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印紺珠經》~ 卷下 (6)
卷下 (6)
1. 理傷寒第六
夫寒者,天地殺厲之氣也。秋之霧露,冬之霜雪,皆寒邪也。是以辛苦之徒起居不由乎節,飲食不順乎時,感其霧露之氣,則其邪淺;感其霜雪之氣,則其邪深。感而即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邪藏於肌肉之間,伏於榮衛之內,至春因溫暖之氣而發者,名曰溫病;至夏因暑熱之氣而作者,名曰熱病。傷寒也,溫病也,熱病也,一理而已。
若乃疫癘之疾,稍有不同者,蓋因春應溫而反涼,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四時不正之氣也。感其春夏不正之邪,則為溫疫;感其秋冬不正之邪,則為寒疫。然其經絡傳受,表裡受證,與傷寒同也,俗云時氣病爾。經總之曰傷寒,所以謂之大病者,害人最速也。
軒岐以下得其治法之秘者,惟仲景一人而已。厥後守真先生不遵其桂枝麻黃髮表之藥,自制雙解通聖奇涼之劑,非不同也,時有異也,彼一時也。奈五運六氣有所更,世熊居民有所變。天以常靜,人以常動,動則屬陽,靜則屬陰。清平之世同木化也,雖有辛熱之藥,不生他證;擾鑲之世同火化也,若用辛熱之藥,則發黃出斑,變壞之病作矣。
蓋人內火既動,外火又侵,所以辛熱發汗不如辛溫,辛溫發汗不如辛涼之藥,發汗一劑而立愈。以辛熱之藥發汗,輕者必危,重者必死,可不謹哉。
白話文:
[對於處理感冒疾病的第六章]
寒冷,是自然界中具有強烈殺傷力的氣象。秋天的霧氣和冬天的霜雪,都是屬於寒邪的範疇。那些生活辛苦的人,他們的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往往不合節制與適時,當他們感受到霧氣的影響,寒邪對他們的侵害較輕;但若感受霜雪的寒氣,則寒邪對他們的侵害就較深。感受寒邪後立即發病的,我們稱之為傷寒;如果當時未發病,寒邪會隱藏在肌肉和皮膚間,潛伏在體內的營養和防禦系統中,等到春天,受到溫暖的氣候刺激而發病的,我們稱之為溫病;等到夏天,受到暑熱的氣候刺激而發病的,我們稱之為熱病。傷寒、溫病、熱病,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
至於瘟疫這種疾病,雖然有些微的不同,但主要是因為春天應該溫暖卻反而寒冷,夏天應該炎熱卻反而涼爽,秋天應該涼爽卻反而炎熱,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而溫暖,這是四季中不正常的氣候造成的。感染春夏兩季不正常的寒邪,就會引發溫疫;感染秋冬兩季不正常的寒邪,就會引發寒疫。然而,它們在人體經絡中的傳播方式,以及表症和裏症的表現,都和傷寒相同,一般人稱之為季節性疾病。經典中總結地說,這類疾病都可以歸類為傷寒,之所以稱之為大病,是因為它對人的危害非常迅速。
從黃帝和岐伯以來,唯一掌握治療方法祕密的人,只有張仲景一人。之後,守真先生沒有遵循張仲景使用桂枝和麻黃來發汗的藥方,而是自創了一種既能解表又能清熱的通聖奇涼藥方,這並不是和張仲景的方法不同,而是因為時代不同了。在五行和六氣的變化中,世態和民情也會隨之改變。天空本來就是靜止的,人本來就是活動的,活動的屬於陽性,靜止的屬於陰性。在清明平和的社會,人們的生理反應就像樹木一樣,即使使用辛辣的熱性藥物,也不會產生其他症狀;但在戰亂紛擾的社會,人們的生理反應就像火焰一樣,如果再使用辛辣的熱性藥物,就會導致黃疸和皮膚出現紅斑,甚至引發更嚴重的疾病。
因為人體內的火氣已經被激發,再加上外界的火氣侵襲,所以使用辛辣的熱性藥物發汗,不如使用辛辣的溫性藥物,使用辛辣的溫性藥物發汗,又不如使用辛辣的涼性藥物,只需一劑就能痊癒。如果使用辛辣的熱性藥物發汗,病情輕的病人可能會陷入危險,病情重的病人可能會死亡,因此在使用藥物時必須謹慎。]
2. 六經傳受
傷寒一日,足太陽膀胱經受證,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足陽明胃之經受證,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三日足少陽膽之經受證,故胸脅痛而耳聾;四日足太陰脾之經受證,故腹滿而嗌乾;五日足少陰腎之經受證,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足厥陰肝之經受證,故舌卷而耳聾囊縮。
至七日足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腹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邪皆去,病漸愈矣。此傳經之定序也。亦有太陽經至了不傳者,當以脈證別之。
或曰傷寒只傳足經,不傳手經,何也?曰傷寒之邪,多於足經,而其病甚;少於手經而其病微,故不特言手經,但寄於足經而已。三日以前在表,法當汗之;三日以後在裡,法當下之。亦有二三日便有里證,而當下之者;亦有七八日尚有表證,而當汗之者,豈可拘以日數哉。
是以聖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說其大概,此之謂也。其有兩感於寒者,必不免於死,謂表裡相傳也。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身熱腹滿,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陰與厥陰俱病,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而死矣。調理之法,當分表裡治之。
白話文:
感冒的第一天,症狀會出現在足太陽膀胱經,所以會感到頭頸部疼痛和腰部僵硬;第二天,足陽明胃經受到影響,所以身體會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躺下睡覺;第三天,足少陽膽經受到影響,因此胸部和側腹部會感到疼痛,並且耳朵聽力下降;第四天,足太陰脾經受到影響,所以腹部會感到脹滿,咽喉也會乾燥;第五天,足少陰腎經受到影響,所以口舌會感到乾燥,並且感到口渴;第六天,足厥陰肝經受到影響,所以舌頭會捲縮,耳朵聽力下降,睪丸會縮小。
到了第七天,足太陽膀胱經的病狀開始減輕,頭痛的症狀也會稍微緩解;第八天,陽明胃經的病狀開始減輕,身體的發熱也會稍微緩解;第九天,少陽膽經的病狀開始減輕,耳朵的聽力會稍微恢復;第十天,太陰脾經的病狀開始減輕,腹部脹滿的情況會像之前一樣減少,然後開始想吃東西;第十一天,少陰腎經的病狀開始減輕,口渴的情況停止,腹部不再脹滿,舌頭乾燥的狀況也已經消失,並且開始打噴嚏;第十二天,厥陰肝經的病狀開始減輕,睪丸的收縮情況會稍微改善,小腹會稍微下垂,大的病邪都已經離去,病情開始慢慢好轉。這就是經絡傳遞病狀的固定順序。但也有足太陽經受到影響,但不會傳到其他經絡的情況,這時候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
有人說感冒只會影響足部的經絡,不會影響手部的經絡,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感冒的病邪大多在足部的經絡,病情也更嚴重;而在手部的經絡病邪較少,病情也比較輕微,所以只特別提到足部的經絡,而手部的經絡只是附帶提及。前三天的病情在表層,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三天後的病情在內部,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但也有二、三天就出現內部病狀,需要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也有七八天還存在表層病狀,需要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怎麼能被固定的天數限制呢。
因此,聖人寫書時不能把所有事情都講清楚,語言也不能完全表達意思,只能描述大致的情況。如果同時受到兩種寒冷影響的人,很可能會死亡,因為表層和內部的病狀都會相互影響。第一天,太陽和少陰的經絡同時受到影響,會感到頭痛,口乾,煩躁,口渴;第二天,陽明和太陰的經絡同時受到影響,會感到身體發熱,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胡言亂語;第三天,少陰和厥陰的經絡同時受到影響,會感到耳朵聽力下降,睪丸收縮,四肢冰冷,無法進食,失去意識,最終死亡。治療的方法,應該區分表層和內部的病狀分別處理。
3. 汗氣傳染
《養生至寶書》云:近穢氣,觸真氣;近死氣,亂生氣。深有旨哉。孫真人云:乘馬遠行至暮,當以沐浴更衣,方可近於嬰兒處所;若感其氣,則為急驚風搐。又曰:步踐糞穢之履,勿使近於嬰兒,若感其氣,則為天吊傷寒;大汗將出,當以艾灸席隅,以闢其氣,不然感其汗氣,則傳染矣。所以多染侍奉勞役之人者,由其神虛氣怯,易為撓亂故也。
如剝死馬者,感其毒氣而為馬氣之疾,其理同焉。
白話文:
《養生至寶書》提到:接近污濁之氣,會干擾身體的正氣;接觸死亡之氣,會擾亂生存之氣。這話深含意義。孫真人說:騎馬長途跋涉到傍晚時,應當沐浴更衣後,才能接近嬰兒的地方;如果被那裡的氣息感染,就會引發急性的驚風抽搐症狀。
他又說:穿過踩有糞便的鞋子,不要讓它靠近嬰兒,如果被那裡的氣息感染,就會導致類似天吊的感冒症狀;當大汗即將出現時,應該用艾灸在牀角,來驅除那些氣息,否則被汗氣感染,就會造成傳染。因此,通常會有很多照顧病人或勞動的人受到感染,是因為他們的精神虛弱,氣色膽怯,容易被擾亂。
就像剝解死馬的人,被其毒素氣息感染而產生馬氣病,道理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