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印紺珠經》~ 卷下 (19)
卷下 (19)
1. 十八劑第九
輕劑通聖散
治風熱結,憎寒發熱,筋脈攣痹,肢體焦痿,頭目昏眩,耳鳴鼻塞,口苦舌乾,咽喉不利,涕唾稠黏,咳嗽上氣,腸胃燥澀,便血瘀血,瘡瘍腫痛,咳瘧不痊,婦人產後血滯腹痛,小兒驚風積熱,並墜馬、跌僕、疼痛或傷寒、傷風等證,並皆治之。
防風,芒硝,連翹,川芎,麻黃,薄荷,白芍藥,當歸,大黃(各五錢),黃芩,桔梗,石膏(各一兩),甘草(一兩),荊芥,山梔,白朮(各一錢),滑石(一兩)
上為㕮咀,每服一兩重,或二兩重,水二盞,生薑三片,同煎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如發散風寒,加蔥白三莖。如治痰嗽,每服加半夏少許。
清劑涼膈散
治心火上盛,膈熱有餘,目赤頭眩,口瘡唇裂,鼻衄吐血,咳嗽痰涎,淋閉不利,大小便不通,或傷寒半表半裡,及胃熱發斑,及陰耗陽竭,用以養陰退陽。或汗下後餘熱不解,並小兒瘡痘黑陷,並皆治之。
連翹(一兩),甘草,山梔,黃芩,大黃,薄荷(各三錢),朴硝(一分)
上為㕮咀,每服一兩,水一鍾,竹葉三十片,同煎七分,去渣,入生蜜少許,食後溫服。加黃連五錢名清心湯。
暑劑白虎湯
治傷寒陽明經頭痛,自汗,不惡寒;或中暑頭痛,自汗,背惡寒,及小兒痘瘡。夏月極熱,熱生喘促,宜預服之。
知母(五錢一兩),石膏末(四兩),甘草(一兩),粳米(一合)
上為㕮咀,每服一兩,水一鍾,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或傷寒脈浮,自汗,表不解,每服加蒼朮一撮,名蒼朮白虎湯。
火劑解毒湯
治傷寒大熱,狂躁,喘滿,譫語,目赤;及陽厥極深,脈微身冷;與濕熱下痢,並宜服之。
黃連,黃柏,黃芩,山梔(各等分)
上為㕮咀,每服一兩,水一鍾,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或傷寒腹滿嘔逆,加半夏、白茯苓、厚朴各少許,名半夏黃連解毒湯,又名既濟湯。
解劑小柴胡湯
治傷寒往來寒熱,胸脅痞痛,口苦舌乾,耳聾乾嘔。或汗後餘熱不解,及婦人產後潮熱,並皆治之。
柴胡(二兩),黃芩(一兩),人參(五錢),甘草(五錢),半夏(三分)
上為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甘劑五苓散
治傷寒脈浮,表不解,小便不利,身微熱,或痞而下利,或痞而淋澀,及一切濕熱泄瀉、霍亂,並宜服之。
澤瀉,豬苓,白朮,白茯苓(各五錢),官桂(一分)
上為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或為細末,白湯調服亦可。
淡劑天水散
治傷寒表裡俱熱,煩渴口乾,小便不通,及霍亂吐瀉,下利腸澼。偏主石淋,及婦人產難,催生下乳,神仙之妙藥也。
白話文:
十八劑第九
輕劑通聖散
治療風熱鬱結導致的憎寒發熱、筋脈拘攣疼痛、肢體乏力萎縮、頭暈目眩、耳鳴鼻塞、口苦舌燥、咽喉不適、鼻涕唾液黏稠、咳嗽氣喘、腸胃燥澀、便血或血瘀、瘡瘍腫痛、瘧疾久治不愈、婦女產後血瘀腹痛、小兒驚風積熱,以及跌打損傷、外傷疼痛或傷寒、傷風等症狀。
藥物組成:防風、芒硝、連翹、川芎、麻黃、薄荷、白芍藥、當歸、大黃(各五錢)、黃芩、桔梗、石膏(各一兩)、甘草(一兩)、荊芥、山梔、白朮(各一錢)、滑石(一兩)
用法用量: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兩或二兩,加水二盞(約400毫升),生薑三片,煎煮至原量的七分,濾渣,溫服,不拘時間。若要散風寒,可加蔥白三莖;若治療痰咳,可於每次服用時加入少量半夏。
清劑涼膈散
治療心火旺盛,膈熱過多引起的症狀,如目赤頭暈、口瘡唇裂、鼻出血、吐血、咳嗽痰多、小便不利、大小便不通,或傷寒兼表裡證、胃熱發斑、陰虛陽亢等症,以及汗下後餘熱未解,小兒痘瘡黑陷等。
藥物組成:連翹(一兩)、甘草、山梔、黃芩、大黃、薄荷(各三錢)、朴硝(一分)
用法用量: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兩,加水一鍾(約200毫升),竹葉三十片,煎煮至原量的七分,濾渣,加入少量蜂蜜,飯後溫服。若加入黃連五錢,則名為清心湯。
暑劑白虎湯
治療傷寒陽明經頭痛、自汗、不惡寒;或中暑頭痛、自汗、背部惡寒;以及小兒痘瘡。夏季酷熱,熱邪導致喘促者,宜預先服用。
藥物組成:知母(五錢至一兩)、石膏粉(四兩)、甘草(一兩)、粳米(一合)
用法用量: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兩,加水一鍾(約200毫升),煎煮至原量的七分,濾渣,溫服,不拘時間。若傷寒脈浮,自汗,表證未解,可每次服用時加入少量蒼朮,則名為蒼朮白虎湯。
火劑解毒湯
治療傷寒高熱、狂躁、喘息胸悶、神志不清、目赤;以及陽氣衰竭,脈微身冷;以及濕熱下痢等症。
藥物組成:黃連、黃柏、黃芩、山梔(各等分)
用法用量: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兩,加水一鍾(約200毫升),煎煮至原量的七分,濾渣,溫服,不拘時間。若傷寒伴腹脹嘔逆,可加入少量半夏、白茯苓、厚朴,則名為半夏黃連解毒湯,又名既濟湯。
解劑小柴胡湯
治療傷寒引起的往來寒熱、胸脅部痞滿疼痛、口苦舌燥、耳聾、乾嘔;以及汗後餘熱未解、婦女產後潮熱等症。
藥物組成:柴胡(二兩)、黃芩(一兩)、人參(五錢)、甘草(五錢)、半夏(三分)
用法用量: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兩,加水二盞(約400毫升),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煮至原量的七分,濾渣,溫服,不拘時間。
甘劑五苓散
治療傷寒脈浮、表證未解、小便不利、身體微熱、或腹脹伴腹瀉、或腹脹伴小便澀痛,以及一切濕熱瀉痢、霍亂等症。
藥物組成:澤瀉、豬苓、白朮、白茯苓(各五錢)、官桂(一分)
用法用量: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兩,加水二盞(約400毫升),煎煮至原量的七分,濾渣,溫服。也可研磨成細粉,用溫開水調服。
淡劑天水散
治療傷寒表裡俱熱、煩渴口乾、小便不通,以及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下痢腸絞痛。尤其針對石淋,以及婦女難產、催生、催乳等,被認為是神奇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