神骨髓增長的標誌,並將不同階段的變蒸與相應的臟腑之氣相聯繫。這部分內容不僅是對人體生理發育的闡述,也蘊含了生命脆弱、需要精心調養的思想。作者指出,無論是嬰幼兒時期的「氣血未定,易寒易熱」,還是成年後受「嗜欲」、「六氣迭侵」、「七情交戰」、「百憂累其心,萬事勞其形」的損耗,都提示了人體生命活動的脆弱性與疾病發生的必然性。這部分與「原道統」中的養生觀念相呼應,強調整體觀念下的生命過程。

在奠定理論基礎之後,《心印紺珠經》進入了臨床診斷與治療的實踐層面。「評脈法」專門論述脈象的診察方法與辨析要點,脈診作為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之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察病機」則進一步探究疾病的病因、病機演變及其在臨床上的具體表現,強調理解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對於精確診斷和治療的關鍵作用。

「理傷寒」部分則獨立出來,專門討論傷寒這一類病證。傷寒是外感熱病中的重要類型,張仲景的《傷寒論》是其理論與實踐的基石。將「理傷寒」獨立成篇,再次凸顯了作者對仲景學術的重視,這部分內容應是在繼承仲景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元代的臨床經驗進行闡述,為後世處理外感熱病提供了指導。

「演治法」是對各種疾病治療方法的總結與概括,涉及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八法或其他更廣泛的治療原則,為臨證遣方用藥提供了理論框架。

「辨藥性」則是關於中藥知識的介紹,包括藥物的性味(寒、熱、溫、涼、平)、歸經(入何臟腑經絡)以及功效,這是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本篇應是對當時常用藥物的系統性梳理。

最後,「十八劑」是《心印紺珠經》中最具獨創性和實用價值的部分之一。李湯卿沒有沿襲傳統的方劑分類法(如以病證分類或以方劑組成分類),而是從方劑的藥性與治療作用角度,將常用方劑劃分為輕、淡、清、解、緩、火、暑、濕、寒、燥(澀)、甘、平、溫、和、調、補、榮、奪這十八個類別。每一類都代表了一種或一組具有相似治療傾向或藥物性質的方劑,並列舉代表性處方。這種分類法簡明扼要,直觀地提示了方劑的主治方向和應用原則,極大地方便了醫者對藥性的理解和臨證的選擇,體現了作者從實用角度出發、提煉精華的思路。例如,「清劑」用於熱證,「補劑」用於虛證,「解劑」用於解除病邪,「和劑」用於調和臟腑氣機等。這種獨特的分類體系,是李湯卿對方劑學的貢獻。

《心印紺珠經》的整體風格正如張景岳評價的「微而臧、約而達」。其文字簡練,不尚華麗,卻蘊含豐富的醫學理論;內容精要,體系完整,涵蓋了從醫學哲學到臨床實踐的諸多方面。作者能融會《內經》、《難經》、《傷寒論》等諸家學說,並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如十八劑的分類)。這種「約」不僅體現在篇幅上,更體現在對複雜醫理的提煉和概括上。

此書對後世醫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張景岳作為明代醫學大家,對其「微而臧、約而達」的高度評價,本身就是此書價值的重要佐證。清代醫家王清任在其力作《醫林改錯》中亦多處引用《心印紺珠經》的內容,可見其在當時仍被視為重要的參考文獻。這部書承接了漢唐以來的醫學精華,並在元代這一歷史時期進行了系統性的整理與創新,為明清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之,《心印紺珠經》是元代醫家李湯卿一部極具代表性的醫學著作。它以其獨特的結構、簡約的筆法和深刻的內涵,全面闡述了中醫的本源、理論體系、診斷治療原則以及方藥知識。尤其其獨創的「十八劑」分類法,更是為後世方劑學的學習與應用提供了新的視角。此書雖然篇幅不大,但濃縮了作者對醫學的獨到見解和豐富經驗,是一部集理論性、系統性與實用性於一體的珍貴醫典,無怪乎能獲得歷代醫家的推崇。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

卷下 (15)

卷下 (16)

卷下 (17)

卷下 (18)

卷下 (19)

卷下 (20)

卷下 (21)

卷下 (22)

卷下 (23)

卷下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