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石散

二石散

ER SH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0.2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40%
胃經 40%
膀胱經 20%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石散中包含滑石,主要源於其潤滑、清熱、利濕的藥性。

滑石性滑潤,入肺、膀胱經,能潤滑腸道,促進排泄,緩解濕熱引起的腹脹、尿頻、尿痛等症狀。同時,滑石也具備清熱功效,可降低體內濕熱,緩解因濕熱導致的發熱、口渴、舌苔黃膩等症狀。

此外,滑石的利濕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改善水腫,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二石散中的石膏,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對於陽明經熱證,如高熱、口渴、煩躁、便祕等症狀,石膏能有效地清熱解毒,緩解症狀。
  2. 止血生肌: 石膏還具有收斂止血、生肌的作用。在二石散中,石膏可輔助其他藥物,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炎症。

因此,石膏在二石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能夠有效地治療熱證,並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二石散]主治「女勞疸」,屬黃疸病之一,其症狀特徵如下:

  1. 時間性發作:日晡(申時,下午3-5點)出現惡寒,與腎虛陰盛或濕熱鬱蒸相關。
  2. 小便異常:滿急(尿頻急澀痛),反映下焦濕熱或膀胱氣化不利。
  3. 體徵特異
    • 體黃額黑:黃疸兼面額晦暗,提示腎虛夾瘀(女勞疸多因房勞傷腎,濕濁瘀滯)。
    • 大便黑溏洩:可能為瘀血內停(遠血)或濕熱下迫大腸。
    • 足下熱:虛熱上浮或濕熱下注。

此證病機為腎虛濕熱瘀結,與《金匱要略》女勞疸描述相符(「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治當清熱利濕、通淋退黃。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寒水石(1盞)

    • 性味:辛鹹、大寒,入心、胃、腎經。
    • 作用:清熱瀉火(尤善降腎經浮熱),利濕消腫。主治「熱病煩渴、濕熱黃疸」,可解日晡惡寒之鬱熱,並退額黑體黃。
  2. 滑石(1盞)

    • 性味:甘淡寒,入膀胱、肺、胃經。
    • 作用:通淋滲濕,利水道而「分消濕熱」,治小便滿急、溏洩。其性滑利,助濕濁從小便出,協寒水石導熱下行。
  3. 冬葵子(1盞)

    • 性味:甘寒滑利,入大、小腸、膀胱經。
    • 作用:滑竅通淋,利二便而「去陳垢」。針對大便黑溏、足下熱,能通腑滲濕,使瘀熱從二便分消。

三、全方配伍邏輯

  1. 清熱利濕為主軸

    • 寒水石清腎熱,滑石利膀胱濕,冬葵子通腸道滯,三藥共成「上下分消」之勢,符合「治黃疸貴在通利」的原則。
  2. 標本兼顧

    • 女勞疸本虛標實,方中雖未直接補腎,但寒水石降浮火可護腎陰,滑石、冬葵子祛濕而不傷正,間接緩解腎虛濕瘀。
  3. 藥簡力專

    • 三藥均屬礦物或種子類,質重下行,煎服法「10盞煎至5盞」取其沉降之性,集中藥力攻逐下焦濕熱瘀結。

此方體現「濕熱從二便出」的治療思維,對女勞疸濕熱偏重者尤宜,然臨證需辨明腎虛與瘀血程度,必要時配伍補益或活血之品。

傳統服藥法


寒水石1盞,滑石盞,冬葵子1盞。
用水10盞,煎至5盞,分作2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大便溏肺結核排尿困難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盂腎炎尿道膿傷黃熱病黃疸小便疼痛怕冷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二石散,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寒水石1盞,滑石1盞,冬葵子1盞。 主治:脬轉,8-9日不得小便者。

二石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六。 組成:滑石1兩,石韋(去毛)1兩(一方有瓜蔞根1兩)。 主治:小兒沙石淋,痛不可忍。

二石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 組成:滑石1兩,石膏1兩(碎)。 主治:黃疸病。日晡即發惡寒,小便滿急,體黃額黑,大便黑,溏泄,足下熱,此爲女勞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