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參耆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氣益血: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參耆湯多用於脾氣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疲乏無力、面色蒼白、食慾不振、頭昏心悸等症狀,人參的補氣益血功效可與黃芪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二、扶正固本:人參具有扶正固本之效,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參耆湯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元氣不足、免疫力低下等病症,人參的扶正固本作用可有效改善體質,促進疾病康復。
參耆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參耆湯以補氣為主,加入當歸可以起到補血活血的作用,使氣血雙補,更有利於改善氣虛血虧所致的各種病症。
- 調和藥性: 參耆湯中的人參、黃芪等藥性偏燥,加入當歸可以起到滋潤、緩和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燥烈,更利於患者接受。同時,當歸還可以促進人參、黃芪等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
參耆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燥濕:參耆湯以補氣健脾爲主,但脾虛常伴有濕邪困阻,影響脾胃運化。蒼朮味辛性溫,具燥濕健脾之效,可助人參、黃芪等藥材更好地發揮補氣作用,使脾胃健運,水溼消散。
- 祛風止痛:參耆湯也常用於治療風寒溼痹、筋骨疼痛等症。蒼朮性溫,能祛風散寒,並能通絡止痛,與人參、黃芪等藥材協同作用,可有效緩解風寒溼痹引起的疼痛症狀。
因此,蒼朮在參耆湯中發揮着健脾燥溼、祛風止痛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了方劑的治療效果。
參耆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止汗之效。參耆湯以人參、黃芪補氣,白朮則輔助健脾,使補氣作用更強,且能防止氣虛導致脾虛濕困。
二、 固護中焦:參耆湯中加入白朮,可以加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使補益之氣能更好地輸送至全身,且白朮能固護中焦,防止氣血津液外泄,進一步提升補氣效果。
參耆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參耆湯中的人參、黃芪補氣健脾,但容易壅滯氣機,加入陳皮可幫助理氣健脾,使補益之氣暢達周身。
二、和中開胃:陳皮能理氣降逆,開胃消食,有助於改善參耆湯的口感,促進食慾,增強藥效。
在中藥方劑[參耆湯]中,神麴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消食化積、解表散寒的功效。神麴可以幫助改善消化不良、食積等問題,對於治療風寒感冒有一定效果。此外,神麴還能幫助調節腸胃功能,有助於身體康復。
參耆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固本培元,增強體質: 五味子味酸甘,入肺、腎經,具有斂肺止咳、滋腎固精、生津止渴、寧心安神之效。與人參、黃芪等藥材搭配,可增強補氣固本功效,提高機體免疫力,抵禦外邪侵襲。
- 防止氣虛上浮: 人參、黃芪補氣之力強,若單獨服用,容易導致氣虛上浮,出現頭暈目眩、口乾舌燥等症狀。五味子可收斂肺氣,防止補氣過度,使藥力更平和有效,減少副作用。
參耆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升陽舉陷: 升麻性味辛溫,具有升陽舉陷之功效,能提振陽氣,使氣血上行,對於氣虛下陷、脾胃不健、倦怠乏力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 疏散風熱: 升麻亦能疏散風熱,對於外感風熱、發熱頭痛等症狀,有一定的解表作用。參耆湯中加入升麻,可有助於祛除外邪,促進機體恢復。
總而言之,升麻的加入,一方面可改善氣虛下陷的病症,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疏散風熱、解表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參耆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諸毒膿血,大潰、大痛、大臭」,屬中醫癰疽瘡瘍、邪毒壅盛之證,常見於嚴重感染化膿性疾病。膿血潰爛伴劇痛與腐臭,多因氣血虧虛兼熱毒熾盛,正不勝邪所致。方中強調需長期調養(服藥數月至三年),直至「出恭食物不變」為癒,推測爲慢性難癒之惡瘡(如瘰癧、梅毒、深部潰瘍等),屬本虛標實之證。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益氣托毒」爲主,兼顧「清熱透邪」、「養陰活血」,分三大方向:
扶正固本(益氣養陰)
- **生黃耆(5錢)、條參(7錢)**為君藥:大補肺脾之氣,助托毒排膿,生肌斂瘡。黃耆尤擅治「久敗瘡」,參類補氣生津,二藥合用力道厚重,針對氣虛膿潰不斂。
- 麥冬、百合、生地:滋陰清熱,防參耆溫燥傷陰,兼治熱毒耗傷陰液。
清透邪毒(疏風清熱)
- 紫蘇、南薄荷、連翹:辛涼透表,開泄腠理,使內鬱熱毒外透。連翹尤善消「瘻瘡惡核」,薄荷兼能散風熱止癢。
- 青蒿:清虛熱、透伏邪,針對日久毒蘊化熱之低熱、瘡癢。
活血利濕(調和氣血)
- 川芎(4錢):活血行氣,祛瘡毒瘀阻,改善局部疼痛。
- 茯苓(3錢):健脾滲濕,導熱毒從小便出,防膿水蘊滯。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全方補益藥(參、耆)與清透藥(薄荷、連翹)比例相當,既避免純補滯邪,亦防清解傷正,尤適「正虛毒戀」之久潰不癒。
- 氣血陰津並調:補氣佐以養陰血,符合「膿血耗傷陰血」之病機,亦製約溫藥燥性。
潛在適用擴展
依組方邏輯,此方或可延伸用於「虛人外感熱毒未清」(如遷延性發熱伴潰瘍)、「慢性皮膚瘡瘍合併氣陰兩虛」等證,需辨證調整。
方名提示:雖名「參耆」,實含清透之力,非純補劑,彰顯「托毒外出」核心思想。
傳統服藥法
條參7錢,生黃耆5錢,紫蘇5錢,南薄荷5錢,麥冬(去心)5錢,青蒿5錢,川芎4錢,茯苓3錢,百合2錢,生地2錢,連翹1錢。
水煎服。
受毒極重者,戒鹽、葷、女色。
服藥數月後,開葷、鹽、近色無妨。仍舊照方服藥一年,或兩年、三年,至出恭食物全不變,則毒淨盡矣。體虛者分兩酌量減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氣虛、脾虛、濕盛、毒盛之證。若氣虛明顯者,可加黃芪、白朮;脾虛明顯者,可加山藥、白扁豆;濕盛明顯者,可加澤瀉、茯苓;毒盛明顯者,可加大黃、黃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參耆湯, 出處:《何氏濟生論》卷七。 組成: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炒)、白芍藥,艾葉1錢,阿膠1錢。 主治:婦人小産,氣虛下血不止。
參耆湯,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人參(去蘆)1錢,黃耆(蜜炒)1錢,白朮(去蘆)1錢,茯苓(去皮)1錢,當歸(酒洗)1錢,熟地1錢,甘草(炙)2分。 主治:自汗。
參耆湯, 出處:《簡明醫彀》卷七。 組成:人參3錢,黃耆3錢,麥冬3錢,五味子7分,杜仲2錢,熟地黃2錢,山茱萸2錢,枸杞子3錢,川續斷1錢,荊芥(炒)8分,阿膠2錢。 主治:血崩虛甚者。
參耆湯,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十。 組成:人參1錢,當歸1錢,蒼朮1錢,白朮1錢,陳皮1錢,神曲1錢,炙草1錢,五味子1錢,炙耆4錢,酒柏,升麻4錢。 主治:諸毒膿血,大潰,大痛,大臭。
參耆湯,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人參(去蘆)1錢,黃耆(蜜水炒)1錢,茯苓(去皮)1錢,當歸1錢,熟地黃1錢,白朮(去蘆)1錢,陳皮1錢,升麻5分,肉桂5分,益智仁8分,甘草3分。 主治:氣虛遺溺失禁。
參耆湯,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人參1錢,黃耆(蜜水炒)1錢,當歸1錢,生地黃1錢,白朮(去蘆)1錢,芍藥(炒)1錢,茯苓(去皮)1錢,升麻5分,桔梗5分,陳皮5分,甘草(炙)3分。 主治:瀉痢久虛,或老人氣血虛憊,或産婦用力過度,致患脫肛,以及小兒脫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