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精詳》~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灌漿順症

九日十日,為灌漿之期,其痘圓滿光澤而有膿窠者,其毒漸化而漿行也,色如綠水,而漸變蒼蠟,將手按之,其皮堅硬,身全溫和,二便如常,飲食能進,並無雜症者,順候也,不必服藥,但節飲食,謹風寒,慎起居而已。

痘至九日,面上即帶漿腳,其漿漸升,其暈漸小,其初則如葡萄色,其後則如黃蠟色,而根腳漸收紅暈,則漿熟矣,頂射黃漿,則漿滿氣充,此順症也。

痘至起脹,腹中作飽,不思飲食,是毒猶滯於內也。若知飢餓,貪慕飲食,是毒不內留,盡皆發出,臟腑清快,而又空虛,乃吉兆也。

2. 灌漿險症

痘當起脹之後,氣血虛弱者,漿乃遲緩,且皮薄而清稀,毒氣盛者,痘色紫赤,且板硬而乾枯,皆險症也,然無他壞症,故尚可治。

3. 灌漿逆症

痘色紫黑乾枯塌陷者,不治。

諸痘有漿,而天庭不起,乾枯而陷者,不治。

頭面甚腫,瘡皆抓破,臭不可聞者,不治。

面腫早退,瘡陷無膿,目無神光者,不治。

灰白無膿,擦而即破者,不治。

皮薄無膿,純是清水,形如水晶者,不治。

二便閉結,腹脹聲啞,肌肉焦黑,目閉無魂者,不治。

痘頂不起,腳漸散闊,平塌乾燥,此為倒靨,不治。

灌頂之際,面部諸處,即有乾枯黑靨者,亦為倒靨,不治。

抓破之痘,復與內托,亦不生膿,不補漿,目開腫退,是毒入內攻也,不治。

痘頂有孔,滿出膿水堆結,乾枯而色灰白,如天泡瘡,及癩頭之形者,不治。

起灌之時,忽舌上有黑點,此疔生舌上也,不治。

4. 毒盛漿滯

痘至灌期漿不升,只因毒盛氣血凝,清毒活血湯為主,壯實參耆何須增。

釋:痘至九日十日,為灌漿之期,而痘暈紅紫,或帶乾枯,間有焦黑,此毒火內盛,傷其氣血,必不成膿,急宜用清毒活血湯治之。湯內人參黃耆,形氣壯實者去之。

清毒活血湯,見卷三七暈門。

5. 元虛漿清

血虛氣弱漿難生,雖生皮薄漿亦清,內托參歸真妙劑,七真實漿效並宏。

釋:痘當灌漿之時,氣血虛弱,不能領載其毒,則漿不生,即灌得三四分,而根無紅暈,瘡不尖圓,皮薄而易破,漿清而色嫩,此氣虛血縮,變在須臾,急宜以千金內托散,及參歸鹿茸湯補之,或先用七真湯,後用實漿散亦可。

千金內托散、參歸鹿茸湯,二方並見三卷七暈門。

實漿散,見三卷異痘門。

七真湯

錄方:淫羊藿(三錢),黃耆(二錢),人參川芎當歸鹿茸(各一錢),穿山甲(六分),甘草(五分),木香(三分),糯米黃豆(引)

6. 水泡

毒不成膿泛於脾,故令水泡滿四肢,通身若少治猶易,內外兼理豈容遲。

釋:痘之順症,次第長漿,決無水泡間雜,惟險逆兩途,元氣內虛,不能送毒成膿,以致毒伏於內,水溢於外,侵克脾經,故四肢常多。大約長漿之時,三分之中,有一分水泡,猶可望生。若通身全是水泡,必變癢塌而死。治以平肝健脾為主,外以針刺去其水,雖百餘顆,亦盡刺之,以除泡散敷之。

服藥敷方之後,刺破者仍復灌膿,則可望生,倘遍身如魚泡,則必死矣。

錄方:白朮山藥白芍(各二錢),黃耆茯苓白芷,苡仁,鹿茸當歸(各一錢),官桂(八分),半夏(七分),丁香(九粒),人參(五分)

除泡散

錄方:滑石(二兩),白朮,白芷(各五錢)

7. 血泡

元氣虛弱血熱橫,僭居氣位痘通紅,刺破敷用拔疔散,內服參耆可奏功。

釋:痘當起脹之時,氣虛不能統血,血熱泛上,僭居氣位,故痘紅紫而不成漿。又有正痘之旁,忽有小泡夾痘而起,漸漸長大,其色紫赤皆謂之血泡,見此急宜刺破,令出惡血,以拔疔散敷之。有刺去而旋生者,旋覆刺之,若不刺去,則遍身之痘俱變泡,泡與水泡同矣,然紫者猶可救,黑者則不治也,內服宜參耆湯,及扶元活血湯

參耆湯

方歌:血泡通紅不作漿,惟有參耆四味湯,制草一錢官桂五,管教服藥得安康。

錄方:黃耆(三錢),人參甘草(各一錢),官桂(五分),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

扶元活血湯

錄方:人參,黃耆,白芍茯苓紅花,元枝,白芷蟬蛻,牛子,慈菇,穿山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