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湯卿

《心印紺珠經》~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演治法第七

論標本

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又曰:知本知標,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蓋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又曰:為病之氣為本,受病之經絡臟腑為標。又曰先病為本,後病為標,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或本而標之,或標而本之,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七方

大、小、緩、急、奇、偶、復。

大方之說有二:病有兼證,而邪不專,宜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病在腎肝之下而遠者,宜分兩多而頓服之。

小方之說有二:病無兼證而邪氣專,宜君一、臣二之小方。病在肺之上而近者,宜分兩少而頻服之。

白話文:

論標本

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

標本之道,雖然看似簡單,卻包含了廣泛的知識,可以從一件事物中了解百病的危害。談到標與本,很容易理解,卻不可隨便輕忽。仔细觀察本與標的關係,就能調和氣血。

又曰:知本知標,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蓋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

也有人說:了解了本和標,就能萬事萬物都應對自如,如果不懂標本,就是盲目亂行。因為六氣是疾病的根本,三陰三陽是疾病的表現。

又曰:為病之氣為本,受病之經絡臟腑為標。

也有人說:致病的氣是本,受到病氣侵犯的經絡臟腑是標。

又曰先病為本,後病為標,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或本而標之,或標而本之,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也有人說:先出現的病是本,後出現的病是標。如果病情緊急,就先治標;如果病情緩慢,就治本。有時要從本入手治標,有時要從標入手治本。所以說,了解了其中的關鍵,就能簡潔明瞭;如果不了解關鍵,就會陷入無休止的糾纏。

七方

大、小、緩、急、奇、偶、復。

這七種方劑指的是:大、小、緩、急、奇、偶、復。

大方之說有二:病有兼證,而邪不專,宜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病在腎肝之下而遠者,宜分兩多而頓服之。

大方有兩種說法:

  • 當疾病有兼證,邪氣不集中時,應該用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九味的大方
  • 如果病位在腎肝以下,且病灶較遠,應該用大方,分成多份,一次服用較多。

小方之說有二:病無兼證而邪氣專,宜君一、臣二之小方。病在肺之上而近者,宜分兩少而頻服之。

小方也有兩種說法:

  • 當疾病沒有兼證,邪氣集中時,應該用君藥一味、臣藥兩味的小方
  • 如果病位在肺以上,且病灶較近,應該用小方,分成少份,頻繁服用。

緩方之說有五:有甘以緩之之緩方,知糖、密、棗、葵、甘草之屬,取其甜能戀膈也。有丸以緩之之緩方,蓋丸之比湯,散氣力宣行遲故也。有無毒治病之緩方,蓋性無毒則功自緩矣。有品件群眾之緩方,如萬病丸,七八十味更相拘制,各不得騁其性也。有補上治上之緩方,補上治上,制之以緩,故曰治心肺之病不厭頻而少。

急方之說有五:有急病急攻之急方,如中風牙關緊急,漿粥不入,用急風散之屬是也。有藥性急烈之急方,如溲便閉塞,借備急丹以攻之是也。有湯散蕩滌之急方,湯散之比丸下咽易散故也。有藥性有毒之急方,蓋有毒之藥能上湧下泄,可以奪病之大勢也。有補下治下之急方,蓋補下治下,制之以急,故曰治腎肝之病不厭頻而多。

白話文:

緩方有五種:一種是用甜味來緩解病情的,例如糖、蜜、棗、葵、甘草等,因為甜味能停留在喉嚨,慢慢發揮作用;一種是丸劑,丸劑比湯劑散氣力慢,因此作用也較緩和;一種是無毒的藥方,因為沒有毒性,所以藥效自然緩慢;一種是藥材種類繁多的藥方,例如萬病丸,裡面有七八十種藥材互相制約,各自發揮不了強烈的作用;一種是補益上焦的藥方,補益上焦要緩慢地進行,所以治療心肺疾病時,可以頻繁地服用少量藥物。

急方也有五種:一種是針對急病急症的藥方,例如中風時牙關緊閉,無法吞嚥漿粥,就要用急風散等藥物;一種是藥性急烈的藥方,例如大小便不通暢,就要用備急丹等藥物來攻治;一種是用湯劑或散劑來迅速清除病邪的藥方,因為湯劑和散劑比丸劑更容易下嚥,也更容易散發藥力;一種是有毒的藥方,因為有毒的藥物可以向上涌、向下泄,可以奪取病邪的力量;一種是補益下焦的藥方,補益下焦要快速進行,所以治療腎肝疾病時,可以頻繁地服用大量藥物。

奇方之說有二:有古之單方之奇方,獨用一物是也。有數合陽數之奇方,一、三、五、七、九皆陽數也,故奇方宜下、不宜汗。

偶方之說有二:有古之複方之偶方,兩物相配是也。有數合陰陽之偶方,二、四、六、八、十皆陰數也,故偶方宜汗、不宜下。

複方之說,有一方、二方、三方之複方,如調胃承氣湯;加連翹、黃芩、梔子、薄荷為涼膈散;再加防風、荊芥、石膏、滑石、桔梗、川芎、麻黃、當歸、芍藥、白朮為通聖散;有分兩均齊病複方,如胃風湯各等分是也。

白話文:

奇方、偶方、複方之說

奇方 的說法有兩種:

  1. 古之單方之奇方:指單用一種藥材的奇方。
  2. 數合陽數之奇方:指用一、三、五、七、九等陽數個藥材組成的奇方,這種奇方適合(瀉下通便),而不適合(發汗)。

偶方 的說法也有兩種:

  1. 古之複方之偶方:指用兩種藥材相配的偶方。
  2. 數合陰陽之偶方:指用二、四、六、八、十等陰數個藥材組成的偶方,這種偶方適合(發汗),而不適合(瀉下通便)。

複方 的說法,則是指由多種藥材組成的方劑。複方可以根據其組成藥材的數量進行分類:

  1. 一方、二方、三方之複方:例如:調胃承氣湯、涼膈散、通聖散。
  2. 分兩均齊病複方:指各藥材用量相同的複方,例如:胃風湯。

十劑

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

宣:鬱而不散為壅,必宣劑以散之,生薑、橘皮之屬是也。又曰以君召臣曰宣,宣則湧劑,如瓜蒂散亦宣劑也。

通:留而不行為滯,必通劑以行之,防己、朮、通之屬是也。又曰溲、便、淋、悶,宜用八正散以通之,亦通劑也。通為輕,而瀉為重也。

補:不足為弱,必補劑以扶之,黃耆、羊肉之屬是也。又曰陽虛則補以乾薑、附子,陰虛則補以大黃、硝石,亦補劑也。

白話文:

十劑

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

宣: 鬱結不散而阻塞,必須用宣劑來散開,如生薑、橘皮之類。又說以君藥引導臣藥稱為宣,宣則為湧劑,像瓜蒂散也是宣劑。

通: 停留在體內而不流通稱為滯,必須用通劑來促進流通,如防己、朮、通之類。又說小便、大便、淋症、胸悶,宜用八正散來通暢,也是通劑。通為輕,而瀉為重。

補: 不足則虛弱,必須用補劑來扶持,如黃耆、羊肉之類。又說陽虛則補以乾薑、附子,陰虛則補以大黃、硝石,這些也是補劑。

瀉:有餘為塞,必瀉劑以逐之,如大黃、巴豆之屬是也。又曰甘遂、牽牛亦瀉劑也。

輕:實則為壅,必輕劑以揚之,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又曰如嚏藥解表亦輕劑也。

重:快則氣浮,必重劑以鎮之,如磁石、鐵粉之屬是也。又曰如癇涎,疾宜代赭石以縋之,亦重劑也。

滑:澀則氣著,必滑劑以利之,如冬葵、榆皮之屬是也。又曰大便結燥,治以桃仁、郁李;小便淋澀,治以車前、滑石,亦滑劑也。

白話文:

中醫認為,身體有四種狀態:塞、壅、浮、著,分別對應四種藥物:瀉、輕、重、滑。

塞則用瀉劑,如大黃、巴豆等;壅則用輕劑,如麻黃、葛根等;浮則用重劑,如磁石、鐵粉等;著則用滑劑,如冬葵、榆皮等。此外,嚏藥解表也是輕劑,癇涎、疾則用代赭石是重劑,大便結燥用桃仁、郁李,小便淋澀用車前、滑石,都屬於滑劑。

澀:滑則氣脫,必澀劑以救之,如龍骨、牡蠣之屬是也。又曰如寢汗不止,澀以麻黃根、防己;滑瀉不止,澀以枯白礬、罌粟殼;如喘嗽上奔,以韭汁、烏梅煎寧肺散,亦澀劑也。

燥:濕氣淫勝,必燥劑以除之,如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又曰如乾薑、官桂能治積寒久冷;如蒼朮、白朮、陳皮、木香皆能除濕;如黃連、黃柏、黃芩、山梔子,味苦屬火,苦能燥濕,亦燥劑也。

白話文:

澀能收斂,當氣虛滑脫時,需用澀劑來固攝,例如龍骨、牡蠣等。此外,像寢汗不止,可用麻黃根、防己收斂;滑瀉不止,可用枯白礬、罌粟殼止瀉;喘嗽上奔,可用韭汁、烏梅煎、寧肺散等,這些都是澀劑。

燥能祛濕,當濕氣過盛時,需用燥劑來去除,例如桑白皮、赤小豆等。此外,像乾薑、官桂能溫暖寒濕;蒼朮、白朮、陳皮、木香等皆能除濕;黃連、黃柏、黃芩、山梔子等味苦屬火,苦能燥濕,也是燥劑。

濕:津耗為枯,必濕劑以潤之,如紫石英之屬是也。又曰硝味鹹寒,木屬真陰之水,誠濡枯之上藥,亦濕劑也。,中風

大中風者,百病之長也,善行而數變。《脈訣》云熱極生風深有理焉。蓋因以火為本,以風為標,心火暴甚,腎水必衰,肺金既摧,肝木自旺。所中風者,非由外傷於風耳,由平日飲食起居,性情好惡,不修其宜而失常,久則氣變興衰,以便陽盛陰虛而為病也。中腑者多著四肢,使人手足癱瘓,不能運動也。

中藏者多滯九竅,使人口眼喎斜,舌謇不語,大小便不通也。治法先以降心火為主,或清心湯,或瀉心湯,大作劑料服之,心火降則肝木自平矣,次以防風通聖散汗之。或大便閉塞者,三化湯下之。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以羌活愈風湯常服之,宣其氣血,導其經絡,病自己矣。

白話文:

【濕:津耗為枯,必濕劑以潤之,如紫石英之屬是也。又曰硝味鹹寒,木屬真陰之水,誠濡枯之上藥,亦濕劑也。】 - 潤養濕氣:當體內津液耗損導致乾燥時,必須使用能滋潤的藥物來補充,例如紫石英等。又如硝石,其味鹹、性寒,屬木,是滋養乾燥的上選藥物,同樣也是補充濕氣的藥物。

【中風】 - 中風:中風是一切疾病的總首,其特點是快速移動且變化無常。《脈訣》認為,極度的熱會引發風,這是合理的理論。因為中風的發生,是因為火(心火)過旺,導致腎水不足,肺功能減弱,肝木過旺。被中風的人並非只是外在受到風的傷害,而是長期的飲食、生活習慣、情緒的好惡等,若不合適或失常,久而久之,氣候變化,陽盛陰虛,才導致疾病。

【大中風者,百病之長也,善行而數變。】 - 大中風,是百病之首,其特點是快速移動且變化多端。

【中腑者多著四肢,使人手足癱瘓,不能運動也。】 - 中風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多造成四肢的麻痺,使人無法進行運動。

【中藏者多滯九竅,使人口眼喎斜,舌謇不語,大小便不通也。】 - 影響內臟,多造成九竅(包括口、眼、鼻、耳、喉、大小便道等)的阻塞,使人出現口歪眼斜、語言不清,以及大小便不通等症狀。

【治法先以降心火為主,或清心湯,或瀉心湯,大作劑料服之,心火降則肝木自平矣,次以防風通聖散汗之。】 - 治療方法首先需降心火,可使用清心湯或瀉心湯,大量服用以降低心火,心火降低後肝木自然平和。其次可用防風通聖散以發汗。

【或大便閉塞者,三化湯下之。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以羌活愈風湯常服之,宣其氣血,導其經絡,病自己矣。】 - 若有大便阻塞的情況,可用三化湯來通便。內在的邪氣已經清除,外在的邪氣也已經消滅。之後應持續服用羌活愈風湯,以宣通氣血,導引經絡,疾病就會自行痊癒。

或舌謇不語者,轉舌膏或活命金丹以治之,此聖人心法也。或有中風便牙關緊急,漿粥不入,急以三一承氣湯灌於鼻中,待藥下則口自開矣,然後按法治之。世之庸醫不明素問之理,皆作氣不順之病,但服八味順氣散,百萬人中曾有一二人愈者也,可不謹哉。

風癇

夫癇之為病,角弓反張,手足搐搦,口吐涎沫,俗云豬圈風也。亦因火盛金衰,木旺生風,外由驚邪入內以致之。《經》曰風盛則動,正謂此也。治法當先以瓜蒂散吐之,頑涎既盡,次以三一承氣湯下之,清心湯利之,通聖散服之,後以如神丸鎮之,病自愈矣。

白話文:

如果病人舌頭僵硬說不出話,可以用轉舌膏或活命金丹治療,這是古代醫家的智慧。如果有人中風導致牙關緊閉,吃不下東西,可以緊急用三一承氣湯灌入鼻腔,等藥物進入後,嘴巴就會自然張開,然後再根據情況進行治療。現在的庸醫不懂《素問》的道理,把這種病症當作氣不順引起的,只用八味順氣散來治療,百萬人中可能只有一兩個人能治好,真是不可不謹慎啊。

風癇

風癇這種病症,患者身體會像弓一樣反張,手腳抽搐,嘴巴流口水,俗稱豬圈風。這是因為體內火盛金衰,木氣旺盛導致生風,外邪入侵導致的。醫書上說「風盛則動」,就是指這種情況。治療方法應該先用瓜蒂散催吐,把頑固的涎液吐出來,然後用三一承氣湯瀉下,用清心湯利水,用通聖散通便,最後用如神丸來鎮定,病自然就會好了。

風寒濕痹

夫痹之為狀,膝麻不能屈伸,或腫或痛,皆由當風取涼,寢處卑濕,感其風寒濕三氣之邪,和於肌肉。麻者,風也。痛者,寒也。腫者,濕也。治法先以禹散,或三花神祐丸下之,次以如意通聖散汗之,後以獨活寄生湯服之,及延壽丹蠲之,此萬舉萬全之法也。俗醫呼為寒濕風氣,驟用烏頭、附子等藥,差之遠矣。

霍亂吐瀉

夫吐瀉既作,揮霍之必撩亂矣,為病之源有三,猶書生鼎足題也。吐者,竭也,心火炎上之疾也。瀉者,濕也,濕土注下之疾也。轉筋者,風也,木火撓亂之疾也。斯由七月之間,濕熱大作,風涼乘之入於脾胃,三氣俱作,所以上吐下瀉而轉筋也。偉哉王冰之言,曰霍亂吐瀉,脾熱所生。

白話文:

風寒濕痹

所謂痹症,其症狀表現為膝蓋麻木、無法屈伸,或腫脹或疼痛,皆因受風寒濕三氣侵襲,與肌肉交合所致。麻木是風邪所致,疼痛是寒邪所致,腫脹是濕邪所致。

治療方法應先以禹散或三花神祐丸服用,再以如意通聖散發汗,最後服用獨活寄生湯,並以延壽丹消除病症,此為萬無一失之法。俗醫常稱此症為寒濕風氣,急於使用烏頭、附子等藥,實則相去甚遠。

霍亂吐瀉

霍亂吐瀉發作,必將人體擾亂不堪,此病之源有三個,如同書生鼎足而立,不可或缺。

吐者,是因心火炎上而導致的津液耗竭。瀉者,是因濕土下注而導致的腸道積水。轉筋者,是因風邪擾亂木火而導致的筋脈痙攣。

此病多發生於七月,因濕熱盛行,風涼乘虛而入脾胃,三氣交合而致上吐下瀉,並出現轉筋之症。正如王冰所言,霍亂吐瀉皆因脾熱所生。

可以為古式也。俗醫不明《素問》,妄以為傷冷之疾,而用乾薑、官桂燥熱之藥,可謂投賊以刃矣。治法當用生薑細切,漬以新汲井水,調益元散頓服之,吐瀉即止矣。大渴者,桂芩甘露飲治之。如過無藥之處,可掘一坎深半尺,貯以井水,以手攪之,使泥水混濁,良久泥下水清,取以飲之,亦能愈矣。

外傷

夫邪從外至,傷於皮膚榮衛之間,名曰外傷風,感冒風寒是也。外傷之候有二:傷於寒者,榮血受之,使頭項痛,肢節煩疼,鼻鳴乾嘔也。治法當以通聖散,煎二度各一碗,先以第二煎者頓服之,以雞翎探於喉中,盡吐前藥,腠理開發,再以第一煎者服之,汗隨而出,風寒解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的文字是在描述兩種疾病的治療方法:

  1. 外感病:
  • 症狀: 這種疾病是由於受到寒冷影響,導致頭頸部疼痛、四肢痠麻不適、鼻子發癢和噁心等症狀。
  • 治療方法: 使用「通聖散」來治療,煮沸後分成兩次服用,第一次喝完之後,使用雞毛在咽喉部位刺激催吐,讓身體排出先前所吃的藥物;第二次再次服用,直到出汗並解除風寒病症。
  1. 食積:
  • 症狀: 如果出現腹脹、胸悶、口臭、舌苔厚黃或黑褐色的情況,可能是食積引起的。
  • 治療方法: 可以使用「保和丸」進行治療,每次服用三錢(約合現在的大約3克),一天三次,空腹時服用效果更佳。如果沒有藥品可用,也可以採用一些自然的方法,例如挖一個坑,放入清水,用手攪拌使其變得渾濁,待沈澱一段時間後,取出底部清澈的部分飲用,也能夠緩解病情。

內傷

夫內傷之候,皆由飲食失節,起居不時,飢飽勞逸,內傷元氣,其人四肢不舉,百骨痠疼,口淡無味,體困無力,頭眩有時作,有時止,手心熱,手背不熱,與感冒風寒之病大同而小異。治法當以補中益氣湯,連進一二服即愈矣。此濟生拔粹之秘法也。

夫瘧酷之瘧,害人非輕。《經》曰:夏傷於暑,秋必病瘧。蓋因暑毒伏於榮衛之間而不發,因遇秋氣淒滄之水寒,瘧疾因而成矣。或傷於暑,而後傷於風,則先熱而後寒。或先傷於風,而後傷於暑,則先寒而後熱。邪氣淺者連日作,邪氣深者間日作。

白話文:

內傷

內傷的徵兆,都是由於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飢飽勞逸,損傷元氣而引起的。患者會出現四肢無力,全身骨骼痠痛,口淡無味,體力虛弱,頭暈時有時無,手掌心發熱,手背卻不熱等症狀,這些症狀與感冒風寒的病症很相似,但又略有不同。治療方法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連續服用一兩劑即可痊癒。這是濟世救人的秘方。

瘧疾

瘧疾是一種嚴重的疾病,對人體的危害很大。醫書上說:夏季受暑氣侵襲,秋季就會患上瘧疾。這是因為暑毒潛伏在人體的榮衛之間,沒有發作,遇到秋季寒冷的氣候,就會引起瘧疾。也有可能是因為先受暑氣侵襲,後又受風寒侵襲,就會先出現發熱症狀,後出現寒冷症狀。或者先受風寒侵襲,後又受暑氣侵襲,就會先出現寒冷症狀,後出現發熱症狀。邪氣淺表者,每天都會發作;邪氣深入者,隔天才會發作。

治法輕者,先以大柴胡湯、三一承氣湯下之,後以柴胡飲子、白虎湯頓服之,立解;重者,先以三花神祐丸、或大承氣湯下,後以天水五苓散分之,如不愈者,當以常山散吐之,但禁魚、犬、豬、羊半月則愈矣。

夫痢,濕熱疾也。世俗以赤為熱,以白為寒,已明辨矣。治法如腹痛不已,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腸垢積滯,當以三一承氣湯或玄清丸下之,次以黃連解毒湯加當歸、白芍藥服之,後多服芍藥柏皮丸。如小便赤澀者,黃連解毒湯加五苓散以滲泄之,間服玄清丸,此活人良法也。

白話文:

治療方法,輕症患者,先用大柴胡湯、三一承氣湯服用,之後用柴胡飲子、白虎湯服用,立刻見效;重症患者,先用三花神祐丸或大承氣湯服用,之後用天水五苓散分次服用,若未見好轉,就用常山散催吐,但禁食魚、狗、豬、羊肉半個月就會痊癒。

痢疾是一種濕熱病症。世俗認為紅色代表熱症,白色代表寒症,這點已經很清楚了。治療方法,如果腹痛不止,里急後重,多次想排便卻排不出來,腸道積垢,應該服用三一承氣湯或玄清丸,然後用黃連解毒湯加入當歸、白芍藥服用,之後多服用芍藥柏皮丸。如果小便赤澀,黃連解毒湯加入五苓散服用,以利滲泄,並間隔服用玄清丸,這是救治患者的良方。

三消

夫三消之病,消渴、消中、消腎,皆火也。入水之物,無物不潤;入火之物,無物不消。蓋消渴之疾,將飲水至鬥亦不能止其渴,相火燥其膈膜,此膈消也。治法調之而不下,固無以殺炎上之勢。下之而不調,亦無以沃膈膜之干。下之當以三一承氣湯;調之當以涼膈散加桂苓甘露飲,大作劑料服之,間用生地黃、生藕擂汁服之;又當慎起居,戒淫欲,消渴之疾不足憂矣。相火燥其肺臟者,此肺消也,飲一、泄二者必死。

消中之疾,多食而反瘦,亦多渴而飲水,相火燥其胃土也。治法當以三一承氣湯節次下之,五七次後用涼膈散、白虎湯、桂苓甘露飲,三藥合為一服,服之必愈矣。腎消者,相火燥其腎臟者也。《經》曰: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縱欲太甚,白淫因溲而下,或夢寐遺脫。

白話文:

三消是指消渴、消中和消腎這三個疾病,都是因為火熱引起的。任何進入身體中的液體都能滋潤身體,但進入火裡的東西都會被燒掉。消渴這個疾病的症狀是喝水到鬥也不能解渴,這是因為心火過旺導致胸腔乾燥,也就是所謂的「隔消」。治療的方法應該要先調整而不是向下清肅,否則無法消除火氣上升的情況。如果只是一味地下清,則會使胸腔更加乾燥。因此,可以使用三一承氣湯來進行下清,同時也可以服用涼膈散加上桂苓甘露飲,並大量服用,還可以用生地黃和生蓮藕搗碎取汁服用。此外,也要注意生活習慣,避免性行為,這樣就能夠減輕消渴的病情了。

如果心火過旺影響到了肺部,就會出現肺消的症狀,即喝進去的水很快就排出來,這種情況非常危險,可能會致命。

消中的病症表現為吃得多反而變瘦,並且口渴愛喝水,這是因為心火過旺影響到了脾胃的功能。治療方法應使用三一承氣湯多次下清,每次五到七次之後再使用涼膈散、白虎湯和桂苓甘露飲一起服用,這樣就可以康復了。

腎消是由於心火過旺影響到了腎臟所致。古籍中有記載說:「思想無限,所求得不到滿足,內心充滿慾望,在外面放浪形骸,恣意妄行,最後導致尿失禁或者在睡覺時遺精。」

總結:

以上就是關於三消的病因及治療方式的介紹。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只是傳統中醫的看法,實際上可能與現代醫學有所不同。如果您有相關的健康問題,請務必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治法宜珍珠粉丸,或封髓還元丹服之必愈矣。此不傳之秘妙也。

五泄

夫泄瀉之疾,其源有五。以一氣為主,諸氣乘之而成也。胃泄者,飲食不化,色共同,風乘濕之泄也,治法當用胃風湯即止。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此暑乘濕之泄也,治法當用香薷湯對桂苓甘露飲,大加生薑治之。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此燥乘濕之泄也,治法當用天水五苓散分之。

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小腹痛,此火乘濕之泄也,治法當以玄青丸下之,次以黃連解毒湯加當歸、白芍藥治之,後以芍藥柏皮丸止之。大瘕泄者,裡急後重,頻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寒乘濕而變為熱泄也,治法當以八正散加木香檳榔通之,次以天水散頓服之。此治五泄之法也。

白話文:

五泄

治療方法

宜服食珍珠粉丸,或封髓還元丹,必能痊癒。此乃不傳之秘妙也。

論述

泄瀉之疾,其根源有五種。以一氣為主,其他諸氣乘之而發病。

胃泄:飲食不消化,色澤同常,風氣乘濕而泄瀉。治療方法應以胃風湯即止。

脾泄:腹脹滿,瀉注不斷,食後即嘔吐逆流,此為暑氣乘濕而泄瀉。治療方法應以香薷湯配桂苓甘露飲,並大加生薑治療。

大腸泄:食後腹部窘迫,大便色白,腸鳴且痛,此為燥氣乘濕而泄瀉。治療方法應以天水五苓散分服之。

小腸泄:小便混雜膿血,小腹疼痛,此為火氣乘濕而泄瀉。治療方法應以玄青丸下瀉,繼以黃連解毒湯加當歸、白芍藥治療,最後以芍藥柏皮丸止瀉。

大瘕泄:裡急後重,頻頻想上廁所卻無法排便,肛門疼痛,此為寒氣乘濕而化為熱泄。治療方法應以八正散加木香檳榔通便,繼以天水散頓服之。

以上五種泄瀉的治療方法,便是五泄之法也。

二陽

《經》曰:二陽之病,發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蓋二陽者,謂足陽明胃之經、手陽明大腸經。腸胃積熱久而不散,心受之則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之則味不化,故男子少精。其病面色痿黃,肌膚瘦削,骨蒸潮熱,或往來寒熱,咳嗽喘滿,痰盛有血,飲食乍進而乍退,精神或增而或減,此火多水少,陽盛陰虛之病也。

治法降心火,益腎水,先以涼膈散加當歸、桔梗徐徐呷之,次以柴胡飲子或防風當歸飲子服之;血不流者,宜琥珀散以通之;精不足者,宜粱肉以補之。後世俗醫見此為勞證,名既謬,而法亦乖矣。

白話文:

二陽

《經》中記載:二陽的病症,發源於心脾,表現為不能隱藏曲折,女子月經不調。所謂二陽,指的是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腸胃積熱久久不散,心臟受到影響就會導致血不流通,因此女子月經不調;脾臟受到影響則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導致男子精氣不足。

患者的症狀包括面色萎黃,皮膚瘦削,骨骼蒸熱潮熱,或者寒熱交替,咳嗽喘息,痰多帶血,飲食難以進食,精神時好時壞。這是因為體內火氣旺盛,水液不足,陽氣盛而陰氣虛的病症。

治療方法是降心火、益腎水。首先用涼膈散加上當歸、桔梗,慢慢地服用。其次,再服用柴胡飲子或防風當歸飲子。如果血不流通,則可以用琥珀散來通血;如果精氣不足,則可以用粱肉來補益。

後世一些庸醫誤將此病症視為勞證,不僅名稱錯誤,治療方法也大相逕庭。

咳嗽

夫咳嗽之疾一也。或曰:咳者,有聲而無痰;嗽者,有痰而無聲。又曰:咳為陽,嗽為陰。皆無考據。咳嗽非獨寒也,六氣皆能為嗽焉。風嗽者,頭目眩暈,痰涎不利,宜通聖散汗之,搜風丸以清之。火嗽者,口燥舌乾,喘逆唾血,宜涼膈散加當歸、桔梗以治之,大金花丸以解之。

暑嗽者,面赤手冷,頭有自汗,宜白虎湯以除之。濕嗽者,面腫上喘,宜大橘皮湯以止之,甚者三花神祐丸下之。燥嗽者,往來寒熱,涕唾稠黏,宜柴胡飲子以治之。寒嗽者,手足厥逆,宜寧肺散以收之。彼謬醫不分六氣,執以為寒,驟用枯白礬、罌粟殼,雖老亦無悟矣。

白話文:

咳嗽

咳嗽的病症只有一種。有些人說:咳嗽是有聲音但沒有痰;嗽是有痰但沒有聲音。還有人說:咳嗽屬陽,嗽屬陰。這些說法都缺乏考據。咳嗽不單純是寒氣引起的,六種氣候都能導致咳嗽。

風嗽:頭昏眼花,痰涎不易排出,宜用通聖散汗之,搜風丸以清之。

火嗽:口乾舌燥,喘息逆氣,吐血,宜用涼膈散加當歸、桔梗以治療,大金花丸以解之。

暑嗽:臉紅手冷,頭部自汗,宜用白虎湯以去除之。

濕嗽:面腫上喘,宜用大橘皮湯以止之,嚴重者用三花神祐丸下之。

燥嗽:反覆出現寒熱,鼻涕和唾液黏稠,宜用柴胡飲子以治療。

寒嗽:手腳冰冷,宜用寧肺散以收斂之。

那些錯誤的醫生不分六種氣候,執迷不悟地認為咳嗽就是寒氣引起的,就隨便用枯白礬和罌粟殼,即使他們年老了,也依然不懂得這個道理。

膈食

《經》曰:三陽結,謂之膈。蓋足太陽膀胱經水道不行,手太陽小腸經津液枯涸,足陽明胃之經燥糞結聚,所以飲食拒而不入,縱入太倉還出喉嚨。人之腸胃一日一便,乃常度也。今膈食之人,五七日不便,陳物不去,新物不納。俗醫強分為五膈、十噎,支派既多,並喪其實,標本不明。

是以火里煨薑湯,中煮桂胡椒,未已,蓽菝繼之,丁香未已,豆蔻繼之。雖曰和胃,胃本不虛;雖曰溫脾,脾本不寒,此其所以膈食之病曠日彌年而不愈也。治法當用三一承氣湯,節次微下之;後用芝麻飲啜之,陳莝去而腸胃潔,癥瘕盡而榮衛昌,飲食自進矣。

白話文:

膈食

《經》上說:三陽經脈交結,稱為膈食。這是因為足太陽膀胱經水道不通暢,手太陽小腸經津液枯竭,足陽明胃經乾燥,導致糞便堆積,所以飲食難以下嚥,即使勉強吃下去,也會從喉嚨吐出來。

正常人腸胃每天排便一次,這才是正常的狀態。現在患有膈食的人,五七天都無法排便,舊的糞便排不出去,新的食物也無法進食。民間醫生強行把膈食分成五膈、十噎,分支很多,卻沒有抓住根本,標本不明。

所以用火煨薑湯,或用桂皮胡椒煮水,如果效果不好,就用蓽菝繼續治療,如果還是沒有效,就用丁香,如果依然不見好轉,就用豆蔻。雖然說這些方法可以和胃,但胃本來就不虛弱;雖然說可以溫脾,但脾本來就不寒冷。所以,患了膈食的人,病症拖延日久,就無法痊癒。

治療方法應該用三一承氣湯,適度地瀉下;之後再用芝麻飲慢慢喝,這樣就能清除舊糞便,使腸胃乾淨,積塊消失,氣血流通,自然就能正常飲食了。

留飲

夫留飲之疾,蓄水也。或因夏月飲水過多,逆而不散;或因暴怒未息而飲水;或因憂患未決而飲水;或因遠來困倦而飲水;皆能成留飲之病也。使人面腫目浮,支脅中滿,痰涎不利。治法當以三花神祐丸,或牽牛與木香減半,或為末,或為丸,下之則愈矣。

七疝

夫疝,乃厥陰肝之經,腎與膀胱之部分也。水疝者,因冬月涉水,其狀囊腫痛癢,搔之則黃水出,治法宜禹攻散或三花神祐丸下之。寒疝者,因觸冒風雪,坐臥磚石,其囊腫堅硬如石,大痛,治法宜禹攻散或三花神祐丸下之。血疝者,因肝腎積熱,其狀臍之兩傍腫痛,俗云便毒,治法當以當歸玉燭散下之。

白話文:

留飲

留飲之疾,指的是體內積存水分的病症。

原因可能是:

  • 夏日飲水過量,水氣逆流不散;
  • 暴怒未消而飲水;
  • 憂心忡忡未解而飲水;
  • 遠行疲倦後飲水;

這些情況皆能導致留飲之病。

留飲會造成面部腫脹、眼球浮腫、脅肋脹滿、痰涎阻塞等症狀。

治療方法可以服用三花神祐丸,或以牽牛與木香各減半,研成粉末或製成丸劑服用,即可瀉下治癒。

七疝

疝氣,屬於厥陰肝經與腎、膀胱經所管轄的部位。

  • 水疝:多發生於冬月涉水,表現為囊腫、疼痛、瘙癢,搔抓則有黃水流出。治療方法宜用禹攻散或三花神祐丸瀉下。
  • 寒疝:多因觸碰風雪、坐臥冰冷石頭而引起,囊腫堅硬如石,疼痛劇烈。治療方法宜用禹攻散或三花神祐丸瀉下。
  • 血疝:因肝腎積熱引起,表現為臍兩側腫痛,俗稱便毒。治療方法宜服用當歸玉燭散瀉下。

筋疝者,因淫欲太過,其狀陰莖潰痛,或血、或膿,俗云下疳瘡,治法先以瀉心湯下之。後以黃連輕粉為末傅之。惟有狐疝之病,俗云奔豚氣;癃疝之病,俗云下部病;氣疝之病,俗云偏墜,最難治也。

白話文:

當男性因為性慾過度而導致陰莖疼痛甚至出現出血或者膿液的情況時,這就是所謂的「筋疝」,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梅毒。治療方法是首先使用瀉心湯進行清熱解毒和利尿排泄。然後再用黃連加上輕粉研磨成粉末塗抹在患處。

另外還有三種疾病比較難治:一種叫做「狐疝」,又稱作「奔豚氣」,主要症狀是在腹部有一個像狐狸一樣的囊袋突出;另一種叫做「癃疝」,又被稱作「下部病」,主要是小便不暢或是尿道堵塞等問題;最後一種叫「氣疝」,也被稱作「偏墜」,是指腹股溝部位的一側會向下垂落。這些疾病的治療都相對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