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印紺珠經》~ 卷上 (6)
卷上 (6)
1. 女子尺脈常盛圖
經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男子負陰而抱陽,女子負陽而抱陰。南方陽也,北方陰也。男子面南而生,則兩寸在南而得其陽,故寸脈洪大,而尺脈微弱也。女子面北而生,則兩寸在北而得其陰,故寸脈微弱,尺脈洪大也。男得女脈為不足,女得男脈為太過。《脈訣》云: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脈第三同斷病,正謂此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天地是萬物之父母;陰陽如同血氣的男女。男子背負陰氣,懷抱陽氣;女子背負陽氣,懷抱陰氣。南方屬陽,北方屬陰。男子面向南方而生,則兩寸脈在南方而得陽氣,故寸脈洪大,尺脈微弱。女子面向北方而生,則兩寸脈在北方而得陰氣,故寸脈微弱,尺脈洪大。男子若得女子之脈,則為不足;女子若得男子之脈,則為太過。《脈訣》中說:「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脈第三同斷病」,正是指此。
2. 六部主位圖
經曰: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其脈乍大、乍小、乍短、乍長。蓋冬至之後,若得第一甲子,乃大寒中氣日也。自大寒至春分六十日,正初之氣分也;其時草木方生,風令皷折,萬物未有定象,故脈大小長短不一也。復得甲子,陽明旺,其脈浮大而短,乃第二甲子,正春分至小滿六十日二之氣分也;其時草木雖生而未茂盛,陽氣清明,故脈浮大而卻短也。
復得甲子,太陽旺,其脈洪大而長,乃第三甲子,正小滿至大暑六十日三之氣分也;其時萬物茂盛,陽氣極熱,故脈洪大而又長也。復得甲子,太陰旺,其脈緩大而長,乃第四甲子,正大暑至秋分六十日四之氣分也;其時濕熱變作,林木津潤,故脈緩大而長也。復得甲子,少陰旺,其脈緊細而微,乃第五甲子,正秋分至小雪六十日五之氣分也;其時草木凋零,天地肅殺,故脈紫細而微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冬至之後遇到甲子日,少陽主事,其脈象時而強勁、時而微弱,時而短促、時而綿長。
這是因為冬至之後,若遇到第一個甲子日,正是大寒節氣中氣之日。從大寒到春分這六十天,正是初春之氣的演變。此時草木剛開始生長,風令輕柔,萬物尚未呈現穩定形態,所以脈象大小長短不一。
再次遇到甲子日,陽明旺盛,其脈象浮大而短,這是第二個甲子日,正好是春分到小滿這六十天,也就是春氣的第二階段。此時草木雖然已經生長,但尚未茂盛,陽氣清明,所以脈象浮大卻短。
再次遇到甲子日,太陽旺盛,其脈象洪大而長,這是第三個甲子日,正好是小滿到大暑這六十天,也就是春氣的第三階段。此時萬物繁茂,陽氣極熱,所以脈象洪大而長。
再次遇到甲子日,太陰旺盛,其脈象緩大而長,這是第四個甲子日,正好是大暑到秋分這六十天,也就是夏氣的階段。此時濕熱轉化,林木滋潤,所以脈象緩大而長。
再次遇到甲子日,少陰旺盛,其脈象緊細而微弱,這是第五個甲子日,正好是秋分到小雪這六十天,也就是秋氣的階段。此時草木凋零,天地肅殺,所以脈象緊細而微弱。
復得甲子,厥陰旺,其脈沉短以敦,乃第六甲子,正小雪至大寒六十日終之氣分也;其時萬物閉密,陽氣伏藏,故脈沉而短,反敦厚也。
白話文:
當再次遇到甲子年,是厥陰經旺盛的時候,它的脈象會呈現沈、短且厚重的情況。這是在第六個甲子年的時候,正是從小雪到大寒共六十年結束的季節。這個時期所有生物都封閉緊密,陽氣潛藏起來,所以脈搏深沈而且短暫,反而變得深厚。
3. 六氣客脈圖
六步主位之脈,一定而不移,合乎四時之氣候也。六分客氣之脈,一換而即遷,加乎四時之氣候也。然主勝則逆,客勝則從,且今歲丁酉太陰濕土居初之氣分,若主氣風木旺,則人脈當弦;若客氣濕土旺,則人脈當緩,推此可知餘歲矣。又如己亥年陽明燥金居初之氣分,若主氣風木旺,則天氣溫和,人脈當弦;若客氣燥金旺,則天氣清涼,人脈當澀。粗工不識氣運之加臨,不察主客之勝負,便以為春得秋脈,金剋木而當死,可謂謬矣籲。
刻舟而求劍,膠柱而調瑟,豈可與言醫哉。
白話文:
人體的脈象,主氣脈穩定不變,符合四季的氣候變化;客氣脈則隨著季節變化而轉換。主氣旺盛則逆行,客氣旺盛則順行。今年是丁酉年,太陰濕土為初氣,若主氣風木旺盛,則脈象當弦;若客氣濕土旺盛,則脈象當緩。由此可推知其他年份的脈象變化。同樣地,己亥年陽明燥金為初氣,若主氣風木旺盛,則天氣溫和,脈象當弦;若客氣燥金旺盛,則天氣清涼,脈象當澀。一些粗淺的醫生不了解氣運的變化,也不懂得主客氣的勝負關係,就以為春天出現秋天脈象,金克木而會致死,真是大錯特錯!刻舟求劍,膠柱調瑟,這些人怎麼能談醫呢?
4. 小兒食指辨三關色圖
小兒乳抱之時,未能飲食,不可診脈,但以食指三節為三關辨驗之。黃赤為熱,青黑為痛,白為寒。見於氣關者,主在內之疾;見於風關者,主在外之疾;見於命關者,不治。
白話文:
當小孩子還不能吃飯的時候,不可以幫他們把脈,只能用小孩的手指來分辨症狀。手指上出現黃色或紅色代表有發燒的情況,呈現藍綠色或黑色則表示疼痛,白色則是寒冷引起的症狀。如果這些症狀出現在「氣關」的位置,就表示孩子身體內部已經生病了;若是在「風關」位置,就是外部疾病;而若是出現在「命關」的地方,那就無法治療了。
5. 脈位輕重
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浮短而澀者,肺脈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浮大而散者,心脈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中而和緩者,脾脈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相平,沉弦而長者,肝脈也;按之至骨,沉濡而滑者,腎脈也。
白話文:
初次把脈時,如果感覺像三個豆子那麼重,而且與皮毛相通,脈象浮淺而澀,這是肺脈;
如果感覺像六個豆子那麼重,而且與血液相通,脈象浮大而散亂,這是心脈;
如果感覺像九個豆子那麼重,而且與肌肉相通,脈象平穩而和緩,這是脾脈;
如果感覺像十二個豆子那麼重,而且與筋絡相通,脈象沉而弦細且長,這是肝脈;
如果按壓到骨頭,感覺沉重濕潤而滑,這是腎脈。
6. 脈息遲數
人一呼脈二動,一吸脈二動,呼吸定息脈又一動。蓋呼出心與脈,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味也。故一息脈五動曰平,五臟俱有氣也。一息脈六動曰數,數則為熱。一息脈三動曰遲,遲則為寒。脈來數,而時一止後來曰促,主積聚、氣痞、憂思所成。脈來緩,而時一止後來曰結,主傷寒熱痢,下之則平也。
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後動曰代,代者死脈也。《脈經》曰:脈一動一止者,兩日死;脈兩動一止者,四日死;脈三動一止者,六日死;脈四動一止者,八日死;脈五動一止者,十日死;脈十動一止者,一年後春草生而死;二十動一止者,二年後清明節而死;三十動一止者,三年後立秋節而死;四十動一止者,四年後小麥熟而死;五十動一止者,五年後草枯水寒時而死。聖人斷生死之訣,有此徵驗,乃不傳之秘也。
白話文:
當一個人呼氣時,他的脈搏會跳動二次,當他吸氣時,他的脈搏也會跳動二次。在呼氣和吸氣之間,脾胃會接受到食物的味道。因此,如果一個人在一口氣的時間內脈搏跳動了5次,則被認爲是正常的,表示五個臟器都有氣息存在。若是一口氣時間內脈搏跳動次數超過5次則爲熱症, 脈搏跳動慢於正常值則是寒症。脈搏跳動快且時有時無後來稱爲“促”,這可能是由於積聚、氣滯或憂愁等因素造成的。脈搏跳動緩慢並且偶爾停止後被稱爲"結", 這可能與傷寒或者熱性腹瀉有關,但通過治療可以恢復正常。脈搏跳動突然中斷無法自行恢復,並隨後再次出現的情況被稱作 "代" ,這是死亡前兆之一。根據《脈經》,脈搏每跳一次就停兩次的人會在兩天之內死去; 每跳兩下才停一下的人將在四天之後去世; 每跳三次纔會停下來的人將會在六天以後離世; 每跳四次就會停下的人來說,在八天後將離開這個世界; 如果每次跳動都伴隨著五次以上的暫停的話,那麼這個人可能會在十年左右的時間裏逐漸衰弱並最終走向生命的終點。聖人們判斷生死的方法就是這些徵象驗證出來的祕密,是不可外傳的祕密。
7. 七表屬陽
浮脈者,輕手乃得,重手不見,動在肌肉以上,曰浮。浮以候表,脈見諸陽為表熱;諸陰為表寒,又為風、為氣盛、為血虛。
芤脈者,浮大而軟,按之中空,兩邊實,曰芤。芤主熱盛失血,寸芤則吐血,微則衄;關芤則腸癰下血;尺芤則大便血,微則小便血,甚則俱下。
滑脈者,往來前卻,流利如珠,浮中如有力,與數相似,曰滑。滑為熱,為伏痰,為宿食,為吐逆,為經閉。
實脈者,大而長沉,沉浮皆得其數,曰實。實為甚熱,為嘔,為痛,為喘。
弦脈者,如張弓弦,按之不移曰弦,為風,為勞,為拘急,為脅痛。
緊脈者,按之如轉索之無常,曰緊。緊脈主痛;與實數相兼,則為熱痛;與微細相兼,則為寒痛。
洪脈者,極大而數,舉按滿指,狀如群波之湧,曰洪。洪主陽盛熱極。
白話文:
浮脈摸起來很輕,用力按就摸不到了,感覺在肌肉表面跳動,這就是浮脈。浮脈代表表症,在陽經部位出現表示表熱,在陰經部位出現表示表寒,也代表風邪、氣盛、血虛。
芤脈摸起來浮大而柔軟,按下去感覺空空的,兩邊卻很實,這就是芤脈。芤脈代表熱盛失血,寸關尺不同位置出現芤脈,分別代表吐血、腸癰下血、大便血或小便血,嚴重者會同時出現。
滑脈摸起來像珠子一樣來回流動,感覺在表面但又帶有力量,跟數脈很像,這就是滑脈。滑脈代表熱證、伏痰、宿食、嘔吐、經閉。
實脈摸起來又大又長又沉,無論輕按重按都摸得到脈搏,這就是實脈。實脈代表非常熱、嘔吐、疼痛、喘氣。
弦脈摸起來像繃緊的弓弦一樣,按下去不會移動,這就是弦脈。弦脈代表風邪、勞損、拘急、脅痛。
緊脈摸起來像繩子一樣,按下去感覺不規則,這就是緊脈。緊脈代表疼痛,如果和實脈一起出現就代表熱痛,如果和微細脈一起出現就代表寒痛。
洪脈摸起來又大又快,按下去滿手都是脈搏,像波浪一樣起伏,這就是洪脈。洪脈代表陽氣盛極、熱證嚴重。
8. 八里屬陰
微脈者,若有若無,極細而軟,曰微。多兼於遲,主於陰寒,或傷寒蓄熱在裡。脈道不利,亦見微細濡弱之脈,不可以為寒,當以標本別之。
沉脈者,重手乃得,輕手不見,動在肌肉以下,曰沉。沉為里,為水,為寒。
緩脈者,比浮而大,縱緩不緊,似遲而小疾,曰緩。緩為傷風自汗,為眩暈、不仁。
澀脈者,細而遲,往來難且散,如刀刮竹皮,曰澀。澀主液、血衰,亦主心痛。
遲脈者,脈來三至,日遲。遲則為寒;或傷寒亡液過極,脈亦遲也。
伏脈者,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曰伏。伏三伏痰為留飲,為畜水,為溏泄。
濡脈者,極軟而浮細,曰濡。為自汗,為氣弱。
弱脈者,極軟而細沉,曰弱。弱為氣血俱虛,形氣不足。
白話文:
中醫脈象解讀:
微脈: 脈搏微弱,若有若無,極細且柔軟,稱為微脈。多伴隨脈象遲緩,主因是陰寒體質,或是傷寒病邪蓄積於體內。若脈道不通暢,也會出現微細軟弱的脈象,但這不一定是寒證,需要根據病症的本質來區分。
沉脈: 需用力按壓才能觸摸到,輕按則無,脈搏位置在肌肉以下,稱為沉脈。沉脈代表病邪深入臟腑,如同水一樣沉重,多與寒證有關。
緩脈: 比浮脈稍大,脈搏流動緩慢不緊,略帶遲緩但又略快,稱為緩脈。緩脈多見於傷風自汗、頭昏眼花、肢體麻木等症狀。
澀脈: 脈搏細小而遲緩,流動不順暢,像刀刮竹皮一樣,稱為澀脈。澀脈主因是體液和血液虧虛,也可能與心痛有關。
遲脈: 脈搏流動速度慢,每分鐘脈搏跳動次數少於三下,稱為遲脈。遲脈主要由寒證引起,也可能因傷寒病邪導致體液過度流失而出現。
伏脈: 需用力按壓至骨頭才能觸摸到,稱為伏脈。伏脈多見於痰濕積聚、水腫、腹瀉等症狀。
濡脈: 脈搏極度柔軟且浮細,稱為濡脈。濡脈主因是自汗、氣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