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除泡散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利尿通淋的功效。方中加入滑石,可助於清熱化濕,利尿排泄,消除體內濕熱,達到祛除痰涎、止咳平喘的效果。
- 潤燥滑腸: 滑石質地細膩,具有潤燥滑腸、消腫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滑石,可潤燥止渴,利尿通便,緩解因痰熱壅肺導致的胸悶氣短、咳嗽痰多等症狀。
除泡散方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燥濕: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除泡散旨在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所致的口舌生瘡、口臭、口苦等症狀。白朮能健脾燥濕,利於脾胃運化水濕,減少濕熱蘊結,從而達到除泡止痛的目的。
- 固護脾氣: 白朮亦能固護脾氣,防止濕熱下注,加重病情。濕熱蘊結,脾胃運化失常,容易導致脾氣虛弱,更易受濕熱侵襲。白朮健脾固表,能增強脾胃抵抗力,防止濕熱進一步侵犯,有利於病情恢復。
除泡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消腫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以及跌打損傷、腫痛等。
- 通鼻竅,散風邪: 除泡散主要用於治療鼻炎、鼻竇炎等症,白芷能通鼻竅,散風邪,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還可減輕鼻腔炎症,促進鼻腔通氣,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除泡散》傳統功效與組成邏輯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除泡散》主治「痘疹水泡」或「濕爛流水」之證,屬中醫痘疹(如天花、水痘等)病程中,因濕熱蘊蒸或氣血失調,導致皮膚水泡破潰、滲液不止的病理狀態。
- 水泡形成:外感時邪疫毒,內蘊濕熱,濕濁上泛肌表,水濕停滯於皮膚腠理之間,形成透明水泡。
- 濕爛流水:水泡破後,濕毒外泄,若未及時收斂,則患處糜爛、滋水浸淫,甚則繼發感染。
此方外用以「燥濕收斂、清熱解毒」為法,配合針刺挑破水泡引流,再以藥末外敷,達去腐生新之效,內服「實漿散」則從內托毒生肌,標本兼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滑石(飛過)四兩
- 性味功效:甘淡寒,歸膀胱、肺、胃經,清熱解暑、滲濕利尿、收濕斂瘡。
- 方劑作用:
- 「飛過」製法使質地更輕細,增強吸附滲出液之力,外敷可收斂水濕,防止瘡面繼續潰爛。
- 寒性清解肌表濕熱,避免熱毒積聚。
2. 白朮一兩
- 性味功效:苦甘溫,歸脾、胃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方劑作用:
- 溫燥之性可平衡滑石寒涼,避免過度傷陽。
- 健脾特性從根本運化水濕,減少濕濁外泛成泡。
3. 白芷一兩
- 性味功效:辛溫,歸肺、胃經,祛風燥濕、排膿生肌、止痛。
- 方劑作用:
- 辛散之力助開泄腠理,使濕邪透散。
- 溫燥協同白朮強化燥濕效果,兼能促進瘡口癒合。
配伍邏輯
- 清熱與燥濕並行:滑石清熱滲濕為主,白朮、白芷輔助溫化水濕,避免寒涼冰伏病邪。
- 標本兼治:
- 治標:滑石吸附滲液、白芷排膿,直接處理潰瘍。
- 治本:白朮健脾斷濕源,減少水泡再生。
- 劑量考量:滑石量重(四兩),側重外治收斂;白朮、白芷量輕(各一兩),兼顧內在濕源與氣血運行。
外治與內服協同
- 銀針挑破:先引流濕毒,符合中醫「給邪出路」原則。
- 配合實漿散:內服補托生肌,外治清熱收濕,內外合治以加速痘疹癒合。
三、總結
《除泡散》針對「濕熱型痘瘡水泡」,以外用藥末直接處理病灶,其組方結合清熱、燥濕、健脾三法,體現中醫「祛邪不傷正」的用藥思維。滑石為主吸附滲濕,白朮、白芷為輔調理氣化,結構簡潔而切中病機,符合傳統外治方「簡、便、效」之特點。
傳統服藥法
滑石(飛過)4兩,白朮1兩,白芷1兩。
上為末。
以銀針挑破其痘,令去清水,將此末撚之,內服實漿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除泡散, 出處:《種痘新書》卷三。 組成:滑石(飛過)4兩,白朮1兩,白芷1兩。 主治:痘有水泡者,或痘有濕爛流水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