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牆苔散中加入白朮,主要考量其健脾燥濕之功效。
牆苔散為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的方劑,而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健脾燥濕、止瀉固表之效。濕邪困脾,易致脾虛濕盛,外溢於肌膚,則易發濕疹、瘙癢等症。白朮可健脾燥濕,使脾氣健運,濕邪得除,從而改善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此外,白朮還有固表之效,可防止濕邪外侵,進一步鞏固療效。
牆苔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牆苔散主要針對濕熱所致的皮膚病,茯苓能利濕化熱,將體內過多的濕熱之氣排出體外,有助於改善皮膚症狀。
- 健脾益氣: 茯苓兼具健脾益氣之功,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因濕熱導致的脾胃不和,進一步促進濕熱排出,有助於整體病症的恢復。
牆苔散中加入槐花,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功效。
槐花性涼,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功效。牆苔散多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瘡瘍腫痛,而槐花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可有效控制瘡瘍的炎症反應,並促進傷口癒合。此外,槐花亦有止痛作用,能緩解瘡瘍所致的疼痛,使患者得到更好的療效。
牆苔散方中加入白芷,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白芷味辛,性溫,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牆苔散以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為主,白芷可清熱解毒,消散濕熱,並能止痛消腫,緩解皮膚紅腫、疼痛等症狀。
- 疏散風邪,通竅止癢:白芷還具有疏散風邪、通竅止癢的功效。牆苔散中常配合其他藥物,如防風、荊芥等,共同起到疏風散寒、止癢消疹的作用,白芷則可增強疏風解表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牆苔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痔漏久不癒者」,即長期不癒的痔瘡瘺管(肛門瘻)。古代醫家認為痔漏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脾胃虛弱所致,久病則氣血虧虛,瘡瘍難斂。此方以清熱化濕、收斂止血、健脾益氣為方向,旨在內消瘻管、促進癒合。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綠苔(牆上生者)
- 性味:微寒,苦澀。
- 功效:清熱解毒,收斂止血。
- 原理:生於牆上之綠苔,古人認為其具「吸濕斂瘡」之功,焙乾後更增收澀之性,用於痔漏可助斂合瘡口。
羊蹄殼(後蹄)
- 性味:甘平,澀。
- 功效:收澀止血,生肌。
- 原理:羊蹄殼煅用能斂瘡生肌,尤重後蹄,取其「下行之力」,針對下部瘡瘍。
炒白朮
- 性味:甘苦微溫。
- 功效:健脾益氣,燥濕止瀉。
- 原理:痔漏久病多與脾虛濕盛有關,白朮健脾以固中焦,助運化水濕。
茯苓
- 性味:甘淡平。
-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原理:與白朮協同健脾滲濕,減少濕熱下注,緩解痔漏腫痛滲液。
槐花
- 性味:苦微寒。
- 功效:涼血止血,清肝瀉火。
- 原理:專治大腸濕熱,痔血便血,取其「澀而能清」之性,直接針對痔漏出血。
白芷
- 性味:辛溫。
- 功效:散風除濕,排膿生肌。
- 原理:辛散之力可宣通氣血,助瘡瘍膿液排出,並促進新肌生長。
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 清熱收澀:綠苔、羊蹄殼、槐花共奏清熱解毒、收澀止血之效,針對痔漏局部濕熱腐潰。
- 健脾化濕:白朮、茯苓健脾益氣,斷濕熱之源,防病反覆。
- 托毒生肌:白芷散結排膿,羊蹄殼斂瘡,一散一收,促進瘻管癒合。
- 米飯為丸:取其甘緩護胃,兼助藥力緩緩發揮。
治療原理推論
本方通過「清濕熱、止血斂瘡」治標,結合「健脾益氣」治本,改善氣血循環與瘡面修復。尤其羊蹄殼與綠苔配伍,可能借其動物甲殼與植物收澀之協同,增強生肌化管之效。古人強調「先服藥後壓膳」,或為藉飯氣引藥下行,直達病所。
此方體現了古代「內消外托」的治瘡瘍思路,結合局部收斂與整體調理,適用於氣血未大虛而濕熱瘀滯之慢性痔漏。
傳統服藥法
綠苔(要牆上生者,刮下)5錢(火焙乾,為細末),羊爪殼5副(用後蹄,不用前爪),炒白朮1兩,茯苓2兩,槐花5錢,白芷1兩。
共為細末,米飯為丸。
每日臨臥先服1錢,後壓之美膳。一月即內消而管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活血止血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牆苔散, 出處:《洞天奧旨》卷九。 組成:綠苔(要牆上生者,刮下)5錢(火焙乾,爲細末),羊爪殼5副(用後蹄,不用前爪),炒白朮1兩,茯苓2兩,槐花5錢,白芷1兩。 主治:痔漏久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