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湯卿

《心印紺珠經》~ 卷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1)

1. 明形氣第三

天人之有生也,稟天地之陰陽,假父母之精血,交感凝結以為胞胎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始自襁褓,以至髫齔,迨其成童,與夫壯年,豈易然哉!故一月之孕,有白露之稱;二月之胚,有桃花之譬;及其三月,先生右腎則為男,陰包陽也;先生左腎則為女,陽包陰也。其次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以生其勝己者,腎屬水,故五臟由是為陰。

其次心生小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膽生胃,胃生膀胱,膀胱生三焦,以生其己勝者,小腸屬火,六腑由是為陽。其次三焦生八脈,八脈生十二經,十二經生十二絡,十二絡生一百八十系絡,系絡生一百八十纏絡,纏絡生三萬四千孫絡,孫絡生三百六十五骨節,骨節生三百六十五大穴,大穴生八萬四千毛竅,則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身皆備矣。所謂四月形像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髮生,正謂此也。

至七月,則遊其魂而能動左手,八月遊其魄而能動右手,九月三轉身,十月滿足,母子分解。其中有延月生者,必生貴子;不足月日生者,必主貧薄之人。誕生之後,有變蒸之熱,長其精神,壯其骨髓,生其意智。三十二日一變蒸,生腎氣焉;六十四日二變蒸,生膀胱之氣焉,腎與膀胱屬水,其數一也。

九十六日三變蒸,生心氣焉;一百二十八日四變蒸,生小腸之氣焉,心與小腸屬火,其數二也。一百六十日五變蒸,生肝氣焉;一百九十二日六變蒸,生膽氣焉,肝與膽屬木,其數三也。二百二十四日七變蒸,生肺氣焉;二百五十六日八變蒸,生大腸之氣焉,肺與大腸屬金,其數四也。二百八十八日九變蒸,生脾氣焉;三百二十日十變蒸,生胃氣焉,脾與胃屬土,其數五也。

變蒸已畢,一期歲焉。齒生髮長,神智有異於前也。故曰:齒者骨之餘也,發者血之餘也,爪者筋之餘也,神者氣之餘也。籲!人身之難得者如此哉。方其幼也,有如水面之泡,草頭之露,氣血未定,易寒易熱,腸胃綿脆,易飢易飽;為母者調攝不得其宜,必不能免乎吐、瀉、驚、疳之病矣。

及其長也,嗜欲既開,不能修養是以六氣迭侵於其外,七情交戰於其中,百憂累其心,萬事勞其形,一蝸之氣安能無病焉。小兒之瘡疹,大人之傷寒,尤其甚也。所以黃帝問於岐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至半百而動作衰矣,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和於陰陽,法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矣。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

白話文:

人類生命的誕生,源於天地間的陰陽能量,藉由父母的精血結合,經過相互作用凝固成為胚胎。男性遵循乾道而成,女性則遵循坤道而形成。從嬰兒期到幼兒期,再到青少年和壯年,這一過程並非輕鬆。因此,懷孕一個月的胚胎被稱為「白露」;兩個月大的胚胎被比喻為「桃花」;到了三個月,如果先生成的是右腎,則會發展為男性,因為這是陰包陽的現象;若先生成的是左腎,則會發展為女性,因為這是陽包陰的現象。接著,腎臟生成脾臟,脾臟生成肝臟,肝臟生成肺臟,肺臟生成心臟,這一系列生成的順序遵循著剋制自己的原則。腎臟屬水,因此五臟從此開始被視為陰性。

接下來,心臟生成小腸,小腸生成大腸,大腸生成膽囊,膽囊生成胃部,胃部生成膀胱,膀胱生成三焦,這些器官的生成遵循著自己剋制的原則。小腸屬火,因此六腑從此開始被視為陽性。再進一步,三焦生成八條脈絡,八條脈絡生成十二條經脈,十二條經脈生成十二條絡脈,十二條絡脈生成一百八十條系絡,系絡生成一百八十條纏絡,纏絡生成三萬四千條孫絡,孫絡生成三百六十五個骨節,骨節生成三百六十五個大穴,大穴生成八萬四千個毛孔。這樣一來,包括耳朵、眼睛、嘴巴、鼻子、四肢和全身各部位都齊全了。這就是所謂的四個月時形體已具備,五個月時筋骨已形成,六個月時毛髮已生出的情況。

到了第七個月,胎兒的靈魂開始活動,能夠移動左手;第八個月,魄開始活動,能夠移動右手;第九個月,胎兒能進行三次轉身;到了第十個月,胎兒完全成熟,母親和孩子分離。如果孩子在預產期後出生,通常會是貴人;如果早產,往往預示著貧困。出生後,孩子經歷「變蒸」的發熱過程,促進精神、骨髓和智慧的成長。每三十二天發生一次變蒸,生成腎氣;六十四天後發生第二次變蒸,生成膀胱氣,腎和膀胱屬水,數字為一。

九十六天後發生第三次變蒸,生成心氣;一百二十八天後發生第四次變蒸,生成小腸氣,心和小腸屬火,數字為二。一百六十天後發生第五次變蒸,生成肝氣;一百九十二天後發生第六次變蒸,生成膽氣,肝和膽屬木,數字為三。二百二十四天後發生第七次變蒸,生成肺氣;二百五十六天後發生第八次變蒸,生成大腸氣,肺和大腸屬金,數字為四。二百八十八天後發生第九次變蒸,生成脾氣;三百二十天後發生第十次變蒸,生成胃氣,脾和胃屬土,數字為五。

變蒸過程結束後,孩子已經一歲。牙齒生長,頭髮增長,神智和以前有所不同。因此,牙齒被視為骨骼的剩餘部分,頭髮被視為血液的剩餘部分,指甲被視為筋腱的剩餘部分,精神被視為氣息的剩餘部分。嘆息!人類身體的獲得竟是如此珍貴。在孩子年幼時,他們就像水面的泡沫或草尖上的露珠,氣血尚未穩定,容易受到寒冷和熱量的影響,腸胃柔軟脆弱,容易感到饑餓或飽脹;母親如果不適當地照顧孩子,孩子很可能無法避免嘔吐、腹瀉、驚嚇和營養不良等疾病。

當孩子長大後,慾望開始展現,如果不能適當修養,就會受到外界六氣的侵擾,以及內心七情的衝突,各種煩惱紛擾心靈,萬事勞累身體,微弱的生命力怎能不受疾病的影響呢。小孩子的皮膚疹子,成年人的感冒,更是嚴重的例子。因此,黃帝向岐伯詢問: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們,平均壽命都能達到百歲,而且活動能力不會衰退;然而現在的人們,到五十歲左右,活動能力就開始衰退了,這是時代的改變嗎?還是人們自身出了問題?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們,懂得遵循自然法則,他們的生活方式符合陰陽平衡,遵守一定的節奏,作息規律,不隨便過度勞累,因此身體和精神都能保持健康,活到自然壽命的極限,通常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

但現在的人們卻不是這樣,他們把酒精當作日常飲料,過度消耗精力,追求短暫的快樂,忽視精神的滋養,只為了滿足一時的慾望,違背生命本應享有的快樂,生活沒有節制,因此在五十歲左右就開始衰老了。因此,聖賢之人不等到生病纔去治療,而是預防疾病;不等到混亂發生纔去治理,而是防止混亂的產生。等到疾病已經形成才用藥物治療,等到混亂已經發生纔去治理,這就如同口渴時纔想到挖井,戰鬥時纔想到鑄造武器,不是很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