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湯卿

《心印紺珠經》~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卷上

2. 原道統第一

大哉醫乎!其來遠矣!粵自混飩既判,洪荒始分,陽之輕清者,以氣而上浮為天;陰之重濁者,以形而下凝為地。天隆然而位乎上,地隤然而位乎下,於是陽之精者為日,東昇而西墜;陰之精者為月,夜見而晝隱,兩儀立矣,二曜行焉。於是玄氣凝空,水始生也;赤氣炫空,火始生也;蒼氣浮空,木始生也;素氣橫空,金始生也;黃氣際空,土始生也。五行備,萬物生,三才之道著矣。

是以惟人之生,得天地之正氣也。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天有陰陽,人有氣血,天有五行,人有五臟。蓋葛天氏之民,巢居穴處,茹毛飲血,動作以避其寒,陰居以避其暑,大樸未開,何病之有。迨夫伏羲氏,占天望氣而畫卦。後世有天元玉冊,目為伏羲之書者,不知上古之時,文字不立,斯書何以而作也。

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七十毒,厥後本草興焉。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與岐伯天師更相問難,上推天文,下窮地理,中極民瘼,《內經》自此而作矣。前乎此經之未作也,民之有疾,惟祝由而已;後乎此經之既作也,民之有疾,必假砭針以治其外,湯液以療其內。厥後大樸散而風化開,民務繁而欲心縱,災沴多端,非大毒、小毒、常毒、無毒之藥,弗能蠲矣。

醫之太原,《素問》一書而已,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其間推原運氣之加臨,闡明經絡之標本,論病必歸其要,處治各得其宜,井然而有條,粲然而不紊。若天元紀大論、六元正紀大論、五常政大論、氣交變大論、至真要大論數篇,乃至精至微之妙道,誠萬世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之大典也。

軒岐以下,代不乏人,扁鵲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皇甫士安次而為《甲乙》;楊上善纂而為《太素》。如全元起之解啟玄子之注所謂:源潔則流清,表端則形正。歷代之明醫也,獨有漢長沙太守張仲景者,揣本求源,探微賾隱,取其大、小、奇、偶之制定,以君、臣、佐、使之法,而作醫方焉,如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

論傷寒無汗為表實,傷寒自汗為表虛,表實者當發汗,不可服桂枝;表虛者當解肌,不可服麻黃。至於傷寒見風、傷風見寒等證,無汗者用以大青龍湯;有汗者投以桂枝麻黃各半湯,真千載不傳之秘,乃大聖亞聖之資,有繼往聖開來學之功也。漢唐以下學者,豈不欲涉其淵微之旨,矧《內經》之理深幽無徑可入也。

如巢元方之作《病源》書,孫思邈之作《千金方》,蓋辭益繁而理愈昧,方彌廣而法失真,《內經》之書施用者鮮矣。及朱奉議宗長沙太守之論,編南陽活人之書,仲景訓陰陽為表裡,奉議解陰陽為寒熱,差之毫釐如燼火之至微,謬以千里如燎原之至惡。其活人也固多,其死人也不寡矣。

白話文:

[原道統第一]

醫學的起源久遠!自天地混沌初開,洪荒初分,輕清的陽氣上升形成天空,重濁的陰氣下降凝結成大地。天高高在上,地低低在下,於是陽氣精華化為太陽,每日東昇西落;陰氣精華化為月亮,夜晚出現白天隱沒,天地二儀就此形成,日月二曜運行其間。接著,玄色的氣息凝聚,水便誕生了;赤色的氣息閃耀,火便誕生了;青色的氣息飄浮,木便誕生了;白色的氣息橫佈,金便誕生了;黃色的氣息瀰漫,土便誕生了。五行俱全,萬物滋生,天地人三才之道已清晰可見。

所以人之所以能生存,是因為得到了天地間的正氣。人的頭圓形似天,腳方形似地。天有陰陽,人有氣血;天有五行,人有五臟。上古時期的葛天氏族人,住在樹巢和山洞裡,茹毛飲血,行動來躲避寒冷,陰暗處居住來避暑,生活簡單樸素,哪裡有什麼疾病?等到伏羲氏時期,開始觀天象察氣候來畫卦。後世有《天元玉冊》稱作伏羲的著作,但不知上古時期文字尚未形成,這書是如何寫成的。

神農氏嚐百草,一天之中就中毒七十次,之後本草學由此興起。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與岐伯天師相互討論,上窮天文,下知地理,深入了解百姓疾苦,《內經》由此而誕生。在《內經》未問世之前,百姓患病,只能依靠巫祝;在《內經》問世之後,百姓患病,就依靠針灸治療外在疾病,湯藥治療內在疾病。此後,社會發展,人們的慾望增長,災禍頻發,若非各種不同性質的藥物,就無法根治了。

醫學的根本源頭是《素問》一書,共二十四卷,八十一篇,書中闡述了運氣變化,說明了經絡的表裡關係,論述疾病都歸於根本,治療方法都恰到好處,條理清晰,井然有序。像《天元紀大論》、《六元正紀大論》、《五常政大論》、《氣交變大論》、《至真要大論》等篇章,更是闡述了醫學精微奧妙的道理,是萬世以來解除痛苦、導引真氣、使百姓獲得健康長壽、救治病弱之人獲得安寧的偉大典籍。

從軒轅黃帝、岐伯之後,歷代不乏醫學大家,扁鵲繼承一二,撰寫了《難經》;皇甫謐繼承發展,撰寫了《甲乙經》;楊上善編纂了《太素》。正如全元起、啟玄子所注釋的:“源頭潔淨,則水流清澈;根本端正,則表象端正。”歷代名醫中,唯有漢代長沙太守張仲景,深入探究醫學的本源,探索隱微深奧的道理,總結出藥物的君臣佐使配伍方法,而撰寫了醫方,例如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等。

他論述傷寒無汗為表實,傷寒自汗為表虛,表實者應該發汗,不能服用桂枝;表虛者應該解肌,不能服用麻黃。至於傷寒見風、傷風見寒等症狀,無汗者使用大青龍湯;有汗者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這是千百年來難以傳世的秘方,是聖賢的智慧結晶,具有繼承前賢開拓學術的功績。漢唐以後的學者,豈不希望深入探究其精微的旨意,但《內經》的道理深奧難懂,難以入門。

像巢元方撰寫的《諸病源候論》,孫思邈撰寫的《千金方》,其文字雖然繁多,但道理卻更加晦澀,方劑雖然廣泛,但方法卻偏離了本真,《內經》的應用越來越少。及至朱肱繼承張仲景的學說,編寫了《傷寒明理論》,仲景以陰陽論述表裡,朱肱以陰陽論述寒熱,其差別雖小,但結果卻大相逕庭,導致很多病人因此而死。雖然救活的人很多,但死的人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