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石粉
HUA SHI FE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膀胱經 16%
肺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16%
胃經
膀胱經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滑石粉方劑中包含滑石,其主要原因在於滑石的藥用特性:
-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排石之效。對於熱結膀胱、小便不利、濕熱下注等症狀,滑石能有效改善。
- 止瀉止痛:滑石能清腸熱,止瀉止痛,對於腸胃濕熱、腹痛、腹瀉等症狀,滑石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滑石粉方劑中添加滑石,正是利用了其清熱利濕、止瀉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相關的病症。
在中藥方劑[滑石粉]中,綠豆粉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綠豆粉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熱毒,對於治療口腔潰瘍、皮膚濕疹等問題有效。此外,綠豆粉還能幫助改善疼痛、腫脹等問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滑石粉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夏月痱盛」,即夏季因暑熱濕邪鬱於肌表,導致汗出不暢、皮膚生痱(熱疹)之證。痱子多見於小兒或成人汗出不透時,表現為皮膚紅腫、細密丘疹或水皰,伴瘙癢灼熱。其病機為暑濕薰蒸,毛竅壅塞,故需以清暑、利濕、收斂為治療方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滑石(研)
- 性味甘淡寒,歸膀胱、肺、胃經。
- 傳統功效:清熱解暑、利水滲濕,外用能收濕斂瘡。《本草綱目》載其「滑竅利濕,通壅滯」,可疏通汗孔鬱塞,緩解暑濕鬱熱。
- 現代理解:滑石粉物理性吸附多餘皮脂與汗液,降低皮膚摩擦,助散热。
綠豆粉(研)
- 性味甘寒,歸心、胃經。
- 傳統功效:清熱解毒、消暑止癢。《食療本草》稱綠豆能「壓熱解毒」,外用可緩解熱毒引起的皮膚炎症。
- 現代理解:含鞣質及抗氧化成分,可減輕皮膚紅腫,抑制微生物滋生。
棗葉(乾者為末)
- 性味甘平,《本草拾遺》記載「棗葉散服治熱痱」,具收斂止癢之效。
- 傳統應用:民間用棗葉煎湯外洗治皮膚瘙癢,其乾末外用能吸附濕氣,緩解滲出。
配伍邏輯
- 協同作用:三藥均為粉末,外用可直接吸附濕熱。滑石主力滲濕清熱;綠豆粉助清熱解毒;棗葉加強收斂止癢,共成「清暑→滲濕→斂瘡」之序。
- 物理作用:細粉狀製劑能保持皮膚乾爽,減少汗液滯留與摩擦,符合「痱因濕熱壅滯」的傳統病機解釋。
治療原理歸納
此方透過藥物性味與外用特性,針對「暑濕鬱表」之痱疹:
- 清熱解暑:滑石、綠豆粉寒性抑制局部熱毒。
- 滲濕斂瘡:滑石利濕,棗葉收斂,減少皮膚濕濁。
- 物理防護:粉劑覆蓋形成屏障,阻隔濕熱進一步侵襲。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從暑濕病機出發,結合藥物特性與外用法,簡潔對證。
傳統服藥法
滑石(研)1兩,綠豆粉(研)1兩,棗葉(乾者為末)1兩。
上為細末。
遍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雲霧移睛
相同名稱方劑
滑石粉,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八。 組成:滑石(研)1兩,綠豆粉(研)1兩,棗葉(乾者爲末)1兩。 主治:夏月痱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