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湯卿

《心印紺珠經》~ 卷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9)

1. 演治法第七

論標本

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又曰:知本知標,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蓋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又曰:為病之氣為本,受病之經絡臟腑為標。又曰先病為本,後病為標,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或本而標之,或標而本之,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七方

大、小、緩、急、奇、偶、復。

大方之說有二:病有兼證,而邪不專,宜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病在腎肝之下而遠者,宜分兩多而頓服之。

小方之說有二:病無兼證而邪氣專,宜君一、臣二之小方。病在肺之上而近者,宜分兩少而頻服之。

緩方之說有五:有甘以緩之之緩方,知糖、密、棗、葵、甘草之屬,取其甜能戀膈也。有丸以緩之之緩方,蓋丸之比湯,散氣力宣行遲故也。有無毒治病之緩方,蓋性無毒則功自緩矣。有品件群眾之緩方,如萬病丸,七八十味更相拘制,各不得騁其性也。有補上治上之緩方,補上治上,制之以緩,故曰治心肺之病不厭頻而少。

急方之說有五:有急病急攻之急方,如中風牙關緊急,漿粥不入,用急風散之屬是也。有藥性急烈之急方,如溲便閉塞,借備急丹以攻之是也。有湯散蕩滌之急方,湯散之比丸下咽易散故也。有藥性有毒之急方,蓋有毒之藥能上湧下泄,可以奪病之大勢也。有補下治下之急方,蓋補下治下,制之以急,故曰治腎肝之病不厭頻而多。

奇方之說有二:有古之單方之奇方,獨用一物是也。有數合陽數之奇方,一、三、五、七、九皆陽數也,故奇方宜下、不宜汗。

偶方之說有二:有古之複方之偶方,兩物相配是也。有數合陰陽之偶方,二、四、六、八、十皆陰數也,故偶方宜汗、不宜下。

複方之說,有一方、二方、三方之複方,如調胃承氣湯;加連翹、黃芩、梔子、薄荷為涼膈散;再加防風、荊芥、石膏、滑石、桔梗、川芎、麻黃、當歸、芍藥、白朮為通聖散;有分兩均齊病複方,如胃風湯各等分是也。

十劑

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

宣:鬱而不散為壅,必宣劑以散之,生薑、橘皮之屬是也。又曰以君召臣曰宣,宣則湧劑,如瓜蒂散亦宣劑也。

通:留而不行為滯,必通劑以行之,防己、朮、通之屬是也。又曰溲、便、淋、悶,宜用八正散以通之,亦通劑也。通為輕,而瀉為重也。

補:不足為弱,必補劑以扶之,黃耆、羊肉之屬是也。又曰陽虛則補以乾薑、附子,陰虛則補以大黃、硝石,亦補劑也。

瀉:有餘為塞,必瀉劑以逐之,如大黃、巴豆之屬是也。又曰甘遂、牽牛亦瀉劑也。

輕:實則為壅,必輕劑以揚之,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又曰如嚏藥解表亦輕劑也。

白話文:

演治法第七

論標本

標與本的關係,精要又廣博,細微卻重大,從一個方面就能了解百病的危害。論述標與本,簡單易懂,卻不能輕忽;觀察本與標,就能使氣機調和。又說:了解本和標,就能萬事萬物都處理恰當;不了解標本,就是妄為。總之,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又說:致病的邪氣為本,受病的經絡臟腑為標。又說:先發生的病為本,後發生的病為標。病情急則治其標,病情緩則治其本,有時要從本治標,有時要從標治本。所以說,了解其要領的人,一句話就能說完;不了解要領的人,就會說得沒完沒了。

七方

大、小、緩、急、奇、偶、複。

大方的說明有兩種:疾病有兼證,邪氣不單一,宜用君藥一味、臣藥三味、佐藥九味的大方劑。疾病在腎肝以下,位置較遠的,宜分多次服用,每次劑量較多。

小方的說明有兩種:疾病沒有兼證,邪氣單一,宜用君藥一味、臣藥二味的小方劑。疾病在肺以上,位置較近的,宜分多次服用,每次劑量較少。

緩方的說明有五種:用甘味藥物緩和的緩方,例如:糖、蜂蜜、棗、葵、甘草等,取其甜味能黏附於胃膈;用丸劑緩和的緩方,因為丸劑比湯劑、散劑,藥氣運行較慢;用無毒藥物治療的緩方,因為藥性無毒,功效自然緩和;用多味藥物組成的緩方,例如萬病丸,七八十味藥物互相制約,各自的藥性都不會過於強烈;從上焦入手治療上焦疾病的緩方,從上焦入手治療上焦疾病,以緩和的方法治療,所以治療心肺疾病,宜少量多次服用。

急方的說明有五種:急病急治的急方,例如中風牙關緊閉,飲食不進,使用急風散等就是;藥性峻烈的急方,例如大小便不通,用備急丹攻之;湯劑、散劑迅速起效的急方,湯劑、散劑比丸劑更容易下咽,更容易分散藥力;藥性有毒的急方,因為有毒的藥物可以上行下瀉,可以去除病邪的盛勢;從下焦入手治療下焦疾病的急方,從下焦入手治療下焦疾病,以急迫的方法治療,所以治療腎肝疾病,宜少量多次服用。

奇方的說明有兩種:古代的單方奇方,只用一味藥物;劑量使用奇數的奇方,一、三、五、七、九都是奇數,所以奇方宜下瀉,不宜發汗。

偶方的說明有兩種:古代的複方偶方,兩味藥物配合;劑量使用偶數的偶方,二、四、六、八、十都是偶數,所以偶方宜發汗,不宜下瀉。

複方的說明:有單方、雙方、三方組成的複方,例如調胃承氣湯;加上連翹、黃芩、梔子、薄荷組成涼膈散;再加防風、荊芥、石膏、滑石、桔梗、川芎、麻黃、當歸、芍藥、白朮組成通聖散;劑量均等的複方,例如胃風湯,各藥等量。

十劑

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

宣:鬱而不散稱為壅,必須用宣劑來疏通它,例如生薑、橘皮等。又說:以君藥召引臣藥,稱為宣,宣劑會使藥物上湧,例如瓜蒂散也是宣劑。

通:停滯不行稱為滯,必須用通劑來運行它,例如防己、蒼朮、通草等。又說:小便、大便、淋症、胸悶,宜用八正散來通利,也是通劑。通屬於輕劑,瀉屬於重劑。

補:不足稱為虛弱,必須用補劑來扶持它,例如黃耆、羊肉等。又說:陽虛則用乾薑、附子來補,陰虛則用大黃、硝石來補,也是補劑。

瀉:有餘稱為實,必須用瀉劑來排出它,例如大黃、巴豆等。又說:甘遂、牽牛也是瀉劑。

輕:實則為壅,必須用輕劑來揚散它,例如麻黃、葛根等。又說:像嚏藥發汗解表也是輕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