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補湯

NEI B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心經 14%
胃經 12%
肝經 12%
脾經 9%
大腸經 8%
膽經 7%
腎經 5%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膀胱經 2%
心包經 1%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膽經
腎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4

方劑組成解釋

內補湯中加入黃柏,主要考量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解毒的作用。內補湯多用於滋陰補腎,但若患者伴有濕熱內蘊、陰虛火旺等症狀,則需加入黃柏以清熱瀉火,平衡陰陽,避免滋補過度。

例如,患者若出現口乾舌燥、心煩失眠、小便赤澀等症狀,則可於內補湯中加入黃柏,以清熱降火,改善症狀。

內補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善於清熱瀉火,對於因心火旺盛而引起的口舌生瘡、心煩失眠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內補湯多用於滋陰補腎,而腎陰不足容易導致心火上炎,故加入黃連可起到清熱降火,平衡陰陽的作用。

2. 抑制燥熱: 內補湯通常含有較多滋補性藥材,容易造成燥熱之弊。黃連的清熱之性可以抑制藥性燥熱,避免補而不虛,達到溫和補益的效果。

因此,內補湯中加入黃連,既可以清熱降火,又能抑制燥熱,使藥性更為平和,提高補益效果。

「內補湯」的組成中加入當歸,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行血的功效。對於血虛所致的頭暈眼花、面色蒼白、心悸失眠、月經不調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調和氣血:當歸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氣血充盈,使身體恢復元氣。內補湯通常用於滋補氣血、強健體質,而當歸的調和氣血作用正好符合其目的。

「內補湯」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內補湯通常用於氣血不足、體虛乏力等症狀,而赤芍的清熱涼血作用,可以幫助排除體內積熱,改善氣血循環,避免補益過度而造成內熱。
  2. 緩解瘀血: 赤芍可以活血化瘀,緩解瘀血阻滯,促進血液循環。內補湯在補益氣血的同時,也需要疏通經絡,排除瘀血,才能使氣血運行順暢,達到更好的療效。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配合其他藥材,達到補而不滯的效果。

「內補湯」通常以補益氣血、滋陰潤燥為目的,加入金銀花看似與補益功效相悖,實則有其獨到之處。

金銀花性寒,味甘,擅清熱解毒,可消炎止痛,且其氣味芳香,能闢穢除臭。在內補湯中添加金銀花,旨在平衡補益藥材的溫燥之性,避免補過度而上火,同時也能起到預防感染、提升免疫的作用。因此,金銀花於內補湯中,扮演著清熱解毒、調節平衡的角色,有助於補益效果更佳、更安全。

內補湯中加入連翹,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連翹性寒,味苦,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看似與補益相悖。然而,連翹具備疏散風熱、清泄內熱之效,對於因熱邪鬱結,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的虛弱症狀,可起到清熱解毒,通絡散結的作用,從而促進氣血運行,達到內補的效果。

例如,一些脾胃虛弱,濕熱內蘊,導致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的患者,可用連翹配合其他補脾健胃藥物,清熱化濕,健脾益氣,達到內補的目的。

內補湯中添加黃芩,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黃芩味苦寒,性寒涼,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常用於治療熱證。看似與「補」背道而馳,但內補湯多用於脾胃虛寒,或氣虛導致的各種症狀。

黃芩的寒涼之性,可以抑制因脾胃虛寒引起的濕熱,並能清瀉體內虛火,從而減少熱證對人體的影響,促進脾胃功能恢復,達到「補」的效果。

因此,內補湯中添加黃芩,是為了清熱燥濕,並防止虛火擾亂,最終達到補益脾胃的目的。

內補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生津的功效,能夠滋陰降火,對於因熱邪傷津引起的口渴、咽乾、便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肺熱、生津液,且不寒涼,適合用於陰虛火旺的體質,如內熱、燥熱、咽喉疼痛等。

因此,內補湯中加入天花粉,能夠有效地平衡陰陽,達到滋陰清熱的效果,使身體恢復健康。

內補湯中加入薄荷,乍看之下有些奇怪,因為薄荷性涼,常用於清熱解表,而內補湯多用於溫補。但其實,此處的薄荷並非單純用於清熱,而是利用其疏散風熱、透疹的功效。

當體內有熱邪鬱積,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影響補益藥物的吸收時,薄荷可以疏散風熱,使氣血流通,促進藥物吸收,達到更好的補益效果。此外,薄荷還能緩解藥物燥性,避免補益過程中出現燥熱上火等不良反應,使補益效果更為平和。

內補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行氣: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胃經,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散寒止痛的功效。內補湯多以補血滋陰為主,加入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使補益效果更佳,並可緩解因氣血不足引起的疼痛不適。

二、疏通經絡: 川芎可通達經絡,改善氣血運行,使補益藥物更易於到達病竈,發揮其功效。內補湯多以補虛為主,加入川芎有助於疏通經絡,使補益之氣暢達周身,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內補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寒、止痛止癢、祛風通絡之功。內補湯多偏溫補,加入防風可緩和藥性,避免補過頭而出現燥熱上火等副作用,使補益效果更溫和、更平穩。
  2. 增強藥效: 防風能疏散風邪,並能通達周身經絡,促進藥物氣血運行,提高藥物吸收率,進一步增強內補湯的補益效果,使其更易於到達病竈,達到最佳療效。

內補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是利用其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以達到以下目的:

  1. 助消化,增進食慾:陳皮的辛香氣味能促進胃液分泌,幫助消化,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2. 化痰止咳:陳皮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對於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胸悶等症狀,能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

總而言之,陳皮在內補湯中起到增進消化、化痰止咳的作用,有助於調理脾胃、改善整體狀態。

內補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原因在於其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心經。其健脾利濕,能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脾虛濕盛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肢體沉重等症狀。同時,茯苓能寧心安神,有助於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因此,內補湯中加入茯苓,可以起到健脾益氣、利濕寧心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虛濕盛、心神不寧等症狀,達到整體調和、增強體質的效果。

內補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內補湯常以溫補為主,加入梔子可平衡補藥的燥熱之性,避免補過度而引發上火、口乾舌燥等不適。
  2. 降火解毒:梔子善於清解心、肺、胃之熱,可有效緩解因內熱導致的各種不適,如口舌生瘡、咽喉腫痛、便祕等。同時,梔子亦能解毒消腫,對於內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熱毒症狀,具有一定的預防和緩解作用。

內補湯中加入瓜蔞,主要是為了清熱解毒、利濕化痰。瓜蔞味甘微苦,性涼,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化痰、解毒止痛的功效。

內補湯常用於滋補氣血,但若患者體內有濕熱之邪,則會阻礙藥效發揮,甚至加重病情。瓜蔞可清熱利濕,化解體內濕熱,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內補的目的。同時,瓜蔞亦能止咳化痰,對於痰濕咳嗽等症狀也能起到輔助作用,提升湯劑的整體療效。

內補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滋陰降火之功效。

玄參味甘苦性寒,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滋陰降火之效。其清熱涼血作用,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內蘊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皮膚紅腫等。滋陰降火之效,則可針對陰虛火旺所致的失眠、心煩、盜汗、口乾舌燥等症狀。

因此,玄參在內補湯中能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滋陰的功效,平衡身體陰陽,達到補而不燥的效果。

內補湯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行滯: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化滯之功效。內補湯多以滋補為主,但若脾胃虛弱,氣機不暢,則難以吸收藥物,青皮可助其行氣化滯,促進藥物吸收,提升補益效果。
  2. 健脾和胃:青皮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的人,加入青皮可促進食慾,增強消化功能,使補益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內補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宣肺利咽:桔梗味辛甘,性微溫,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內補湯多用於補氣血、益脾胃,若患者同時伴有肺氣不宣、痰濕阻絡等症狀,則可加入桔梗以助其宣肺利咽,使藥效更為全面。

二、利氣通絡:桔梗入肺經,具有開宣肺氣、通利氣機的作用。內補湯中加入桔梗,可改善氣機鬱滯,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藥物的吸收和代謝,提高藥效。

內補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之效,能增強人體正氣,抵禦外邪侵襲。對於氣虛乏力、易感風寒、體虛易病等症狀,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2. 促進血液循環:黃耆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液品質,有助於營養物質的運輸和代謝廢物的排出,提升機體免疫力,增強抵抗力。

因此,內補湯中加入黃耆,能夠起到補氣固表、促進血液循環等多重功效,有助於增強人體抵抗力,改善體質。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內補湯」,主要成分是黃柏,黃連,當歸,赤芍,金銀花,連翹,黃芩,天花粉,薄荷,川芎,防風,陳皮,茯苓,梔子,瓜蔞,玄參,青皮,桔梗,黃耆,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散結,排膿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

組成

  • 黃柏
  • 黃連
  • 當歸
  • 赤芍
  • 金銀花
  • 連翹
  • 黃芩
  • 天花粉
  • 薄荷
  • 川芎
  • 防風
  • 陳皮
  • 茯苓
  • 梔子
  • 瓜蔞
  • 玄參
  • 青皮
  • 桔梗
  • 黃耆

主治功效

  • 喉嚨口起了膿瘡。

各藥材介紹

  • 薄荷:具有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等功效。
  • 陳皮: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防風: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黃柏: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
  •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桔梗: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 金銀花: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解毒和透疹等功效。
  • 連翹: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等多種功效。
  • 青皮: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 天花粉: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等功效。
  • 玄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 梔子: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
  • 瓜蔞:具有清熱化痰、潤肺化痰、散結、滑腸、止咳化痰、清熱瀉火、潤肺、散結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黃柏、黃連、當歸、赤芍、銀花、連翹、黃芩、花粉、蘇薄荷、川芎、防風、陳皮、茯苓、梔子、瓜蔞、元參、青皮、桔梗、黃耆各等分(一方有款冬花、梔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內補湯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貧血痤瘡坐骨神經痛痔瘡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軟性下疳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腎盂腎炎尿道膿傷肋間神經疼痛膝部腫大疼痛小便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手指緊繃難以伸直

相同名稱方劑


內補湯, 出處:《盤珠集》卷下。 組成:生地、當歸、川柏、麻仁、乳香、沒藥、黃芩、木香。 主治:腰脅痛。

內補湯,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三。 組成: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川芎、甘草、茯苓、陳皮、厚朴各等分。 主治:痘瘡中虛。

內補湯, 出處:《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 組成:當歸、白芍、川芎、熟地、陳皮、甘草、白朮、黃芩、(一方加地榆、官桂、香附、生薑、黑棗)。 主治:月水淋漓不止,小腹不痛者。

內補湯, 出處:《喉科紫珍集》卷下。 組成:黃柏、黃連、當歸、赤芍、銀花、連翹、黃芩、花粉、蘇薄荷、川芎、防風、陳皮、茯苓、梔子、瓜蔞、元參、青皮、桔梗、黃耆各等分(一方有款冬花、梔子)。 主治:喉口疳瘡。

內補湯,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四。 組成:人參3兩,續斷3兩,白芷3兩,芍藥3兩,附子(炮)3兩,當歸3兩,甘草3兩(炙),桂心3兩,茯苓3兩,乾薑3兩,川芎3兩,乾地黃3兩,五味子3兩,麥門冬(去心)3兩,大棗20枚(去核)。 主治:痔瘡去血,積日虛乏。

內補湯,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熟地黃8分,杜仲8分,黃耆6分,枳殼4分,茯苓4分,陳橘皮4分,人參4分,防風3分,川芎3分,白芍藥3分,薯蕷2分,甘草2分,山茱萸2分,(一方去枳殼,用當歸)。 主治:血虛氣澀,風邪稽留,榮衛不固,手臂麻重,五痹攣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