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貝齒膏中添加冬葵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 冬葵子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牙齒發炎、牙齦腫痛等症狀時,冬葵子可清熱消炎,緩解疼痛,促進癒合。
- 潤燥生津: 冬葵子富含黏液質,具有潤燥生津的作用。牙齒乾燥、口舌生瘡等症狀時,冬葵子可以滋潤口腔,緩解乾燥,促進口腔黏膜的修復。
貝齒膏方劑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炎、止痛生津等功效。牙齦紅腫、疼痛、口臭等症狀,多與熱毒、炎症有關,石膏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牙齦不適。
- 收斂生津,固齒止血: 石膏還具有收斂生津、固齒止血的作用。對於牙齦鬆動、出血,石膏能收斂牙齦,止血生津,有助於恢復牙齦健康。
總之,石膏在貝齒膏方劑中,起着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收斂生津、固齒止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牙齦健康。
貝齒膏中添加滑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摩擦作用:滑石具有細膩的粉末狀質地,能有效去除牙齒表面的污垢和牙菌斑。其摩擦作用能幫助清潔牙齒,使牙齒更光亮。
- 吸附作用:滑石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吸附口腔中的異味和細菌,起到清新口氣、抑制細菌滋生的作用,從而預防口腔疾病。
總之,滑石在貝齒膏中扮演着清潔和吸附的雙重角色,是中藥方劑中常用的牙齒保健成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貝齒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人結氣成淋」,主要針對以下症狀:
- 小便引痛,上牽至小腹
- 時而出現溺血(尿血)
- 尿液異常,或如豆汁(混濁),或如膠饴(黏液狀)
- 症發激烈時幾乎欲死
- 長期影響導致食欲不振,肌肉消瘦
- 面色萎黃不華
此證屬中醫「淋證」範圍,特別強調由「結氣」所致,即氣機鬱結引發的下焦水道不利。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組成解析
貝齒(燒末):
- 貝殼類藥材,燒製後質地疏鬆,易於研末
- 中醫認為具軟堅散結、利水通淋之效
- 針對「結氣成淋」中的結滯病機
葵子(冬葵子):
- 量用一升,為方中主藥
- 性甘寒,善通利小便,為古代治療淋證要藥
- 《神農本草經》載其「主五癃,利小便」
石膏:
- 甘辛大寒,清熱瀉火
- 針對可能存在的熱邪鬱結
- 助葵子清泄下焦鬱熱
滑石:
- 甘淡寒,利尿通淋
- 與石膏相配增強清熱利濕之效
- 針對小便澀痛、尿液混濁
豬脂:
- 潤滑之性,防止利水太過傷陰
- 古人認為能「滑竅利腸」,助藥力下行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病機對應:
- 全方針對「氣結濕熱」導致的淋證
- 氣機鬱結(貝齒散結)與濕熱下注(石膏、滑石清利)共治
攻補兼施:
- 葵子、滑石、石膏攻邪利濕
- 豬脂潤養防傷正
煎服法考量:
- 先煮葵子、貝齒取其流動之性
- 後納石類藥末保留礦物藥沉降之效
- 豬脂後下避免過早烊化
症狀針對性:
- 尿血:石膏清熱涼血
- 小便澀痛:滑石、葵子通利
- 面部萎黃:標本同治,通淋以改善營養吸收
此方體現了東漢時期治療淋證的典型思路——重用滑利之品配以清熱散結,同時兼顧體液代謝的平衡調節。
傳統服藥法
貝齒4個(燒作末),葵子1升,石膏5兩(研),滑石3兩(研)。先以水7升,煮2物,取2升,去滓;納二石末及豬脂1合,更煎,分3服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婦人結氣成淋、小便引痛、上至小腹,或時溺血,或如豆汁,或如膠飴,每發欲死,食不生肌,面目萎黃等症。
- 本方中冬葵子、石膏、滑石均具有清熱利濕的功效,因此不宜與溫熱藥同用。
- 本方中冬葵子、石膏、滑石均具有滑腸通便的功效,因此不宜與寒涼藥同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貝齒膏, 出處:《雞峰》卷十六。 組成:貝齒4個(燒作末),葵子1升,石膏5兩(研),滑石3兩(研)。 主治:婦人結氣成淋,小便引痛,上至小腹,或時溺血,或如豆汁,或如膠飴,每發欲死,食不生肌,面目萎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