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中二陳湯

DIAO ZHONG ER CHE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5%
胃經 15%
肺經 14%
心經 12%
大腸經 9%
膽經 4%
腎經 3%
膀胱經 2%
三焦經 2%
小腸經 1%
心包經 1%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腎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調中二陳湯中的陳皮,乃因其具備以下兩點重要功效: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消積、健脾燥濕之效。可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助消化吸收,對於脾胃氣滯、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能起到調節作用。
  2. 化痰止咳: 陳皮亦有化痰止咳之功,可燥濕化痰,宣肺止咳。適用於痰濕壅肺、咳嗽痰多等症狀。

故陳皮在調中二陳湯中,既能理氣健脾,又能化痰止咳,有助於整體方劑達到調和脾胃,化痰止咳之目的。

調中二陳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之功效。二陳湯主治痰濕阻滯,脾胃不和,而半夏可有效祛除痰濕,暢通脾胃,使氣機運行通暢。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之效。二陳湯常用於治療痰飲嘔逆,而半夏可降逆氣,止嘔吐,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總之,半夏在調中二陳湯中發揮著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調中二陳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二陳湯主治脾胃濕阻、痰濕壅肺之證,而茯苓可以健脾祛濕,幫助脾胃運化水溼,從而緩解痰溼壅肺之症。
  2. 和中化濕:茯苓與其他藥材如陳皮、半夏等共同作用,可以和中化濕,使脾胃氣機通暢,達到健脾利濕、化痰止咳的效果。

茯苓的加入,使二陳湯的功效更加全面,有效地解決了脾胃濕阻、痰濕壅肺所帶來的各種不適。

調中二陳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諸藥,緩解藥性: 甘草性甘平,味甘而潤,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之效。二陳湯中包含多種藥物,甘草可以協調藥性,使藥力相得益彰,避免藥物相互拮抗,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增強脾胃運化,補益脾氣: 甘草能補脾益氣,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消化吸收功能。二陳湯主治脾胃氣虛,濕濁內停之症,而甘草能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脾胃氣虛的患者恢復健康。

調中二陳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消積:枳殼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二陳湯主治脾胃氣滯、痰濕內阻,而枳殼的加入能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消解積滯,有助於痰濕的消散。

2. 緩解胸悶:二陳湯常用於治療胸悶、咳嗽等症,枳殼能擴張氣管,緩解胸悶氣短,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止咳化痰、順氣止痛的效果。

調中二陳湯中加入大腹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消食:大腹皮味辛性平,入脾經,具有健脾消食、行氣利水的功效。二陳湯以健脾燥濕為主,而脾失健運則易生痰濕,大腹皮能促進脾胃消化,減少痰濕生成,配合二陳湯藥效,達到健脾消食、燥濕化痰的功效。
  2. 利水消腫:大腹皮也能利水消腫,對於痰濕壅塞、氣機不暢導致的胸悶、腹脹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二陳湯中加入大腹皮,能加強利水消腫之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調中二陳湯中添加紅花,主要是為了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調中二陳湯主要針對脾胃氣滯、濕阻中焦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紅花加入方劑,一方面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脾胃的供血,有利於脾胃氣機的恢復;另一方面,紅花能活血化瘀,疏通氣血運行,解除脾胃氣滯,從而達到調理脾胃、消食化積的效果。

調中二陳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是因為川芎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1. 疏肝理氣,活血止痛:川芎能疏解肝氣鬱結,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狀。二陳湯以燥濕化痰為主,但若患者伴有肝氣鬱結,則可加入川芎,以疏肝理氣,使二陳湯的作用更全面。
  2. 引導藥力下行:二陳湯主要治療痰濕阻滯,偏於上焦,而川芎味辛性溫,能引導藥力下行,使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脾胃,達到健脾化濕的效果。

調中二陳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脾胃: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常導致消化不良、腹痛腹脹等症狀,當歸能補益脾胃,促進氣血生化,從而緩解這些症狀。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功效:調中二陳湯以健脾理氣、燥濕化痰為主,當歸與其他藥材如陳皮、半夏、茯苓等相配,能更有效地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氣血循環,達到整體療效。

調中二陳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肝氣鬱結,和胃降逆:白芍具有柔肝舒肝、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的功效,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胃脘脹滿等症狀,同時也能協調脾胃,幫助消化吸收,降逆止嘔。
  2. 滋陰養血,補脾和胃:白芍性微寒,能滋陰養血,補脾和胃,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白芍在調中二陳湯中起著緩解肝氣鬱結、和胃降逆、滋陰養血、補脾和胃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調中二陳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寒,理氣和中: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痙的功效。方中二陳湯以健脾理氣為主,但若患者兼有風寒阻滯,則會加重脾胃氣機不暢,影響藥效。防風可散寒止痛,助脾胃運化,促進藥效發揮。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防風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陳皮、半夏等配合,可增強理氣化痰、健脾和胃的功效。例如,防風與陳皮共用,可促進脾胃氣機升降,化痰止咳;與半夏共用,可疏散風寒,止嘔化痰。

調中二陳湯中包含檳榔,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滯:檳榔味辛性溫,具有消積化滯、行氣導滯的功效,可幫助消化不良、積滯停滯的症狀。二陳湯本以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為主,檳榔的加入更能加強消積化滯的效果,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問題。
  2. 降氣止嘔:檳榔還具有降氣止嘔的功效,對於因脾胃不和、氣機上逆導致的嘔吐、噁心,有一定緩解作用。二陳湯常用於治療痰濕阻滯、脾胃虛弱、嘔吐等症狀,檳榔的加入可提升其止嘔效果,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調中二陳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是為了補氣健脾,增強脾胃運化功能。

黃耆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氣虛,容易導致消化不良、乏力倦怠等症狀。調中二陳湯以陳皮、半夏等理氣化濕,而黃耆則補氣健脾,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氣血充足,進而改善濕邪困脾所致的諸多症狀。

調中二陳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氣,開胸散結: 桔梗性寒,味苦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氣、開胸散結之功。方中二陳湯因其燥濕化痰,易致氣機鬱滯,桔梗可助其宣通肺氣,使痰濁得以降解排出,氣機暢通,胸中痞悶得以解除。
  2. 引藥入肺,增強療效: 桔梗具有引藥入肺的作用,可引導方中其他藥物,如陳皮、半夏等,直達肺部,加強化痰止咳、理氣消積的功效,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調中二陳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肝理氣: 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之效。對於脾胃氣滯,肝氣鬱結所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青皮可以起到疏肝解鬱、理氣和胃的作用,促進脾胃運化功能的恢復。
  2. 消食化積: 青皮還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可以幫助消化不良的食物殘渣排出體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飽滿等症狀。在調中二陳湯中,青皮與陳皮、半夏等藥物協同作用,可以更好地發揮消食化積、和胃止嘔的作用。

調中二陳湯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其行氣止痛的功效。烏藥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可理氣止痛、溫中散寒。方劑中以陳皮、半夏等燥濕化痰,但同時可能導致脾胃氣機不利,出現胸悶、脘腹脹痛等症。烏藥加入後,可行氣消脹,協調脾胃氣機,避免燥濕化痰之品傷及脾胃,使藥效更為平和有效。此外,烏藥還可溫中散寒,輔助二陳湯溫陽化痰,提高藥效。

「調中二陳湯」中加入「蘇木」,主要原因在於其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之效。

蘇木味苦甘,性涼,入心、肝經。其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對於脾胃氣滯、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同時,蘇木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和腫脹。

因此,在調中二陳湯中加入蘇木,可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調理脾胃,疏肝理氣,緩解疼痛,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目的。

調中二陳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滯:枳實味苦性寒,具有破氣消積、化痰利濕的作用。二陳湯主治脾胃濕阻、痰濁內停,枳實的加入有助於消解積滯,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
  2. 行氣止痛:枳實能行氣止痛,對於因氣滯痰阻所致的胸悶、腹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二陳湯中加入枳實,可使藥效更全面,治療效果更佳。

調中二陳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燥濕:二陳湯主治脾胃濕熱,而黃芩性寒,味苦,能清熱燥濕,與陳皮、半夏等藥材共同作用,有效去除脾胃濕熱,改善脾胃運化功能。

二、降火解毒:黃芩具有較強的抗炎解毒作用,能抑制濕熱引起的發熱、口苦、煩躁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各種不適。

總而言之,黃芩在調中二陳湯中起到清熱燥濕、降火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脾胃濕熱的效果。

調中二陳湯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行氣寬中的功效。二陳湯主治脾胃氣滯、痰濕內阻,若患者兼有風寒外束,則可藉由紫蘇葉的解表散寒之效,疏散外邪,使脾胃氣機通暢,達到內外兼治的效果。
  2. 理氣和胃:紫蘇葉具有理氣和胃、止咳化痰的作用。二陳湯中加入紫蘇葉,可以幫助理氣化痰,改善胸悶氣短、咳嗽痰多等症狀,同時也能促進脾胃運化,增強食慾。

調中二陳湯中加入木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肝理氣,健脾消食:木香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其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並能健脾消食,和胃止嘔。在調中二陳湯中,木香可與陳皮、茯苓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疏肝健脾、理氣消食之效,改善因脾胃氣滯、肝氣鬱結所致的消化不良、脘腹脹痛等症狀。
  2. 行氣止痛,降逆止嘔:木香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因脾胃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此外,木香亦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脾胃虛弱、氣機上逆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亦有一定的療效。

主治功效


調中二陳湯

組成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 大腹皮:理氣行氣、利水消腫、健脾胃
  • 紅花:調經和通經、活血化瘀、通經絡以及清熱涼血
  •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檳榔: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
  •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 青皮: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
  • 烏藥: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
  • 蘇木: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破血消癥、疏肝解鬱
  • 枳實: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紫蘇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

主治

跌打損傷,或者從高處墜落,導致瘀血流入臟腑,昏迷不醒,大小便不通暢;以及木杖打擊後瘀血內攻腹腔,腹部膨脹、胸悶,不想吃東西、噁心、乾嘔,大便乾燥結塊,已經服用了治療瘀血的藥物之後。

總結

中藥方劑「 調中二陳湯 」,是一首治療跌打損傷的有效方劑,組成包括了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枳殼、大腹皮、紅花、川芎、當歸、白芍、防風、檳榔、黃耆、桔梗、青皮、烏藥、蘇木、枳實、黃芩、紫蘇葉、木香,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可有效緩解跌打損傷引起的疼痛、腫脹、淤血等症狀。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胰臟炎大便秘結膽囊炎嘔吐大腸激擾綜合症噁心反胃乾嘔

相同名稱方劑


調中二陳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陳皮8分,半夏8分,茯苓8分,甘草8分,枳殼8分,大腹皮8分,紅花8分,川芎8分,當歸8分,白芍8分,防風6分,檳榔6分,黃耆6分,桔梗6分,青皮6分,烏藥6分,蘇木6分,枳實6分,黃芩6分,紫蘇6分,木香3分。 主治:跌撲損傷,或從高墜下,以致瘀血流入臟腑,昏沉不醒,大小便秘;及木杖後瘀血內攻肚腹,膨脹結胸,不食惡心,乾嘔,大便燥結,已服行藥之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