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石湯

麥石湯

MAI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杏苑》卷五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2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胃經 27%
脾經 16%
腎經 16%
膀胱經 13%
肺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麥石湯方劑中包含大麥,主要源於其藥性與功效:

一、利水消腫: 大麥性涼,入脾經,具利水消腫之效。麥石湯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大麥有助於利水消腫,促進體內水液代謝,緩解水腫。

二、清熱除煩: 大麥味甘,能清熱除煩,適用於熱證所致的口渴、心煩等症狀。麥石湯中加入大麥,可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緩解患者因熱證引起的煩躁不安。

麥石湯中包含滑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滑石性寒滑潤,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暑的功效。麥石湯主要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症狀,而滑石的利水滲濕作用可有效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水腫。
  2. 清熱解毒:滑石亦具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清熱利濕,解毒消腫。麥石湯中常加入其他清熱解毒的中藥,如金銀花、連翹等,與滑石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治療暑熱內侵、濕熱蘊結等病症。

麥石湯中包含石膏,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其清熱力強,善於治療熱病高熱、煩躁不安、口渴、神昏、脈洪數等症狀。此外,石膏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等症狀。

麥石湯以麥冬、石膏等藥材組成,主治熱病高熱、口渴、神昏、脈洪數、吐血、衄血、便血等症,正是利用石膏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麥石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女勞疸」,屬中醫黃疸病之一類,因房勞或腎虛內熱所致。其典型症狀如下:

  1. 發熱與惡寒並見:日晡(下午)發熱,卻反惡寒,此為虛熱外浮、陰陽失調之象。
  2. 下焦瘀熱證:膀胱急、少腹滿,提示濕熱蘊結下焦,氣機壅滯。
  3. 全身黃疸與黑疸轉歸:身盡黃、額上黑(腎色外露),足下熱,甚則轉為「黑疸」,反映腎虛兼瘀熱深重。
  4. 瘀血內結:腹脹如水狀、大便黑而時溏,乃瘀熱內阻、血絡損傷之徵,類似《金匱》所言「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之機轉。

此證病機為腎虛濕熱夾瘀,熱偏重而兼陰傷,屬虛實夾雜之候。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

  1. 大麥(2撮)

    • 性甘涼,入脾胃,能「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別錄》)。
    • 在此方中,取其「益陰和胃」之功,緩解濕熱傷陰之燥,兼助滑石、石膏清熱不伐胃。
  2. 桂府滑石(2錢)

    • 甘淡寒,歸胃、膀胱經,主「通九竅六腑津液,去留結,止煩渴」(《本經》)。
    • 本案取其清利濕熱、通淋之效,導下焦濕熱從小便而解,針對「膀胱急、少腹滿」。
  3. 石膏(2錢)

    • 辛甘大寒,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專解陽明氣分熱邪。
    • 用於此,主要清泄日晡陽明熱盛(午後發熱),兼制腎中虛火上炎所致「額上黑」。

配伍邏輯

  • 清熱利濕為主:滑石配石膏,一利一清,分消濕熱。滑石導濕下行,石膏透熱外出,二者協同化解「濕熱膠結」之勢。
  • 兼顧陰液:大麥益陰和胃,防石膏、滑石寒涼傷中,亦針對疸證後期「陰傷瘀留」之病機。
  • 病位側重:全方輕清上焦(石膏)、通利下焦(滑石),佐以調和中焦(大麥),契合「三焦分消」治法。

三、總結

此方為輕清濕熱、佐以護陰之劑,針對女勞疸偏熱證者,屬「標急治標」之策。然黑疸、腹脹如水中後期,恐需合併化瘀(如硝石礬石散)或補腎(如六味丸化裁)等法,方能全效。

傳統服藥法


大麥2撮,桂府滑石2錢,石膏2錢。
上為粗散。
水煎,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麥石湯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大便溏下腹脹氣肺結核胃腸脹氣怕冷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麥石湯, 出處:《杏苑》卷五。 組成:大麥2撮,桂府滑石2錢,石膏2錢。 主治:女勞疸,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