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湯卿

《心印紺珠經》~ 卷下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0)

1. 演治法第七

重:快則氣浮,必重劑以鎮之,如磁石、鐵粉之屬是也。又曰如癇涎,疾宜代赭石以縋之,亦重劑也。

滑:澀則氣著,必滑劑以利之,如冬葵、榆皮之屬是也。又曰大便結燥,治以桃仁、郁李;小便淋澀,治以車前、滑石,亦滑劑也。

澀:滑則氣脫,必澀劑以救之,如龍骨、牡蠣之屬是也。又曰如寢汗不止,澀以麻黃根、防己;滑瀉不止,澀以枯白礬、罌粟殼;如喘嗽上奔,以韭汁、烏梅煎寧肺散,亦澀劑也。

燥:濕氣淫勝,必燥劑以除之,如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又曰如乾薑、官桂能治積寒久冷;如蒼朮、白朮、陳皮、木香皆能除濕;如黃連、黃柏、黃芩、山梔子,味苦屬火,苦能燥濕,亦燥劑也。

濕:津耗為枯,必濕劑以潤之,如紫石英之屬是也。又曰硝味鹹寒,木屬真陰之水,誠濡枯之上藥,亦濕劑也。,中風

大中風者,百病之長也,善行而數變。《脈訣》云熱極生風深有理焉。蓋因以火為本,以風為標,心火暴甚,腎水必衰,肺金既摧,肝木自旺。所中風者,非由外傷於風耳,由平日飲食起居,性情好惡,不修其宜而失常,久則氣變興衰,以便陽盛陰虛而為病也。中腑者多著四肢,使人手足癱瘓,不能運動也。

中藏者多滯九竅,使人口眼喎斜,舌謇不語,大小便不通也。治法先以降心火為主,或清心湯,或瀉心湯,大作劑料服之,心火降則肝木自平矣,次以防風通聖散汗之。或大便閉塞者,三化湯下之。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以羌活愈風湯常服之,宣其氣血,導其經絡,病自己矣。

或舌謇不語者,轉舌膏或活命金丹以治之,此聖人心法也。或有中風便牙關緊急,漿粥不入,急以三一承氣湯灌於鼻中,待藥下則口自開矣,然後按法治之。世之庸醫不明素問之理,皆作氣不順之病,但服八味順氣散,百萬人中曾有一二人愈者也,可不謹哉。

風癇

夫癇之為病,角弓反張,手足搐搦,口吐涎沫,俗云豬圈風也。亦因火盛金衰,木旺生風,外由驚邪入內以致之。《經》曰風盛則動,正謂此也。治法當先以瓜蒂散吐之,頑涎既盡,次以三一承氣湯下之,清心湯利之,通聖散服之,後以如神丸鎮之,病自愈矣。

風寒濕痹

夫痹之為狀,膝麻不能屈伸,或腫或痛,皆由當風取涼,寢處卑濕,感其風寒濕三氣之邪,和於肌肉。麻者,風也。痛者,寒也。腫者,濕也。治法先以禹散,或三花神祐丸下之,次以如意通聖散汗之,後以獨活寄生湯服之,及延壽丹蠲之,此萬舉萬全之法也。俗醫呼為寒濕風氣,驟用烏頭、附子等藥,差之遠矣。

霍亂吐瀉

夫吐瀉既作,揮霍之必撩亂矣,為病之源有三,猶書生鼎足題也。吐者,竭也,心火炎上之疾也。瀉者,濕也,濕土注下之疾也。轉筋者,風也,木火撓亂之疾也。斯由七月之間,濕熱大作,風涼乘之入於脾胃,三氣俱作,所以上吐下瀉而轉筋也。偉哉王冰之言,曰霍亂吐瀉,脾熱所生。

白話文:

演治法第七

重:病情發展迅速,氣息浮淺,必須用重劑鎮壓,例如磁石、鐵粉等。又如癲癇患者流涎不止,宜用代赭石來制止,也是重劑。

滑:病情表現為氣機阻滯,必須用滑利之劑通暢,例如冬葵、榆皮等。又如大便秘結乾燥,用桃仁、郁李治療;小便淋澀不通,用車前子、滑石治療,這些也是滑利之劑。

澀:病情表現為氣機下陷,必須用收澀之劑固護,例如龍骨、牡蠣等。又如睡中汗出不止,用麻黃根、防己收斂;滑瀉不止,用枯白礬、罌粟殼收澀;喘嗽上衝,用韭汁、烏梅煎煮寧肺散,這些也是收澀之劑。

燥:濕邪過盛,必須用燥濕之劑去除,例如桑白皮、赤小豆等。又如乾薑、官桂能治療積寒久冷;蒼朮、白朮、陳皮、木香都能除濕;黃連、黃柏、黃芩、山梔子味苦性寒,苦能燥濕,這些也是燥濕之劑。

濕:津液耗損,必須用滋潤之劑濡養,例如紫石英等。又如硝石味鹹性寒,屬陰水,是滋潤乾燥的上好藥物,也是滋潤之劑。

中風

中風是百病之首,病症發展迅速且變化多端。《脈訣》中說「熱極生風」很有道理。因為中風以火為本,以風為標,心火暴烈,腎水必然衰弱,肺金受損,肝木則旺盛。中風並非單純由外感風邪引起,而是平日飲食起居、性情喜好不當,久而久之導致氣機變化,陰陽失衡而發病。中風影響腑臟者,多見於四肢,導致手足癱瘓,不能活動。

中風影響臟腑者,多見於九竅,導致口眼歪斜,言語不清,大小便不通。治療方法首先應以瀉心火為主,可以用清心湯或瀉心湯大劑量服用,心火下降,肝木自然平復;然後再用防風通聖散發汗。如果大便秘結,則用三化湯通便。內外邪氣去除後,再服用羌活愈風湯,宣通氣血,疏導經絡,疾病自然痊癒。

如果出現言語不清,可用轉舌膏或活命金丹治療,這是治療中風的有效方法。如果中風患者牙關緊閉,飲食不能入口,應立即用三一承氣湯灌入鼻中,待藥物下降後,嘴巴自然會張開,然後再按方法治療。世上的庸醫不明白《素問》的道理,都把中風當作氣機不順的病症,只服用八味順氣散,百萬人中或許只有一二人能治癒,實在不可不謹慎。

風癇

癲癇發作時,身體僵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俗稱豬圈風。這也是因為心火盛,金氣衰,肝木旺盛而導致的,外因則是由於驚邪入侵內臟。《內經》說「風盛則動」,正是指的這種情況。治療方法應先用瓜蒂散催吐,排出涎沫,然後用三一承氣湯通便,再用清心湯利水,服用防風通聖散,最後服用如神丸鎮靜,疾病自然痊癒。

風寒濕痹

痹症的症狀是關節麻木,不能屈伸,或腫或痛,都是因為受風寒濕三氣侵襲,邪氣侵犯肌肉所致。麻木是風邪,疼痛是寒邪,腫脹是濕邪。治療方法應先服用禹散或三花神祐丸,然後服用如意通聖散發汗,再服用獨活寄生湯和延壽丹,這是萬全之策。民間醫生將其稱為寒濕風氣,濫用烏頭、附子等藥物,是遠遠偏離了正確的治療方法。

霍亂吐瀉

霍亂吐瀉發作時,病情發展迅速且混亂,其病因有三,如同書生論述鼎足而立一般。嘔吐是心火上炎;瀉痢是濕邪下注;轉筋是風邪擾亂。這是因為盛夏時節,濕熱之邪盛行,風寒之邪乘虛而入,侵犯脾胃,三邪並作,導致嘔吐瀉痢及轉筋等症狀。王冰先生說得好:「霍亂吐瀉,皆由脾熱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