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湯卿

《心印紺珠經》~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察病機第五

冒昧:昏憒也。

躁擾:謂熱盛於外,手足不寧也。

狂越:謂乖越禮法而失常也。經曰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疏。熱極故也。

罵詈:言之惡也。水數一,道近而善;火數二,道遠而惡,心火熱極,則發惡言也。

驚駭:君火化同。

胕腫:熱勝於內也。

疼酸:痠疼者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故也。

氣逆衝上:火氣炎上也。

禁慄如喪神守:慄,戰慄也,禁冷也;如喪神守,火極而似水化也。

嚏:鼻中因癢而氣噴作其聲也。

嘔、瘡瘍:君火化同。

喉痹:熱客上焦而咽嗌腫也。

耳鳴:熱沖聽戶耳中作聲也。

聾:水衰火盛,氣道閉塞,耳不聞聲也。微則可治,久則難通。

嘔湧溢食不下:胃膈熱盛,火氣炎上之象也。

目昧不明:五臟熱極,則目昏不能視物也。

瞤瘛:惕跳而肉動也。

暴病暴死:火性疾速故也。由其平日飲食、衣服、性情、好惡,不循其宜而失其常,久則氣變興衰而為病也。蓋因腎水衰虛,心火暴盛,本不能制之,熱氣怫鬱,心神昏冒,則筋骨不用,卒倒而無所知也。若熱甚至極,則死;微則發過如故,俗云暗風。若氣血鬱結,不得宣通,鬱極乃發,若一側得通利,否者痹而癱瘓也。

燥類

諸澀枯涸,幹勁皴揭,皆屬於燥。(陽明燥金,乃肺與大腸之氣也。)

澀:遍身澀滯,不滑澤也。

枯:不榮生也。

涸:不通流也。

干:不滋潤也。

勁:不柔和也。

皴揭:皮膚開裂也,皆血液病爾。

寒類

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癥瘕頹疝,堅痞腹滿急痛,下痢清白,食已不飢,吐利腥穢,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足太陽寒水,乃腎與膀胱之氣也。)

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如天氣寒,則水自然澄清也。

癥:氣聚之積,或聚或散,無有常處也。

瘕:血結之塊,蓋由女子月水沉滯,久而成瘕也。《經》曰: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為沉,然則血瘕亦有熱者也,當以標本明之。

頹疝:足厥陰經受寒,則陰腫也。

堅痞腹滿急痛:如水寒則冰,堅硬如地也。

下利清曰:水寒則清淨明白也。

食已不飢:胃熱能消穀,寒則不能消穀,食雖已而亦不飢也。

吐利腥穢:寒水甚而制火,不能平金,肺金自盛,故水腥也。

屈伸不便,厥逆禁固:謂手足蜷攣而冷也。

白話文:

察病機第五

昏憒:昏迷不清醒。

躁擾:指體內熱盛,表現為手腳不安寧。

狂越:行為乖張失常,違反禮法。經書記載:登高唱歌、脫衣奔跑、辱罵不分親疏,都是熱極所致。

罵詈:說話粗魯惡劣。水性平和,火性暴烈,心火過盛則會說出惡言。

驚駭:心火亢盛。

胕腫:體內熱盛。

疼酸:痠痛是因為體內熱盛,損傷了臟腑,導致氣血失調。

氣逆衝上:體內火氣旺盛上逆。

禁慄如喪神守:戰慄畏寒,像失去了神志一樣,這是火氣極盛而轉趨虛衰的表現。

嚏:鼻子發癢,氣流噴出而發出聲音(打噴嚏)。

嘔、瘡瘍:心火亢盛。

喉痹:熱邪侵入上焦,導致咽喉腫痛。

耳鳴:熱邪衝擊耳竅,導致耳內作響。

聾:腎水不足,心火過盛,氣道阻塞,耳朵聽不見聲音。初期可治癒,久病則難以恢復。

嘔湧溢食不下:胃部熱盛,火氣上逆。

目昧不明:五臟熱極,眼睛昏花看不清東西。

瞤瘛:肌肉抽搐跳動。

暴病暴死:火性急烈,迅速致病致死。平日飲食、衣著、性情、喜好等不節制,久而久之氣血就會發生變化而致病。根本原因是腎水虧虛,心火暴盛,失去控制,熱邪鬱積,心神昏迷,導致筋骨無力,突然倒地昏迷。熱邪極盛則死亡;若熱邪稍輕,則症狀消退恢復如常,俗稱「暗風」。若氣血鬱結不通,鬱積到極點就會發病,若其中一側氣血通暢,否則就會痺症癱瘓。

燥類

一切乾燥、枯竭、皮膚乾裂等症狀,都屬於燥症。(陽明燥金,是肺和大腸之氣。)

澀:全身皮膚粗糙不光滑。

枯:缺乏生機。

涸:不通暢。

乾:乾燥缺乏滋潤。

勁:僵硬不柔軟。

皴揭:皮膚乾裂,都是血液病變。

寒類

各種疾病從上下部位排出清澈冰冷的水液,以及腹部腫塊、疝氣、腹脹疼痛、大便稀溏清白、飯後不飢餓、嘔吐腹瀉排出腥臭物、肢體屈伸不利、手足厥冷等,都屬於寒證。(足太陽寒水,是腎和膀胱之氣。)

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天氣寒冷,水自然清澈。

癥:氣體聚集的腫塊,或聚或散,沒有固定位置。

瘕:血液凝結的腫塊,主要是女子月經停滯日久而成。經書記載:小腸熱邪移至大腸,形成臌瘕,沉積下來,所以血瘕也有熱邪的,需明辨標本。

頹疝:足厥陰經受寒,導致陰部腫痛。

堅痞腹滿急痛:水寒則凝固,堅硬如石。

下利清白:水寒則排泄物清澈。

食已不飢:胃熱能消化食物,寒則不能消化,即使吃飽了也不覺得餓。

吐利腥穢:寒邪嚴重,抑制了火氣,不能制約金氣,肺金氣盛,所以排出物腥臭。

屈伸不便,厥逆禁固:指手足蜷縮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