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補湯

NEI B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心經 14%
肝經 12%
胃經 12%
脾經 9%
大腸經 8%
膽經 7%
腎經 5%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三焦經 2%
心包經 1%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膽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內補湯」,主要成分是黃柏,黃連,當歸,赤芍,金銀花,連翹,黃芩,天花粉,薄荷,川芎,防風,陳皮,茯苓,梔子,瓜蔞,玄參,青皮,桔梗,黃耆,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散結,排膿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

組成

  • 黃柏
  • 黃連
  • 當歸
  • 赤芍
  • 金銀花
  • 連翹
  • 黃芩
  • 天花粉
  • 薄荷
  • 川芎
  • 防風
  • 陳皮
  • 茯苓
  • 梔子
  • 瓜蔞
  • 玄參
  • 青皮
  • 桔梗
  • 黃耆

主治功效

  • 喉嚨口起了膿瘡。

各藥材介紹

  • 薄荷:具有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等功效。
  • 陳皮: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防風: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黃柏: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
  •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桔梗: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 金銀花: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解毒和透疹等功效。
  • 連翹: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等多種功效。
  • 青皮: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天花粉: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等功效。
  • 玄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 梔子: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
  • 瓜蔞:具有清熱化痰、潤肺化痰、散結、滑腸、止咳化痰、清熱瀉火、潤肺、散結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黃柏、黃連、當歸、赤芍、銀花、連翹、黃芩、花粉、蘇薄荷、川芎、防風、陳皮、茯苓、梔子、瓜蔞、元參、青皮、桔梗、黃耆各等分(一方有款冬花、梔子)。

方劑組成解釋


內補湯由黃柏、黃連、當歸、赤芍、金銀花、連翹、黃芩、天花粉、薄荷、川芎、防風、陳皮、茯苓、梔子、瓜蔞、玄參、青皮、桔梗、黃耆等中藥組成。黃柏、黃連、當歸、赤芍、金銀花、連翹、黃芩、天花粉、薄荷、川芎、防風、陳皮、茯苓、梔子、瓜蔞、玄參、青皮、桔梗、黃耆等中藥均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因此內補湯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內補湯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貧血痤瘡坐骨神經痛痔瘡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軟性下疳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腎盂腎炎尿道膿傷肋間神經疼痛膝部腫大疼痛小便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手指緊繃難以伸直

相同名稱方劑


內補湯, 出處:《盤珠集》卷下。 組成:生地、當歸、川柏、麻仁、乳香、沒藥、黃芩、木香。 主治:腰脅痛。

內補湯,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三。 組成: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川芎、甘草、茯苓、陳皮、厚朴各等分。 主治:痘瘡中虛。

內補湯, 出處:《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 組成: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陳皮、甘草、白朮、黃芩、(一方加地榆、官桂、香附、生薑、黑棗)。 主治:月水淋漓不止,小腹不痛者。

內補湯, 出處:《喉科紫珍集》卷下。 組成:黃柏、黃連、當歸、赤芍、銀花、連翹、黃芩、花粉、蘇薄荷、川芎、防風、陳皮、茯苓、梔子、瓜蔞、元參、青皮、桔梗、黃耆各等分(一方有款冬花、梔子)。 主治:喉口疳瘡。

內補湯,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四。 組成:人參3兩,續斷3兩,白芷3兩,芍藥3兩,附子(炮)3兩,當歸3兩,甘草3兩(炙),桂心3兩,茯苓3兩,乾薑3兩,川芎3兩,乾地黃3兩,五味子3兩,麥門冬(去心)3兩,大棗20枚(去核)。 主治:痔瘡去血,積日虛乏。

內補湯,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熟地黃8分,杜仲8分,黃耆6分,枳殼4分,茯苓4分,陳橘皮4分,人參4分,防風3分,川芎3分,白芍藥3分,薯蕷2分,甘草2分,山茱萸2分,(一方去枳殼,用當歸)。 主治:血虛氣澀,風邪稽留,榮衛不固,手臂麻重,五痹攣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