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氣利中丸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因為白朮具有以下功效:
- 健脾燥濕:白朮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氣機不暢,腹脹滿悶等症狀,促進腸胃消化吸收,利於氣機通暢。
- 固護中焦:白朮能補中益氣,固護脾胃,使脾胃功能正常運作,避免因脾虛導致氣機阻滯,進而引起腹脹、噯氣、便祕等症狀。
因此,白朮的加入,可有效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機運行,達到通氣利中,緩解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通氣利中丸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通利鼻竅: 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的功效。方中若因寒邪阻遏,導致氣機不通,則白芷可發散風寒,使氣機通暢。
- 止痛消腫,散瘀止血: 白芷亦能止痛消腫,散瘀止血。若因氣滯血瘀,導致疼痛腫脹,則白芷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故白芷在通氣利中丸中可發揮疏散風寒、通利鼻竅、止痛消腫、散瘀止血等多重功效,有助於改善氣機不通、疼痛腫脹等症狀。
通氣利中丸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風解表:羌活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其可有效緩解因風寒外襲引起的胸悶、氣喘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起到通氣利中的效果。
- 散寒止痛:羌活亦能散寒止痛,對於寒邪凝滯所致的脘腹疼痛、腹脹等症,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通氣利中丸加入羌活,旨在疏風解表,散寒止痛,以達到通氣利中的目的。
通氣利中丸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燥濕: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清熱燥濕之效。通氣利中丸用於治療濕熱中阻,氣機不利之症,如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黃芩可清熱燥濕,除濕濁,使氣機通暢。
- 瀉火解毒: 黃芩亦能瀉火解毒,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苦、咽乾、煩躁等症,黃芩能清熱瀉火,解毒消炎,緩解症狀。
故通氣利中丸中加入黃芩,可起到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有助於治療濕熱中阻之症。
通氣利中丸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滑石性滑潤,利水通淋:滑石味甘淡,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之效。方中加入滑石,可促進水液代謝,利尿通淋,有助於解除因濕熱阻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小便不利等症狀。
- 滑石有助於解除腸胃氣滯:滑石不僅利水通淋,同時還有潤腸通便的作用。通氣利中丸中加入滑石,有助於解除因氣滯所致的胃腸脹滿、腹痛、便祕等症狀,促進腸胃蠕動,使氣機通暢。
通氣利中丸中包含大黃,其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可以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排便,改善腹脹、便祕等症狀。
- 消積化滯:大黃亦能消食積,化瘀滯,對於因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所致的腹脹、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通氣利中丸中,大黃的加入,不僅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清除積滯,更能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對於治療腸胃積熱、食積不消、腹脹腹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通氣利中丸中加入牽牛子,主要基於其瀉下通便和消積化滯的功效。牽牛子性寒,味苦,歸大腸經,能瀉熱通便,對於濕熱積滯所致的腹脹便祕、胃腸氣滯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此外,牽牛子還具有消積化滯的功效,能有效解決因飲食積滯而引起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問題。
因此,通氣利中丸中加入牽牛子,旨在通過其瀉下通便和消積化滯的雙重功效,達到疏通腸道、利氣消積的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通氣利中丸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白朮(一兩)
- 白芷(半兩)
- 羌活(半兩)
- 黃芩(一兩半)
- 滑石(一兩半)
- 大黃(二兩半)
- 牽牛子(一兩半)
方劑出處: 《審視瑤函》、《目經大成》、《原機啟微》、《證治準繩》、《古今醫統大全》、《濟陽綱目》等
主治病症:
根據古文記載,通氣利中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眼部症狀: 眵多(眼屎多)、眊矂(視物模糊)、緊澀羞明(眼睛乾澀、畏光)、赤脈貫睛(眼睛充血,血絲明顯)。
- 全身症狀: 臟腑秘結(便秘)、風熱不制、熱甚大便硬。
- 其他: 右偏風,目赤腫,二便秘澀。
綜合分析及治療原理:
通氣利中丸的治療原理可以從「淫熱反克」、「風熱不制」兩個方面來理解。
淫熱反克:
- 古文多次提到「膏粱之變,滋味過也;氣血俱盛,稟受厚也;亢陽上炎,陰不濟也;邪入經絡,內無御也。」這描述了一種體質狀態,即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導致體內積熱,陽氣過盛,陰液不足,邪氣容易侵入經絡。
- 「因生而化,因化而熱,熱為火,火性炎上。足厥陰肝為木,木生火,母妊子,子以淫勝,禍發反克。」這裡指出體內積熱化火,火性向上升騰。肝屬木,木生火,肝火過旺,則會反過來克制(制約)它所生的火,這就是「反克」。
- 「而肝開竅於目,故肝受克而目亦受病也。」肝的經脈與眼睛相連,肝火上炎,就會導致眼睛出現各種症狀,如眵多、眊矂、緊澀、赤脈貫睛等。
風熱不制:
- 「風熱不制之病,熱甚大便硬者。」這裡直接點明了病機為風熱之邪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導致體內熱邪過盛,耗傷津液,出現大便乾結的症狀。
通氣利中丸的治療策略是「逆則攻之」,即通過清熱瀉火、通腑利便、祛風散邪的方法來治療上述病症。
- 白朮: 健脾益胃,燥濕利水。在此方中作為君藥,主要作用是保護脾胃,防止苦寒藥物傷胃,同時也能幫助運化水濕,減輕體內濕熱。
- 白芷、羌活: 辛溫解表,祛風除濕,通竅止痛。這兩味藥可以疏散外來的風熱之邪,緩解眼部的不適症狀。
- 黃芩: 苦寒清熱,燥濕瀉火。主要針對體內的熱邪,特別是肝經的熱邪。
- 滑石: 甘寒滑利,清熱利尿,通淋泄濁。可以幫助將體內的熱邪通過小便排出。
- 大黃: 苦寒瀉下,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活血祛瘀。是方中的瀉下藥,主要用於通腑瀉熱,解決便秘問題,使熱邪從大便排出。
- 牽牛子: 苦寒,瀉下逐水,消腫散結。與大黃配伍,加強通腑瀉下的作用,並能消散眼部的腫脹。
總結:
通氣利中丸是一個以清熱瀉火、通腑利便為主的方劑,同時兼顧祛風散邪。它通過多種藥物的配伍,針對「淫熱反克」和「風熱不制」所導致的眼部症狀和全身症狀進行治療。方中以白朮保護脾胃,以白芷、羌活疏散風熱,以黃芩、滑石清熱利濕,以大黃、牽牛子通腑瀉下。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通腑利便、祛風明目之功。
古文記載中的劑量及用法:
- 白朮(一兩)
- 白芷 (半兩)
- 羌活 (半兩)
- 黃芩 (一兩半)
- 滑石 (一兩半)
- 大黃 (二兩半)
- 牽牛子 (一兩半)
除滑石、牽牛另研極細末外,余合為細末,入上藥和勻,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百丸,食後臨睡茶湯下。
現代應用:
現代中醫臨床上,通氣利中丸也常用於治療一些眼科疾病,如急性結膜炎、角膜炎等,以及一些內科疾病,如便秘、高血壓等,但具體應用需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辨證論治。
傳統服藥法
白朮1兩,白芷半兩,羌活半兩,黃芩1 兩半,滑石(取末)1兩半,大黃2兩半,牽牛(取末)1兩半。
上除滑石、牽牛另研極細末外,余合為細末,入上藥和勻,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加至100丸,食後、臨臥茶湯送下。
不宜久用,久用傷元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通便開結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 本方中大黃、牽牛子均具有瀉下作用,因此,脾胃虛弱、大便溏薄者不宜服用。
- 本方中滑石具有滑腸通便的作用,因此,孕婦及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氣利中丸, 出處:《原機啓微》卷下。 組成:白朮1兩,白芷半兩,羌活半兩,黃芩1兩半,滑石(取末)1兩半,大黃2兩半,牽牛(取末)1兩半。 主治:眵多眊矂,緊澀羞明,赤脈貫睛,臟腑秘結,或風熱不制,熱甚而大便硬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