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避瘟散中加入綠豆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綠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濕的功效。白避瘟散用於治療瘟疫、熱毒、暑濕等症,綠豆粉能輔助藥物清熱解毒,緩解患者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
- 解毒護胃: 部分瘟疫藥物性烈,易傷脾胃,而綠豆粉能保護脾胃,緩解藥物對胃部的刺激,避免藥物毒性對胃部的損傷。
白避瘟散方中含有石膏,主要是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渴的功效。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肺熱,瀉胃火,並能涼血止渴。白避瘟散為治療溫熱病、熱毒壅盛證的方劑,患者常伴有高熱、口渴、煩躁等症狀。石膏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降低體溫,緩解患者的熱毒症狀,而涼血止渴的作用則能有效改善口渴等症狀,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白避瘟散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滑石性寒滑,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白避瘟散主治溫熱病,熱毒壅盛,滑石可清熱解毒,緩解熱毒對機體的損傷。
2. 除煩止渴: 滑石能清熱利尿,使體內熱毒隨尿液排出,減輕患者煩渴症狀。白避瘟散中包含的其它藥物如黃芩、梔子等,也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滑石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清熱利尿功效,協同其他藥物發揮作用。
白避瘟散中包含白芷,主要源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熱,解毒止痛: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疏散風熱、解毒止痛的功效。白避瘟散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兼有頭面部疼痛、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等症狀,白芷可有效疏散風邪,清熱解毒,緩解病症。
- 通鼻竅,止流涕:白芷能通鼻竅,止流涕,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白避瘟散中白芷的加入,可以幫助患者迅速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提升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避瘟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以「清暑散風,通竅解毒」為核心,針對夏季暑熱夾濕或穢濁之邪侵襲所致諸症:
- 頭目眩暈、嘔吐惡心:暑熱上擾清竅,濕濁阻滯中焦,導致氣機逆亂。風藥與芳香開竅之品協力,升清降濁。
- 飲酒過度:酒性濕熱,易壅塞脾胃。石膏、綠豆清熱,滑石利濕,薄荷冰等芳香醒脾,助化解濕熱穢滯。
- 暈車暈船:屬「穢濁中阻,清陽不升」,薄荷冰、麝香等藥透竅辟穢,調暢氣機。
- 蠍螫蟲咬:暑毒外襲,局部氣血壅滯。清熱解毒藥外用以緩解腫痛,符合「解毒」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配伍架構
- 綠豆粉 + 生石膏(各80兩):為君藥。綠豆甘寒解毒,石膏清氣分實熱,二者配伍專解暑熱熾盛。
- 滑石(8兩):為臣藥。質滑利竅,導暑濕從小便而解,符合「暑當與汗俱出,勿止」之理。
- 白芷(8兩):為佐藥。辛散風邪,芳香化濕,兼引藥上行頭面,針對眩暈、鼻塞等症。
芳香開竅層次
- 冰片 + 薄荷冰(共11兩):辛涼走竄,清利頭目,助君臣藥散熱醒神。
- 麝香(6分):通行十二經,開竅力峻,與冰片協力破穢濁之閉滯。
- 甘油(12兩):潤澤黏合諸藥,兼緩和辛香燥烈之性,使藥力持久。
配伍特點
- 辛涼透散為主,佐以甘寒沉降:生石膏、滑石下行清利,薄荷冰、白芷上行宣散,形成「暑熱外透內清」之勢。
- 「聞服兩用」設計:鼻吸藥氣以通竅(如暈車),內服以和胃(如嘔惡),體現中醫「竅腑同治」思維。
潛在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或通過以下途徑取效:
- 調節體表與黏膜通透性:薄荷冰、冰片刺激鼻黏膜,反射性調節腦部血流,緩解眩暈。
- 抗炎鎮痛:綠豆、石膏抑制炎性因子,減輕暑熱或蟲毒所致局部紅腫。
- 促進代謝排泄:滑石利尿、麝香微汗,加速酒精或暑濕之邪排出。
總結而言,白避瘟散體現「清、透、利、開」四法並用,針對暑濕穢濁之邪的複合病機,結構簡潔而層次分明。
傳統服藥法
綠豆粉80兩, 石膏(生)80兩, 滑石8兩, 白芷8兩。
清暑散風,通竅解毒。
上為細末,每六十兩細末,兌入麝香六分,冰片六兩 薄荷冰五兩,甘油十二兩,和勻,收貯勿令泄氣。
聞、服均可,內服2分,涼開水送下。
孕婦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避瘟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北京方)。 組成:綠豆粉80兩,石膏(生)80兩,滑石8兩,白芷8兩。 主治:清暑散風,通竅解毒。主治:夏令暑熱,頭目眩暈,嘔吐惡心,飲酒過度,暈車暈船,蠍螫蟲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