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湯卿

《心印紺珠經》~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原道統第一

大哉醫乎!其來遠矣!粵自混飩既判,洪荒始分,陽之輕清者,以氣而上浮為天;陰之重濁者,以形而下凝為地。天隆然而位乎上,地隤然而位乎下,於是陽之精者為日,東昇而西墜;陰之精者為月,夜見而晝隱,兩儀立矣,二曜行焉。於是玄氣凝空,水始生也;赤氣炫空,火始生也;蒼氣浮空,木始生也;素氣橫空,金始生也;黃氣際空,土始生也。五行備,萬物生,三才之道著矣。

是以惟人之生,得天地之正氣也。頭圓象天。足方象地。天有陰陽,人有氣血,天有五行,人有五臟。蓋葛天氏之民,巢居穴處,茹毛飲血,動作以避其寒,陰居以避其暑,大樸未開,何病之有。迨夫伏羲氏,占天望氣而畫卦。後世有天元玉冊,目為伏羲之書者,不知上古之時,文字不立,斯書何以而作也。

白話文:

醫學真是偉大!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的過去!從混沌初開,天地初分開始,陽氣輕而清,以氣體的形式上升形成天;陰氣重而濁,以物質的形式下降形成地。天高高在上,地沉沉在下,於是陽氣精華化為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陰氣精華化為月亮,夜晚出現,白天隱藏。天地兩儀建立了,日月兩曜運行起來。接著,黑色的氣體凝聚在虛空中,水就誕生了;紅色的氣體閃耀在虛空中,火就誕生了;青色的氣體漂浮在虛空中,木就誕生了;白色的氣體橫亙在虛空中,金就誕生了;黃色的氣體交匯在虛空中,土就誕生了。五行俱備,萬物滋生,天地人三才之道就顯現出來了。

因此,人之所以能誕生,是因為得到天地間的正氣。頭圓形狀像天,足方形狀像地。天有陰陽,人有氣血,天有五行,人有五臟。古代葛天氏時代的人們,住在樹上或洞穴裡,吃生肉喝生血,行動以躲避寒冷,居住陰涼處以躲避炎熱,沒有什麼文明發展,哪裡會有疾病呢?直到伏羲氏出現,他觀察天象,感應氣候,並創造了八卦。後世有人稱《天元玉冊》為伏羲之書,卻不知上古時代,文字還沒有出現,這本書又是怎麼來的呢?

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七十毒,厥後本草興焉。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與岐伯天師更相問難,上推天文,下窮地理,中極民瘼,《內經》自此而作矣。前乎此經之未作也,民之有疾,惟祝由而已;後乎此經之既作也,民之有疾,必假砭針以治其外,湯液以療其內。厥後大樸散而風化開,民務繁而欲心縱,災沴多端,非大毒、小毒、常毒、無毒之藥,弗能蠲矣。

醫之太原,《素問》一書而已,二十四卷,八十一篇,其間推原運氣之加臨,闡明經絡之標本,論病必歸其要,處治各得其宜,井然而有條,粲然而不紊。若天元紀大論、六元正紀大論、五常政大論、氣交變大論、至真要大論數篇,乃至精至微之妙道,誠萬世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之大典也。

白話文:

傳說神農氏嚐遍百草,一天就中了七十種毒,之後才有了本草學。黃帝教導百姓穿衣戴帽,天下得以安定,他與岐伯天師互相提問,上推天文,下窮地理,深入了解百姓的疾苦,《黃帝內經》就這樣誕生了。在那之前,百姓生病只能依靠巫祝念咒。而《內經》問世之後,人們生病就會借助砭石、針灸來治療外疾,用湯藥來治療內疾。之後,社會發展,人們追求享樂,各種災禍接踵而來,沒有大毒、小毒、常毒、無毒的藥物就無法治癒了。

醫學的源頭就是《素問》這本書,它包含二十四卷,八十一篇。書中探討人體運氣的變化,闡明經絡的本末,分析疾病必歸其根本,治療方法各有其適宜,條理分明,錯落有致。像《天元紀大論》、《六元正紀大論》、《五常政大論》、《氣交變大論》、《至真要大論》等篇章,講述了精微奧妙的道理,真是萬世解除病痛、恢復真元、拯救百姓、使人健康長壽的至高經典。

軒岐以下,代不乏人,扁鵲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皇甫士安次而為《甲乙》;楊上善纂而為《太素》。如全元起之解啟玄子之注所謂:源潔則流清,表端則形正。歷代之明醫也,獨有漢長沙太守張仲景者,揣本求源,探微賾隱,取其大、小、奇、偶之制定,以君、臣、佐、使之法,而作醫方焉,如桂枝、麻黃、大青龍湯、小青龍湯。

論傷寒無汗為表實,傷寒自汗為表虛,表實者當發汗,不可服桂枝;表虛者當解肌,不可服麻黃。至於傷寒見風、傷風見寒等證,無汗者用以大青龍湯;有汗者投以桂枝麻黃各半湯,真千載不傳之秘,乃大聖亞聖之資,有繼往聖開來學之功也。漢唐以下學者,豈不欲涉其淵微之旨,矧《內經》之理深幽無徑可入也。

白話文:

自從軒轅黃帝和岐伯之後,歷代不乏醫學名家。扁鵲繼承了他們醫術的精華,並將其精髓演繹成《難經》;皇甫士安繼承扁鵲,撰寫了《甲乙》;楊上善又將其歸納整理成《太素》。就像全元起解開玄子的註解所言:“源頭潔淨,則水流清澈;外表端正,則形體正直”。歷代的醫學大家,唯有漢代長沙太守張仲景,他深入探究疾病的根本原因,揭示隱藏的奧秘,根據疾病的輕重、奇偶等特徵,運用君、臣、佐、使的配伍法則,制定了許多醫方,比如桂枝湯、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等。

關於傷寒無汗的表實證,傷寒自汗的表虛證,表實證應該發汗,不可服用桂枝湯;表虛證應該解肌,不可服用麻黃湯。至於傷寒見風、傷風見寒等症狀,無汗者應該服用大青龍湯;有汗者則應該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這真是千古不傳的秘方,是醫學聖賢的智慧,承繼了前人的醫學思想,開創了新的學術成就。漢唐以後的醫學家,無不想要探究醫學的深奧精髓,尤其是《內經》的道理深奧難懂,難以尋覓入门的途径。

如巢元方之作《病源》書,孫思邈之作《千金方》,蓋辭益繁而理愈昧,方彌廣而法失真,《內經》之書施用者鮮矣。及朱奉議宗長沙太守之論,編南陽活人之書,仲景訓陰陽為表裡,奉議解陰陽為寒熱,差之毫釐如燼火之至微,謬以千里如燎原之至惡。其活人也固多,其死人也不寡矣。

大哉守真之劉子乎!要旨論、原病式二書既作,則《內經》之理,昭如日月之明;直格書、宣明論二書既作,則長沙之法,約如樞機之要。如改桂枝麻黃各半湯為雙解散,變十棗湯為三花神祐丸,其有功於聖門也,不淺矣!同時有張子和者出,明《內經》之大道,續河間之正源,與麻知幾講學,而作《儒門事親》之書,乃曰吐中有汗、瀉中有補,聖人止有三法,無第四者,乃不易之確論,至精之格言,於是有劉、張之派矣。

白話文:

像巢元方寫的《病源》和孫思邈寫的《千金方》,文字繁雜,道理卻越來越模糊,方劑很多,卻不符合真正的醫理,所以《內經》的精髓很少有人真正掌握。後來朱奉議效仿長沙太守的理論,寫了《南陽活人書》,仲景用陰陽來解釋表裡,而奉議卻用陰陽來解釋寒熱,看似微小的差別,卻導致巨大的錯誤,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救活了不少人,但死的人也不少。

劉完素真是了不起!他寫了《要旨論》、《原病式》兩本書,讓《內經》的道理如同日月般明亮。他又寫了《直格書》、《宣明論》兩本書,將長沙派的醫術精煉得像樞機一樣重要。比如將桂枝麻黃各半湯改為雙解散,將十棗湯改為三花神祐丸,這些都為醫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張子和也出現了,他闡明了《內經》的精髓,繼承了河間派的正統醫學,與麻知幾一起講學,寫下了《儒門事親》這本書,裡面提出吐中有汗、瀉中有補,聖人只有三種治療方法,沒有第四種,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也是精妙的格言。由此形成了劉、張兩派。

若東垣老人,亦明《素問》之理,亦宗仲景之法,作《濟生拔粹》十書以傳於世,是以有王道霸道譬焉。明脈取權衡規矩,用藥體升降浮沉,知此則可入醫道矣。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又曰: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謂也。

伏羲氏

上古三皇中第一人也,後世所傳有天元玉冊。

神農氏

上古三皇中第二人也,後世所傳有本草一書。

黃帝氏

上古三皇中第三人也,有熊國君,小典之子,姓公孫,都涿鹿之丘,以土德王天下,造指南之車,殄滅蚩尤,號曰軒轅黃帝。與天師岐伯問答,而作《內經靈樞》《素問》二書。

白話文:

如果李東垣也是明白《黃帝內經》的道理,並且遵循張仲景的方法,寫了《濟生拔萃》這十本書流傳於世間,因此有了將王道和霸道比喻的說法。瞭解脈象並掌握權衡規矩,運用藥物體內的升、降、浮、沈等特性,明白了這些就可以進入醫術的大門了。經典說:“知道關鍵的人,一句話就能說完;不知道關鍵的人,則會分散無盡。”還說過:“只知道一個方面的是低級醫生,知道兩個方面的是一般水平的醫生,知道三個方面的則是高級醫生。高級醫生能治癒90%以上的疾病,一般水平的醫生能夠治癒80%,低級醫生則只能治癒60%,這就是所說的等級差別。”

伏羲是遠古時期的第一位皇帝,在後世傳有一部名爲“天元玉冊”的書籍。

神農是遠古時期的第二位皇帝,在後世傳有一部關於中藥學的書——《本草綱目》。

黃帝是遠古時期的第三位皇帝,他是有熊國的國王,名叫姬軒轅,他的父親叫小典,他屬於公孫家族,他在涿鹿山建立了國家,因爲具有土地的力量統治著世界,製造出了指針車來消滅蚩尤,被稱爲軒轅黃帝。他曾與天師岐伯進行問答交流,並創作出兩本書籍,《靈樞》和《素問》,這兩本書都是中醫的經典著作。

扁鵲

盧國之醫,姓秦,名越人,號扁鵲。演《八十一難經》。

仲景

漢長沙太守張機,字仲景,號曰長川公。有《傷寒論》。

守真

金河間人氏劉完素,字守真,號曰宗真子。章宗皇帝三聘不起,御賜高尚先生。有《內經運氣要旨論》十萬余言,《素問玄機原病式》一帙,《習醫要用直格書》三卷,《醫方精要宣明論》二帙。

子和

金宛丘人氏張戴人是也。有《儒門事親》書三十篇,《十形三療》一帙,《治病百法》一帙,《三複指迷》一帙,《治法心要》一帙,《三法六門世傳方》一帙。

東垣

元初人也。李杲,字明之,號曰東垣老人。乃易水張潔古老人之門生也。有《濟生拔粹》十書。

白話文:

盧國的醫生,姓秦,名越人,號稱扁鵲,著有《八十一難經》。漢朝長沙太守張機,字仲景,號稱長川公,著有《傷寒論》。金朝河間人劉完素,字守真,號稱宗真子,章宗皇帝三次聘請他做官,他都拒絕了,皇帝賜封他為高尚先生。他著有《內經運氣要旨論》十萬多字、《素問玄機原病式》一卷、《習醫要用直格書》三卷、《醫方精要宣明論》兩卷。金朝宛丘人張戴,號稱子和,著有《儒門事親》三十篇、《十形三療》一卷、《治病百法》一卷、《三複指迷》一卷、《治法心要》一卷、《三法六門世傳方》一卷。元朝初年人李杲,字明之,號稱東垣老人,是易水張潔古老人的學生,著有《濟生拔粹》十書。

標本運氣歌,以下皆子和先生所作也。

少陽從本為相火,太陰從中濕土坐;厥陰從中火是家,陽明從中濕是我。太陽少陰標本從,陰陽二氣相包裹;風從火斷汗之宜,燥與濕兼下之可。萬病能將火濕分,掣開軒岐無縫鎖。

尋十二經水火分冶

肝膽由來從火治,三焦包絡都無異;脾胃常將濕處求,肺與大腸同濕類。腎與膀胱心小腸,寒熱臨時旋商議;惡寒表熱小膀溫,惡熱表寒心腎熾。十二經最端的,四經屬火四經濕,四經有熱有寒時。攻裡解表細消息,裡熱裡寒宜越竭,表熱表寒宜汁釋。濕同寒,火同熱,寒熱到頭無兩說,六分熱來壹分寒。

白話文:

少陽經的本位是相火,太陰經的本位是濕土;厥陰經的本位是火,陽明經的本位是濕。太陽經和少陰經,標本同源,陰陽二氣互相包容。風邪用祛風解表之法,燥邪與濕邪則宜兼用攻下之法。萬病都能從火濕兩個方面來辨證論治,打破了古代醫家對疾病的認識局限。

肝膽經的病理都從火來治療,三焦經和包絡經也是一樣;脾胃經常常從濕邪方面去尋找病因,肺經和大腸經也屬於濕邪範疇。腎經和膀胱經,心經和小腸經,寒熱交替,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治療方案。惡寒表熱多見於小腸經,惡熱表寒多見於心經和腎經。十二經最根本的病理,是四經屬火,四經屬濕,四經又兼有寒熱。攻裡解表需細心辨證,裡熱宜用瀉下之法,裡寒宜用溫補之法;表熱宜用清熱之法,表寒宜用溫散之法。濕與寒相伴,火與熱相伴,寒熱到頭了就沒有其他說法了,六分熱來一分寒。

寒熱中停真浪舌,熱寒格拒病機深,亢則害承乃制則,緊寒數熱脈正邪,標本求之真妙訣。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當解表時莫攻裡;當攻裡時莫解表,表裡如或兩可攻,後先內外分多少。治濕無過似決川,此個筌蹄最分曉。感謝軒岐萬世恩,爭奈醯雞笑天小。

處治

病如不是當年氣,看與何年運氣同;只向某年求活法,方知都在至真中。

用藥

不讀本草,焉知藥性;專殢藥性,決不識病;假饒識病,未必得法;識病得法,工中之甲。能窮《素問》病受何氣,便知用藥當擇何味。不誦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不通五運六氣,檢遍方書何濟。經絡明認得標,運氣明認得本。求得標,只取本,治千人,無一損。

道本一源,派分三歧。

學明三法,醫歸一理。

白話文:

寒熱交雜停滯於舌苔,熱寒相拒,病機深奧難解。過於亢奮則會傷害正氣,而抑制則能控制病情。寒邪較多,熱邪較少,脈象顯示正邪交戰。辨別主症和本症,才能掌握治療的精髓。不要治療風邪,也不要治療燥邪,只要治好火邪,風燥自會消失。當要解表時不要攻裡,當要攻裡時不要解表。表裡兩可時,就要根據情況決定攻表或攻裡,要分清楚先後順序和內外關係。治療濕邪,沒有比決川湯更好的方法了,這就像漁網和魚餌,最能辨別真假。感謝軒岐兩位醫聖,留下了萬世醫學瑰寶,可惜有些人卻像醯雞一樣,只看到表面的東西,而不知道其中的奧妙。

治療疾病時,要看患者是否患上了當年的時疫,也要看其與哪一年的運氣相同。如果只追求某一年的治療方法,就無法真正了解疾病的本質。

學習醫術,必須精通藥性,但僅僅了解藥性是不夠的,還要懂得如何根據病症選擇藥物。即使識別了病症,也未必能找到最佳治療方法。只有真正理解了病症並掌握了治療方法,才能成為醫術精湛的大師。要深入研究《素問》,了解疾病受何種氣影響,才能知道應該選擇哪種藥物。如果不熟悉十二經絡,就容易在治療過程中犯錯。如果不了解五運六氣,就算讀遍醫書也無濟於事。了解經絡才能掌握疾病的表徵,了解運氣才能掌握疾病的本質。掌握了表徵和本質,就能對症下藥,治療千人,無一損傷。

醫學之道本源相同,只是分支不同。只要掌握了三種治療方法,就能融匯貫通,達到醫術精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