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脈流氣飲

FANG MAI LIU QI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肺經 15%
胃經 15%
肝經 14%
心經 10%
大腸經 7%
腎經 4%
膽經 4%
膀胱經 2%
三焦經 2%
心包經 1%
小腸經 1%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4

方劑組成解釋

方脈流氣飲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紫蘇葉性溫,味辛,歸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因風寒侵襲導致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紫蘇葉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行氣活血,解表散寒: 紫蘇葉還具有一定的行氣活血作用,可以幫助緩解氣滯血瘀引起的胸痛、腹痛等症狀。同時,其解表散寒的作用也能幫助機體抵抗外邪的侵襲,預防感冒等疾病。

方脈流氣飲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 青皮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行氣解鬱、疏肝理氣的功效。方脈流氣飲旨在治療氣機阻滯、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痞滿等症狀,青皮可疏肝解鬱,使氣機通暢,達到止痛化積的效果。
  2. 降氣止嘔: 青皮兼具降氣止嘔的作用。對於氣逆上衝所致的噁心嘔吐,青皮可通過降氣止嘔,緩解胃氣上逆,達到止嘔的效果。方脈流氣飲中,青皮的加入不僅有助於疏肝理氣,更能協同其他藥物,達到降氣止嘔的效果。

方脈流氣飲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能改善氣血運行不暢,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脈絡不通、經血不調、疼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補血養血,滋陰潤燥: 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能改善氣血不足、陰虛血燥等症狀,進一步提升整體氣血運行的效率,使氣脈通暢,促進氣血流動。

因此,方脈流氣飲中加入當歸,旨在通過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等作用,改善氣血運行障礙,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方脈流氣飲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一、 緩解氣血瘀滯,調和氣血: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之效。方脈流氣飲多用於氣血瘀滯、血脈不通之症,白芍可緩解血脈阻滯,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調理氣血的作用。

二、 收斂止汗,固攝元氣:白芍性微寒,具有斂陰止汗的功效。方脈流氣飲若有汗出較多者,白芍可收斂汗孔,減少汗液流失,固攝元氣,有助於恢復體力。

方脈流氣飲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1. 行氣止痛: 烏藥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方脈流氣飲主治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心痛、脘腹脹痛等症,烏藥能有效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2. 降逆止嘔: 烏藥還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因氣逆上衝所致的嘔吐、噯氣等症有緩解作用。方脈流氣飲中若出現胃氣上逆的症狀,烏藥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方脈流氣飲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之功效。方脈流氣飲多用於治療痰濕阻絡、氣機不利等病症,而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幫助去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痰濕阻滯,同時健脾和胃可以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進一步改善氣機不利的情況。
  2. 寧心安神,益氣補脾:茯苓還有寧心安神,益氣補脾之功效。對於一些伴隨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的患者,茯苓可以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同時益氣補脾可以改善患者的體質,提升抗病能力。

方脈流氣飲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之功。方脈流氣飲主治痰阻氣滯之症,桔梗可宣散肺氣,利咽開音,使痰濁易於排出,氣機得以流通。
  2. 升提中氣:桔梗還具升提中氣之效,可協助提升肺氣,促進氣血運行。方脈流氣飲中,桔梗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能有效改善氣機阻滯,恢復氣血運行之平衡。

方脈流氣飲中加入半夏,主要是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降逆止嘔:半夏味辛,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方脈流氣飲主要針對氣滯血瘀、痰阻脈絡所致的脈絡不通,而半夏可以幫助降逆止嘔,疏通氣機,使氣血運行通暢。
  2. 燥濕化痰:半夏兼具燥濕化痰的功效。痰阻脈絡是方脈流氣飲的病機之一,而半夏可以化痰祛濕,使痰液消散,進一步促進脈絡通暢。

因此,方脈流氣飲中加入半夏,可以有效地解決氣滯血瘀、痰阻脈絡等病症,達到治療目的。

方脈流氣飲中加入川芎,主要原因如下:

  1. 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效果。對於氣血流通不暢引起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川芎能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
  2. 活血化瘀: 川芎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川芎能起到消散瘀血、消腫止痛的作用。

方脈流氣飲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方脈流氣飲旨在治療氣虛表弱、脈絡瘀阻等病症,而黃耆可補益正氣,固護肌表,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改善脈絡瘀阻,促進氣血流通。
  2. 扶正祛邪: 方脈流氣飲常用於治療一些氣血不足、免疫力低下引起的疾病,黃耆能補中益氣,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抵抗力,進一步促進疾病康復。

因此,方脈流氣飲中加入黃耆,可有效地改善氣虛表弱、脈絡瘀阻等病症,達到扶正祛邪、促進康復的效果。

方脈流氣飲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枳實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痛的功效。方脈流氣飲主要針對氣滯血瘀、痰濕阻絡所致的胸痛、脅痛、腹痛等症狀,枳實可疏通氣機,解除血瘀,緩解疼痛。
  2. 理氣降逆:枳實能理氣降逆,對於氣逆上衝所致的胸悶、氣短、嘔吐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方脈流氣飲中可能包含其他具有降逆功效的藥材,枳實的加入可協同作用,加強理氣降逆的效果。

方脈流氣飲中包含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通經活絡: 方脈流氣飲多用於治療風寒襲肺、氣血阻滯所致的咳嗽、喘息、胸悶等症。防風味辛性溫,具有祛風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能驅散外感風寒,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肺氣不通,緩解咳嗽、喘息等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方脈流氣飲中往往會搭配其他藥物,如麻黃、杏仁等,共同發揮治療作用。防風與這些藥物相配伍,能協同作用,增強其祛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方脈流氣飲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方脈流氣飲旨在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陳皮能幫助行氣化滯,促進脾胃運化,使氣血流通,達到疏通經絡的效果。

二、調和藥性:方脈流氣飲中可能存在寒涼藥物,陳皮的溫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寒涼,減輕對人體的刺激,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吸收。

方脈流氣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 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脾、和中緩急、解毒生津等功效。方脈流氣飲中可能含有較為峻烈的藥物,甘草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或損傷。

二、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甘草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甘草可以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提高人參的補益效果,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方脈流氣飲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方脈流氣飲針對的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胸悶、氣短、心悸等症狀,木香可以疏通氣機,緩解胸痛、腹痛等疼痛症狀。
  2. 健脾和胃: 木香亦能健脾和胃,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方脈流氣飲中可能存在脾胃虛弱、氣機不暢的情況,木香可以起到調節脾胃,促進氣血生化,改善整體症狀的作用。

方脈流氣飲中包含大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大腹皮味辛、甘,性寒,入脾、胃經。其具有利水消腫、行氣止痛的功效。方脈流氣飲治療的是氣滯水停導致的腹脹、腹痛等症,而大腹皮可通過利水消腫,緩解腹腔內水液瀦留,從而達到緩解腹脹的效果。
  2. 行氣止痛: 大腹皮不僅能利水,還能行氣止痛。方脈流氣飲中可能存在氣滯血瘀的情況,大腹皮可通過行氣活血,解除氣滯,緩解腹痛。

綜上所述,大腹皮在方脈流氣飲中發揮着利水消腫、行氣止痛的作用,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方脈流氣飲中包含檳榔,主要是利用其行氣消積之效。

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性溫燥,能溫脾散寒,消食導滯,行氣止痛。對於脾胃虛寒、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脹痛、食積不化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此外,檳榔還有殺蟲的作用,能驅除腸道寄生蟲,對於因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

方脈流氣飲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一、行氣止痛:枳殼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其性善行氣,能消食化積,理氣止痛,適用於氣滯血瘀、胸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

二、通絡止痛:枳殼具有通絡活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對於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疼痛,有良好的緩解效果。

因此,方脈流氣飲中加入枳殼,可以起到行氣止痛、通絡止痛的功效,有利於治療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方脈流氣飲 」

組成: 紫蘇葉,青皮,當歸,白芍,烏藥,茯苓,桔梗,半夏,川芎,黃耆,枳實,防風,陳皮,甘草,木香,大腹皮,檳榔,枳殼。

主治功效: 瘰癧:頸部淋巴結腫大,流膿或破潰。

流註: 體內有熱毒瘀阻,在皮膚上游走,引起疼痛紅腫。

鬱結聚結腫塊: 體內氣血瘀滯,形成腫塊。

走註疼痛: 體內有熱毒瘀阻,在經絡上遊走,引起疼痛。

心胸痞悶: 胸口悶脹不舒。

咽塞不利: 咽喉阻塞,吞嚥困難。

脅腹膨脹: 脅肋和腹部脹滿。

嘔吐不食: 嘔吐不止,不想吃東西。

上氣喘急: 呼吸急促,氣短。

咳嗽痰盛: 咳嗽不止,痰多。

面目或四肢浮腫: 臉部或四肢浮腫。

大小便祕: 大便和小便不通暢。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紫蘇葉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傳統代功效。

  •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 烏藥性溫、味辛、苦,入脾胃、腎經,具有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等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枳實性溫味酸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之效。

  •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 大腹皮具有理氣行氣、利水消腫、健脾胃等功效。

  • 檳榔性苦能破滯,辛能散邪,具有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 方脈流氣飲 」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方脈流氣飲可適用於治療瘰癧、流註、鬱結聚結腫塊、走註疼痛、心胸痞悶、咽塞不利、脅腹膨脹、嘔吐不食、上氣喘急、咳嗽痰盛、面目或四肢浮腫、大小便祕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紫蘇1錢,青皮(去白) 1錢,當歸(酒拌) 1錢,芍藥(炒) 1錢,烏藥1錢,茯苓1錢,桔梗(炒) 1錢,半夏(薑制) 1錢,川芎1錢,黃耆(炙) 1錢,枳實(麩炒) 1錢,防風1錢,陳皮(去白) 1錢,甘草(炙)1錢,木香5分,大腹皮5分,檳榔5分,枳殼(麩炒)5分。
水2鐘,加生薑3片,大棗1個,煎8分,食遠服。
1.瘰病:一男子因暴怒,項下腫痛結核,滯悶兼發熱,用方脈流氣飲二劑,胸膈利;以荊防敗毒散,一劑而熱退;後服它藥而瘳。流注:一婦人暴怒,腰腫一塊,胸膈不利,時或氣走作痛,與方脈流氣飲,數劑而止。更以小柴胡湯對四物,加香附、貝母,月余而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方脈流氣飲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方脈流氣飲前,患者應先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咳血肺氣腫咳嗽氣喘大便秘結神經性厭食症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化膿性關節炎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全身性水腫多痰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方脈流氣飲, 出處:《外科發揮》卷五。 組成:紫蘇1錢,青皮(去白)1錢,當歸(酒拌)1錢,芍藥(炒)1錢,烏藥1錢,茯苓1錢,桔梗(炒)1錢,半夏(薑制)1錢,川芎1錢,黃耆(炙)1錢,枳實(麸炒)1錢,防風1錢,陳皮(去白)1錢,甘草(炙)1錢,木香5分,大腹皮5分,檳榔5分,枳殼(麸炒)5分。 主治:瘰癧,流註,及鬱結聚結腫塊,或走註疼痛,或心胸痞悶,咽塞不利,脅腹膨脹,嘔吐不食,上氣喘急,咳嗽痰盛,面目或四肢浮腫,大小便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